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達真堪布:2017萬盞法會(一)關於皈依受戒的開示


時間:2017/7/25 作者:學佛娃娃

達真堪布仁波切宣講於2017年7月18日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昨天有很多人皈依了佛門,即踏進了佛教之門,很多人還受了居士五戒、菩薩戒、密乘戒,今天我們主要講解皈依的基礎。皈依的前提條件是信心,沒有信心則不能皈依,沒有信心的皈依只是走形式,這樣對上師三寶是不恭敬的,對自己有害無有利。

皈依指皈依上師三寶,進入佛門。皈依必須要有信心,信心是皈依的前提條件與基礎。

佛法中宣講三種信心: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

第一,清淨信心,指歡喜心。有些人見到出家人,看見佛像心生歡喜;有些人聽到佛法里講的道理後,有一種歡喜之心,這就是清淨信心。清淨的歡喜心是信心。不清淨的歡喜心是貪心。

喜歡錢財或名利,喜歡某些人與物,對這些有漏的東西生起歡喜之心,雖然也是一種歡喜心,但這種歡喜心是種貪心。

喜歡出世間無漏的功德,是一種清淨的歡喜心,這種歡喜心是一種信心。很多人就是始於清淨的喜歡,開始了解佛法、學習佛法,進入佛門的。

第二,欲樂信心。這時不止喜歡,而且希求,也想得到,也想具備這些功德。這是欲樂信心。

第三,勝解信心。明白了眾生都有解脫的種子——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的道理,尤其對自己有信心——我也可以超越,我也可以獲得出世間的功德。這是勝解信心。

眾生都有佛性,除此以外,這有很多層面的解釋,今天只為大家做簡單的解釋:眾生都具有這種本能,可以學功德,可以修福德——如果沒有功德,一樣可以學,學了就有功德了;如果沒有福德,一樣可以積累,之後就有福德了。

這就是佛性——人人都可以學功德、積福德,不斷的學習、不斷的積累,最後功德、福德就會圓滿,這時就成佛了。這就是勝解信心——因為我有佛性,所以我也可以獲得佛的果位,也可以達到釋迦牟尼佛那樣的境界。

這三種信心要依次第獲得,先具備清淨信心,然後產生欲樂信心,最後產生勝解信心。佛法里講的信心是在明理中產生的,要先明白什麼是出世間的,什麼是無漏的功德,如果不去研究、觀察和學習,則不會明白。

很多學佛人的信心並非自明理中產生,都是盲目信仰。佛曾講:不要因為我是佛陀,是你們的導師,就不觀察而接受、不觀察而修持我講的這些道理和我教的這些方法,這是不可以的。佛講的法是經得起考驗的,只要去學、去研究就能明白。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就在這裡。佛法里講的都是真理,都是關乎宇宙及生命的真理,都是諸法的究竟真相,這是可以觀察的。佛教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極其完整的研修系統,這是亙古不變的。而科學研究出來的東西有淘汰的時候,但是佛法所宣講的道理,所教授的方法,不會有過時的時候。

現在有些人說,佛法里講的內容,很多都不符合當今時代,不符合現代人心理,其實這是他自己不明白。佛法是圓融的,是博大精深的,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解釋和作用;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解釋和修持方法。人的根基不同,佛法是活的,怎樣去運用,就看你的本事,就看你自己了。

粗淺來看,佛法看似有矛盾,實際沒矛盾,圓融無礙是佛法不共的特點。佛法和其他宗教不一樣,佛教不是普通的宗教。普通的宗教宣講的道理和方法都是死的,任何時候都是一成不變的,對任何眾生都是這樣,在哪裡都是這樣。但佛法不同,佛法是活的。

佛法分了義和不了義,了義與不了義有很多層面。比如小乘講的很多了義之法,在大乘佛法里卻屬於不了義之法;一般大乘佛法所講的了義之法,在密宗里則是不了義之法。

所以研究很重要,研究指我們常講的聞思,這是很重要的,要不斷地去聞思、了解,佛也要我們不斷地去觀察。佛教也講信仰,但是此信仰來自理智,來自智慧。佛教導我們,要非常理智地去相信,非常智慧地去信仰。

