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易經》《道德經》《論語》道破成功3要訣


時間:2017/6/9 作者:妙音居士

談起《易經》、《道德經》、《論語》這三本書,真可謂天下無人不知。每本書中都凝聚著聖人最為頂級的智慧,也都可以稱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這三部書,也奠定了我們中國人智慧的基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奧秘盡在書中。

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本書裡你只需牢記一個字,就能讓你知道成功的最大秘訣。到底是哪三個字呢?

《易經》:守時

《易經》有雲,「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卻不到處炫耀,而是在時機到了的時候才施展出來。

這裡的守時不是準時的意思,而是把握時機、機遇。世間萬事皆繞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機緣未到之前,等待是必經之路。

史書記載:「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姜子牙半生寒微、顛沛流離,但他能動心忍性,等待時機,終於在已近八十的高齡,遇到明主文王和武王,並助其推翻紂王統治,滅商建周。

幾十年的時光,才華差點被時代埋沒,就算強大如姜子牙,想遇到伯樂也需要這樣的等待,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姜子牙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時則動,不時則靜。」

也許你會等待得很漫長,也許等待是無盡的,也許你會耗盡耐心,但請不要放棄修煉自己,堅持前行,你終會守得雲開見月明。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蟄伏不是托腮靜坐,不是虛度光陰,而是默默堅守信念,不斷充實提高自己。當你有了足夠的積澱,才能在機遇來臨時把握住。正所謂「不積矽步無以至千里」,時光不會辜負任何人的努力,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道德經》:守靜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使心靈保持虛和靜的至極篤定狀態,不受影響,為的是萬事萬物並行發生時,我用這種心態觀察事物循環往復的規律。

馬謖街亭失守,魏軍士氣正盛,蜀軍在西城的守軍僅有兩千多人。諸葛亮在危急關頭,淡定從容唱出流傳千古的空城計:「司馬懿來到城下,只見孔明坐於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塵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判若無人。」司馬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打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面對十五萬大軍壓境而鎮定自若,琴聲不亂,令狡詐如司馬懿也看不出任何端倪,這需要何等靜氣而強大的內心!

但當今社會,浮躁的人多,心靜的少之又少。什麼叫浮躁?現在很多人整天拿著手機翻來覆去,一年到頭看不了完整的一本書,這就是浮躁。許多人整天削尖腦袋尋找快速致富的方法,不做實體而去炒房子、玩股票、放高利貸,這就是浮躁。人浮躁了,會終日處在又忙又煩的應急狀態中,脾氣會暴躁,神經會緊繃,被生活的急流所挾裹。

那麼該如何去克服浮躁的心態呢?其實老祖宗們早就給了我們解決方案,就是「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其實很好理解,虛到極點,是什麼都沒有,就是空。守靜篤,這個靜,不是說沒有任何聲音的安靜,而是寧靜、清淨,就是不起妄念。老子認為,外界一切連線都是內心的投射,改變內心,就能改變看到的世界。任世間萬物在那裡一齊運動,我只是靜觀其往復,如此便能成為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就叫「靜為躁君」。

靜心才能生慧,心靜才能悟理。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著應對。這就是「每臨大事有靜氣」。遇大事且能靜氣之人,面對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在浮躁的社會,一定是心靜者勝。

但是,靜氣不是軟弱,不是消沉。靜是為了更好的動,靜時洞察一切,謀定全局,找到對手的弱點,進而動若脫兔,氣勢如虹,令你無往而不利。

在生活中,面對塵世的污濁和勾心鬥角卻能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這是守靜的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只有守靜,幸福快樂的種子才會在心田生根、萌芽、綻放。

《論語》:守信

《論語》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人要是沒有信用,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就無法行走。

俗話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守信不僅是一種修養,還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個國家、民族、集體的生存之基。

自古以來,歷代先賢們就不斷強調誠實守信的重要性,也以身作則,親身示範,言出必行。

同治七年,捻軍被消滅後,太平天國戰爭軍費報銷提上了議事日程。按照清代財務制度,曾國藩需要先將這些年來的軍費開支逐項進行統計,編成清冊,送交戶部。戶部要對報銷清冊進行審查,審查合格,才呈報皇帝予以報銷。

按照老規矩,曾國藩需要向戶部繳納「部費」也就是「好處費」,才能順利報銷。報銷前,曾國藩托李鴻章打聽了一下戶部打算要多少「部費」,李鴻章回信說:「報銷一節……托人探詢,則部吏所欲甚奢。雖一厘三毫無可再減。」曾國藩共用軍餉約三千萬兩,按照一厘三,也就是1.3%計算,則須銀近四十萬兩交給戶部。

四十萬兩白銀,曾國藩是無論如何也拿不出來的,於是便托人繼續公關,經過大量的工作,戶部將「部費」降到了八萬兩,曾國藩雖對給「部費」很不滿意,但最終還是應了此事。

恰好在這時,中樞批覆稱,由於他們平定太平天國、捻軍的卓越功勳,皇帝同意軍費不經過戶部,可以直接報銷。曾國藩對此感激涕零,說「感激次骨,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過之」。

照理說,皇帝都發話了,這八萬兩就可以省下了。但曾國藩卻說:「談好的八萬兩我還是要給。」 後來他從自己「小金庫」拿了八萬兩,送給戶部書辦。曾國藩的誠信度可見一斑。

守信,對於一個人來講,是一件既簡單又複雜的事情。幾乎每個人都時常將守信掛在嘴邊,但真正能恪守承諾的卻寥寥無幾,尤其是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看似賺了小便宜,實則吃了大虧。因為,你失去了在別人心目中的價值,而失信是人生最大的破產。失足,你可能還能站起來;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

只有守信待人,別人才會以誠相報。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守信,是我們人生旅途中的一場歷練。

三部經典,三個字,守住「時、靜、信」,既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做事的規範。

在這三條中,守靜是前提,心靜時才能洞悉萬物,不受外界絲毫蒙蔽,才能準確地辨別出真正的機遇,並在時機來臨的瞬間將其把握住。也只有守靜,才能撕去物慾的蒙蔽,讓本心呈現,襟懷坦蕩,做事才能毫無私著、守信於人、誠信於天下。

繁亂紛雜的世界中,守得住這三點,必讓你受用終生!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