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玄奘大師: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了為什麼出發!


時間:2018/10/12 作者:君合

一百個人有一百種初心,但所有的故事都會有答案。

網上有人問過這么一個問題:《西遊記》裡面,你最討厭誰?

結果唐僧位居前列,說他膽小懦弱,還無數次冤枉捨命救他的孫悟空......

01

玄奘原名陳禕,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

父母早逝後,家境困頓,二哥剃度出家,年僅10歲的陳禕,隨兄長來到洛陽淨土寺旁聽佛經。

陳禕13歲那年,隋煬帝號令度僧,通過考試選擇27人出家為僧。

在舉行考試的那一天,陳褘年齡太小,無法參加選拔,正在門前徘徊,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鄭善果看見。

鄭善果問,你為何要出家?

陳褘脫口而出:“意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意思是想將佛法完整傳承、普度眾生。

鄭善果本就覺得他氣質不凡,又佩服他的浩壯志氣,就破例讓他參加了考試,最終被破格錄取。

從此,玄奘週遊四方,向眾多大德高僧學習,漸漸聞名蜀中。

可玄奘卻發現,人們平常誦讀的經書,有很多都譯著不善,難以理解。

甚至對一些基本的理論,大家都分歧很大。

他意識到,這是一個攸關信仰的重大問題。

義理不清,戒律不嚴,心中的敬畏便會失守,人的行為便會漸漸失去約束,是非對錯的界限也會變得模糊。

若是這樣,自己又談何繼承佛法,普度眾生的理想?

迷茫間,25歲那年,天竺(印度)禪師波頗來到長安,玄奘聞之大喜,前往請教。

波頗聞言合十,緩緩道:那爛陀寺的戒賢大師,將告訴你答案。

那爛陀寺,就在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是世界最權威的佛學聖地。

玄奘心中一震。

既然印度高僧能不遠萬里來到華夏,我為何不能西行求法?

他當即上書唐太宗,請求到天竺取經。

可當時邊關戰事正酣,管制森嚴,上書遭到無情拒絕。

但玄奘心意已決。

2年後的某日,準備已久的玄奘混在逃難的百姓中,從長安偷渡出境,頭也不回地孤身踏上西行之路。

常思想,敢嘗試,人生的可能性,便自然展開。

02

這路途雖無妖精作怪,但也危機四伏。

因為偷渡,玄奘一度被通緝,但冥冥之中總能脫險。

譬如涼州的惠威禪師和弟子,半夜幫玄奘用麻繩翻牆逃跑;瓜州地方官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不惜撕毀逮捕令,放玄奘上路。

後來玄奘遇到一個名叫石磐陀的胡人。

石磐陀原是強盜,但對玄奘的壯舉十分敬仰,於是發誓要幫他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勞累不已,心生動搖。

走到何時才到頭?

萬一玄奘被擒,把他供出來,豈不是惹來殺身之禍?

思忖之下,惡念頓生。

夜晚,石磐陀抽出刀,悄悄向玄奘逼近。

來回折返,卻遲遲下不了手。

玄奘心知他動了殺機,但依舊閉目不視。

見此情景,石磐陀徘徊良久,最終還刀入鞘。

第二天,石磐陀承認罪行,勸玄奘返回。

玄奘不肯,石磐陀氣結,把刀架在玄奘脖上威脅他。

玄奘淡淡地說:我當初既然發願西行,即使死在路上,我也不會東退一步。

話畢,將路人贈送的一匹駿馬送給石磐陀,自己帶著瘦老赤馬,繼續上路。

那些為了最初的誓言,心甘情願一條路走到黑的人,鬼神不撼,何況凡人?

