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怡西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三)-1


時間:2018/7/30 作者:怡西法師

《佛說十善業道經》(三)-1

——怡西法師2016年講於揚州法海寺

佛陀接下來就教給我們應該怎麼做,科判:

丁二、教誡修善

佛陀教我們如何做的內容。請看經文:

[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

「自性」也稱真心。「如幻」,如夢幻泡影。禪門裡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思不議的當下,就能看到真心所現的境界。即使看到了,也無法用思惟、語言去表達出來。只要一落思惟、一落語言,又墮回十法界裡面。

自性所起的作用,是它能夠現一真法界,能夠現十法界。但它們只是自性所起的作用罷了,雖然現出一真法界、十法界,實際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就像個夢,像個幻影那樣,一切法是了不可得的。

[智者知已],「智者」就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了解了一切法了不可得的情況,自然[應修善業],應該要修善業。「應修善業」並不需要理由,法爾如是,本來就應該這樣。修善業是本性,既然是本性,還需要理由嗎?本來就應該這樣做,不這麼做是不應該的。法爾如是。

[以是所生蘊處界等],「蘊處界」都是指所生。能生的是自性,是我們的真心,真心能現蘊、處、界,這三個方面都是自性所生。

「蘊」是五蘊:色、受、想、行、識。

「處」是十二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指六根所接觸的外部環境),六根加六塵稱為十二處。

「界」是十八界:十二處再加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這裡講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統指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的環境。

以上這些,有的屬於物質方面的,譬如「色」指物質,「六塵」指物質,六根當中,除了意根,其他眼、耳、鼻、舌、身五根,也是指物質方面。除了屬於物質方面的,其他是屬於精神方面的,譬如「六識」都屬於精神。

所以,物質和精神都是自性所生,這是講到宇宙的本源。

佛說:宇宙不是某一個神創造,它是「真心所現」。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這些都是「識」,就把所現的境界改變了,所以是「唯識所變」。所現的和所變的其實是一個東西,一個法界,只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把真心擋住,就看不到真實所現的境界。

所以佛說[應修善業],修善業所獲得的結果是什麼呢?

[皆悉端正],「端正」就是莊嚴。既然我們自身和生活的環境,都是自性所現的,法爾自然的修十善業,自身能夠莊嚴,生活環境能夠變得美好,地區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太平,地球環保,這都屬於「皆悉端正」。

[見者無厭],見到我們的人,受我們正報、依報吸引,真的是看不厭。就像佛當年在世,正報莊嚴美好,把阿難都吸引住了。阿難是他的堂弟,本來阿難自己的形象就極為殊勝莊嚴,但還是被佛的莊嚴美好所吸引,隨佛出家了。那是因為佛修善業修到圓滿無缺。修善業是因,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是果,有因必有果。今天很多人抱怨社會不好,身體不好,這都是自己所生的蘊處界,都不好。為什麼?佛一語道破,應修善業。原來因為不知,所以沒修,造成蘊處界都不如意。

以上一段是佛陀總說應修善業,可以獲得美好的善報。接下來佛針對上面說的應修善業總原則舉出例證。科判屬於丙二。

丙二、舉證(二)

丁一、諸善報由善業生

丁二、諸惡報由惡業生

這是舉例證明:眾生身體的差別都是由自己的心造善惡業所感。引申開來,就要知道:苦樂的受用無不是由善惡業所生,上至諸佛的安樂、下至地獄裡感受一絲涼風的安樂,無不是自己的心造作善業所感;上至阿羅漢身體上遭受的苦受、下至地獄被烈火焚燒的苦受,都無不是自己的心造作不善業所感。

那我們先來看丁一,丁一是從正的方面來舉證。

丁一、諸善報由善業生

請看經文:

[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

佛叫著龍王的名字,提醒大眾,底下的開示非常重要,當然也非常精彩。佛說:龍王,[汝觀佛身],你看佛的身相,那麼的莊嚴美好。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是從俗諦來講的,用凡夫的眼光看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從真實來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佛的蘊處界。

這些都是[從百千億福德所生],佛每個念頭都是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福德的真因。

