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成道是坐在菩提樹下,而示現涅槃是在娑羅雙樹間。在前文我們提到,《佛說阿彌陀經》裡涉及到的樹代表戒定慧的慧,因為樹木有生長之意,雖然樹木參天,但是也會在過程中受很多影響,代表修行獲得智慧是早晚的事情,只是其中種種的緣會對結果有影響。也代表想修持獲得智慧是需要堅持和忍耐的,不可能種下了種子馬上就要他發芽,馬上長大成為棟樑之材。樹木參天並非是為誰家做房子長的,一棵樹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樹木越高大,對生態的貢獻也越大,樹木也會為動物生長提供條件。
三草二樹喻
在《法華經》裡有三草二樹喻,這是在法雨喻中的一個連環喻,大樹指代大菩薩,小樹指代小菩薩,還有種種的草,代表了種種心量心態的眾生。當法雨遍灑的時候,山河大地同沾法益,大樹會吸收更多,小樹也會比那些草吸收更多,這就如之前常常說「有容乃大」了,心量的大小決定了成就的大小。再把樹和智慧聯繫起來就有了一個很有趣的推演:大樹是因為心量大、紮根深,所以大樹的智慧也更圓滿;小樹相比大樹,心量略小、根扎也沒大樹深,小樹的智慧比大樹就略遜了。
越付出,越擁有
除去品種問題,各位是否想過大樹和小樹都是同一品種,大小樹有什麼差異呢?我們表面上看是樹紮根深了,根基穩了,然後上層建築可以更高大,可以有足夠的定力抗倒伏了,那麼大樹怎麼成為大樹的?
植物的成長依賴光合作用,高大樹木的葉子可以吸收更多的光,然後通過葉片的氣孔釋放水汽,形成了對根部水分的吸引,樹木通過水分的流動,將更多的營養物質傳遞到樹木上,作為成長的助力。這一運動的根源就是由釋放水汽開始,葉子吸收了陽光的熱量釋放水汽,水汽釋放得越多,將會形成越大力量的根部吸收水分的情況,也就會讓根越深地扎進土壤,吸收深層土壤里的營養物質和水分。所以成為大樹的關鍵動作並非是獲得,而是付出。將水分更多地釋放出去,就會吸收更多的水分,這些地下水由土壤和樹木的過濾,成為更乾淨的水汽,釋放到空氣中形成雲,凝聚成雨雲,再由風吹到哪裡,水分落下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大菩薩的成就也是這樣的,你需要付出,在付出的同時自然而然的會有收穫。就像釋放水汽,在身體裡形成水分通道,釋放的越多,根吸收的也就越多,獲得的補充和營養也越多,根扎也越深,根深吸收的水分可以更多,可以支持大樹釋放更多的水汽,這是良性循環。
《法華經》裡佛陀用大樹做例子,說大樹是大菩薩。我們粗暴地讀會以為就是樹木的體量大小類比於菩薩的大小,可是如果我們深入理解一棵樹木的成長,也必然會理解大樹成就的原因。這樣一來雖然都是樹木,小樹他貢獻的就沒大樹多,那麼小樹如果假以時日也會慢慢長大,他的貢獻也會更多,成為大樹。所以這個三草二樹喻還是很有深度。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佛說阿彌陀經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