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品》中有個商人的比喻,經文如下:「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 字面上的意思大略是,有一位大商人帶領一些小商人,攜帶了貴重的寶物,經過危險的道路。這十六個字有四個因果關係在其中:商主和商人有一對因果關係;商人和重寶有一對因果關係;商人和險路也是一對因果關係;重寶和險路也是一對因果關係。所以如果把這十六個字要分享好一點,起碼這四對因果關係要有涉獵。
1.第一個因果關係,商主和商人
商主和商人是什麼關係?在《地藏經-布施功德較量品》中提到一個「檀越之人」,就是修某功德的主要發起人,發起人和參與者雖然都做了相同的事情,因為在其中的發心不同,所以結果也不相同。同樣道理,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部分中,主動和被動也是不同的,雖然都做了相同的事情,但主動的收穫會大,而被動的收穫就小很多。我們要承認「誰做誰得」的原則,但這裡要探討:為什麼他可以多得,為什麼他所得很少,為什麼有的人也做了相同事情,卻沒有收穫可得?
這主和將兩個字就埋藏了這一層關係在其中,為什麼他可以成為商人之主?為什麼他就可以帶領其他商人,而其他商人就要聽從他的號令?或許局限於這個主和從的關係並不那麼重要,若換到學佛角度,在某個階段就很重要了,就像經文裡會有講法主這樣的一個角色,同時又一個契機眾的代表。比如《心經》裡,觀世音菩薩是講法主,舍利弗是聽法的契機眾代表;如《阿彌陀經》裡,釋迦佛是講法主,舍利弗是聽法的契機眾代表;比如《金剛經》裡,釋迦佛是講法主,須菩提是契機眾的代表。這裡各位可以看到有一條暗暗的法的傳遞的路線,其痕跡隱藏其中。因為釋迦佛傳遞了《金剛經》的精髓,對治了須菩提尊者的根基,所以《金剛經》的精髓由釋迦佛傳遞到須菩提尊者,並在須菩提尊者身心上產生作用。同理商主和被帶領的小商人的關係也是一樣的,所以同樣都是修行,他可以很快速,正是因為他很主動的去落實奉行;而被動接受的人進步就慢一點,靜待歲月後,進步快慢就拉開了巨大的距離。
這個距離很難消除,除非前面的不進步、後面的不停歇;而對前面的那個而言進步是常態,所以他會一直保持進步,如果後面那個不改變被動接受的心態和作風,他就永遠都攆不上了。所以當一個團隊能高速前進,不是因為帶領者很快,而是因為整體都很快,非一人之功。對物質而言可以有帶動,由動力傳遞獲得相同速度,但對個體獨立的人來說,沒有這種強烈的同頻約束,因為不能同頻,所以速度不相同,就算在某階段擁有相同的速度,但是因為頻率不同,最後還會分道揚鑣。所以你想快速的成為那個商主,你就要更主動的努力,而不能被動怠工,被動怠工乘以滄海桑田的歲月,就等於輪迴種種的眾生相,等於六道的林林種種。所以當我們這一生相遇佛法,我們還在輪迴里,而佛菩薩已經徹底覺悟獲得終極解脫,這一反思:我們還在輪迴里,絕對是過去沒那麼努力,或許裝得很努力,可是根本就不賣力氣。
2.第二個因果關係,商人和重寶
這很簡單,因為商人求財而來,有重寶當然奇貨可居了。如果把商人和重寶用其他名詞替換掉,會出現什麼局面?這句例子說了什麼事情?眾生貪著於假相!商人因為求於錢財而執持重寶,等同於眾生因為貪著種種的假相而不得自在。此因果關係哪裡是描述商人獲利的事情?完全是在說:輪迴怎麼來的,生死怎麼來的,煩惱怎麼來的,痛苦怎麼來的,鬥爭怎麼來的!就是因為執著了假相,被捆綁約束,被吸引招感,被自己畫地為牢。我們因對什麼重寶貪戀執著而跌落輪迴的呢?從最初入輪迴來說,那時是心念一動妄想升起,此妄想就是一個暫且不圓滿的願,在這個願里有執著,有分別。所以最初的跌落生死的重寶是妄想,妄是虛假的意思;想是心裡活動,想是心上有相,也就是有了一些相住在這一刻的心上了。我們想了什麼就是心上落了對應的相,才會形成想的結果,如果說我想起一個人,連這個人的基礎信息的相都沒有,就是沒想起這個人,就是忘記了這個人。妄想也是一同,就是把虛假的相堆放在心上了,所以學佛的過程就是清洗心地的過程,把心裡的沉渣沖洗掉,不令泛起。
