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岳王爺的詩詞也富有佛理?細數岳飛的傳奇佛緣


時間:2018/6/18 作者:定英蔣德英

岳王爺的詩詞也富有佛理?細數岳飛的傳奇佛緣

岳飛與江南名剎江州廬山東林禪寺的高僧慧海來往密切,經常切磋佛理。《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云:余駐大兵宜興,沿乾王事過此。陪僧僚,謁金仙(宋徽宗宣和元年正月壬子下詔令曰:「佛,改號大覺金仙。余為仙人,大士」),徘徊暫憩。遂擁鐵騎千餘,長驅而往。然俟立奇功。殄醜虜,復三關,迎二聖,使宋朝再振,中國安強。他時過此,得勒金石,不勝快哉!建炎四年四月十二日,河朔岳飛題。

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率岳家軍離開江州後,他還特地賦詩寄贈東林禪寺住持高僧慧海。據《金佗粹編》卷一九《寄浮圖慧海》云:

湓浦廬山幾度秋,長江萬折向東流。男兒立志扶王室,聖主專師滅虜酋。

功業要刊燕石上,歸休終伴赤松游。叮嚀寄語東林老,蓮社從今著力修。

《說岳全傳》第59回和第61回敘說:岳飛大破金兵於朱仙鎮,有直搗黃龍(吉林農安)的壯志,不幸被秦檜嫉妒,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岳飛班師回京過長江時,經過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訪道悅禪師。道悅禪師預言「元帥此行,恐防有牢獄之災,奸人陷害之事」,勸岳飛「不如潛身林野,隱跡江湖」。岳飛謝絕了道悅和尚一番盛意。臨行時,道悅和尚作一首偈:「歲底不足,謹防天哭;奉下兩點,將人害毒。」

岳飛回杭州,秦檜用「莫須有」三字,使岳飛父子下獄。等到臨刑的時候,才悟道悅和尚的偈頌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過年,同時天降大雨,岳飛在獄中聽到雨聲,知道大難臨頭,想起道悅和尚的讖言終於應驗了。「奉下兩點」,就是「秦」字。果然被斬於風波亭。

秦檜問監斬人:「岳飛臨刑時,說些什麼話?」監斬人說:「只聽他說,不聽金山寺道悅和尚的話,所以有今天的下場。」秦檜一聽大怒,派何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悅和尚。道悅和尚在頭一天於定中曉得這段因緣,乃留下一個偈語:「何立自南來,我往西方走;不是法力大,幾乎落他手。」

寫完之後,即刻圓寂。第二天,何立來到金山寺,老禪師已經圓寂。無可奈何,回去交差。

南宋中興三大將,論功勞人品,

岳飛第一,張俊最差,可下場卻相反

南宋所謂中興三大將,岳飛、韓世忠和張俊,要論功勞,論人品,岳飛第一,最差的,就是張俊。但是,三大將里,岳飛下場最慘,下場最好的,卻是張俊。人說秦檜還有三個好朋友,其中張俊就是一個。宋高宗趙構和秦檜興風波獄害岳飛,得到了張俊的鼎力相助。

張俊是宋高宗趙構的自家人。首先歸屬其麾下早,早早就在趙構帳下幹事。其次,又有擁立之功。最重要的,是皇帝的危難時刻,苗傅、劉正彥兵變之時,恰是他和韓世忠及時趕到平叛,救了皇帝一命。當然,也正是這種自家人的身份,在構陷岳飛的時候,才該他出力。

由於皇帝的信任,在南宋初年護衛皇帝的禁軍,基本就是張俊的大兵。張俊挑了一些胳膊粗腿長的,從屁股到腳,都密密地刺上花繡,人稱「花腿」。一來防止他們逃走,二來嘛,也讓他們以此招搖。花腿上街,可以橫著走。所以,臨安(杭州)的一些市井無賴,都有樣學樣,忍著痛,在腿上刺滿了花繡。

