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這裡,師父個人覺得很慚愧,因為我自從搬到深圳,龍象講堂自從搬到梧桐山這裡,可能是一種因緣的感召,在講堂附近就接二連三地開了很多家素食館,可能是知道師父是吃貨?最多的時候居然有十幾家,都是依山傍水的,各有各的風格,環境和味道都各有特色、都很好。
那經常就會有居士時不時地就跑來看師父,順便就會請師父去「搓一頓」,那吃多了就不好意思啦!我一個窮和尚什麼都沒有,修行也沒有,Money也沒有,不知道該回報大家什麼,所以只好在「法」上儘量多給大家提供一些正見,只能「以法為回饋」、「以法為贈禮」,大家不要嫌棄、不要嫌少。
有時候我一個人去那幾家素食館吃飯,那老闆也都是居士,他們都不收師父的錢,說是這個規定要供養師父,搞得我後來都不怎麼敢一個人去了,實在是不好意思,老去吃白食!因為我們漢傳的出家人不像原始佛教那樣,千年以來都沒有照搬乞食的傳統,沒有這樣的文化習俗,我很擔心人家素食館畢竟是做生意的,我老去吃白食的話,吃久了人家搞不好就會煩了,可能臉上不見得會顯露出來,所以要照顧到大家的這個心理。而且師父自問也沒有什麼菩提心,更沒有什麼慈悲心,沒有什麼大的德行修行,這樣一個業障鬼子老去吃白食,那多少還是有點心慌的,有點心不安啦,所以多多少少還是給點錢這個心裡會覺得舒坦一些。
其實當我這麼想的時候已經是不太對了,因為這個想法是不符合佛法戒規,是違背佛法正思維的,這個要懺悔!如果師父是出家或者出生生活在泰國、西雙版納那種地方,那麼我可能就不會有這樣的顧慮、就不會想那麼多了,傳統不一樣。
又扯遠了,現在我們回到經文。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這是接著上文,阿難尊者在以前很早的時候他就知道,佛陀曾經就乞食化齋的問題,分別呵斥過須菩提尊者和大迦葉尊者——兩位大阿羅漢被佛陀呵斥喔,什麼原因呢?說他們身為大阿羅漢,身為眾生的福田,但是心行卻還不夠平等,還有取捨,一個是專門針對富豪權貴化緣,一個卻專門針對貧苦低賤的老百姓化緣。
因為須菩提尊者認為,那些富豪權貴往往都是一面享受福報,一面造惡造業的(這是事實),那麼再不給他們機會培福或修福的話,那他們下輩子搞不好八成就要墮落了,所以尊者慈悲就專找他們。而大迦葉尊者呢,他的觀點正好相反,他認為那些貧賤的窮人已經夠苦了,一輩子苦哈哈的,再不給他們一點機會種種福田的話,那他們只會越來越苦,惡性循環,永無出頭之日,所以他就專找窮人。
兩位尊者其實都是慈悲,但這個就是典型的「思想決定行為,觀念指揮行動」了。這兩者都很有道理,都不能說是錯,但都有所偏差,違背了佛陀強調的平等無別、慈悲普攝的中道行持,所以佛陀才會呵斥他們。
阿難知道這個事情,他也非常的認可佛陀對阿羅漢們的這種嚴格而沒有絲毫隱瞞的教誨訓示,因為只要按照佛說的中道法去行持去做,在化齋乞食的時候不去分別什麼貧富貴賤,平等行乞,就能「度諸疑謗」,就能化解眾生因為出家人乞食而產生的種種懷疑、錯解,乃至種種誹謗。
所以阿難就決定要按照佛陀說的去做,要平等化齋。於是他就在到達城門口的時候,在準備進入城裡的時候,他就開始用很莊嚴莊重的一種步伐,不緊不慢地徐步行走——注意,這可不是在裝!這時進入這種狀態,那自然就會進入一種「內觀」、「觀照」的心靈境界。這也是修行,了解嗎?然後阿難尊者還專門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把衣服搭好,端正身心,使外表看上去比較有威儀,很莊嚴肅穆的樣子,這同時也是在表達對佛陀制訂的乞食一法的恭敬之心,也是表達對眾生供養的感恩之心。
對我們出家人來說,這個化齋乞食,並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吃飯活著的問題,它更是一場莊嚴的佛事,一種度生的善巧,能給眾生培福報,能令龍天生歡喜。所以出家人在化齋乞食的時候,他們的心裡往往是懷著一種對法的恭敬和莊嚴感恩的信念去的,甚至是懷著「無我無人、無施無受」的空性智慧去的,而不是低人一等的乞丐的心態,這點大家要了解,以後不要再錯解了。
在現代那些還保有乞食傳統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每當我們看到那些身穿黃色或者褐色僧衣,正在一排排乞食的比丘,就算是看到照片,師父都會非常的感動和恭敬,有一種莫名的情懷。那麼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們還能幸運地看到那麼多僧寶,還能近距離地看到他們生活和修行的狀態,甚至還能親身去供養他們,去依止他們修學正法,說實話這真的是一種大福報來的,了解嗎?希望這樣的場景,希望三寶的莊嚴能夠長久住世,能夠利益當來無量的眾生!南無阿彌陀佛!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