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福德可以帶你接近宇宙的真相


時間:2018/12/18 作者:君合

如何積聚福德

我想借這個跟大家談話的機會,為自己累積一些福德資糧,很感謝摩訶菩提會(Mahabodhi Society)提供這樣的機會。在許多關於「大菩提」(Maha Bodhi)的解釋中,我想最普遍的詮釋是「偉大的心」。在這非常強調物質主義的末法時期,尤其是在矽谷這樣的地方,我想我們應該借這次機會,認真地談談什麼是「偉大的心」。或者暫且別談「偉大的心」,在我們這個時代,甚至對「心」的討論都還不夠,因此我們沒能善用我們的心。即使我們真的在心性上下功夫,也總是與物質主義有關。

運氣與福德

舉例來說,我們今晚要討論「福德」,可是在物質主義的時代,人們不喜歡談福德,而喜歡談「運氣」。運氣與福德,至少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二者截然不同。就我所聽到的,當人們談到運氣,那好像是某種偶發的、與因緣無關的東西。假如你真正相信科學,你就不太可能真正相信運氣;同樣的,如果你是佛陀的追隨者,我想你也不太可能接受大家對運氣的詮釋。因此運氣應該只是人們彼此用來祝福的話:「祝你好運!」

我接受的訓練使我了解到,我們其實不可能讓運氣偶然發生——我們既沒有生產運氣的工廠,也沒有教我們如何創造運氣的書籍。運氣就是必然會發生的事。無論在什麼樣的社會、歷史上的哪個年代,運氣似乎都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特別的角色。我聽說有些文化使用大蒜串成的花環來增加好運,而別的文化卻用這同樣的東西來驅魔或趕走厄運。很有意思的是,大家都認同不能真的去創造運氣,但同時又會互贈一些荒謬的東西以帶來好運。比如有人說:「這會帶來好運!」然後給你代表好運的一分錢,可是你不能拿這一分錢去買任何東西。又或者他們會給你一根羽毛、一片樹葉,諸如此類的東西。

如佛所說,諸法因緣生,而「緣」不外乎就是你的心,但我們有時對無法確指的運氣太過認真。我發現在台灣有些高樓沒有第四層和第十三層,聽說是因為這些數字很不吉利。那麼其他文化又怎麼看呢?如果你開始在意每個人對數字的不安感,可能到最後什麼數字都不能使用。

不過雖然我這麼說,其實我自己也會被壞預兆影響。比如通常我去看父親時,他會不斷地責罵我,今早我剛從父親那裡離開,可是這次他完全沒有罵我。你們要了解,我把父親視為至少是一位很有證量的修行者,當他責罵我時,我認為那淨除了我的許多障礙,但這次他沒罵我,讓我感覺很不安。總之,之所以告訴你們這些,是要讓你們對運氣有一些大略的認識,然後你們才會了解,佛教所謂的「福德」或藏文所說的「康亞」或「索南」,其實與「運氣」的概念並不相同。

了解福德

我要跟你們說一個我剛剛想起的故事。西藏德格有過一個小王國,這個皇室的血脈在大約一個世代以前中斷了,現在已經沒有德格皇室的後裔。大家都相信,德格一位非常重要的國王,曾是偉大的西藏上師蔣揚欽哲旺波的弟子。曾有預言說,當他們兩人舉辦大法會時,蔣揚欽哲旺波應該在法會上把德格王痛打一頓,如此德格王室才能持續傳承下去。於是甚至時至今日德格人還會說,由於德格人沒有福報,所以法會那一天德格王的表現好到蔣揚欽哲旺波找不到打他的理由。

我之所以告訴你們這個故事,是因為這是了解福德的另一種方式。福德的概念是非常廣大的。在佛教的某些派別里,比如聲聞乘,他們沒有大乘佛教徒關於佛性的概念,他們只談福德。而我發現,有關福德的詮釋混雜了許多文化上的認知。曾有人問我:「累積福德不是很自私嗎?」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作為佛陀的追隨者,我們難道不應該去除對任何事物的執著嗎?我們怎麼會有積聚、儲存、存款這類的心態?我們怎麼能夠投資福德?在討論這些問題以前,讓我們先談談福德的重要性、它的功能以及它的作用。

福德,或藏文的「康亞」,只是個名稱、標籤。剛才我提到,許多人認為運氣只是必然會發生的偶然事件,但福德不是這樣。福德的道理,其實是業力原則最高且最細微的面向之一。業力通常要比空性難教,概括地說,「業」就是因、緣、果。舉例來說,如果你種花,一旦種子、肥料、土壤、水分、時間和空間等所有這些因素湊在一塊兒,又沒有任何障礙,花一定會綻放。在這種層次上了解因果還算容易,不過,一旦涉及了某些隱含的因素,就比較複雜了。譬如用同樣種類的十粒種子種花,當其中一粒種子表現得不太一樣時,我們就必須更深入地探究,為什麼對這些種子的照顧完全相同,可是這粒種子的表現就是不一樣?因此你可能猜想,也許是某個特殊事件影響了前二代種子的基因。當我們開始探索更多的隱藏因素,有些人就會從此變成宿命論者,還有些人則變成虛無主義者、科學家、有神論者、無神論者等各種論者。

