一、法王晉美彭措金剛上師言:
通過《百業經》的學習,應該知道:有些罪業,小乘自宗是無法懺悔的,如對聖者取綽號、享用僧眾財產等,果報非常嚴重,怎樣懺悔都是要受報的;但用大乘的菩提心是可以消盡這些罪業的;大乘自宗若是五無間罪和謗法罪是難以懺悔的,但用密乘的灌頂、證悟無上大圓滿法是可以懺淨的;密宗中謗上師、謗密法破了嚴重的密乘戒,密乘中也不能懺盡,故所有罪中,謗金剛上師、謗密法二種惡業是最嚴重的,始終無法懺淨,必須親自感受果報。
無始以來我們肯定造了惡業,故我們應當猛厲懺悔。消盡惡業的方法有四種:一是發起度化眾生的無畏菩提心,可以消盡業障;二是入無上大圓滿的境界,證悟等淨之實相,無有輪迴涅磐取捨,可以消盡業障;三是具足四對治力,修持金剛薩埵,懺悔無始以來之業障;四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後業障可以消盡。欲懺清罪業,當以此四竅訣勤修。
師言:現在聽了《百業經》的人很多對因果非常害怕,擔心以後做事有意無意中會違背因果,做起來心裡很困難,一方面這種畏懼因果的誠心非常好,說明真正對因果不昧有信心和解行;另一方面也不用害怕,雖然在迦葉佛教法下造惡業者自己懺悔了,後來仍受果報,但是,他懺悔的方法僅僅是小乘的懺悔方法,根本沒有大乘菩薩的懺悔方法,如《入菩薩行》中寂天菩薩親口宣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顯然「諸重罪」的對治法是無偽的「菩提心」;另一方面迦葉佛當時也是因機施教,對那些小乘根基的眾生前,只講造了業必須受報,所以,大家要搞懂了佛的密意,就不用害怕了,《普賢行願品》中有「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我們現在有大乘的懺悔法又有金剛薩埵等密乘的懺悔法,而小乘中他們僅是生後悔心只具有四對治力中的一個,餘三種對治力都不具足,但造的業又重,那麼肯定受報。現在我們以種種懺悔方便法勵力懺悔,就不用害怕了。 (以上文字轉自學佛網:http://www.xuefo.net/show1_6112.htm)
二、六道中只有人道是造業併兼受報的雙重道
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迴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由於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不過佛教特別相信,眾生的生死範圍雖有六道,眾生的善惡業因的造作,則以人道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業併兼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重道,天道神道(神道是指阿修羅道——博主注)只有享受福報,無暇另造新業,下三道只有感受苦報,沒有分別善惡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佛教主張業力的造作薰習,在於心識的感受,如若無暇分辨或無能分辨,縱然造業,也不能成為業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別重視人生善惡的行為責任。(備註:博主看雪客對此段觀點尚存有一些疑問)
正因為造作業力的主因是在人間,所以上升下墮之後的眾生,都還有下墮上升的機會,不是一次上升永遠上升,一次下墮永遠下墮。
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
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
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
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瞋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布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摘錄於聖嚴法師著作《正信的佛教》之「佛教相信天堂與地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