什麼是福德?我們常把福德等同於福報,認為是一回事。其實福和德有不同,修善能得福,得人天福報。德是完全的善念,一個不善的念頭都沒有,就是經中下文所講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間雜」,這是德。換句話說:福從修善來的,德從清淨心來的。

自己的身相,唯心所現。佛為什麼有美好莊嚴的相?是因為佛有百千億福德來莊嚴其心,莊嚴其身。大家希望身體好,容貌莊嚴,那就用十善業道來莊嚴其心,莊嚴其身。所以,福德的根本是十善業道,從凡夫一直到如來果地,都要修十善業道。

念佛求生淨土,十善業道是根本,淨業三福里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兩句,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這兩部我們都學習了,現在繼續學習「修十善業」,就是落實在本經。懂得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我們的身體、相貌、命運就能夠很快轉過來。

既然是這樣,我們就很容易檢查我們的學習成果,那就看學習這部經以來,身相是否越來越莊嚴,如果是這樣的,蘊處界都跟著改變了,都變得莊嚴美好了。

[諸相莊嚴,光明顯曜],這都是形容佛的正報,正報好,當然依報必然好。

「光明」,我們叫氣氛,外國人叫磁場。佛的氣氛、磁場是大光明。「顯曜」,形容光明遍照,不可阻擋。佛菩薩見性了,見性以後才能光明遍照。這種磁場跟凡夫的磁場不一樣,凡夫的磁場範圍有限,近的能感覺到,離遠一點就感覺弱了,再遠就感覺不到了。因為凡夫心有界限,所以光明就有遠近的界限。但是佛菩薩是自性光明顯現,自性無所不在,所以沒有遠近,到處都一樣,光明遍照。佛的光明是最慈悲、最安詳、最溫暖的,都是因為修善所致。

一個人的氣氛或者是磁場好不好,他人能感覺到。若是他心地善良,慈悲,你在他旁邊很舒服,很溫暖,不緊張,不設防;若是他常常造惡業,起邪念,你在他旁邊就會不安,感覺到殺氣,或者陰險。凡夫眾生,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也都是趨向於和自身磁場相同的,迴避和自身磁場不同的。美國人阿特金森,研究出一個阿特金森法則,他發現每個人都帶著各自的電磁波,相同的電磁波之間互相吸引,不同的電磁波之間互相排斥。有意思的是假如一個電磁波和另一個相同或相近的電磁波之間,隔著一個不同的電磁波,那它還會主動繞過那個不同的,去找那個相同的。這條阿特金森法則正應了那句古話:[物以類取,人以群分]。

而佛的電磁波是什麼樣的呢?佛的光明沒有界限,所以無論是善人、惡人,在佛的道場或是面對佛像,都能體會到清淨祥和的氣氛,被佛光所攝受。

[設無量億自在梵王],「設」是假設,假設有無量億的大梵天王。大梵天王在六道裡面地位很高的,他們也有光明,光明也顯曜,他們的光明也是從生生世世修十善的福德所生的。但是在佛光面前,自在梵王們的光[悉不復現],全部都顯不出來有光了。因為佛光太明亮顯曜了,梵王、天王的光明跟佛光相比,簡直都不成光明。好比太陽照得整個地球都亮了,你在烈日底下點個蠟燭,蠟燭的光無法顯發,即使點無量億蠟燭,燭光都悉不復現。

[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看到佛的身相光明,都被佛光、身相所吸引,看得目眩,看不過來了。如來本性光明顯曜,所以有這樣的功德,這樣的殊勝。

我們每個人本性光明也是如此光明顯曜的,只是被妄想分別執著擋住眼睛,光明顯曜也看不出來,還以為自己沒有光明。

佛講完佛的身光相好,又講菩薩。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

[汝]是佛對龍王講,龍王你再看看這些大菩薩,[妙色嚴淨],他們也有很美妙的色身,「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前面一段講佛身,是代表性德,性德無比莊嚴美好,這一段講菩薩的身相,代表修德;性德要靠修德來成就、來顯現,所以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菩薩美好的身相同樣也是修集善業福德的原因。這部經後面特別講到,菩薩帶著十善業道來修六度,看來菩薩們的修行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所以,他們的福德離不開十善業道。

