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不少人在說這個是佛,那個是佛,我們有必要澄清眾生是個什麼佛?我們修行佛道,要有一定的漸次和階位。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學習掌握修行的階位,這對我們識別真偽,理解大乘圓教的深意,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教下把修行的漸次,分為六個層次,就是六即佛。
六即佛是天台宗的教義,對佛教貢獻極大。主要是把眾生修行斷惑成佛每個階段說的很詳細。現在有些人不解佛義,搞出了不少笑話。六即佛教理可以澄清這些不正確的知見。
六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1、理即佛:是說有情眾生皆有佛性,如遇善知識開示教以佛法,從性起修,斷惑證真,都可以成佛。如果不修行,那麼永遠都是眾生而已。如同一根木頭本具火性,若不遇因緣鑽木取火,這根木頭永遠是木頭,不會變成火。
2、名字即佛:是指眾生得聞佛法精進修行而悟道。在禪宗是開悟明心見性,在教下是大開圓解,在淨土宗是一心不亂或花開見佛,總的說是徹見了諸法不生不滅的實相。但見思惑、塵沙惑絲毫沒有斷除,煩惱習氣仍在,還須悟後起修。
3、觀行即佛:是指悟後起修定力漸增,逐漸將五住煩惱伏住不起現行,這是圓教五品外凡位,仍須努力修行。
4、相似即佛:是指圓教信位菩薩,以小乘說是初果至四果羅漢位和辟支佛位。修行人在伏住煩惱的前提下,進而努力斷見惑即證得初信位菩薩,小乘是須陀洹位。再斷不同品位的思惑而陸續證得二信位至七信位菩薩,小乘是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位。證到七信位菩薩就斷盡了見思二惑,了脫分段生死出三界不再輪迴,小乘是四果阿羅漢位。七信位的菩薩繼續修行斷盡塵沙惑而證得八信至十信位菩薩,小乘是辟支佛位。按大乘圓教劃分信位菩薩是內凡位。
5、分證即佛:是指十信位菩薩繼續精進修行,分斷四十一品無明惑,相繼證得三賢十聖等覺的四十一位菩薩。三賢是指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的菩薩,十聖是指初地至十地位的菩薩。證到圓教初住位的菩薩就可以破一分無明惑而分證一分法身,而得意生身,可化身一百去一百個娑婆世界示現八項成道。
6、究竟即佛:是直至等覺菩薩最後斷盡一品生相無明,徹底了斷變易生死,即證妙覺位而圓滿成佛。
由此可知六即佛的教理,是以修行人斷惑與否和斷惑程度而劃分的。一個學佛人要經常以此標準來衡量,切不可口出妄言說自己是什麼佛,某法師是什麼佛。我們迷悟的眾生充其量就是一個理即佛而已。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化身佛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楞嚴經說:佛圓寂後若有菩薩和阿羅漢應化世間度眾生,決不可以說自己是什麼菩薩和阿羅漢再來,泄佛密語,迷亂眾生。一定要嚴守住世不泄佛密語,泄佛密語就不能再住世的原則,除非臨終舍報時,為度眾生方可公開自己的身份。決不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造下大妄語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