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佛教知識

《法句經》:愛欲品第三十二原文和白話譯文


時間:2018/7/23 作者:藎木

作者:尊者法救 維只難

前言:

《法句經》尊者法救(撰)維只難(譯)

《法句經》是從佛經中錄出的偈頌集。法救尊者是公元一世紀的北印度人,他重新整理古來傳誦的佛祖法句,編集出新的《法句經》。

《法句經》愛欲品第三十二

三十有二章。愛欲品者。賤淫恩愛世人為此盛生災害。

心放在淫行欲愛增枝條

分布生熾盛超躍貪果猴

以為愛忍苦貪慾著世間

憂患日夜長莚如蔓草生

人為恩愛惑不能舍情慾

如是憂愛多潺潺盈於池

夫所以憂悲世間苦非一

但為緣愛有離愛則無憂

己意安棄憂無愛何有世

不憂不染求不愛焉得安

有憂以死時為致親屬多

涉憂之長塗愛苦常墮危

為道行者不與欲會先誅愛本

無所植根勿如刈葦令心復生

如樹根深固雖截猶復生

愛意不盡除輒當還受苦

猿猴得離樹得脫復趣樹

眾人亦如是出獄復入獄

貪意為常流習與憍慢並

思想猗淫慾自覆無所見

一切意流衍愛結如葛藤

唯慧分別見能斷意根原

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

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

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慾

養怨益丘塳愚人常汲汲

雖獄有鉤鍱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息染著愛甚牢

慧說愛為獄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不視欲能安

見色心迷惑不惟觀無常

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

以淫樂自裹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不盻除眾苦

心念放逸者見淫以為淨

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獄牢

覺意滅淫者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能斷老死患

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

自恣縛於獄如魚入笱口

為老死所伺若犢求母乳

離欲滅愛跡出網無所弊

盡道除獄縛一切此彼解

已得度邊行是為大智士

勿親遠法人亦勿為愛染

不斷三世者會復墮邊行

若覺一切法能不著諸法

一切愛意解是為通聖意

眾施經施勝眾味道味勝

眾樂法樂勝愛盡勝眾苦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

貪為敗處故害人亦自害

愛欲意為田淫怨痴為種

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慾

心可則為欲何必獨五欲

違可絕五欲是乃為勇士

無欲無有畏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是為長出淵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伐樹忽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

比丘滅度夫不伐樹少多餘親

心繫於此如犢求母

《法句經》譯文及解讀--32愛欲品

【譯文】

愛欲品大意是教人鄙薄淫慾、恩愛之情:塵世之人因為這些淫慾恩愛情感,製造出很多的災禍。

心意放縱淫佚的行為上,欲愛就會生出枝枝條條:遍布生長愈加熾烈繁盛,猶如猿猴在林中上下跳躍貪求各種果實。㈠

把對愛意忍受的行為看作是(人生)苦楚,(因而)貪婪的欲望在人世間愈加昭著明顯。各種憂患(因此)日夜生長繁殖,蔓延無際猶蔓草隨地而生。㈡

人們被恩愛迷惑,不能拋舍情感欲望;因此憂愁愛戀之意很多,就像潺潺細流漸漸充盈池塘(憂愛充盈心中)。 ㈢

這便是產生憂愁悲傷的原因,世間各種苦痛原因不一:但根本的原因都是由於有愛(意)(引起的),遠離愛(意)則就沒有憂愁。(四)

自己(心中)意念安定可以拋棄憂愁,沒有憂愁哪裏還有什麼來世的(輪迴)?(如若)不是沒有憂愁沒有染於世俗貪求,沒有世人恩愛,哪裏獲得人生安寧?(五)

有愛之人臨死之時,將會導致眾多親戚(憂愁):跋涉於憂愁的漫漫長途,恩愛之苦常使人墮入危險之境。 ㈥

修行大道品行之人,不與欲望聚會,首先誅伐愛意之根,使其無所伸根之處:切勿像刈割蘆葦(一樣),使其心念再度萌生。(七)

(愛意)猶如樹根深固,即使截斷樹根還會再生新苗;愛意若不連根除盡,往往就會重新遭受愛意之苦。(八)

猿猴得以離開樹上,(但是剛剛)脫離樹上又會再上樹來;庸眾之人也如猿猴一樣,走出(此愛的)牢獄又進(彼愛的)牢獄。(九)

貪婪意(識)是常流之水,憍慢習氣也是這樣;思想若被淫慾糾纏,自己遮蔽心靈不見佛道。(十)