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區別是智慧。其他宗教的核心不是智慧,只有佛教的核心是智慧。因此佛法里講的教義、戒條、方法,都是活的,因為它的核心是智慧。

大家要明理,要明白佛法所宣講的道理。佛法講的信心,是在明理中產生的。佛教反對迷信,不能糊裡糊塗地相信,不能盲目地追隨。所以我們先了解、研究佛法。剛開始沒有信心也是正常的,一般人都是最初沒有信心,之後通過學修而產生了信心。除了上上根基之人,鮮見天生即具有信心之人。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之人,屬於特殊情況,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比如六祖慧能,本是個樵夫,是個文盲,但是當他一聽到《金剛經》,內心就有特殊的感受,這是特殊之人。還有藏地的麥彭滾波,是位放牧氂牛的老人,遇到貝若扎那的時候,將近八十歲了,並且是個文盲。但是貝若扎那觀察到他的根基特別好,是利根者,然後給他直接傳授信心的修法,讓他直接認識心之自性,直接禪修,他立即就見性成就了。這些都是特殊之人,生下來就具足信心,我們要了解。

現在有些人,還有一些孩子,剛接觸佛法時沒有太大的信心,這種狀態也是正常的。現在社會上有人說佛教是迷信,以此來誹謗佛教,這些人根本沒有研究過佛法,不了解佛法,怎麼能說佛教是迷信呢?這樣說是錯誤的。有些人甚至還誹謗佛法,這都是不理智的做法。誰都可以研究佛法、學習佛法,就怕大家不研究、不學習佛法。

佛當時也是日不缺講,轉了三次法輪,講了很多道理,後來傳承的印度、漢地、藏地所有的善知識,為大家講這些佛理、道理。現在很多人不願意聽佛理的開示,一說有灌頂,一說有法會,都跑過來了,人山人海的。但是一聽說講經說法,一開始講佛理、道理的時候,就沒有太多的興趣,來的人就少了。其實這是錯誤的。

如果有聽聞佛法的機會,都應該積極地把握。依止上師善知識,應該依止一位能講解三藏十二部這些經典和續部之人。這樣的上師善知識不僅能講解這些,還會用自己畢生的精力,用自己的生命來傳承佛理,依止這樣的人才是正確的。

依止上師善知識,不只要看他的境界,不只要看他的法力。有些人就願意追隨、親近有法力、有神通的人,崇拜有名望、有名氣的人,這也是錯誤的。若是他有能力,但是不為你講解,也不引領你,這樣的依止是沒有意義的。應該依止一位有講經說法能力、精通顯密的修行人。顯宗講的很多,一旦到密宗里有些是了義的法,還有不了義的法。

密宗里所宣講的大多都是了義之法,當然也有很多不了義的法。佛共轉了三次法輪,即初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然而只在三轉法輪的時候,佛才宣講了如來藏光明,但是並沒有公開和詳細的講。

把如來藏光明公開弘揚並且做了詳細的講述,這就是密法。所以我們僅僅精通顯宗還不夠,還要精通密宗。要做到精通顯密。

顯宗有小乘和大乘。一般分四個宗派:有部、經部、唯實宗和中觀。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見地和修法,都有自己追求的解脫果位,各不相同。如果要攝受弟子,利益眾生,必須對這些法進行全面的了解和證悟。

密宗分外密和內密,也稱為四續或六續。四續是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無上瑜伽分瑪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舊譯寧瑪派分六續,其他宗比如格魯派、新譯派等只分四續,即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

密宗所具有的非常特殊的修法,你一定要了解。可能有些居士心裡會想:那我是不是不能攝受弟子,不能度化眾生了?不是。假如你自己真正有修證,有殊勝的見地,可以說有特殊的能量加持,攝受弟子也是可以的。但只能攝受、度化一些和你特別有緣的、小範圍的眾生,大範圍的眾生可能無法攝受。

此外,普通的在家居士幫助出家人或上師善知識弘揚佛法,這也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法。他以此方式護持上師善知識的事業,就相當於傳播佛法的智慧。所以大家不要失去信心,在你們還沒有見性,沒有真正獲得殊勝成就的時候,可以協助上師善知識弘法,護持他們的事業,這也是一種利益眾生和救度眾生的方法。

