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如何簡單有效地破除大眾對佛教的誤解?


時間:2018/12/6 作者:君合

本期話題

如何簡單有效地破除大眾對佛教的誤解?

什麼是附佛外道?如何與他們相處?

如何化解「本命年不順利」?

疑問是覺醒的開始,《慧燈·問道》系列因此而誕生。它圍繞著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會熱點等展開,在「問」中追尋「道」,在「道」中化解種種煩惱。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在《慧燈·問道》第三季中,以他無礙的智慧為我們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靜下來,思考世界,閱讀自己。

下期精彩預告

要不要相信風水說呢?

燒香磕頭、祈求佛祖保佑,究竟是一種精神寄託還是真的有效?

真的有所謂的「拜佛須知」嗎?

當「諸事不宜」遇到佛教殊勝日,我們應該聽誰的?

為什麼寺院裡的佛像「禁止拍照」?

以下內容為閱讀版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這一期《慧燈·問道》節目。

佛教傳入中國已兩千多年了。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佛教在本土化的進程中,與當地的民俗和信仰相融,以至於很多人都分不清哪些是佛教,哪些是民俗。有人甚至佛、道不分,或把民間的風俗和信仰當成佛教。

本期節目,我們請尊貴的慈誠羅珠堪布和大家談一談被誤解了的佛教。

觀眾1:一直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佛教就是燒香拜佛、封建迷信。請問堪布,如何簡單有效地破除這種誤解呢?

慈誠羅珠堪布(下文簡稱「堪布」):佛教里確實有一部分燒香拜佛的內容,但它不是佛教的核心。比如佛教徒經常到寺廟燒香拜佛,尤其大年三十這樣的日子人特別多,對佛教徒來說,這只是表達對佛的尊敬和恭敬心。它不是佛教的全部內容,更不是佛教的最核心部分。

佛教的核心部分,簡單地講就只有兩個字——「智」和「悲」。智就是智慧,悲就是慈悲,整個的大乘佛教可以歸納為這兩個字,除了這兩個字以外沒有其他。佛教中寺廟的建築;使用的很多法器;一些壁畫、裝飾等都象徵著這兩個字,在大乘佛教里處處都會提到智悲、智悲雙運。雙運的意思是指既需要有智,同時也需要有悲,這兩個一定要結合起來。智悲雙運是佛教的核心部分,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既然燒香拜佛不是學佛最核心的部分,那我們應該怎樣學呢?學佛最重要的內容可以歸納為三個字,就是聞、思、修。

聞指聽聞和學習佛法。佛教的內容比較深奧,光憑我們自己拿一本書看很難理解透徹,所以我們首先要去聽。就像任何一個學校的學生都要先聽老師講課,聽完以後才可以自學。佛教也是這樣,我們要先去聽佛教的內容。「智」和「悲」這兩個字該如何融入到我們的心裡,怎樣把它落實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怎樣去實踐?這些方法都要去學習。因此首先要去聽,這叫作聞。

然後是思。思就是思考,思考這部分是佛教與其他很多宗教不同的地方。佛教雖然也講信仰以及信仰的重要性,但是要觀察這個信仰是由什麼引發的。如果自己不思考、不觀察,盲目地信仰某一個宗教(包括佛教),佛都不是很讚嘆。以這樣的方式去學佛,在過程中如果遇到了一些其他觀點、學說,這種盲目信仰有可能從根本上發生動搖,即使你在這種信仰上花了很多時間,但還是會全部瓦解,所以很危險,因此佛不太贊同這種信仰。

佛鼓勵我們去獨立思考,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佛陀在密法和大乘佛教的顯宗裡面都提到過,讓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他是佛,就認為他講的是對的。

比如有一次佛對他的一位有血緣關係的侍者講:「你千萬不要因為我是你們的親戚,就認為我講的都是對的;你千萬不要因為我是釋迦牟尼佛,就認為我講的都是對的,就都要接受。」另外,因為佛的相貌非常莊嚴,用現代的話來講長得非常帥,所以佛又說:「你千萬不要因為我長得帥,就認為我說的都是對的。不能以這些原因來理解我的話。」

侍者問:「那該怎麼樣去理解您的話呢?」佛說:「我講完以後,你去找個安靜的地方,自己靜下來思考一下,這些道理到底是不是這樣。」在佛經,尤其是大乘佛經里,佛經常講這樣的教言:讓我們一定要自己去思考。如果自己不思考,人云亦云地相信、接受了某一個觀點,當時雖沒有什麼問題,但當你在這個觀點上花了很多的時間後發現是錯的,導致一生的功夫都白白浪費,是很危險的。所以佛鼓勵我們去思考,這個叫作思,聞之後是思。

藏傳佛教有辯論的環節,這是最好的獨立思考的方法。辯論沒有任何約束,沒有任何的局限,只要你想得出來的理論,都可以提出來去辯論。一個人學習時也可以進行自我辯論,比如,平時的常識告訴我什麼,然後佛的理論告訴我什麼,我們可以用這兩種觀點進行辯論。如果有兩三位師兄聚在一起的話,那我們就不需要到寺廟裡去辯論,大家可以在一起進行討論。