這裡提到「妙」字,「妙色嚴淨」,菩薩的色相跟我們的色相不同,妙在哪裡?妙在佛菩薩沒有色相的概念,如果他們也有色相的概念,就不妙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離相才妙,著相就不妙。

所以,「妙」字的意義,是勸導我們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對於色、聲、香、味、觸、法,外界的五欲六塵,不能起心動念。凡夫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菩薩隨順性德。儒家講的「止於至善」,至善是指性德里的善法,「止」,就是隨順,住在性德至善裡面。

所以,十善講的都是性德的本善、至善,菩薩能隨順,所以他也能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通過修德去讓性德顯現。

請看下文:

[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

上面講佛菩薩的身相光明,是因為修十善業,有無量億的福德來成就。這裡再講到天龍八部。「天龍八部」是說參加大會的大眾,『大威勢者』,也是說參加大會的大眾。這些大眾都是修十善業福德所生。

「大威勢」,「威」指威德,「勢」是勢力,世間各行各業都有領導人,他們是大威勢者。他們都有福德,這些福德是宿世修善積德。當然他們修善,修福德沒有圓滿,所以他們還在六道當中。

傳記裡面記載:安世高大師,有一位同學,在江西共亭湖裡做龍王。他前生跟安世高是同學,也是一個很有修行的法師,而且他[明經好施],[明經]就是懂得教理,[好施]就是很喜歡布施,意思就是他這位同學既聰明又喜歡修善。那為什麼這樣一位法師會墮到龍裡面呢?因為他前生出去弘法的時候,在外面托缽,托缽本來是乞食,隨著施主所布施的,給什麼就吃什麼,心裡不要有那些好壞的念頭。可是他托缽去乞食的時候,乞到的飯食不好吃,心裡就不歡喜,不滿意人家供養的東西。這種念頭,致使來生墮到畜生道,變成龍王。

你看,福報雖然有,布施,弘法都在修福,但是念頭不純淨,感召的果報就不圓滿。

與會的大眾當中,這些人很多,都是過去生中大修行人,他們也有威德,有身相,都是過去生中修善修福而感的果報。接下來看經文,科判的丁二:

丁二、諸惡報由惡業生

這是佛從反面來舉證,前面說了諸善報由善業生,這裡就舉出反面的例證再一次來說明應修善業。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

世尊講經的地點在娑竭羅龍宮,娑竭羅是鹹水海的意思。[大海中]是表法,表六道有情眾生,六道有情眾生都在苦海裡頭,不能出離。

這些眾生[形色麤鄙],「形」指身體、身形,「色」是膚色,都很粗惡、鄙陋。有的是大的,有的是小的,它們的福德差別很大。

六道眾生福報差別都很大,差別[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而來。由於各自心裡起了種種的想法,他們自心所「想念」的,都是不善的,意業不善,言行當然就不善,就有不同的果報。身語意業造作的「諸不善業」,具體的說,身,殺盜淫;語,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業起貪瞋痴慢,這都屬於不善業。然後再隨自己所造的業,[各自受報]。

沒有懲罰我們的外部的神,一切都是自己的造作,懂得這個道理,對於自己身口意的造作都要小心,每個造作,將來都有果報。

懂得這一點有兩條好處:

一、不怨天尤人。

我這一生果報如此,知道那是前生造業,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前生造善業,這一生比較好,前生造惡業,這一生比較差,全是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能夠安貧樂道。然後我們要注意這一生修善因,起心動念都要為未來負責,為自己負責,將來就必定得好報。這裡所說的將來,也不是一定要等到來生,善業力量厚的,當生就福報現前。

二、有掌握命運的力量和信心。

有種說法,一個人四十歲之前的境遇是先天命運帶來的,一個人四十歲之後的命運是當生自己造作善惡因果的顯現。挺有道理。人到中年了,看看正報,依報的狀況,相貌、福報、眷屬是否是越來越好,都是自己招感而來,不能怨前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總要修善修德才能夠得福報。