當你們自己真正具有見地、具有殊勝成就的時候,就有能力攝受一部分弟子了,可以去度化和利益與你最有緣分,與你最近的眾生了。

就普通的出家人和在家居士而言,也有廣聞博學、精通佛法的人。若是已經自己見性或修行有所成就,那麼只需要精通一部分或一個法門就夠了。但是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修持方法,對自己的信心和修行也是有幫助的。若你想要攝受弟子、利益眾生,更要廣聞博學。

有弘法利生心愿的人,應該依止有講經說法的能力和精通佛理的上師善知識。因為這樣的上師善知識,會用自己的畢生精力乃至傾盡全部的生命,來為信眾和眾弟子講授佛理。比如說我們的上師如意寶,就是窮盡一生來弘法的,即使在快要圓寂的時候,甚至躺在醫院裡,還在為四眾弟子講法。

大家總愛說這個師父慈悲,那個師父慈悲,什麼叫慈悲?真正的慈悲是竭儘自己的一切精力及生命來為眾生傳授佛法,並且不會分別你是什麼人,這叫慈悲。所以在攝受弟子,利益眾生的時候,不能分別這個人是否有條件或有實力,主要是看有沒有緣分。若是有緣分,都要平等對待,我們要依止這樣的上師善知識。

接下來講解明理。再三強調大家一定要明理,然後從明理中產生信心。有些人只看了一遍《成就寶鑑論》或《大圓滿前行》,就以為看完了,不必再看了。應該反覆看、多看。

有些居士說:第一次看和第二次看的時候,完全不一樣……確實如此。看第一遍的時候,看的都是皮毛;再看的時候,明白的更多;看第三遍或第四遍的時候,了解的更深。

以前的大德曾講了三四十遍《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肯定是看了很多遍。《成就寶鑑論》你們看了多少遍?有的人皈依三四年了,一遍都沒看完,還想得到更多不可思議的加持,怎麼可能呢?《成就寶鑑論》連一遍都沒有看,你的信心從哪裡生起?不可能有信心,即使有信心也是迷信。

所以大家要多看《成就寶鑑論》,這裡包含很多顯密的教法,我講的都很簡單易懂,沒有華麗的言詞。因為真正的學佛修行不需要這些華麗的東西,關鍵在於簡單易懂,一看就能明白。所以要反覆看,這樣才能從明理中才產生信心。佛法就是明信、智信——明白的信,智慧的信。如果沒有明白就相信,是不正確的,這樣也不可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加持和利益。

剛才講,信心有三種,有了三種信心就可以皈依。我們皈依的對境是佛法僧三寶。但是密宗里還有皈依上師、本尊和空行護法(三根本)。上師是加持的來源(想得到加持要靠上師);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空行護法是遣除違緣的助緣(修行上遇到違緣要靠空行護法來遣除)。

密宗除了這四種皈依,還有一種是皈依氣脈明點。雖然氣脈明點的修法我們沒講過,但是也有具體的修持方法。氣脈明點指最究竟的氣、脈、明點。這個脈是一個正確的見地。比如說我們的空性見,證悟大空性。氣是業,見性後業就消了;明點是本具的光明,就是菩提。

真正的菩提是我們本具的光明,最終它顯現了,最究竟的心應該是這樣的。這裡有一些具體的修持方法,我們觀想脈輪和氣,然後觀明點,這些之前我們沒有講過,以後有機會可以為大家簡單地介紹。

我們現在主要修持的是阿底瑜伽,就是大圓滿。大圓滿屬於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我們可以了解一下,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嘗試修一修。

皈依的學處和功德今天暫且不講。如理如法的皈依,功德是不可思議的,皈依的功德,如果有個形狀,整個虛空也無法容納,這是佛親口說的。若是真正皈依了佛門,你的命運軌跡將從此改變。用簡單的話說,從皈依、進入佛門開始,就有了新的活法。以前的活法都是不正確的,給我們帶來的都是煩惱痛苦和壓抑。

皈依了佛門之後,就有了新的活法。從此以後,可以快樂的、輕鬆的、自在的活著。所以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議。