所有的妄念都會長流蔓衍,愛意猶如葛蔓藤夢(隨處攀緣):只有智慧能夠分辨區別地看待(萬物),能夠斬斷情思的根源。(十一)

那些受愛意滋潤澤被(之人),其思想必然滋生枝蔓:愛意之欲深而無底,它早老死之根源。(十二)

生生死死枝蔓不絕,都只因為貪婪逞欲:育養怨意徒增墳冢,愚蒙之輩忙忙碌碌。(十三)

即使地獄之中有鉤鑠(等刑具),智慧之人並不因此謂之牢獄:愚闇之人看到妻子兒女,愛意的束縛甚於牢獄的囚禁。(十四)

智慧之人認為愛意便是地獄,深沈無底牢固難逃:因此應當斬斷拋棄(愛意),除去貪愛欲望就能獲得安寧。(十五)

看見美色心就易被迷惑,豈知世事皆無常:愚蒙之人只知色貌美,哪裏知道它們並不真實!(十六)

自陷於淫樂之中,就像蠶兒作繭自縛:智慧之人能夠斬斷拋棄淫樂,瞬息之間便能驅除各種苦惱。(十七)

心念放縱逸盪之人,看見淫慾以為清淨:恩愛之意由此更加迅猛增長,從此自己為自己造下地獄因。(十八)

要想斷滅慾念之人,應常觀身不淨:從不淨之處人手可以脫身邪地,便能斬斷老死的憂患。(十九)

以欲為網自我蒙蔽,以愛為蓋自我遮覆,自我放縱猶如自己捆縛自己進入地獄,就像魚兒進入筍簍之中(不復得出):人若被衰老與死亡所窺伺,就會像小牛尋求母乳一般急急慌慌。(二十)

遠離欲望熄滅愛意軌跡,走出欲網就無所遮蔽:完全符合大道要求便可解除牢獄捆縛,所有的彼此對立都將消解:已經能夠救度邊罪的品行,便是大智(大慧)之上。(二十一)

不要親近遠離佛法之人,也不要受愛意浸染:不能斬斷「三世」(情緣)之人,一定將會再次墮入邊罪之中。(二十二)

如若覺解了一切(佛)法,又能不粘著滯留於諸法(之義),所有的愛意全部放下釋解,這樣便是與聖人之心相通。(二十三)

所有的布施中佛教真理的布施最殊勝,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法味最為殊勝:所有的樂中真理的法樂最為殊勝,一切苦中以滅除愛欲最為殊勝。(二十四)

愚闇之人因為貪心而自我束縛,不去尋求超度此岸進入彼岸:貪心是使愛意破毀的原因,既害他人又害自己。(二十五)

愛欲是以意(根)作為田地,以淫怒痴為種子:所以布施(財物)給救度世人之人,將會獲得無法計量的福報。(二十六)

出門夥伴很少而貨物很多,經商之人心內怵惕恐懼:酷嗜欲望就會賊害性命,所以智慧之人從不貪求多欲。 (二十七)

心起欲相則欲現,何必色香五種欲?如能速斷五種欲,便是世間真勇士。(二十八)

沒有欲望沒有三界煩惱,心意恬淡安然就沒憂愁禍患的纏繞:如使煩惱消除盡,這樣便可永遠地走出生死之淵。 (二十九)

我任欲的真正源頭,乃由意根的無端妄想:我若不以假有為真,情慾幻相將自行消滅。(三十)

砍伐(意識之)樹不要停歇,意識之樹產生各種惡(行):徹底斬斷意識的樹根,比丘所追求的乃是涅槃之境。 (三十一)

那些不去砍伐(意識之)樹(之人),多多少少都殘餘各種親(情):心(念)系絆(在親情之上),就像牛犢尋求母乳(貪戀依靠,不能自立)。(三十二)

【原典】

愛欲品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愛欲品者,賤淫恩愛;世人為此,盛生災害。

心放①在淫行,欲愛增枝條;分布生熾盛,超躍②貪果獲。 ㈠

以為愛忍苦,貪慾著③世間;憂患日夜長,莛如蔓草生。 ㈡

人為恩愛惑,不能舍情慾;如是憂愛多,潺潺④盈於池。 ㈢

夫所以憂悲,世間苦非一,但為緣⑤愛有,離愛則無憂。(四)

己意安棄憂,無憂何有世⑥?不憂不染求,不愛焉得安⑦?(五)

有愛⑧以死時,為致親屬多;涉憂之長塗,愛苦常墮危。㈥

為道行者,不與欲會,先誅愛本,無所植根;勿如刈葦⑨,令心復生。(七)