於是要懺悔啊,要承認錯誤。而佛又教導我們,對一個事情如果真誠的懺悔完畢,並真正的改正完畢,就不要再為此懺悔了,不要再提了。往往人都有常見的邪見在:你是小偷,那麼生生世世都是小偷;你幹了壞事,那麼一輩子都不能做翻身鹹魚!這種常見忽略了事情的各種可能性的發展,所以對你能改過的事情懺悔完畢,以後就不要再提了,因為你改完了,就是真正的清洗完畢這個業障了,不要留在心裡念念不去。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懺悔完畢也不清淨呢?就是沒掌握這個基礎要求。在無量生輪迴里播種下的因果有先成熟的,也有後成熟的,有過、現、未來成熟的,因為成熟的條件因緣等等不同,所以成熟的時間、影響、作用、結果也不同。所以妄想的結果也有前有後,有人現在做壞事了,轉過身就遭受了報應;有人現在做了壞事,但是他福報略大,需要待他福報消減、福報衰敗後,報應臨頭;有人福報很厚,就算作惡多端,這一生都有福報撐腰,惡業就沒辦法成熟,懲罰就不會現前。
在生死中因為眾生所處的環境不同,沒有吃喝的希望以後有吃喝,於是就投生到了食類;沒有腿腳的,希望以後自己有腿腳可以攀爬行走,於是就投生到了行類。因為不可能完全擁有所有眾生的形態,所以就會在各種形態里跋涉,今天我想飛,明天發現飛不好又想水裡游會很好,後天又想飛很累、游也不安全,在土裡不出來才好!於是就變成了不用見天日的蟲子。這種表象的差異很容易發覺,但內心投射的願念不容易觀察,眾生的生死也都是隨願和業在交錯行走,當願力足夠強大,生命走向偏向於願;當願力薄弱於業力,生命走向偏向於業力。而我們又在迷惑、顛倒中貪戀、執著種種的相,有種種的求,心裡有種種的放不下,所以激發的願念就會很散,就算很專一的願,因為力量的關係也不一定能抗衡業力。所以重寶就開始變幻身形,從原先的妄想使然,變成了執著的事物,變成了貪戀的食物,變成了迷戀的服飾,變成了可愛芬芳的花草,變成了莫名其妙的種種牽引不捨。又夾雜了種種的情緒,把恩、怨、債的關係拋入生活的某個對象身上,我們就被輪迴捆綁的如蜘蛛的獵物一般密不通風,今天隨這個線跑,明天隨另一線跑,跑到最後,直到累死也沒發現其實就是一條線。所以什麼是你的重寶呢?你放不下的,你割捨不去的,你無論如何也不能被觸碰的心肝寶貝,都是你的重寶。我們因這些所謂的寶,貪這些寶,愛這些寶,迷戀這些寶,迷路在生死里,今天被這個寶吸引,明天發現另一個寶更耀眼,後天發現自己還欠缺那個寶,在生死貪戀的追逐里,從來沒有終點,也從來不可能被徹底滿足,真是欲壑難平。
3.第三個因果關係,商人和險路。
為什麼商人要經過險路?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無限風光在險峰」,難道平地里就沒有風景可看嗎?所以才有人說「世間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任何地方也都是如此,任何人、任何眾生、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如何發現其中的美?並非是一定要物品本身多美,而是你的心情本來就很美,所以任何事物也都可以很美,如果心情不美麗,再好的風景也是煎熬。(若我們身處煎熬里,當反觀一下心情是否本身就煎熬,心情又被什麼事物影響煎熬著?)