張俊雖然是個武將,但貪財好貨,南宋當屬第一號。仗南宋初年是個亂世,張俊掌軍,在地方做節度使,一做就是兩三個節度使一起來,天老大,他老二,一言九鼎,受賄賣官的事兒,沒少乾。但是,這種爛事,卻擋不住他升官,一路暢通地升上去,一直做到樞密使,而且被封了清河郡王。宋代的樞密使雖說主管軍事,但在北宋,一直由文人擔任,現在則給了三大將(韓世忠也是樞密使,岳飛是樞密副使)。只有張俊,是帶病提拔,而且提拔得很快,皇帝喜歡,有什麼辦法呢?宋代的諫官很厲害,見縫插針的提意見,宋高宗不可能不知道張俊的貪腐,但是,皇帝就是不加理會。

張俊不僅貪污受賄,還拚命廣收良田,每年單租米一項,就達六十萬斛。在各地,還都有買賣,酒樓,妓院和當鋪,哪兒都有張家的。府邸之高大華麗,堪比皇宮。在杭州,他起了一座太平樓,做酒肆,蓋樓的時候,沒有請泥瓦工,用工,都是他的兵,連精壯的花腿,也不能例外。大兵不高興了,私下裡做歌謠曰:張家寨里沒來由,使他花腿抬石頭。二聖猶自救不得,行在蓋起太平樓(行在,就是皇帝所在)。

用大兵給將領做傭工,是宋朝兵制之弊,所以,北宋的大兵打不了仗,只能做苦工。北宋完結,南宋之初,用人之際,大兵多少得了一點尊重,不再被將領驅來驅去做苦工了,所以,戰鬥力也強了幾分。而張俊為了給自家蓋酒肆,居然又這樣幹了,而且就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皇帝也不管。皇帝還經常幸臨張俊的家裡,厚加賞賜。所以,張俊肆無忌憚,軍中稱,張太尉是鐵臉。當時人把臉皮厚,無恥,不在乎人言的人稱為鐵臉。

自然,這樣的兵,戰鬥力也就不行了。所以,越到後來,張俊的部隊,打仗越是不行。而他自己,也一門心思弄錢,百事不管了。儘管如此,皇帝對張俊的信任,卻一點沒有減少。越是貪財的將軍,據說對皇帝就越沒有二心,皇帝也就越是放心。岳飛慘死於獄中,而張俊卻得以善終,死了,還被封為循王。

真是,只要是自己人,怎麼都好說。

與岳飛齊名的韓世忠為何能幸免於難?

兩宋之交是一個亂世,也孕育了很多英雄豪傑,南宋的中興四將:岳飛、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和吳玠、完顏宗弼等人在當時中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好戲。直至今日這些人還會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在這些裡面,最出名的除了完顏宗弼、岳飛之外那就數韓世忠了。韓世忠在宋朝的官職比岳飛還高,但是卻沒被投降派害死,這是什麼原因呢?

韓世忠(1090年1月26日-1151年9月15日),字良臣,晚年自號清涼居士。延安(今陝西省綏德縣)人,中興四將之一,還是一個詞人。十八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重大的貢獻。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逝世,年六十三。追贈太師、通義郡王。宋孝宗時追封蘄王,位列七王之一。淳熙三年(1176年),諡號「忠武」。後配饗宋高宗廟廷。

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出韓世忠在當時的重要了。宋高宗不殺他的原因其實也與他的這些能力有一定關係。下面就來細說一下。

一、韓世忠是高宗趙構的救命恩人。靖康之變,開封城陷,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兩人作了金兵的俘虜。中途趙構僥倖跑了,這才引出「泥馬渡康王」的傳說。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南京(商丘)當了皇帝,是為宋高宗。

話說到了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南宋發生了一次針對高宗趙構的兵變,是苗傅和劉正彥發動的,歷史上稱之為「苗劉兵變」。他倆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王淵及宦官康履,宣稱以清君側,同時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

兵變訊息傳出後,呂頤浩約韓世忠、張俊平息叛亂,解救趙構。韓世忠在杭州北關擊敗叛軍防守部隊,苗、劉大驚失色,率二千主力逃跑,韓世忠救出趙構。後來,苗、劉二人在建康鬧市被處決。由此可見,韓世忠是趙構的嫡系部隊,這是秦檜和趙構不殺韓世忠原因之一。

