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這裡說到的善法是什麼呢?就是能得到人身天人身、能成就為聲聞羅漢的菩提法,能成就為獨覺辟支佛的菩提法,乃至最後成就為無比尊貴、無比殊勝的佛陀的菩提法,都是依賴於這個善法的,都是依靠這個善法而得成就,都是依止於這個善法而得完滿的,都是以這個善法而為這一切的根本,是成就一切善果道果的根本,所以才說是叫做善法。」
佛陀說了這一段我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悟沒?或許我們應該深思維,佛陀如此地讚許這個善法,佛陀如此地推崇這個善法,我們以學佛的心念要怎麼思維?這個善法的重要性一定要明白了知。如果不知道這個內容,不去做這個部分,很可能所謂的學佛亦要白學,最後浪費時間、浪費生命,重又跌落到輪迴中去,這就痲煩大了、賠大了!
【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
「這個法就是十個善法。這十個都是什麼呢?是能永遠離開殺生、偷盜 、邪行(邪行就是邪淫)、妄語、兩舌 、惡口 、綺語、貪慾、 嗔恚 、邪見(邪見也就是愚痴)這十惡。」
世尊在這裡說十善,卻用了十種惡行來說,如果不去做這十種惡行就是在行十善了。但是前提條件大家一定要看好,是能永遠離開這十惡,永遠的捐棄這十惡,不造作十惡就是在廣泛的行做十種善行了。
「殺生」是以殺伐的形式、暴力的形式奪取眾生的色身生命;
「偷盜」是沒有經過財物的主人允許,私下裡取走了別人的財物 ;
「邪行」是和夫妻以外的人行淫慾,包括夫妻在非時非地,不合適的時間不合適的地點也算邪淫;
「妄語」是存心欺騙對方,用言語哄騙對方;
「惡口」就是嘴裡說話很惡劣、很骯髒,讓他人聽到很噁心、難過,比如罵人、說人壞話;
「兩舌」就是用自己的言語兩邊挑撥是非,讓人起矛盾、產生是非的爭鬥;
「綺語」就是用不真實的語言,使用花哨沒有實在意義的語言;
「貪慾」是內心裡升起的對任何的人事物的貪著的慾念;
「嗔恚」 ,嗔是嗔恨,發火生氣的意思;恚這個字讀「會」;
「邪見」這裡指愚痴,但是邪見的內容更加的寬泛,不能依止和不符合無常觀因果觀的所有的看法見解,都可以納入到邪見中去。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
「龍王啊,如果能夠行持不殺生的善法,就能得到十種離開煩惱、懊惱、苦惱的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諸業之中,殺業為最;諸善之中,放生為最;諸法之中,忍辱為最。也正因為修行這個善法,不去殺害眾生,就不會承受被殺害的結果,這亦是因果的業力迴旋。
【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都是哪十種離惱法呢?也就是說都是哪十種利益呢?分別是:第一,能於所有的眾生普遍做無畏布施。」
這個無畏布施的結果就是得健康,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能對眾生不傷害不殺害,就是普遍的給眾生無畏布施,這種布施的結果就是身體健康,不會有疾病,不會早夭,不會出現橫事、橫病。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第二,能恆常地在眾生中升起廣大深厚的慈悲心量。」
這個利益就太大了,為什麼呢?第一個利益大家都能得到健康,但是在因果輪迴中,這個色身早晚都要放下;普遍地做無畏布施,最後也得捨棄這個色身軀命,所以得到的所謂健康亦是不長久是變幻的。而能恆常地升起慈悲心來,這個慈悲心就是一切善根長養的結果。如果沒有善根的不斷滋養,這個慈悲的結果也不會產生。同樣的慈悲心不能升起,在大乘佛法中就是死路一條。因為大乘佛法的起步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向前走一步,就是菩提心,一切的佛菩薩的果位都是因為有這個菩提心而得以成就。
菩提心是什麼?簡單說就是願意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心。願意救度眾生離苦得樂,得先知道眾生在受苦,要有這個悲心。慈能予樂、悲能拔苦,看到眾生很苦,願意讓他們都出離痛苦,願意把最好的利益、最大的快樂都給眾生,這個就是慈悲心。所以這個慈悲心和菩提心非常的像,只是慈悲心更多地停留在心念上,而菩提心更多是在行動上。能恆常地在大眾中升起這個大慈悲的心來,那麼說明這個人會怎麼樣呢?離道不遠,永遠不會離開佛道,都在行大乘菩薩道,所以這個利益就太大了。能恆常地升起慈悲心,就是能恆常地在菩薩道,就是恆常地都在修持,這樣的利益就會讓這個人在修持的道路上一路永進,不會退失。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第三,永遠斷除一切嗔恚習氣。」
