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圓頓教中的三種念佛三昧,對應的四種淨土,略微辨析攝取眾生的大意。只有念自佛的,是攝歸到實報莊嚴、常寂光二種淨土,但只能豎入,不能橫超;又只是針對利根,不能普遍含攝;又這二土諸聖相同,不顯示這淨土法門的特異,似乎不是大勢至菩薩攝歸眾生的本意。現今認為正是攝歸念他佛及念自他佛二種行人,歸到凡聖同居淨土,並且又橫超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所以文中深入地說明感應道交的利益啊。
其次是顯示經的密意。選擇圓通法門,猶如國家用兵選將相似。或推選先鋒,或命令殿後。殿後的是正選,其餘就按常規而已。那推選與命令,總之不是隨便定的。就如十八界中,必先是根、然後是塵、然後是識,這是常例啊。現今讓六塵在前,而根在後。六塵中,必先是色、然後是聲,以及香、味、觸、法。現今讓聲最靠前,而色在後。在六根中,僅排列第五,抽出耳根放在二十四門之後。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吧,讓音塵開頭,耳根殿後,就是特別說明啊。雖然不明說其中道理,別人已經覺察到了。既然歸重耳門,一部經的要旨,排列圓通,法理應當如此。
但是念佛法門,也正是對應這一方的機宜,末法的眾生須要依念佛法門才能得度。因為這部經正是要一門深入,直接了悟自性。若是又要同時選二門,那就違背了本經的旨趣。若是讓念佛法門就這樣混在常規伍里,又失掉了其他經典廣贊念佛法門的意義。所以現今巧示推選與命令,如軍中的密令,不許洩漏。因為先前在十八界中,明確抽選耳根為重將了。現今在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中,暗中命令根大為重將。而這根大,正屬念佛法門。既不違反其他經典廣贊的宗旨,也不背離這部經用根的意義,可算是至巧又嚴密了。至於七大的順序,叫做:「地、水、火、風、空、見、識。」見就是根。本應根在先、識在後,現今移識到第六,而讓根大殿後,也如十八界中的耳門啊。
又在前五大中,推選火大作先鋒,而讓地、水、風、空靠後,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當機墮淫起教的原因(指阿難墮淫緣起這部經),因為多淫召火,警示多聽的人先除欲漏啊。所以經文說「說多淫人,成猛火聚」,以及「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諸佛呼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願為力士,親伏魔怨」等,表明警示啊。一切經律中都是以不殺為首戒,這部經卻是以不淫為第一決定明誨;在三緣中,也是欲貪在殺、盜前面,都是這個意思了。二是末法時期對治重障,因為煩惱雖然多,只有淫慾是生死的根本,最能障礙往生法。使修行人觀察凡夫身內的淫火,就是如來藏的性空真火,循著業力去發現。深觀得悟,成就智慧光。不但不障礙往生,而且能將修行人托送到上上品。所以《淨名經》贊淫怒痴,因為它的本體就是如來藏性,而污染與清淨的功用就在反掌間罷了。所以火頭在先,也如十八界中的憍陳如啊。
現在請細看聖人們,除了這二先鋒、二重將外,其餘都是依照常例,順序不亂。可見二十五聖起座的時候,各大弟子集結之際,一威一儀,一舉一動,都有深意,完全符合教義。如果粗心大意,又怎麼能明白呢?那麼觀音雖然第一,勢至難道完全落選?只是那觀音是明選,那勢至是暗選罷了。實在是因為圓教根性特別,所以是明選;其他根機是總括,所以是暗選。這一方的教體,所以是明選;與本土有緣,所以是暗選。通共利益當機時會集現在未來的眾生,所以是明選;特別利益惡世末法時見不到佛的眾生,所以是暗選。虎榜高題處(名列進士榜),大家都知道。朱衣暗點時(歐陽修的典故,比喻神靈暗中指點),人們就不察覺了。所以說大有混淆,須要善於讀善於領會啊。
有人問:既然是密意,怎麼能洩漏?
答:楞嚴選佛場中,公布名單已經二千多年了。這時如果不說破,密意還有什麼用?
有人又問:「確實如您所說,那麼文殊菩薩說偈選擇時,難道也不知密意?為什麼不遵循前例,一概都選擇呢?