二、韓世忠比岳飛政治上圓滑。雖然韓世忠和岳飛同是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名氣要比岳飛大的多。但是,韓世忠在政治方面比岳飛敏感。岳飛提出「直搗黃龍府,迎接二聖回朝」。當然岳飛在政治上也沒這麼幼稚,趙構登基之後岳飛的稱呼也不再是「二聖」,而變成了「天眷」:「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不過不管怎麼說還是要把宋徽宗爺倆接回來。韓世忠覺察到趙構對此口號不滿,「二聖回朝,趙構位置何在?」韓世忠察言觀色,以後絕不提「迎二聖回朝」這個口號。

再就是韓世忠不像岳飛那樣,干涉高宗趙構立儲的問題。有一次,岳飛得到密報,金朝計畫把宋欽宗的兒子趙湛這個正牌太子送到開封做了傀儡皇帝,岳飛認為,這樣就嚴重威脅了南宋的正統地位。於是岳飛不顧個人利益得失,毅然提出讓高宗趙構早立太子。也許此言觸痛了趙構的隱私,原來趙構不能生育,說只能找個義子來做太子。趙構掛不住臉了,惱羞成怒對岳飛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岳飛聽後,冷汗直流,惶恐而退。有道是「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岳飛雖忠,卻不如韓世忠政治成熟。

三、韓世忠有防備且會做表面文章。岳飛和韓世忠在朝中是好朋友,好哥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岳飛得知秦檜、張俊唆使韓世忠的老部下誣告韓世忠一事之後,就立即寫信派人飛報韓世忠。韓世忠接到岳飛的信後,又驚又急,馬上求見宋高宗趙構,大哭大鬧,伏地表述自己的心跡。前面也說過,韓世忠是趙構的救命恩人,加之陷害韓世忠的陰謀已經被岳飛及時揭穿,趙構讓秦檜不要莽幹了,這才放過了韓世忠一馬。自此以後,韓世忠心灰意冷,隱退江湖,不再參與朝中大事,沒事的時候,養花喝花酒,時不時的接受點賄賂。有點效仿漢朝的蕭何做法「自污保命」。這樣一來,高宗認為他沒有野心,不過想做個太平紳士罷了,對韓世忠也就放心了。

岳飛通風報信,救了韓世忠一命。張俊卻把岳飛派人送信給韓世忠之事告知秦檜,秦檜知道後勃然大怒,從那以後,岳飛成了秦檜眼中釘肉中刺了。還有就是岳飛清廉剛正,和朝中大臣都合不來。更重要的是岳飛不貪,不好色,這樣的人沒有什麼把柄,高宗和秦檜對這樣的人最不放心。最後,把岳飛殺死在風波亭了。

岳飛受盡秦檜誣陷折磨,

為何唯獨聽了一個獄卒的話才簽字畫押?

不少答主以為此事只是民間小說戲說,並非真事。事實上此事在史書中有確切記載,出自《三朝北盟會編》。

宋朝流傳下來不少名人筆記,《三朝北盟會編》則是其中成就最高的幾種之一。後人在編撰《宋史》中南宋部分,以及《續資治通鑑》中南宋幾朝歷史,大量引用了其中史料。

作者徐夢莘本身就是南宋人,並且就生活在岳飛生前死後,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卻親耳聽到了當時的許多隱秘。因此,他對於岳飛的這段記載,絕非空穴來風。

《三朝北盟會編》中關於此事的前因後果,是如此記載的:

飛在大理寺,未招狀。先是飛在郾陵回軍時,在一村寺,與王貴、張憲、董先、王俊夜坐,移時不語,忽作聲曰:「天下事竟如何?」眾皆不敢應,惟憲徐言曰:「在相公處置耳。」既退,俊握先及貴手曰:「太尉,太尉!聞適來相公之言及張太尉之對否?」先與貴曰:「然。」及俊告飛,因言鄢陵路上之語,追先赴行在。時子云與憲已服誅。秦檜語先曰:「止是有一句言語,要爾證明,證了今日便可出。」先下大理,對吏叩伏。吏問飛,飛猶不伏。有獄子事飛甚謹,至是獄子倚門斜立,無恭謹狀。飛異之,獄子曰:「我平生以岳飛為忠義,故伏侍甚謹。今乃逆臣耳!」飛請其故,曰:「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君今疑臣矣,少保若不死,出獄則復疑於君,安得不反?反既明甚,此所以為逆臣也。」飛感動,仰天移時,索筆署押。獄卒伏伺恭謹如初。

