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們都知道,《地藏經》的功德很殊勝,讀《地藏經》會有很多鬼神來聽經,有些同修甚至因為這個原因不敢讀地藏經。人間天老師根據淨宗的精華,十念必生,在反覆實踐後總結出了一種觀想念佛法,有這種念佛法念佛,可以在佛菩薩的加持下,引導來聽經眾生髮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因為這種念佛法可以幫助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人間天老師給這種念佛法取名《普門超度》。
《普門超度》可以理解為往生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比如我們網購了一個桌子,賣家沒有上人安裝,只是附帶了安裝說明書和對應的工具配件,我們可能沒學過,也自己沒想過會安裝桌子,但是只要按說明書的步驟,準確的完成,就會安裝好這個桌子。
《普門超度》有好幾種版本,下面我們向大家介紹最簡單實用的版本,《普門超度》精華版。用法很簡單,費時很少讀完《地藏經》或其他大乘經典後只需照著這個方法做一遍(開始不熟悉可以對著念,把心念投放出去就可以了),就可以幫助我們身邊的冤親債主,六親眷屬和有緣眾生了。最後強調一點,《普門超度》要求讀經後小回向,這樣才會有更大效果利益周圍眾生。
普門超度精華版
【祈請佛光】祈請阿彌陀佛慈悲加持:投一束佛光在我身上。再次祈請阿彌陀佛慈悲接引:投一束佛光在我前面,我要召請眾生進入到這束佛光中接受超度了。
【召請】請我身邊所有機緣成熟的眾生(可根據你想超度的對象進行召請),都進到這束佛光中接受超度。請我無量生機緣成熟的冤親債主、六親眷屬、有緣眾生,都進入到佛光中接受超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開示】所有進入到這束佛光中的眾生,今天你們可以結束痛苦無盡的生死輪迴了,往生到清淨快樂的極樂世界去,這機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阿彌陀佛發願接引你們往生極樂,如果你自己也願意去,十念佛號,佛陀知道你的心意,就會接引你往生極樂世界了。
阿彌陀佛(稱誦十遍)
【引領發願念佛】有眾生沒聽懂我剛剛說什麼也沒關係,請你們隨我一起發願念佛就可以了:
我願往生極樂世界,跟隨阿彌陀佛修持佛法;
我願放下各種的執著、妄想、貪愛、不捨,放下種種生死牽引,往生極樂承受諸般圓滿上妙快樂;
我願往生極樂世界,在西方三聖的教誨下直證無上菩提,再返十方世界救度一切有緣的眾生!
阿彌陀佛(稱誦十遍)
【交代升空】所有感覺身體輕飄飄的眾生、變白、變亮的眾生,都可以升起來,融入到佛光中,等待佛陀的接引安排;還沒有升起的眾生請抓緊念佛,藉由佛號、佛光、禮佛、拜佛消除自己無量劫的生死罪業。阿彌陀佛聖號功德不可思議,至誠一念就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請大家至誠稱念消除罪業。
阿彌陀佛(稱誦十遍)
現在由我為所有佛光中的眾生誦七遍往生咒,以資前路。【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nā mó ā mí duō pó yè。duōtuō qié duō yè。 duōdì yè tuō。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 他 伽多夜。哆地夜他。
ā mí lì dū pó pí。 ā mílì duō。 xīdān pó pí。
阿彌利都婆毗。阿彌利哆 悉耽婆 毗。
ā mí lì duō。 pí jiā lán dì。ā mílì duō。pí jiālán duō。
阿彌唎 哆。毗迦 蘭帝。阿彌唎 哆。毗迦蘭多。
qié mí nì。qié qié nuó。zhǐ duō jiā lì。suō póhē。
伽彌 膩。伽伽那。枳 多迦利。娑婆訶。(念往生咒七遍)
往生咒已經誦畢,你們往生極樂的因緣、福德、善根都已經具足了,請所有眾生升入虛空,跟隨佛陀接引安排往生極樂世界去吧。
【致感恩辭】
感恩阿彌陀佛慈悲接引;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慈悲護念;
感恩所有護法菩薩辛苦護衛;
謝三寶恩、謝國土恩、謝父母恩、謝眾生恩。
恭送佛菩薩;恭送往生極樂的眾生菩薩;恭送一切護法菩薩;恭送一切眾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完畢)
為什麼這種念佛法叫《普門超度》呢?
因為此法滿足了三個普遍而冠名普門。
一、客群普遍。上至菩薩羅漢,下至地獄眾生,都可以藉由發願念佛得佛接引往生極樂。所以《普門超度》的客群完全和佛法客群一致的。
二、主法者普遍。不管你是什麼級別、什麼水平、什麼出身,乃至是鬼或是天人,只要你能把《普門超度》中的發願念佛的關鍵引導詞告訴周遭的眾生,眾生髮願念佛了,就可以被佛接引,所以《普門超度》不撿擇主法者,不需要你有修持,不需要你有禪定的功夫,不需要你會觀、會定、會些神奇的能力,只要把這個往生標準清晰完整準確地告訴眾生,超度的效果就會得以保障。
三、效果普遍。《普門超度》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只要你進到佛光中,只要你真的想離苦得樂,你肯發願肯念佛,哪怕聽不懂、不會做,我們會引領發願念佛,你能跟隨,也可以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所以除了往生極樂一個目的地以外,沒有其他的目的地,不會說因為超度沒走,眾生會安置到什麼名山大川。
總結
這個方法需配合讀經小回向,並且在其中還要擴大心量,幫助眾生去達成接引願,在幫助眾生圓滿接引願的同時,我們也在釋解和眾生的冤讎,也在盡為人子孫的一份孝道,也在盡認識一面之緣的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