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受財,得福德增長的歡喜
在共受財法的時候,如何從中得到歡喜?舉個例子:一個居士看到一個出家人很艱苦,在山上修行,沒有錢去買糧食。這個居士很歡喜地說:「我要供養他一百斤大米,讓他可以吃飯,可以修行。」他知道他的行為可以讓一個出家人不用去擔心吃飯的問題,可以安心辦道。如果他知道某個山上住著十個僧人,都沒有飯吃,他就想:我現在這一百斤糧食可以供養十個僧人。他去供養的時候,從培福方面來講,內心覺得更加歡喜:我供養了十個僧人。假如這時他聽到有一百個僧人住在那裡,他就更加歡喜了。因為很顯然,供養一百個僧人的功德、福報很大,肯定超過供養一個僧人的福德。雖然不知道到底對境是什麼樣的人,但是內心中我們都會認為:供養大的僧團,福報一定很大。我們知道,在修共受財法正行的時候,從積集功德方面,譬如剛才說的福德方面,能夠增長我們的歡喜。
共受法,得智慧增長的歡喜
智慧方面,可能出家師父們對此更有體會。例如我們在佛學院,一個班級有二十個同學一起學習《俱舍論》,《俱舍論》能夠開智慧。這二十個人中會產生很多的疑問,比如有二十種疑問。如果在這個班裡學習的同學,自己不懂的,假設其他十九個人能夠幫自己解決了,那麼,靠一個人的智慧無法解決的這二十個問題,而靠這二十個同學,全部都解決了,那我們的智慧增長了二十分,這就是歡喜——比一個人歡喜。如果一個人來到一個兩百人的僧團,兩百人一起學習《俱舍論》,這時候可能解決問題的數量增加到了兩百,甚至更多。如果同樣地學習完了,這時候他對於智慧的增長,就感覺到更加的歡喜。
這其實大家也能理解,例如現在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去讀重點大學或者重點高中?因為聰明人多。聰明人跟聰明人在一起的話,出來的聰明人就更聰明。如果是和很普通的人在一起,就算他是普通人里很聰明的,但到了聰明的人群里也只是一般。所以從這個方面,大家可以體會,如果看到其好處、功德,就會歡喜。
歡喜可以積大資糧,生到上善之處,不歡喜則反之
這樣的歡喜可以積累極大的資糧。比如每個寺廟的功德箱上都印有「隨喜功德」,假如看見人家放一塊錢到功德箱裡,我們說「隨喜你的功德」,當然這是我們經常習慣性的口頭語,如果我們真的在看見別人放一塊錢時內心就歡喜一下,這個功德是非常大的。所以,如果我們學會修行共受財法正行,歡喜會貫穿在我們整個修學生活當中。歡喜越多,積集的資糧越大。我們如果經常這樣修,內心當中經常歡喜,可能我們自己不用去做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積累很大很大的功德。
反過來,有時候我們非常的努力,而我們的心態是反過來的,比如在二十人的班級里,我想成為一個學習最好的人,如果別人學得比我更好,我不歡喜。雖然我很努力地學習,但是看到別人學得比我好,我內心中生起一個「不歡喜」,也就是說我們前面用了很多的力氣,幾乎就浪費了。因為你不歡喜的事情是什麼?不歡喜有人佛法學得很好。當然你的前提是說「比我好」,但實際上從本質分析,是不喜歡某人學習佛法得到很好的成績。如果這樣的業和這樣的心態種下去,導致未來你會投生到一個幾乎所有人都比你差的環境——這是你所希求的,因為你不想看到(有人比你好)。很可能你會很歡喜地投生到一個佛法很差的環境,如你所願,你會在那裡變得很強、很厲害,但這可能是在一種庸才當中的「很強」,這樣的很強沒有太大的意義。
有的人反過來,雖然他在二十人的班級里學得很差,但是這二十人都是非常厲害的,他在內心中高興、希求:要是我總是能夠遇到比我學得好的人,總是和福報比我大的人在一起,多好!可能他在這群人當中福報也最小,智慧也最小,但是,我們知道極樂世界裡,諸大菩薩在一起,諸上善人在一起,那些人的福報比我們大,智慧比我們大,但是我們如果成為其中一員,那是非常非常幸運的!如果到了福智中等的人群中,都成了實際中的強者了。
因此「財法共受」這樣去修行,會令我們生起歡喜;有了歡喜,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就不容易退墮。在修行的道上最怕的是什麼?就是怕我們走著走著不想走。走錯了再回頭,至少他還想走;走著走著不想走了,這個路就到此為止,到終點了。我們希望不要走著走著不想走,就得有動力。除了有目標,還得不斷加強動力。動力來自於觀察功德,觀察皈依僧的功德。如果我們觀察皈依僧的功德,這樣去修行共受財法,那我們進道的速度就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