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凡俗的理解來解釋,「忍」是忍辱負重,是寬容,是耐心,忍是最大的德行。忍辱就是忍受別人的侮辱,保持冷靜的狀態;就是要忍受不管來自什麼方面的對自己造成生理、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裡沒有惡意,這就是忍辱。忍辱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
從佛教用語來解釋,象雄語「美瑟」,藏語「索巴」在漢語叫「忍辱」,就是忍讓別人的侮辱及欺負。包括別人罵我、打我,拿種種事情來冤枉我,我們不發怒,不生氣,不埋怨。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對待呢?寬容他,包容他,忍讓他,理解他,這些都是修行上去除我執的方法。
在佛學辭彙里,忍辱就是包容的意思。一般佛經來講,包容即以心胸開闊來理解。
忍辱原為我佛幸饒彌沃佛陀勸導世人做人不要衝動,而要冷靜;做事不要盲目,而要分明清楚。
幸饒彌沃佛曰:「做人要理解別人,寬容自己,接受他人侮辱,如果人人有忍性,社會的摩擦就少了。」就是說理解自己的時候,你才能理解別人;接受他人才能寬容別人,而寬容別人,實際上是寬容自己。
至幸饒彌沃佛時代,忍辱則為般若十度之一,忍辱分為受苦忍辱、受難忍辱、受法忍辱三忍,擴大了忍辱之意義。受苦忍辱是對痛苦和挫折接受的忍辱,也就是面對苦難的心態;受難忍辱是不把障礙及困難放在眼裡的忍辱;受法忍辱是對法了悟本性的忍辱。
從古老本波教的角度來講,忍辱是一種修為,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接受,是一種理解。接受別人的一切,包括侮辱、折磨、欺騙、嚇唬、障礙等所謂對己不利的言行。
真正的忍辱是無條件地接受別人的侮辱及對自己不利的一切。忍辱是釋放自己,看重別人,走向正道。以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講,忍辱就是對真理的理解,接受別人的思維和行為,解放自心的煩惱,為他人引導理解及接受之道的一種修行方法。忍辱與理解及接受之教義联結,用於引導眾生。從小乘的角度來講,忍辱之目的是不造業及不增添煩惱,以包容的規範來釋放自己,以免除煩惱之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