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是「真三不朽」。
立言
除了他的弟子整理的《陽明全集》以外,如果大家對「陽明心學」感興趣的話,一定要好好地多看《傳習錄》。
《傳習錄》不但是他對自己心學思想的全面地闡述,而且對過去的「四書五經」做了標新立異的注釋。
舉一個例子。
比如在朱熹的「四書五經」裡面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但是王陽明說「在親民」才是孔孟的本意,而不是「在新民」。
「在新民」就是說通過教育,讓人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對社會進行教育。
而「在親民」就是官兵一致,軍民同體。「此人也,彼人也,我也人也」,我們的心是一樣的,只是說社會分工不同。
「新」和「親」,從學問上來說,區別就很大了。所以說王陽明的這種學問的功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他的思想傳播出去,講學、著書等,這個就叫「立言」。
附帶說一下,孔子一生當中為什麼「述而不著」呢?
因為孔子是聖人,他的心特別乾淨。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公他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只需要整理、編撰他們的思想,弘揚出去就行了。如果沒有新的思想不要寫書,如果沒有新的觀點不要講座。這就是孔子「述而不著」的原因。
而現在可好,只要是人都出書。你看那些明星啊,大腕啊,動不動就出一本書,浪費紙張,因為現在印刷術太發達了。
古人對於文字是非常嚴謹的。因為「倉頡造字鬼神哭」,這個文字透露了智慧和宇宙人生的實相,每一個字都是可以入道的。不管是宗教也好,還是中醫也好,每一個字都是通向智慧和道的。只是大家不夠用心。如果用心,隨便拿一個字來,就會發現這個字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部分或者全部的秘密。
立德
劉瑾這個太監想把皇帝架空,要斂財,要弄權。因此,這些儒士就直諫。直諫的人有被流放的,有被殺頭的,當時迫害了135位賢達。
王陽明被打了40棍,然後他不能夠不從命,因為皇上批了奏摺了,必須到龍場九驛這個地方去服刑。我們現在叫勞教或者流放,貶到這個地方他就必須去,不去就違背了皇上的意志。
在去的過程當中,先回到了他的老家,回到了杭州。
回到家就發現劉瑾派了四個彪漢在追殺他,於是就躲到了杭州的火神廟。
大約在1988年我去的時候就有記者告訴我,這個火神廟王陽明來過。不過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誰是王陽明。
王陽明到了火神廟之後,一個老道在他手上寫了兩個字:裝死。他一看就明白了,不敢在火神廟呆久了,就繼續跑。到了錢塘江邊以後,走一下扔只鞋子,走一下扔件衣服,到最後把官帽一扔,光著身子躲在蘆葦盪裡面。那個追他的人以為他跳江了,然後把他的衣服、帽子一收,到劉瑾那兒去領獎去了。他裝死躲過了一劫。
王陽明本來取道湖南走官道直接去貴州龍場的,但是他不敢。因為劉瑾一旦發現他的蹤影,一定會派人追殺他的。他就繞道到了福建。從福建繞了一大圈,然後才到龍場。
這個繞道和我們今天坐高鐵不一樣,他要走一年三個月。這個過程當中也發生了很多故事。
但是在《王陽明全集》和《傳習錄》裡面沒有看到王陽明講劉瑾的半個字的壞話。這說明王陽明超越了是非、善惡,超越了二元對立了,他的覺悟的境界和心靈的境界是很高的。
當然對我們現在人的啟發就是:當老是揪著對方的缺點不放,老是長短、是非、善惡,在這些裡面攪擾的時候,一定是你的心靈出了問題。一個優秀的生命狀態,一個很超然的人,他去做事,絕對不會掉在二元對立當中。
我們現在有太多的中國人,由於傳統文化的缺失,信仰的缺失,人生的品味不高,掉到了二元對立當中。
如果尖刻地講一句話,在一間辦公室里,如果有十個人的話,有七個人在鬧矛盾,在搞內耗。有70%的精力都搞了內耗了,而沒有把自己的真正的德能發揮出來。
立功
明朝政府用了三年,不能夠平叛朱宸濠的寧王之亂。而王陽明用了三個月,有的人還說是用了三十天,平定了寧王之亂。
當他平定了寧王之亂(他是有肺炎的),抱著病體,要回到北京領獎的時候,剛剛走到南京,就接到了四條罪狀:結交賊人,假冒軍功等等。
王陽陽不屑一顧,轉道上了九華山,和蔡蓬頭品茶論道去了。
他第一次去拜訪蔡蓬頭(當然是一個住山的修行人,可能是非佛非道吧,一個修苦行的人),備了很多的厚禮。這個蔡蓬頭說:「雖然你的禮數很周到,心也很誠,但是你身上有官氣,我不能和你論道。」
這一次被列了四條罪狀以後,他再一次去見到蔡蓬頭的時候,兩人徹夜長談,談宇宙人生的實相,就是佛教里說的以心印心。
王陽明在平定朱宸濠的過程中有一個案例。
朱宸濠為了分割皇權,直取安慶。王陽明要用自己集中起來的一萬游勇散兵,如果去追著去打的話,不但追不上,而且也打不過。因此他就佯攻南京,使得朱宸濠慌慌忙忙回來救火。王陽明把朱宸濠的部隊腰斬,這是他用的一招。
當他還沒有打朱宸濠的時候,王陽明和他交朋友(這就是「結交賊人」的這句話的來歷),「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啊!
總而言之,大家會發現,王陽明不但悟到了「道體」,而且能夠運用自如,這體現在所有的戰爭期間。
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的時候一定要牢牢地記住:「道之用」。
佛教裡面叫方便的智慧。雖然悟到了宇宙人生的本體,但是你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行不通了,這說明你還是不通。佛教在這裡分為實相的智慧和方便的智慧。
王陽明之所以被稱為「真三不朽」,他寫的文章、立的德和立的功是板上釘釘的,是有目之人都可以看得見的。
最後一個重要的節點是「事上磨」。
不管是儒學、道學、佛學還是「陽明心學」,學了這些所有的道理以後,請注意,在為人處世的時候,在做人做事的時候,一定要在事上去打磨。
打磨什麼呢?
儘可能磨掉自己的私慾。
今天有很多的幹部,不斷地被雙規,不斷地被判刑。實際上,不僅僅是私慾的問題了。
朱熹說:「去人慾,存天理。」
清朝出了個黃宗羲,為了批判朱熹,把朱熹這句話篡改成「滅人慾,存天理」。這是很大的一個思想上的錯誤。
「去人慾,存天理」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我們生兒育女,穿衣吃飯,知冷知暖,這些人慾就是天理,它是合情合理的。
那麼為什麼要「去人慾」呢?
在王陽明當時的那個背景下,和現在一樣,貪官太多了,像劉瑾這樣的惡人太多了。去掉過多的私慾,這就是「去人慾」的意思。
而今天有人在批判朱熹的時候,在說王陽明的時候,對這句話完全是受了黃宗羲的誤導,完全是誤解的。它並沒有說讓你不吃飯、不穿衣、不生兒育女、不上班就是對的,不是這樣的。
就像我們對《道德經》有為、無為的誤解一樣,我們今天的人對傳統文化的誤解真的太多太多了,一句話、兩句話都說不清楚了。
因此「陽明心學」最後的落腳點在「事上磨」。
那是一種功夫,那是一種境界。有沒有這樣的人生境界,有沒有這樣的功夫,要待以時日。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工作,在社會實踐當中,讓自己成就「真三不朽」。而不是上一堂課或看一本書就能解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