一旦真正皈依了佛門,擁有了堅定的信念,外在的一切惡魔都不會侵害你。若皈依的人怕鬼是矛盾的,皈依上師三寶的人,不會害怕外在的鬼神。因為他們都無法侵害你,還會畏懼你,來護持你。世出世間的一切護法,都會來護持你。但若是皈依佛門之後,自己信念不堅定,不一定有這種作用。若是信念堅定,一定能保護你,一切惡魔鬼神不會侵害你,所以不要害怕。

皈依三寶之後,時刻都不離三寶的光明,時刻都不離上師的攝受。所以我們皈依佛門之後要有信念。信念的作用即是我們擁有三寶的光明,擁有上師的攝受,擁有世出世間一切護法的護持,心裡的恐懼和煩惱自然就沒有了。這樣就可以以心裡的信念來對治雜念,可以對治心裡的恐懼,這是信念的作用。

有信念的人,任何時候,面對任何人都沒有恐懼。而我們一到關鍵的時候就不相信佛,自以為是,尋找這個依處,尋找那個依處,把佛、菩薩和上師都都忘得一乾二淨。比如自己生病或有災難了,就去尋求別的途徑。這是錯誤的,這時更不應該捨棄信念。這種信念就是你的虔誠之心,定會超越一切的違緣和心裡的障礙。

這都是一些皈依的功德,還有很多相關的內容,今天我們就不講了。

昨天很多人都受了居士五戒,但一聽說要傳授居士五戒的時候,有多人都出去了,可能是不懂其意。其實不必迴避,可以受居士戒的。居士戒有五條戒,受持五條戒是圓滿居士。也可以受持一條、兩條或三條戒,成為一戒居士、二戒居士或三戒居士。五條戒中只受持一條戒,這是誰都能接受的。

受持一條戒,比如受持不殺生戒。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包括不殺胎兒。但有些人不敢受持這條戒,因為想墮胎,怕犯戒。沒有事,可以不受這條不殺生戒。

不妄語。這條戒主要指不說上人法妄語,指不說神通。有些特殊的人具備這些特異功能,但一般人沒有這些功夫。若是沒有這些卻妄說有,說什麼「我看見了菩薩,我供養了;我看見了鬼神,懲罰他了……」就是上人法妄語。只受持「不說上人法妄語」這條戒,是一戒居士,這條戒應該都能受持,但是很多人不明白,昨天傳戒的時候,都離開了。

很多人受持了居士五戒,居士五戒屬於別解脫戒。戒有三種: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

別解脫戒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還有正學女戒,居士五戒。出家人受持的是前五種戒,在家人受持的是居士五戒。若把男女分開,在家分優婆塞,優婆夷兩種。這都屬於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是解脫之因。別解脫戒的根本是出離心,有出離心的攝持,有出離心的基礎,才可以成為別解脫戒。

受持了別解脫戒,才可以成為解脫之因。若是沒有出離心,即使受持的是居士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依舊不能成為別解脫戒,不能成為解脫之因。若與解脫有關係,必須要具有出離心。

出離心主要指斷除對世間的貪戀。這種貪戀是心裡的貪戀,有些事物不會束縛我們,不會染污我們。我們內心的貪著,會束縛我們,會染污我們,所以要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人不能有欲望,但是可以有願望。

也許有人會想,有強烈的欲望,追求某些東西才會成功,現在也有這種教育,其實這是錯誤的。人雖然沒有欲望,但是可以有願望。欲望是為自己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願望是為眾生,是以眾生為中心的,這是它們的區別。雖然沒有欲望,但是有願望,一樣會擁有動力。

怎樣才能斷除對世間的貪戀?主要取決於是否看破了。我們有一句話說:看破才能放下。我們要看透這個世界,它的自性是無常的,時時在變,隨時隨地在變,剎那剎那在變。剎那中變,其實就是沒有變,這是空性的道理,今天不深入講。

世間的福報都是因緣和合的,因緣和合的就是虛假的,是假立的。不是真實存在的。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自然不會貪戀了。

現在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能貪戀世間,都知道不能有欲望,但是,所認為的都是那種粗大的、強烈的欲望。只有當你明理了,看破了才能做到放下、明理了之後,自然就不貪戀了。如果不明理,強行控制是控制不了的。