因為有了掌握自己命運的力量和信心,你才會堅信你能往生淨土。凡夫也是自己造成的,佛也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嗎?我們這一生因緣殊勝,修學淨土,百千萬劫難遭遇,機會是有了,如何把握就看自己,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能夠成功的改造命運,對一個修行人來講,其實就是在積蓄力量。

有三個含義:

一、改過遷善的點點滴滴都是在積累往生的資糧,也就是在修淨業三福的內容。

二、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人生是由一個一個成功堆積起來的,而不是由一個一個失敗堆積起來的。

看看了凡先生,假若他一直安於原來命運的安排,那其實就是在堆積一個失敗的人生。無顯耀的功名、無子、無長壽,夠失敗。但是後來他用他的行動,來轉為成功,當第一次成功之後,那種信心的力量是不同的。

說到這裡,就要問我們自己一個問題:

假若,我們的人生都是由一個一個失敗堆積起來的,你說你別的事全失敗了,唯獨往生這個事一定不會失敗,請問是真的如嘴上說的那麼有信心嗎?

假若,我們的人生是由一個一個成功堆積起來的,就象袁了凡先生後來那樣,功名有了,兒子有了,長壽有了,都成功了,那他就特別有信心告訴他的兒子,這麼做一定能成功,因為我實踐了。父親是沒必要留下家訓騙兒子的。

那就知道,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十善業道意味著給我們堆積十大方面的成功人生。這十大方面是代表圓滿的。幹什麼,什麼成功,往生還能不成功?

三、驗證了佛與凡夫只是用心的不同罷了。止惡的當下就是善。

以上是佛從正反兩個方面來舉證,不同的善惡果報全都由於不同的善惡業而來,舉例之後當然還是再要勸修善善業。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丙三、勸修

[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當應]就是應當。[如是修學],「如是」兩個字包括前面所講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也包括後面所講的修十善業的方法。

正是因為懂得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應當去修十善業。不僅應當自己修學,而且「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佛法是因果法。《太上感應篇》從一開篇就講因果,因果教學是三教聖人的基礎教學,自己和眾生都能了達因果,這是修十善業的基礎。連因果都不相信,不敬畏,怎麼能修十善業呢?[敬畏]二字是表達[誠]的,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心存敬畏,無論當官、經商、在家、出家。[誠]字當中去尋得安身利命之處。

請看下文:佛讓我們

[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於此正見不動],「正見」就是就是正確的見解。對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真相了解透徹,才能說是「正見」。有了正見,就不會被邪見、邪思所動搖。

什麼是邪見?「邪見」當然就是不正確的見解。否定因果,否定自心與環境一一對應的關係,這些都是邪見。

[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斷、常二見都屬於邪見。什麼叫斷見?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輪迴,沒有果報,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墮在斷見裡面。

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科學不是迷信。恰恰是頂尖的現代科學一再證明三千年前佛講的話,具足真理,顛撲不破。現代科學證實了真有因果輪迴,執斷見的人,就算你否定佛教,那麼在你信奉的科學面前,對於神識的輪迴和不隨肉體消亡又做何解釋呢?

「常見」,是認為人死了之後還變成人,再死了還變成人,永遠變成人,畜生死了以後永遠再變成畜生,這也是錯誤的。世間沒有一個法有常,生命形態怎麼會有常呢?

有人說死了不要緊,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聽起來很豪邁,總能當人真是夠幸運。人是萬物之靈嘛!對於羊來說:羊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現在死了不要緊,二年之後又是一隻好羊。又被永遠都當人的人吃掉了。哪有這樣的道理呢?

