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聖和道•聖
下面,看經文。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當年一直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然後也一起來到了祇園精舍的大比丘僧總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其實是個約數,應該只有多,不會有少)。他們就是所謂的「常隨眾」了——生生世世,恆常追隨佛陀的腳步去自利利他、去自覺覺他的修行者,都可以叫做佛陀的「常隨眾」。那麼,我們是不是「常隨眾」呢?每個人都可以問問自己,你們是「常隨眾」嗎?還是「常隨便」?這一千多位出家人,這麼多人,他們個個都是已經證悟了無漏解脫的大阿羅漢、大聖者,個個都是值得我們三界所有人天去禮讚和供養的大福田——他們是真正的福田,不是我們深圳的這個「福田」。
像這些出世間的聖者,這些已經超越三界生死、超越一切煩惱束縛的出世間的聖人,他們和一般世間所推崇的那些聖人是不同的,相差不可以道里計。像孔子和老子,一個是儒聖,一個是道聖,他們是我們中國古代都公認的大聖賢,但是在顯現上,如果拿我們佛教的標準來衡量的話,他們似乎還並沒有達到阿羅漢或者緣覺的境界,更不要說什麼法身大士、地上菩薩了。我們看他們寫的東西,大概就能知道他們的智慧和見地是屬於哪個層面的,這個是騙不了人的,想裝都裝不出來。像孔子應該不出欲界,老子應該不出色無色界,還是在三界的範疇之內。
他們兩位都是有著很高修養和內證功夫的世間聖賢,值得我們禮敬、尊敬,但是在因緣法的顯現里,目前為止,我們卻並沒有發現有什麼證據可以表明,他們已經具足了相當於阿羅漢的斷證功德,更沒有像諸大菩薩那樣,我執和法執都破除了,還有菩薩都有的慈悲心和菩提大願,三解脫門的奧義,萬法緣起性空、無我無生的中道智慧,以及六度萬行等等,這些內容我們在《道德經》和《論語》裡暫時都還看不出來。更不要說,拿他們和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相比,那就更沒有什麼可比性了。
所以嚴格來講,孔子和老子的學說還只是一般世間聖賢的學說,境界也還只是一般聖賢的境界,屬於很高明的一種外道善法,我們可以稱之為善法。雖然是善法,遠超凡俗,但仍然還是外道——不破我執,就難斷輪迴;不證法身,就不得究竟。他們的理論和修法,在某些地方和佛法有一些相通之處,但更多的則是相異,這點大家要了解。
像有些大德說,孔子和老子都是菩薩化現的,這個應該只是一種方便說。其實從了義的、理體的角度來講,天下眾生芸芸,所謂「黃花翠竹般若意,青山綠水古佛心」,又有哪個不是佛菩薩化現的?但是在事相上,在我們佛教里,阿羅漢和菩薩——這兩個概念都是有著很明確的定義和標準的,要完全符合了才能稱之為阿羅漢或菩薩,不能自封,更不能吹捧,這個不是誰隨隨便便就能叫的,沒到那個境界,就不能亂叫。
像我們很多學佛的人,平常見面,大家都愛互相客氣,都愛互相稱呼對方為「菩薩」,「菩薩早安!」,「菩薩吃早餐了嗎?」「喔菩薩,你剛剛從廁所出來?」……(眾笑)這個其實只是一種客氣、恭維,甚至是玩笑。如果我們自己沒有自知之明,還真的就把自己當成菩薩,那「菩薩」這個詞就變成戲論了!了解嗎?
如果是真正覺悟的菩薩或阿羅漢,那就一定會對生命和時空的真相、對六道輪迴的真相瞭如指掌,同時也一定會了解心性和物質的真諦,因為了解,所以也一定能說得出來,就算沒有佛說的那麼圓滿,但也遠遠會比一般凡夫和外道要說得清楚、明確,這是肯定的!所以老子和孔子到底是不是菩薩化現的?他們到底有沒有達到菩薩的程度、高度?這個我們要持謹慎和保留的態度,不能開玩笑,不能「隨口就亂道」。
據記載,明朝的憨山大師曾經對老子有過一個判釋,他說老子大概有那麼兩種可能性:如果老子最後能夠把無常和無我的義理體悟得很透徹的話,那麼他應該要判到辟支佛,也就是緣覺、獨覺的層次,還不算究竟;如果《道德經》真是老子寫的(這在學術界也一直都有爭論),而且是老子最後留下的內容,那麼他就只能被判到外道裡面。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個正好是識陰裡面的東西,說明他還沒有破識陰。那麼老子在《道德經》之後有沒有再留下東西?這個到現在都還沒有確切的資料和證據,也不知道他最後修到哪個層次了。而且《道德經》究竟是不是老子寫的?這也是個問題,所以憨山大師說有兩種可能性。
你們知道憨山大師是誰嗎?佛弟子,知道憨山大師是誰嗎?知道習大大是誰嗎?(眾笑)憨山大師他老人家,可是有明一代最頂尖的幾位大師之一,學修圓融,通達無礙,他是公認的徹悟的大宗師、大祖師,絲毫不比唐宋的祖師差!我們現代某些知名的什麼「上人」、「導師」、「大師」和「老和尚」,在修持和見地上,相比於憨山大師這種級別的祖師,那可就差得不是一星半點了!所以現代的那些人說什麼「孔子和老子是菩薩的化現」,像這種言論,我們大家聽聽就行,別當真,我們還是要相信祖師,還是類似於憨山大師這種祖師的評判,他們的評判比較穩妥、比較可靠些,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諸位元芳,你們覺得怎樣?
好像時間差不多了是吧?今天的第四講時間已到,還是那句老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大家下節課再見。阿彌陀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