有人擔心這樣討論對佛不恭敬,對佛法提出疑問不合理。根本沒有這回事,提出來的疑問越多越好。因為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則必然會找到解決方法和答案。如果沒有這種辯論、疑問,想當然地接受一個觀點,有一天聽到了另外一個觀點時,才發現原來的觀點錯了,這樣非常不划算。所以佛告訴我們,一開始的時候就要學會懷疑,這和西方提倡的懷疑論是一樣的。

佛教最終還是講信仰的。但這個信仰是通過一系列的聞思後獲得的最終的決定和智慧。就像《華嚴經》提到的,聞所得的智慧、思所得的智慧、修所得的智慧,這三種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去聽某一個師父講佛經,雖然還沒有來得及討論和實修,但我們聽懂了一些內容,增長了一些知識,這是聞所得的智慧;隨後,通過自己思考,對所聽內容會理解的更加深入,使智慧增長,這叫作思所得的智慧;但最關鍵的是最後要實修。如果不修的話,儘管我們理論上學會了很多知識,清楚了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但現實生活中當我們面對一些問題的時候,這些理論是根本用不上的。明明知道不可以這樣做,但自己卻非要這樣做,控制不了自己的煩惱。所以我們必須要去修,打坐、修行。通過聞思修,我們就得到了這三種智慧。這三種智慧就是「智悲」兩個字中的「智」。

那麼學了以後,怎麼用呢?這就需要有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我們就可以自利利他,把自己學到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現在這個年代,缺乏物質條件的人比較少,大多數人都是因為缺乏精神上的幫助,導致一系列家庭、工作等問題,這樣的情況非常多。當我們學到了智慧後,就可以用慈悲心無條件地把這些分享給身邊的人。從幫助身邊的人開始做起,這就是慈悲心的一個體現方法。

「智」和「悲」這兩個字就是佛教,學習的方法是「聞」「思」「修」,加起來五個字,很簡單。

觀眾2:我有一個朋友修的法門據說是附佛外道。請問什麼是附佛外道?和這樣的朋友接觸時,我怎樣才能既保持自己的慈悲心,同時又不受他的影響?

堪布:附佛外道是佛教的一個術語,很早以前就在佛經里出現過。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某些人打著佛教的旗號,自己創建一個所謂新興的宗教。

這些新興的宗教打著佛教或者佛教某個宗派的旗號,比如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或禪宗、天台宗等,外表上說自己是佛教,但其中的觀念、行為和方法等已被扭曲,完全違背了佛教的本意。這種所謂的新興宗教就屬於附佛外道。網上有比較詳細的解釋,可以上網去搜。

你的朋友雖然學附佛外道,但這只是他信仰的問題,他這個人本身不一定有什麼問題,所以如果他是你的朋友、同事,你們可以保持過去的關係,沒有問題。我們不一定因為他的觀念和宗教信仰有問題,就要跟他保持距離。

不過附佛外道確實對人有一定的危害和傷害。很多人認為這個是真正的佛法,用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最後什麼也沒有得到,這對他們的傷害是比較嚴重的。所以如果你想幫助他,並且你覺得他會聽你的話,那你就從慈悲心的角度去勸一勸他。但這種人往往頭腦都非常頑固,不一定能聽得進去;如果你覺得他能聽,那麼勸勸他,這也是表達你對他的慈悲心。

另外,如果你不想受到他的影響,那最好的處理方法不是不接觸他,也不是不跟他來往,而是你自己學好佛。自己把佛法學好了,就有能力辨別什麼是佛,什麼不是佛;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如果你有堅定不移的信念,那麼就算你天天都在附佛外道裡面生活、工作,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我們平時擔心受影響,實際上是我們的自信不夠強,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佛法,好好修行,提高自己對佛教的認識,這樣就不會受影響了。

觀眾3:「本命年不順利」的說法特別普遍,請問在藏地有這樣的說法嗎?

堪布:有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本命年裡,像是出差這樣的事,自己要更加小心一點。另外可以多做一些佛事,平時多打坐、持咒等。如果不太喜歡持咒,可以多去參加一些慈善活動,做一些對他人、對社會有利的事情,這樣可以改變本命年的不順利。

主持人:我們在本命年當中可以多做一些善事,多做一些好事,這樣就可以化解本命年的這種規律。

堪布:對!我們也不要對本命年有什麼恐懼,本命年有可能會稍微有些不一樣,但是做一些善事就可以改變,改變了以後就沒問題了。

主持人:謝謝堪布!本期節目中堪布精闢的解答,讓我們認識到了民間信仰和佛教的不同,也讓我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佛教內涵的認識。感謝堪布,謝謝各位觀眾的熱情參與!下期節目再見!

每個疑問,都將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