這兩種都是不正確的見解。佛讓我們住於正見。[於諸福田,歡喜敬養],什麼是福田?修福像種田一樣,播種福的種子,將來就會收穫福報。

福田包括敬田、恩田和悲田。「敬」是恭敬,恭敬是修福,敬田用老師做代表。「恩」是恩情,報恩是修福,恩田用父母做代表。淨業三福的頭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耕種恩田和敬田。「悲」是悲憫,悲憫眾生苦,慈悲救濟是修悲田,這些都叫種福田。

懂得因果,就能歡歡喜喜去種福田,這樣能得到人天的尊敬供養,「敬人者人恆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付出敬,收穫的就是敬,付出愛,收穫的就是愛,這就是因果的道理。

以上都是佛在勸我們要修善業。善業以十善業為代表,接下來佛就專門講到十善業道,特別為我們開示十善業的因行和果德。科判是進行到乙一。

乙二、特示十善業道(二):

丙一、示因行

丙二、明果德

丙一、示因行(三):

丁一、示一法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丁二、釋善法名義

丁三、出善法體相

我們就先從丁一開始講十善業道的部分。這一段的科判是:

丁一、示一法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科判這句聽起來就非常殊勝,讓我們想要了解,有一種方法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多麼好啊!到底是什麼方法具有這樣的優勢呢?

這段經文是本經最重要、最精采的一段,請看經文: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

從[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一直到把十善的條目說出來,「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這一大段是本經的核心。不單是本經的核心,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中心。

「菩薩」,玄奘大師翻譯叫[覺有情],首先他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覺悟的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執著,沒有損人利己的念頭。不但自己覺悟了,菩薩還要使一切有情眾生都覺悟,這一點和佛所從事的事業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菩薩還沒有在自覺覺他上面做到圓滿,佛已經做到了圓滿。

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他也是菩薩,法身大士,所以佛叫著龍王,告訴龍王說:菩薩所修行的有一種方法,能夠[斷一切諸惡道苦]。

對凡夫來講,三惡道是惡道,但是對於四聖法界來講,人道、天道也是惡道。因為人道、天道都不能離苦,人道有生老病死苦,天道有壞苦、行苦,天道也有命終的時候,同樣諸法無常,念念不能停住,這都是苦。

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雖然已經超出了六道輪迴,不再有生死,但是他們還有無明煩惱,因為有無明惑,所以不能證法身,這當然是苦。

而從佛來說,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種人就是佛,分證即佛。但是在最後圓滿之前,還未能夠法身全現,直到真正進入了一真法界,才真正叫圓滿成佛,到這一步才算是真正完全斷了諸惡道苦。

由此可知,相對於圓滿的佛果位來說,下面通通都還是有諸惡道苦的。所以上文提到的能夠斷一切諸惡道苦的方法,從凡夫地到如來果地都是菩薩修行的方法,不能離開這種方法。

[何等為一],不夾雜叫做「一」。它的深義是指念頭純善純淨,沒有任何惡念夾雜。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這是對「一法」具體的說明。「晝夜」就是二十四小時。「常念」,「常」是不間斷,「念」是心裡真有。「思惟」是講意業,起心動念的念頭,不起則已,一起就是善。「觀察」是指身業,口業,包括言語、造作,行為上都是善。總結就是身口意三業的造作都是純善,無惡。

白天清醒的時候做到都不容易,晚上睡夢中都要做到,那需要嚴格的修持功夫。19-20世紀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學派的奠基人費洛伊德先生,對於夢境作過如下的解釋:夢是睡者在睡眠時產生的心理活動,是深藏於我們記憶中的一些東西的象徵。夢是逐漸的,部分的,同時又是高度不正常的覺醒狀態,夢來源於我們不管內部還是外部已有的經驗。

這段話說明為什麼在夢境當中都要慎獨。「慎獨」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種修養,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謹慎守護。做夢當然是自己一個人了,別人不會知道你夢裡出現了什麼。但是自己檢點自己內心裏面是不是純善,如果夢裡還有惡事,殺盜淫妄,這些也都是自己記憶中一些東西的象徵,也都是內部或者外部已有的經驗。用我們佛教的話來翻譯一下,就是你阿賴耶識里本來就有這方面的種子,不謹慎的話,就不僅僅是在夢境中萌芽,白天也會犯過失,做惡業。

古時有個讀書人行為非常廉潔、正直,從不貪小便宜,而且自律性很強,從來不貪取任何人的東西。有一天晚上作夢,夢到自己爬到鄰居家的樹上偷吃鄰居家樹上的果子,他驚醒了,很慚愧。他自己餓三天不吃飯來懺悔。

