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非常提倡和平,但它不認為和平依賴外在,而是強調內心的和平。
佛教認為,首先要消除內心的雜念和負面情緒,這些被淨化後顯露的真心,才是真正的和平。這種心的狀態,對在家人來說特別重要。否則,永遠隨著社會潮流,隨著別人的分別念和腳步,活著就會非常累、非常苦。
如果我們內心有一種主宰,有佛教所謂的正知正念,就可以依此觀察自己的情緒。當你過於浮躁時,可以提起智慧,用心來觀察心。這時你會發現,心的本來面目其實是空性,也是光明。在空性和光明的融合當中,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憂愁。這一點,每個人都可以認識到。在認識的當下,所有煩惱會消失無餘。
比如,我們有時候非常煩躁,無緣無故跟別人發脾氣,事後自己也很難受。這種情緒,在佛教中稱為嗔恨心。但嗔恨心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菩提,是智慧。《六祖壇經》也講:「煩惱即菩提。」如果你沒有認識嗔恨心的本來面目,它就是煩惱,給你帶來無量痛苦;但當你認識到了之後,它不但對你沒有絲毫障礙,反而會成為智慧的助伴。
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修行。沒有它的話,有些人遇到一點點事情,心情馬上不好了,好像心裡裝了一塊石頭,甚至因為沒必要的小事吵架。那天新聞里講,有兩個接近一百歲的老人,老頭子向外看,有一些女孩在笑,老太太就罵他:「你看什麼呢!」然後兩人開始吵架……這就是嗔恨心。
按照佛教的觀點,不論年輕人、老年人,都會有嗔恨心等負面情緒,不過,佛法可以有很多途徑去化解。那是不是學佛後就沒有煩惱了呢?也不是。煩惱照樣有,但自己有對治和抵抗的能力。
敬摘錄《佛法與當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