如樹根深固,雖截猶復生;愛意不盡除,輒當還受苦。(八)

援猴⑩得離樹,得脫復趣樹;眾人亦如是,出獄復入獄。(九)

貪意為常流,習與懦慢並,思想猗淫慾,自覆⑾無所見。(十)

一切意流衍,愛給⑿如葛藤;唯慧分別見,能斷意根原。(十一)

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 (十二)

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慾;養怨益丘塚⒀,愚人常汲汲。(十三)

雖獄有鉤鑠⒁,慧人不謂牢;愚見妻子息,染著愛甚牢。(十四)

慧說愛為獄,采固難得出;是故當斷棄,不視欲能安。(十五)

見色心迷惑,不惟⒂觀無常;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十六)

以淫樂自裹,譬如蠶作繭;智者能斷棄,不盼除眾苦。(十七)

心念放逸者,見淫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獄牢。(十八)

覺意滅淫者,常念欲不淨;從是出邪獄,能斷老死患。(十九)

以⒃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態縛於獄,如魚人筍口⒄。為老死所伺,若犢求母孔。(二十)

離欲滅愛跡,出網無所蔽;盡道除獄縛,一切此彼解;已得度邊行⒅,是為大智士。 (二十一)

勿親遠法人,亦勿為愛染,不斷三世者,會復墮邊行。 (二十二)

若覺一切法,能不著諸法,一切愛意解,是為通聖意。(二十三)

眾施經施勝,眾味道⒆味勝,眾樂法樂勝,愛盡勝眾苦。(二十四)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敗愛故⒇,害人亦自害。 (二十五)

愛欲意為田,淫怒痴為種;故施度世者,得幅無有量。 (二十六)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21);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慾。(二十七)

心可(22)則為欲,何必獨五欲!速可(23)絕五欲,是乃為勇士。(二十八)

無欲無有界,恬惔無憂患;欲除使結解,是為長出淵。(二十九)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三十)

伐樹(24)勿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比丘滅度。 (三十一)

夫不伐樹,少多餘親;心繫於此,如犢求母。(三十二)

【注釋】

①心放:內心欲望馳騁,不加管束。放,縱也。

②超躍:勇躍、積極地、努力地。

③著:顯著、昭著。著,音Zhu6。

④潺潺:細流不斷。

⑤緣:謂人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場界。

⑥何有世:意為哪裏還有來世的輪迴呢?

⑦不愛焉得安:宋本《法句經》作「不愛焉得世」。如果沒有愛意,哪裏還有對世界的執著?依宋本句似可解通。若依原句,則疑有訛脫、誤譯之可能。

⑧有愛:《中華大藏經》寫作「有憂」。宋本《法句經》寫作「有愛」。因愛而生憂 ,有憂緣於愛。故意皆相同。

⑨葦:蘆葦,割其苗而不掘其根,極易再生。譬喻用法。《那先比丘經》有「譬如刈」之句,意同。

⑩猨猴,今寫作猿猴。

⑾自覆:自我遮蔽、自我蒙蔽。

⑿愛給,《中華大藏經》作「愛結」。宋本《法句經》亦作「愛結」 。

⒀益丘塚:增加更多的死於愛欲之墳墓。意即指愛欲徒使人沈淪於死亡。

⒁鉤鑠:鉤鑠,即是兩種不同的刑具,以刺傷肉體為功能。鑠,一種被鍛鏈得很薄的 金屬片。

⒂不惟:不專心於。

⒃以:因為。

⒄人笱口:當作入笱口。《中華大藏經》,宋本《法句經》皆作「入苟口」。笱,捕魚的一種竹器,口大頸小,且頸部有逆刺式的竹芒,魚可順利進去而不能脫出。

⒅邊行:即邊罪之行的省稱。佛教戒律中有邊罪,即使僧人犯淫、盜、殺人、大妄語四種大罪,犯此四種罪惡之人是佛海邊外之人,不堪重入佛門淨土。

⒆味道:體味大道。味,親自體驗,實踐。

⒇敗愛故,宋本《法句經》作「財愛欲」。依上下文意,宋本更合理。

(21)怵惕懼:小心謹慎、提心弔膽。怵,驚怖。

(22)心可:心中想要。可,同意,以某某為可,贊同某物。

(23)速可:《中華大藏經》寫作「違可」。依上下句文意,當作「違可」,即違背自己心中的世俗意願而正之以佛法。

(24)伐樹:譬喻句。伐意識、意念之樹。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