你看這樣一位白天嚴格自律的人,晚上睡著了,惡念還起來。古代讀書人修行,對自己都毫不姑息的,這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從心裡把自私自利的惡念克住。

王陽明先生說:用良知來監查自己善惡的念頭,若胸中有一個惡念生起,當下就把它克服,不使一念不善藏於胸中。若能胸中不藏一念不善,當然算得上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令諸善法,念念增長],這樣把不善都克服了,自然能讓本性的善法念念增長,只要把惡念統統斷盡,善法自然現前。

[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種善法不是外來的,是我們本性中具足的。心地真正純淨,一遇到緣,起心動念是善,言語造作是善,一絲毫不善都沒有。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三句講的是因。

下面講果報:

[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惡念斷盡了,惡道就斷盡了,因為惡道是從惡念裡面變現出來的,這真是善法圓滿了,也就是儒家《大學》裡面講的「止於至善」。這是殊勝的果報。

諸惡永斷之外,還能夠[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這是更為殊勝的果報。他永恆不間斷的跟佛菩薩聖眾,包括四聖法界的聖人,常在一起;換句話說,他生活在華藏世界裡,生活在極樂世界裡,常得親近諸佛菩薩。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是什麼樣的人,自然就到什麼樣的法界裡去。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之人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不間雜毫分不善,有因緣跟上善人俱會在一起,當然能令善法念念增長,只增不退,所以叫不退菩薩,《阿彌陀經》裡面講是阿鞞跋致菩薩,不退轉,一直到成佛。

這段話,因、緣、果都講出來了。念念是善,沒有毫分不善是因,離諸惡道是果,這樣就有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緣。

念阿彌陀佛名號,裡面包括念佛的心行、念佛的本願,佛沒有不善的念頭夾雜,我們亦不夾雜不善的念頭。念佛是正行,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修善是助行,用修善的方法來使善的念頭不間斷,這是為了幫助念佛。

這段話是佛在教大眾修純淨純善,純淨純善是菩薩所修的「一法」,用這種方法使念頭純善,行為純善,用純淨、純善的心變現出純淨、純善的世界。這是最為根本的修持方法,從心起修,而非從外境起修,因為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根源是心。

《觀無量壽經》當中,佛告韋提希淨業三福:

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佛講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就是三世佛要修淨業,要成佛,基礎就是這三條。

要知道「心淨則佛土淨」,修十善業道就是持十種戒,由於持十善業的戒,在心裡把染念、惡念轉成淨念,心地清清淨淨,只留一句阿彌陀佛,清淨心現清淨極樂國土。

往生,固然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個極樂世界,那是佛從事相上說的,在理上說,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現。古人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極樂世界決定有,你要往生也決定能往生。只要把染念變成淨念,現前就是淨土,這就是生了。所以說根本沒去,因為都在你一念心中,並沒有跑到心外。

請看下面科判的丁二:

丁二、釋善法名義

[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言善法者],善法是什麼?善法是善道的業因。

這裡舉出的善道包括:

[人天身],人、天是三善道裡頭的兩道。這裡不講阿修羅是善道,因為阿修羅嚴格的說不能算是善道,雖然阿修羅福報很大,受用很好,但是福報很快就會用完,他們的心裏面充滿貪瞋痴、傲慢、嫉妒,因此不能再修福,反而大幅度的損減福報,來生沒有不墮地獄的,怎麼能說是善道?

人天兩善道要靠修十善而成就。《無量壽經》裡面,阿難問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那麼這個世界依何而住?佛反問阿難,我們這個世界,諸天依何而住?阿難回答說「不可思議業力所致」。可見每一道都是因業力而住,業力不是物質,它是造作以後在阿賴耶識裡頭的一顆種子,一種印象的力量,現出六道的境界。所以,六道唯靠業力而現前,業力才是根本。

善道還包括[聲聞菩提],「聲聞」是指阿羅漢,小乘的聖者,他已經脫離了六道輪迴,「菩提」是覺,可以稱為是正覺。

善道還包括[獨覺菩提、無上菩提],就是指獨覺和菩薩,都是修行證果的果位。

[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以上這些善道的果報,都是因為修十善做為根本而成就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