商人的基本原則是互通有無,把這個地方的東西挪到另個地方,從多的地方挪到少的地方。為什麼物品間沒有自然平衡?為什麼物品不能遵循能量規則,不能自動流動到需要的地方? 恰巧商人能做到,商人就是商品的腿,於是自然要走路了,從這個地方挪動到其他地方,其中越經過危險艱難的道路,商品的附加值越高,利潤越可觀,同樣風險也相應要增加。所以你越追逐利益,必然也要承受更高的風險,沒有風險而獲得的利益,絕對不可能是大利益。同修行一樣,你越成長,必然承受的壓力也就越大,接受的考試越難,題目越刁鑽,深度越難窺探。如果我們遭受的局面是這樣的艱難,說明我們如果突破後成長提升的空間也會非常可觀。如果見了困難你躲了,可以很直白的說:你是一個笨蛋,把一次成長的絕佳機會拱手相讓了!多讓幾次後,你還有機會提升嗎?還有信心提升嗎?就像某些事情是不能鬆口的,如果開了這個口子,以後就堵不上了;就像努力修行也是一樣,你今天給自己找理由,明天你也很可能會給自己找藉口,多次為替自己開脫,不用修行了,沒機會修行了。
對商人而言,攜帶了重寶,前面一條危險的路,這條路走不通,重寶就沒有價值,所有付出的努力也都沒有回報;硬著頭皮也要走過去,就算再艱難,看在錢的面子上,他們也會努力堅持。同我們學佛也一樣啊,遇到困難了,我們如果總覺得可以讓、可以躲、可以逃避這條就算危險也必須走的路,我們不去觸碰,所有累生宿世的努力也都白費了,都沒有價值和意義。所以商人的價值是攜帶商品走路,那麼我們學佛的意義在哪裡?被所謂的重寶繼續牽引、捆綁、約束和蠱惑嗎?修行是必須的,可是修什麼呢?如果沒有發現重寶在哪裡,我們修什麼呢?就像商人決定趕路了,可是沒有商品被攜帶,他趕路又是為哪般?我們所謂修行,卻不知道重寶在哪裡,修行又是鬧哪樣?當我們聽到所謂修行的時候,千萬不要被修行二字迷惑,修行不是什麼重要的部分,重要的部分是:你要找到自己的生死根源,是因為什麼而陷入生死,又因為什麼而出離生死?找得到,你可以有修的方向,有方向就會有方法手段等等的法門了;如果方向都沒有,法門方法都沒有存在的必要。
4.第四個因果關係,險路和重寶。
因為有險路所以寶才會更重更寶,因為獲得的很艱難所以才會更珍貴。就像金銀這類貴金屬真的有用嗎?中醫說安神啊,你能抱著每天啃兩口嗎?其實並非在生活里有多必要,而是因為獲得的很難。就像工業革命期間,歐洲人終於提煉出金屬鋁,那個時候一個鋁的盤子比金盤子都貴,並非他的價值高,而是當時獲得的很難,所以就奇貨可居了。就像珍珠有明目美白的作用,為什麼一顆很大的珍珠不用來磨成粉啊?為什麼大的珍珠價位是小的無數倍啊?因為獲得的難,而並非他的實用價值高。所以重寶是因為有險路,險路才成就了重寶,沒有險路怎麼成就重寶?依然如學佛,你無波無坎的修行,就絕對能有大收穫嗎?
我們當然不求坎坷波折,可是學佛修行怎麼可能沒有坎坷?怎麼可能不艱難?如果真的一點難度都沒有,也就真的沒價值了。就像往生極樂也是一樣,說著好簡單啊,「信願持名」四個字就是往生的精髓了,得住就保障往生無疑了,可是這四個字強調了三個東西(信願行),哪一個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達標?
因為如上四個因果關係逐個聊了一下,使每個部分都分享的很薄,各位可以自己思維一下這幾個部分,期間的關聯是什麼?埋藏的義理又是什麼?
今天的部分就到這,阿彌陀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