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訴我們人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消除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才會讓一批又一批的佛子們視死如歸。認識了自己,又能認識周遭的環境,這就是佛教要研究的內容。
我們活在不常樂我淨的顛倒中,不恆常的當成真常不壞的;不快樂的當成究竟圓滿的快樂;不是真正的我,當成了真的我;不是清淨的,當成是清淨的。這裡又可以分為對內、對外,對內就是錯誤地認識自己,對外就是錯誤地認識環境,於是在這種種的顛倒錯誤知見中,一轉圈就是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的思惑了。所以給自己定位、認識自己,這是常常和大家說的內容,這個部分解決完了,對外就好弄了;而如果這個基本問題不解決,外在的一切解決得再好都是不契合的,就像有人就喜歡吃炒麵,但是你給他弄了一份非常美味的飯菜,他吃也會吃,但是不會滿意的。所以解決我們內在的問題,外在的事物才會美好起來。
這就是相由心生,境隨心轉了,轉得過來才是要緊的,而不是讓你一條道跑到黑,撞了南牆不回頭。是要轉、要回頭的,回頭做什麼?從對外在一切的塵雜處把自己拔出去,從一切對外的觀察、執著、貪戀中回頭,丟棄這些執著、貪戀,這就是轉的過程。有的人轉的快,有的人轉的慢。船小好調頭,船大抗風浪,轉得慢是因為帶的東西太多;學得慢是因為過去執著的知見太多;進步慢是因為給自己固化的嚴重。希望大家都能轉過頭去,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死依託在哪裡?去思維思維,要怎麼斷除生死的牽纏束縛?雖然我們還是俗人,還在這個俗世,還做著很多的俗事,但是自己要告訴自己:這不是真實的我,這不是我的追求!所以不要在世俗的享樂里沉淪。
經里有個染字,一面鏡子上有了灰塵,可以用沾字。本性是可以被沾染的嗎?染比沾更有深度,比如墨水滲透到紙中叫做染,有一定的影響深度;而沾就是有了點灰塵浮在表面上,根本沒有契入到裡面,所以沾是淺表的,染是更深層的。對於本性來說,沾染二字,兩種層面的無明都是不存在的,本性沒有體相可說,怎能有體相的沾染產生?本性一切圓滿,如果說有染,就是有外部的什麼契進去了;因為本性什麼都沒缺少,也什麼都沒得到,又有什麼能契入進去呢?無明也無法契入進裡面啊!所以這就是《金剛經》中說的,只是這樣叫一叫,勉強叫這個名字罷了,但是事實呢?或許是另一樣的,只因為我們習慣於以種種的執著分別認識事物。
以緣心聽法,其法亦緣,用攀緣的心去聽佛法,佛法就是攀緣的;用因緣的心去聽法,佛法就成了因緣法了。但是這些根本沒有影響我們的本性,於是不管沾染了再多厚重的塵垢,或輕薄的塵埃,其實都是無處可沾,無處可染的,那麼親愛的同修們,這無明可是真有的嗎?這四十一品無明可是真有的嗎?如果這無明是真有的,就算三個大阿僧劫也不能消除;如果罪業有體相,那麼盡虛空遍法界,無法容受這罪業了;同樣如果無明是實有的,那麼從無量劫過去到無量劫未來,無明也是無法消除的。只是因為這都是我們的執著,執著是可以慢慢地斷除、放下的,而如果我們放不下執著,這無明也就破不了。所以這個轉、這個回頭、這個雖然,是非常有趣的,大家要思維,要去品,裡面的味道是非常濃厚的。
摘自人間天新浪部落格《八大人覺經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