明白了佛法里宣講的無常、因果的道理之後,自然就能放下,自然就沒有貪慾,自然就沒有雜念了。對世間沒有絲毫的貪戀,日日夜夜求解脫,這是宗喀巴大師在《三主要道》裡講的,這是出離心的定義。

具有出離心這點很重要,大家應該多去了解無常,多去了解因緣和合。因緣主要是佛法里講的緣起,明白了因緣和合的道理以後,很多問題自然能解決了。

很多人,尤其是剛接觸佛法的人,可能不太明白。其實不殺生,主要指不殺人,包括不殺胎兒,殺其他動物只會犯支分戒。犯了根本戒才會破壞戒體,犯支分戒則不會。犯了支分戒不必重新受戒。比如說殺生,殺了蚊子、蒼蠅也犯戒,但犯的是支分戒,懺悔就可以,不必重新受戒。若是殺人、墮胎了,就犯根本戒了,不僅要懺悔,還要通過儀軌重新受戒。

很多人都害怕受持不妄語戒。覺得平時特別愛說假話,騙父母,騙老師,肯定不能受持這條戒,若受持了這條戒,一出門就會犯戒。這些妄語是普通妄語,說普通妄語有罪過,也犯戒。但屬於犯支分戒,不是犯根本戒。

說上人法妄語才犯根本戒,普通人沒有這些特異功能。如果說「我看見菩薩了,看見鬼神了」,這樣欺騙他人,就會犯根本戒,這種人相對來說很少。但是有些人愛說這些話,這樣容易犯這條戒。

不淫慾。本來自己有了生活伴侶,如果在夫妻之外有了男女關係,是犯根本戒的。佛經里講了很多關於邪淫的過患,比如說時間,地點不合適等,也屬於犯邪淫,但只犯支分戒,不犯根本戒。

有些人害怕犯戒而不敢受戒。犯根本戒和支分戒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能讓你正確的抉擇、取捨是否受戒。

菩薩戒的根本是發菩提心。為了度化眾生要成佛,要有這種發心。也有人是求自我解脫的,這樣會成就阿羅漢,成就獨覺佛。「我成佛是為了度化眾生,成佛了才有度眾生的能力。」具有這種發心,才是發利他菩提心,有利他菩提心的基礎,才可以受菩薩戒,才能得到菩薩戒的戒體。若連利他菩提心都沒有發出來,不會得到菩薩戒的戒體。

昨天我們還傳授了密乘戒,都接受了灌頂。一說灌頂大家都很有興趣,都很激動,都往前衝。其實灌頂不是什麼好事,因為灌頂了就等於受持密乘戒了。密乘戒也分支分戒和根本戒。密乘戒的根本是清淨觀。密宗宣講五種圓滿,就是將一切觀為清淨,觀為圓滿,沒有不清淨,不圓滿。這是密乘戒的根本。

以前講過善惡的標準,我們都知道取捨善惡太難了,遇到對境的時候取捨善惡更難。取捨善惡難,分辨善惡更難。何者是善?何種是惡?要具有分辨能力。怎樣才能具足分辨善惡的能力?就是掌握善惡的標準。

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善惡標準,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里講的,了解、掌握了之後,就具備了分辨善惡的能力。這樣再去取捨善惡就不難了。

其實佛法里講的教理、戒條及很多方法都是活的。若是有分辨善惡的能力,然後抉擇、取捨善惡就不難了。受持戒律是成就的助緣,也可以說是一種方便。能讓我們的生活、工作變得更圓融、更圓滿,不會變成我們生活、工作的障礙,不會有不方便。

然而,現在我們受持戒律時有很多的不方便,即使有了很多的方便,也變成了障礙,這是我們個人的問題。在座的居士或出家人,都是學修佛法,追求解脫的,以上講的這些很重要。我們不可盲目地做,不能糊裡糊塗地虛度光陰,否則會後悔的。

其實我覺得今天講的這些,都是竅訣,都是要點,都是很重要的。這裡沒有甚深的法理,沒有華麗的詞句,但都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理,對學佛修行的人,對追求解脫,追求究竟的佛果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珍貴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都能牢記。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諦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