我們知道學佛的六個字分別是『戒、定、慧、貪、嗔、痴』,聯繫在一起就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這貪嗔痴是三毒,不管哪一個爆發了都能要人命,都能讓人墮落到無邊的地獄中去。如果能恆久永遠地斷除嗔恚的心,就會永遠地離開相互殺伐、戰鬥乃至兵難王難。就像有人會問,為國捐軀的將士為什麼有的也會墮到惡道呢,就像過去講過岳飛在做鬼帥,我們可以叫他小鬼王,還不能算做大的鬼王。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不管什麼原因殺人都是殺人,乃至為死刑犯行刑的人,他也要承受殺業帶來的業力迴旋。這種業力的迴旋最後形成因果了,還是要自種自受,別人無可代受,沒有人能代替你承受因果。於是那些投生到戰爭時代的人,為戰爭殺人或是被殺,都是因為過去造作了殺業,才因為這個共業的招感投生到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參與了這場戰爭,形成了新的殺業。如果能永遠地斷除殺生的行為,那麼就能永遠地斷除一切嗔恚的心念行為。這裡的嗔恚是怎麼形成的?簡單說就是這個殺業,讓眾生煩惱了,讓眾生承受痛苦了,讓眾生產生嗔恚心了,所以才形成了自己的嗔恚心。
這個『習氣』是什麼?由習慣養成的氣質就是習氣。習氣有一個特殊性,就是擁有習慣的慣性。就算從當下的這個環境裡脫離開,還會因為這個慣性繼續延續下去。於是這一生在這個環境下養成了一個習慣,那麼這個習慣形成了習氣保留在人的八識里,在下一次生死中,這個習氣就會工作,不管條件是不是符合。比如說,一個農村婦女對飲食的要求非常高,做飯講求的是色香味形俱全,這個人的家庭裡面沒有這樣的人,那她的這個習氣怎麼形成的?幾生前的一生曾經做郭非常有名、非常富裕的婦人,可以說權傾一時,於是吃一頓飯要求很高,在有權有錢的時候窮奢極欲,養成了習慣。這一生成為農村婦女,是因為過去的福報享受完畢了,沒有這個福報了,但是還要求按上生的標準生活,這就是習氣。習氣是有慣性的,於是能恆常地行善,這個善行成為習慣,也會貫穿到來生。於是很多人這一生就很有善根,看到小動物受傷就很難過,想去救這個小動物,看到人被欺負就想去幫助他,這個善根就是過去長久這樣做形成的習氣。
好的習氣會帶領人越來越好,壞的習氣會帶領人越來越壞。好壞的習氣怎麼養成的?就是因為長久地做了這樣的一個行為,時間長了、次數多了,就形成了習慣,這個習慣就保留在八識中,成為擁有慣性的一種行為。我們明白這一點就知道佛陀對我們的教誨有多慈悲,讓我們恆常地思維善法,讓我們斷一切惡、行一切善;如果我們真的按佛陀的教誨做了,那麼惡的習氣就會止住,善的習慣就會養成,未來的結果一定是光明向上的。就算這一生沒有出離輪迴,也會因為善根的長養,最後形成出離輪迴的結果。所以雖然小乘的人天乘是不究竟的,但是有的人希望得到人身再努力修持,還有的人因為善根不深厚,需要再多輪迴幾圈,培福他的善根,這個善根保護好了就有希望了。
《楞嚴經》傳到中國的時候,翻譯的工程很慢,所以翻譯一半的時候,前半部的《楞嚴經》已經被大家熟讀了。《楞嚴經》的前半部提到,一闡提是不能成佛的。其中有一位法師思維推敲後,認為一闡提雖然是斷善根,但是因為他是眾生就有佛性,有佛性就能成佛,所以說一闡提可以成佛。這個時候其他的法師都認為他特立獨行,不予理睬。後來他就在杭州的公園對著石頭講法,講到這個部分的時候說到『一闡提也可以成佛,你們說是嗎?』聽法的那些頑石居然都點頭,這就是「道公講法,頑石點頭「的例子了。等後半部的《楞嚴經》翻譯完畢,大家一看,喔,真的是一闡提斷了善根了也可以成佛,這才明白佛陀的本意。於是不管這個人造作了多大的罪業,多重的罪業,只要他還是一個有情眾生,他就可以藉由自己本具的圓滿佛性而得成就。於是不管善根斷不斷都可以成佛,只是斷了成佛要等到把善根培養好;沒有斷善根的不斷滋養善根,就會讓自己更快速地趨近成就的目標。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知道沒有一個眾生是不能成就為佛的,只是時間長短,速度快慢不同罷了。在這個基礎上,佛教中的時間就不是幾千年幾萬年那麼短了,而是動輒就幾千萬億個劫數或者恆河沙一樣的劫數,或者無央數劫以後才能成就。就像佛陀在《法華經》中為五百比丘授記當得做佛,給阿難授記的時候,他要經過無數個阿僧祇劫才能成佛。這中間的時間都在做什麼?無外乎都在藉由一切的人、事、物來長養自己的善根,來圓滿自己的身口意,來斷除自己的貪嗔痴,來修行戒定慧。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了,我們這一生努力的修一點,來世就可以更快一點,今天我們放逸一些,來世就要再多努力很久。如果這一生我們把善根斷了,那麼就要經過很多劫數把善根修補好,才能接著修了,這就太悲催了。所以能永遠地斷除嗔恚習氣,這個利益可以說是從凡夫地到如來地都必須要斷除的。如果能一斷永斷,那就是一勞永逸了。怎麼得到的這個利益?就是要堅固地持行不殺生的善法才能得到這個大利益,才能得到這個世出世間永遠需要的大利益。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