答:各位聖人自己陳述,各說第一,所以借推選,巧妙顯示機密。若是按佛的指示正選時,一切依照前例,怎麼能成密意?但只是聲塵、火大準許歸到平常序列,因為這二門是別意助顯,不是本來要歸重的,所以不再推出。至於大勢至菩薩的法門,仍然順著佇列,放在識大的後面,作為二十四門的殿底,沒有不遵循啊。況且既然要專選一門,怎麼能不選大勢至?看那選擇的辭意,仍然與其他聖人不同,只說:「因果今殊感,云何獲圓通?」意思是他們雖然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這個相繼的念,既然屬於行蘊的遷流變化,也是生滅法。把這個念作為因,想往生淨土見佛,誰說不可以呢?如今要現證不生不滅的圓通,那因果不符,怎麼能達到?這個選擇現在得到圓通很難,不是選擇往生後的利益啊。其他的聖人,是單念自佛,只屬於現修現證,所以要選擇就全選,因為不對本土的機宜,不合這一方的教體啊。有志修證的,也可以深思了!
但這是對信力不堅定的人說的,如果深信淨土,縱然是《楞嚴經》只貶低大勢至,那也自然不疑。為什麼呢?因為其他經典廣贊,說「不可思議功德」,說「世間難信之法」,說「一切佛護念」,說「無上深妙禪」,說「勝異方便」,說「三昧中王」,多處極其讚嘆。既然不生信心,有一處偶然貶低,哪裡會生懷疑?何況並沒有隻貶低,何況又是顯示暗選呢?無奈末法的眾生讀這部經的,既然不能依教從耳門深入,現在證到圓通;又偏在念佛法門這裡,好起疑惑,甚至破斥他人的淨信,障礙他人的善行。薄福少智的人,往往習氣就是這樣。所以現在依法依經,反覆辯析,不覺得自己的言辭囉嗦雜亂啊,哪裡是故意的呢?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天台用「六佛」歸納,最初叫「理性佛」,其次叫「名字佛」。從剛開始聽到聖教,直到明心見性,都沒有超出名字位。所以知道名字,那時間很長,而那意義也很深遠無量啊。居士名叫「善」,字「水若」,通達這個名,知道這個字,對於見性成佛的道理,已領悟大半了。
告子(戰國思想家)說:「性就像湍急的水啊,決向東方就向東流,決向西方就向西流。人性不分善不善啊,就像水不分東西啊。」奇怪了!告子說的性,雖然不是儒家的至義,卻反而有類似如來的經義啊。可惜他屈從了孟子的辨論,而最終沒有申明他的思想,這也是「如蟲御木,偶爾成文」(偶然說對了)罷了。
然而十法界本來是一心,那善與不善的法都是自性中本有的,就很明白了。所謂自性中有染淨種子,所以世出世間沒有一法能超出自性外。自性中的清淨種子開始起現行作用,就是君子之道,叫做修善。自性中的染污種子開始起現行作用,就是小人之道,叫做修惡。《中庸》說:「率性之謂道。」孔子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道沒有分仁與不仁,也就是自性沒有分善與不善啊。如果自性中只有善,而沒有不善,那三途惡道,不是由心造,又怎麼能稱為法界呢?所以一闡提人,雖然斷了修善,但不斷性善。若是斷了性善,那終究不能成佛了。諸佛聖人,只斷修惡,不斷性惡。若是斷了性惡,就不能示現穢惡世界,降伏眾生了。這性、修的關係,應當通達清楚。既不能離性去起修,也不能廢修去說性啊。
請用水來說明吧。所謂的性,就是濕的並順流而下,向東流、向西流的意思啊。所謂的修,就是決定它向東方,決定它向西方的意思啊。居士要修淨業,能不顧名思義,而考慮他為什麼修的方法嗎?若是他的心,念念不忘趣向貪瞋痴,日深月久,挽不回來,引不出來,發自身口,多與惡相應,那就是所謂的決定它向東方,最終成為震旦國中的人物了。若是他的心,念念不忘厭離五欲,一心繫想阿彌陀佛,願意親近,如子憶母,不被業境牽引,不被其他歧路迷惑,那就是所謂的決定它向西方,一定在極樂世界的蓮華化生,見佛受記了。這樣看來,見性成佛,也在於決定而已。若能決定向西方,而成為向西流的水,那就必定不入三途惡道鼎沸的水,必定不摻雜人天渴愛的水,不混入凡夫的濁水,不沾染邪魔外道的惡水,不墮落二乘的死水,不等同權乘的客水,常得理水滋潤心田,智水交融萬種行持,就是這名字位中,圓合了如來的性水。既然能與性水圓合,那會歸到七寶池中,就是澄淨的,清冷的,甘美的,輕軟的,潤澤的,安和的,除患的,增益的,而究竟成為八功德聖水了。向西流到這樣的極致,真的就能完全體現水的本性了!
然而我審視居士的名與字,是根據孟子的義理啊,不是告子的義理啊。如果決擇善法,修習到底,決定破除不善法,修除乾淨。那君子的道增長,小人的道消滅,最終就達到至善了。這未必不與告子契合,未必不與孔子契合,也未必不與西方的大聖人契合了。居士努力決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