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如何去除嗔心


時間:2017/10/20 作者:頓解

面對不如意的人和事,我們的心會習慣性地產生不滿、敵視、捨棄乃至摧毀等反應,心對逆境的這些反應模式就是通常所說的「嗔心」。當心處於嗔恚狀態時,體內大量的能量和元氣會被迅速地消耗掉,人體處在這種高度耗能耗氣的狀態時,會體驗到難以名狀的痛苦。此時,即便心決定停止發火,但是體內耗能耗氣的狀態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內心會處於一種亢奮狀態,久久不能平靜,而且極易死灰復燃,再次回復到嗔恚的狀態。所以,一分鐘的嗔恚,可能需要一個小時之後,內心才能真正平靜下來;十分鐘的嗔恚,就可能需要幾個小時心才能趨於平和;一個小時的嗔恚,就很可能需要一天的時間來重新恢復內心的平靜與祥和。

如果眼睛裡有一粒很微細的沙子,也會使眼睛感到很不舒服;如果在皮膚上哪怕有一點火星,也會使皮膚感到很痛苦;同樣,內心哪怕生起一分鐘的嗔恚,也會使我們的生命在某一段時間內「暗無天日」。如果一個人具有動則發怒的稟性,不僅會一次一次地毀掉自己的生活,使自己不再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可能,而且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健康,使自己慢慢患上諸多身體上的疾病。不僅如此,嗔恚者還將毀壞自己身邊人的幸福,使他們也常常處於痛苦之中,並招致他們的諸多怨恨。所以,如果一個人具有嗔恚的習性,則首先遭殃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整個家庭將處於「惶惶不可終日」之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今社會的許多家庭都正在遭受著嗔心的無情危害。

所以,我們要不斷觀察嗔心的危害,下決心斷除嗔恚的習氣。佛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眾生通過修行佛法,斷除內心的五毒煩惱。如何去除嗔心等五毒煩惱呢?大覺世尊釋迦牟尼佛傳授給我們的法門就是「戒定慧」無漏三學。

所謂「戒」,就是身口意三門的取捨。身口意三門要能正確取捨,必須首先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該想什麼不該想。當我們通過仔細觀察和思維,認識到嗔心的危害,就會下決心斷除和嗔心有關的身口意。這種斷除嗔恚身口意的決心就是「戒學」裡面所說的戒體,如果我們能請佛菩薩或高僧大德為自己證明,自己發誓要斷除嗔心,那麼這種戒體就會非常穩固。如果我們內心具足了斷除嗔心的穩固戒體,就會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取捨,遇到逆境時,就可以憑藉著正知正念,使嗔心難以生起。持戒的時候,我們需要定期「誦戒」,也就是不斷在內心複習、鞏固戒條,使得正知正念更加穩固,取捨更加堅決。如果身口意不斷串習「不發火」,就會逐漸改掉原來發火的毛病。

「戒」可以斷除粗大的煩惱,但對於細微的煩惱,我們需要藉助於「定」,才能有效斷除。例如,一個發誓不再發火的人,經常不斷發誓、穩固不發火的決心,並在日常生活中反覆訓練,則比較嚴重的發火情形就不會再發生。但是遇到逆境時,內心還是會有很細微的嗔心生起,如輕微的不滿、抱怨等,此時就需要進一步修習禪定斷除細微的嗔恚。所謂「定」,就是藉助於一些良性的外緣,使心對其專注,從而使得心處在一種良性的狀態、無有動搖,當心偏離了這種良性的狀態,立即就將其「拉回」。「定」實際上是「戒」的升華,當心持續不斷地定在一種良性狀態時,與良性狀態相違背的其他五毒煩惱狀態就無法再生起。「定」是對心的一種更加嚴格的訓練,要求心無有間斷地、密集地處於一種固定的良性狀態。例如,我們可以常常將心定於「平和、安詳」的狀態,觀想美好的事物等,一旦發現有所偏離,立即將心回復到平和與安詳的狀態,這樣不斷訓練之後,即便遇到逆境,我們的心也會很自然地不偏離平和與安詳,從而使嗔心無法生起。

「定」可以斷除很細微的煩惱,但是要想徹底根除煩惱,使得五毒煩惱永無生起的可能,我們必須藉助於「慧」。所謂「慧」,就是智慧——也即通達外境和自心的實相。外境和自心的實相是什麼呢?大小乘共同的觀點都是「空性」,但是空的程度有徹底和不徹底的差別。例如,當我們內心生起嗔心等煩惱時,應當直視心的本性,看看嗔心等到底從何處生起、住於何處、到何處去,常常這樣觀察,就會發現「心了不可得」,心本身就像虛空一樣,無有任何實在性。藉助於禪定將對心的這種空性體驗加以鞏固,則五毒煩惱將漸漸消失,根本不再可能危害我們。此外,當我們了知外境之上根本不存在什麼「順逆」,「順逆」只是自心在外境上的捏造,我們就了知了「順逆」的空性;更徹底地,當了知外境只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的幻變,我們就了知了外境的空性。了知外境和外境上的順逆都是虛幻不實之後,藉助於禪定,將這種空性的見地加以鞏固,我們的內心就很難對外境產生嗔心等五毒煩惱了。這樣,「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物,物無其物」,久久修習,慧學就會圓滿,五毒煩惱就會被徹底根除。

概括地講,觀察和思維嗔心的危害,不斷發願斷除嗔心,並落實在身口意的取捨上,是「戒學」;藉助於一些特殊的良性外境,將心安住於與嗔心相違的良性狀態,是「定學」;內觀內在生起的嗔心猶如空中微風無有實性,外觀外境以及外境上的順逆虛幻不實,是為「慧學」。「戒定慧」三學的本質都是「取捨心相」,使心「舍惡向善」。非獨斷除嗔心,斷除貪心、痴心、傲慢心和嫉妒心等其他煩惱,所使用的方法仍然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法的核心內容,任何一個要獲得暫時安樂和永恆安樂的人,都必須熟練掌握「戒定慧」無漏三學,並真正學會將其用於降伏自己內心的五毒煩惱。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