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禮旭:要有警覺性,不要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時間:2018/10/27 作者:王習訓

【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誡。無行所悔。】

這句話在《群書治要》裡面,有一整段原話,是孔子到周天子的京城去參觀的時候,門口立了一個銅鑄的人像,他是要敬周朝的始祖后稷,就是農神。他專門管農業的叫后稷,積了厚福,所以後代出了周朝。在這個廟堂的右階前面,階梯的右邊樹了這一個銅鑄的人像。而且它的嘴巴貼了三個封口,我們有一個成語叫「三緘其口」,就是這個典故來的。而且它不只嘴巴貼了三個封條,它的身體後面刻在這個銅上面的銘文,就有一段非常好的教誨。所以古人真的是用心良苦,在每個這些藝術品當中都在教化。這段文比較長,我們就直接看,我們選出來這一句,也表達出來言語要謹慎。

「戒之哉」,要引以為戒,「無多言,多言多敗」,不要話太多,太多了,會說錯話,壞了事,或者得罪人。你說真的會這樣嗎?我們很冷靜看,當一個人話很多,他是會比較講話不謹慎;因為你假如很慎重講話,你不會話很多的。所以話很多同時就提醒,比較輕慢不謹慎,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你看我們小時候,「囝仔人有耳無嘴」,小孩子不要亂講話。就提醒我們,言語要出去的時候要慎重,不可以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亂插嘴不行的。你看現在,我們這些都沒學,很浮躁,聽人家講話,就把人家話插進去,那不都是浮躁輕慢,不恭敬人家。一不恭敬了,一不謹慎了,哪有說不講錯話的道理?而且言語不謹慎,粗心大意最後變成什麼?得罪人、傷了人自己都沒感覺。所以從行為當中,再去洞察到心性上面的不足,我們就會覺得這些話還是很有道理的。

「勿多事,多事多患」,剛剛講到人不可以多言多事,因為人要能耐煩。話都急著要講,這都是急躁的表現,所以不耐煩的人做不成一件事業。人在講話、做事當中得要心平氣和,千祥雲集,心浮氣躁了一事無成。不可以好管事,或者不可以去輕易的答應別人事情,你得要衡量清楚。因為你太多事,容易去攀緣;太多事,容易超出自己的能力,你就寡信,這些都要很慎重去應對。而且你太多事,做事就不安穩,你記很多事情,最後就漏東漏西的。所以人其實要量力而行,一個人在同一個時間,最多能專注做一、二件事情。再多其實是做不好事情的,最後是什麼?打腫臉充胖子,所以「勿多事,多事多患」。你真的是「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就進退錯了,反而造成禍患,沒把人家的事辦好。

這個教誨給我們滿多的提醒,包含緣分不具足的事,你不要就去答應,最後你真的很冷靜去評估,不成熟,人家說你早就答應我了,怎麼可以後悔?你就進退兩難。我講到這裡,這些事都是我最常犯的,為什麼?一高興了:好,沒問題包在我身上。而且現在這個時代,成就一件事情得要有眾人的力量,得要大家的認知能統一,得要有福報才能把事做好。所以你們要跟人家合作,要看他有沒有福報?他的耳垂大不大,他的臉圓不圓,像長我這個樣子,你要考慮清楚。當然我現在還在修福報,以後臉比較大了,你們再找我合作。真的,那個福是修來的,有福的人做什麼很順,常遇人相助,遇貴人,那是他修來的。沒有福報再有能力,常常出狀況,奇怪了,怎麼這些別人都不會發生的情況,都發生在我身上?沒有福會這樣。所以人要多修福、多修智慧。

「安樂必戒」,處於安樂當中還是要常常,這個「戒」就是提高警覺。為什麼?處在順境當中特別容易安逸,特別容易墮落,一安逸了以後,就覺得我們的享受都是應該給我的,就不會感恩;或者這一安逸,鬥志就沒有了。大家看我們民族文化的這種斷層,已經很長的時間了,我們想想成長過程當中,我們都在想禮拜天到哪裡喝咖啡?禮拜六到哪裡看電影?這整個民族的文化都快要崩了。我們有福報才可以去享受,「安樂必戒」,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最危險的就是溫水煮青蛙,那個青蛙很舒服三溫暖,慢慢給你加熱就把你給烤死了。大家有沒有看到現在烤死多少?我的意思是說,現在的草莓族有多少?動不動我要自殺了,他沒有承受挫折的能力。所以生於憂患,古人的智慧很高。你再看看現在家庭、社會的問題,就知道這些話的分量。「無行所悔」,不要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要有警覺性不貳過。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