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德最優,正法名佛久證修。
浩浩宏恩被沙界,巍巍金佛立冠頭。
瓶中甘露滌沉垢,掌上祥光滅隱憂。
遍塵剎感塵剎應,一月萬川印現周。
觀世音菩薩於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應。感應道交,無少差殊。與此一月普現眾水,隨人隨地各見全月,了無有異。良由菩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以眾生之心為心,以眾生之境為境。故得不謀而合,無緣而應。豈世智凡情所能測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則不能見。非月不現,是昏盲咎。
其感應之跡,有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
顯感顯應者,現生竭誠盡敬禮念供養,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及業消障盡,福增慧朗。
冥感冥應者,過去生中曾修竭誠禮念等行,今生雖未修習,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覺,禍滅福臻,業消障盡。
冥感顯應者,宿生曾種善根,今生得蒙加被。
顯感冥應者,現生竭誠禮念,不見加被之跡,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臨,業消障盡。
亦冥亦顯感而顯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顯蒙加被,轉禍為福。
亦冥亦顯感而冥應者,宿世曾種善根,今生竭誠禮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獲種種益也。
了此則知功不虛棄,果無浪得,縱令畢生不見加被之跡,也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廢。感應之道,微妙難思。
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已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
摘選自《印光法師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