或許有人會說,秦檜、万俟卨主審岳飛一案,搞得是冤假錯案,為何還要岳飛簽字畫押。事實上,岳飛下獄前乃朝廷樞密使,宰執大臣身份,背後更牽連到數十萬岳家軍將士,因此,在審理案件時可謂是萬眾矚目,万俟卨等人也不敢過分胡來。

在這段記載中,提到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岳飛涉嫌謀反。

那一天岳飛奉命撤軍,心中鬱悶。他與麾下四位大將同坐,許久默默不語。後來,岳飛慨嘆道:「這天下事情終將如何?」眾人都不敢回答,唯有張憲回答說:「只看相公如何應對罷了。」

其他三將為何不敢回答?只因岳飛此話中既有對天下局勢的擔心,更有對朝廷的不滿。因此三將不敢接口。唯獨張憲最是忠於岳飛,他言下之意,無論岳飛如何決定,即便是造反,他也會誓死追隨。

正因為如此,當岳飛、張憲離開之後,王俊才會扯上董先、王貴,問他們有沒有聽到剛才岳飛和張憲的對話。

這番對話傳開去,那絕對是造反的前兆。

不久張憲、岳雲就被抓捕,很快就以謀反罪殺死。後來,岳飛也被抓捕,等待審訊。為了坐實岳飛謀反一事,王俊背叛了岳飛,充當了揭發者,而董先也被秦檜喚來,要他出庭作證。從此事傳揚開去可以知道,董先也是認可了此事的。

第二件事,是岳飛籤押情況。

岳飛開始堅決不畫押,他不畫押此案就會一直拖下去。

岳飛下獄之處,有個獄卒對岳飛照顧很好。可後來獄卒卻靠著門斜站著,對岳飛全無恭敬之態。岳飛就問原因。這獄卒就說,岳飛你其實是個逆臣。岳飛聽了,並沒有生氣,而是「請」問緣故。

於是,獄卒就講了一番道理,大體是說,無論岳飛是否真心謀反,如今岳飛已經讓皇帝產生了懷疑。皇帝有心要置岳飛於死地,就算岳飛今日不畫押,免於一死,岳飛出獄後還是會被君王猜忌。久而久之,岳飛為求自保,必然謀反。既然未來一定會謀反,那當然就是逆臣。

獄卒這一番話看似沒道理,其實是站在宋高宗的立場上看問題。岳飛作為古人,其實也很習慣站在君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因此,他很快就接受了獄卒的觀點,簽字畫押,認可了罪狀。

岳飛認可罪狀,表面上看是因為獄卒勸說,骨子裡卻是他看清了君臣之間的關係,看清了他如今的局勢。

宋高宗趙構擔心的是岳飛會效仿宋太祖擁兵自重,最終黃袍加身,奪了他的江山。岳飛一生忠誠,或許沒有這個想法。可是,一旦他出獄後,他的部下保不齊便有這種想法。比如張憲,就極有可能擁立岳飛為帝。當初宋太祖會發動陳橋兵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眾將不忠於皇帝,只忠於趙匡胤。

岳飛麾下的岳家軍,雖然沒有達到只知岳飛,不知皇帝的地步,但是,他絕對擁有一大批忠實冬粉。一旦他豎旗造反,必將對剛剛穩定的南宋王朝造成巨大禍患。

有一句話叫做「斯人無罪,懷璧其罪」。就算岳飛無心造反,但他確實擁有了顛覆江山的強大能量,因此,宋高宗一定會想方設法整死岳飛。

岳飛選擇畫押,選擇一死,恰恰證明了他的無私,證明他對趙宋的忠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