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是佛,佛即是覺。此一覺性,生佛平等,無有差別。空寂而了無一物,不受一法。無可修證。靈明而具足萬德。妙用恆沙。不假修證。只因眾生迷淪生死,經歷長劫,貪嗔痴愛,妄想執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說修說證。所謂修者,古人謂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經三個半七,還有三個半七,下三個半七,身心較為純熟,用功當比前容易。諸位不可錯過因緣,務要在下三個半七內,弄個水落石出,發明心地,才不辜負這個難得的機緣。
這二十多天來,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遲,努力用功,結果出不了四種境界。
一者,路頭還有搞不清的,話頭看不上,糊糊塗塗,隨眾打盹,不是妄想紛飛,就是昏沉搖擺。
二者,話頭看得上,有了點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門瓦子。念著『念佛是誰』這個話頭,成了念話頭。以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開悟。殊不知這是在話尾上用心,乃是生滅法,終不能到一念無生之地,暫用尚可。若執以為究竟實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禪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緣誤於在話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會看話頭。能照顧現前一念無生,或知念佛是心,即從此一念起處。驀直看到無念心相,逐漸過了寂靜。粗妄既息,得到輕安。就有了種種境界出現,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處了,有的覺得身子輕飄飄的上騰了,有的見到可愛的人物而生歡喜心的,有的見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慾心的,種種不一。要知這都是魔,著即成病。
四者,有的業障較輕的,理路明白,用功恰當,已走上了正軌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沒有什麼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須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沉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點慧解,作詩作文,自以為足,起貢高我慢。
以上四種境界都是病,我今與你們以對治之藥。
第一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第二關於執著『念佛是誰』。在話尾上用心,以生滅法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處看到一念無生去。
第三關於觀無念已得寂靜輕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顧本參話頭。一念不生。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概不理他,自然無事,不落群邪。
第四關於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應如古人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由一向至極處邁進。直至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縱橫去。
以上所說,都是對末法時期的鈍根人說的方法。其實宗門上上一乘。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拈花之旨,教外別傳。歷代祖師,惟傳一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落階級,不假修證。一言半句即了。無一法可得,無一法可修。當下就是。不起妄緣,即如如佛。哪裡有許多閒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