茫茫八百里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風沙四起,猶如妖魔。

但真正的鬼神,是嚴酷的環境,孱弱的肉身。

有次迷路,玄奘正想取出水囊喝水,精疲力竭,一失手竟將水囊打翻在沙地上。

回頭看馬,行囊也不知道什麼時候丟了,所有衣食錢財,一朝散盡。

玄奘調轉馬頭,想回去做些補給,走了十幾里,又猛然停下。

“我起先發願,不到天竺誓不東歸,現在為何又返回?我寧可西行一步死,不可東歸一步生。”

03

走出了荒涼的戈壁沙漠,玄奘途徑高昌國。

高昌國王麴文泰聽聞玄奘路過,急忙傳旨,派人馬連夜請玄奘過來。

午夜,玄奘終於風塵僕僕趕到,國王親自舉著火把迎接他,又不顧玄奘路途勞累,拉著他聊了一晚上。

國王對玄奘十分崇敬,他發誓以弟子身份供養玄奘一輩子,讓全國民眾都成為他的弟子,每日沐浴執香,洗耳恭聽玄奘講經;為了留住他,甚至要把公主嫁給玄奘。

04

經過漫長的旅程,玄奘終於在31歲到達印度,拜在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

短短5年間,身為外國人的玄奘,便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被印度信眾尊稱為“三藏法師”。

有一個印度僧人不服氣,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50條疑難經義,說:如果有人能夠破解其中一條,我就把自己的頭砍下來!

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僧人以為玄奘膽怯,冷嘲熱諷。

玄奘聽聞,走出門外,當場講解經義,根本沒有一條能難得住他。

僧人羞愧不已,正想自刎,玄奘制止道:“你捨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僧人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

這時,玄奘的名望已經傳遍了整個印度。

641年,戒日王舉辦了一個全印度的宗教學術辯論大會。

各個教派的智者全部參加,總共有周邊國家18個國王、3000個佛教學者和2000個外道人士,觀看玄奘講經,並針對他的觀點進行辯論。

面對泱泱信眾,玄奘從容講論,任由提問。

據說,大會持續了十八天,可各個宗派的高僧、大德竟沒有一人敢發出挑戰。

從此玄奘名震中亞,被尊為“大乘天”、“解脫天”。

無數寺院都想用優厚待遇留下玄奘。

但如同在高昌國一樣,功成名就的玄奘依舊沒有忘記初心──他要將畢生所學帶回大唐,解決那裡人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

643年,44歲的玄奘帶著滿腹的學識和657部佛經,在印度全國上下信眾的送別下,啟程回歸故國。

對心懷理想的人來說,實現夢想,不是為了爭一時高低勝負,而是為了真理,為了當初出發的理由。

05

2年後,玄奘回到了長安。

這時唐太宗聽說玄奘回國,馬上召見他。

談起當年“偷渡”一事,玄奘不免有些惶恐,幸在太宗沒有追究。

玄奘趁機向太宗請求回洛陽少林寺,從事翻譯經書的工作。

豈料太宗拒絕了,反而勸他還俗,擔任高官。

事實上,太宗本人並不熱衷佛教,只是當時唐朝正處在經略西域的關鍵時期,他非常需要像玄奘這種精通西域文化的人才輔助自己。

但玄奘在皇帝三番四次的勸說或命令面前、在萬人之上的榮譽地位面前,沒有動搖半分。

太宗拗不過,最終也敬重了他的志向。

在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國立翻譯院,招募全國以及東亞諸國的學員共同參與譯經的工作。

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和弟子一起編撰《大唐西域記》,將他在異國的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下來。

當時的玄奘,每日有無數人慕名拜訪。

唯獨在夜晚,才能見縫插針地一點一點完成。

晚年,玄奘為了迴避世俗紛擾,幾次遷居,終於將600多卷的巨著《大般若經》翻譯出來。

這本經書卷帙浩繁,內容浩如煙海,徒弟多次請求刪節,但玄奘始終嚴謹,不刪一字。

664年,62歲的玄奘意識到大限將至,在譯出《咒五首》1卷之後,從此絕筆。

同年二月五日夜半,一代聖賢在平靜的夜色中圓寂。

大唐玄奘肖像圖

玄奘足足用了10多年,將1335卷梵語經文全部譯成漢語,影響力遍布中亞、越南、日本......

在最終答案到來之前,只要耐得住性子,守得穩信念,終將能等得到前方的光明。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