接下來的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根據佛教理論,福德是可以由你去創造、捏造、積聚的東西。假設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懶惰,書又念不好,家事也不行。另一個則恰恰相反。可是他們長大後,你不抱任何希望的那個懶孩子,卻比較成功。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如果你問佛教徒,他們會說這是福德使然;或者他們可能首先會說,這是業力的緣故。這麼說有點危險,因為許多人接著會想:「所以這就是我的命嗎?我不能改變它嗎?」很多時候,當人們聽到佛教徒對「業」的詮釋,他們的想法通常是這樣。所以假設某人有六個鼻子,你不能說:「他無法擺脫有六個鼻子的業。」這不是佛教徒對「業」的詮釋。業力不是要這個人不斷地想:「我擺脫不了這六個鼻子,我改變不了這種情況。」「業」是可以自己創造的,了解這一點很重要。譬如,如果你想再多要一個鼻子,你可以做整形手術——尤其如果七還是個幸運數字的話!了解「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再講複雜一點。有個東西我們稱之為「共業」,或者「共同的福德」。舉例來說,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因為有何種福德還是因為沒有何種福德,所以某一位總統候選人會當選。身為世界的公民與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很關心這件事,因為我還是認為,美國總統在這世界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連非美國人,也需有足夠的福德才能讓美國選出一個好總統。

當我們講到福德,我們討論的對象不單是一些重大事件,也可能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俗事。福德完全是相對的。譬如說,你開車去某個地方並順利抵達,可是你到處都找不到停車位。假設你是去赴一場美妙的約會,結果只因為找不到停車位而把一切都毀了,這就是缺乏福德;但假設你因為找不到停車位,正開車到處轉的時候,你本來要進去的那棟大樓突然坍塌了,這就是有福德。

福德確實在每一件事情上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我們的人際關係、經濟、政治、世俗生活,甚至說話的語調,從許多方面來看,它都是非常相對的。我們也許可以說,因為我們現代人擁有好的福德,所以我們有iPhone這樣的手機,不必走老遠的路去跟某人講話,只要打個電話就行了。不過換一個觀點來看——像密勒日巴那樣的人應該會同意這個觀點——正因為我們缺乏福德,所以才生在這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拿我來說,我總不記得明天要做什麼,所以我得要我的iPhone才行,所有事情都記在裡面,它就像我的第二個腦袋——其實是第一個腦袋,我頭上的這個才是第二個。

佛教的詮釋:福德帶你接近實相

講到這裡,我現在可以告訴各位佛教所謂的「福德」是什麼。先前我提到福德是非常相對的,對嗎?現在讓我告訴各位佛教的解釋。各位都知道,佛法的參照點永遠是某件事情是否更接近實相真理,因此,任何帶你更接近實相的,就是福德;任何帶你遠離實相的,就是缺乏福德,其範圍可以從不起眼兒的小事一直到非常重要的大事。我現在以佛教徒的身份來舉例。身為佛教徒我們會說,因為我們共同的福報,所以我們投生在一個仍有佛、法、僧概念的時代和地方,或至少是仍有佛的概念。而所謂缺乏福德,就好比當一個老師正要傳授深奧的教法時,你打盹了半秒鐘,或者是因為有人咳嗽你沒聽到。總之,任何帶你趨近實相的行為或情境,就是福德。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修行之道因而鋪展開來呢?我們需要更接近實相,因此任何帶我們接近實相的事,我們都要試著去做;任何帶我們遠離實相的事,我們都要儘量避免。

簡要地說,佛陀描述了三個可以帶我們趨近實相的戒律。首先,你必須了知實相,發掘實相、了解實相非常重要。譬如一個朝著熾熱的鐵塊靠近的小孩,他必須知道那塊鐵是燙的,否則就會受傷。

我們現在不是在講很神聖、很不可思議的實相,我們講的是非常簡單的事實。舉例來說,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將會死亡的事實,不是只從智識上去了解,而是要有真正的了悟。我們終將死亡!這是完全肯定的事,絕無例外。它不可能也絕不會有改變,這就是一個事實。但接著就會有很多問題出現,物質主義者會說:「為什麼要去想這些像死亡之類令人難過的壞訊息?」

佛教有關無常的開示,比如死亡,目的並不是要你感到悲哀。我們暫且把靈性修道放一邊不談,有關無常的開示是要告訴你真正的實相,你就能把你的人生規劃得更好。以我的情況來說,如果我可以活到九十歲——這算很長壽了!那麼從現在開始我還有四十五年可活。我可以據此編個開銷預算,比如我還需要幾條牛仔褲?——其實當然應該買很貴的牛仔褲,因為它們耐穿。不過如果你喜歡買東西,那你就去買拋棄式牛仔褲,一個月換一條新的。此外還要買幾件運動衫?幾管牙膏?你應該像這樣為每一件東西編個預算。對了,在你編制預算時,我要順帶告訴你一個好訊息:死亡可能來得更早,你可能不需要花那麼多錢。你一定會想:「這算什麼好訊息?」好訊息是,一旦你做了預算,任何多出來的錢就都可以用來度假。你所賺的每一分多餘的錢,或者不管你還有什麼其他資產,你真的可以想怎麼花就怎麼花,你真的可以好好地享受人生!嘗試所有的事情!而且你會開始珍惜、感恩你的生活。但問題是,當我們逛街的時候,我們不會像這樣子買東西,我們花錢花得像是自己還能活上一千年似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給自己很多壓力,因為我們還有一千年要過。

那麼現在,假設你正在編寫預算、規劃人生,你必須先要記住我們將會死亡這個事實。當然,佛教有關無常的開示不單單只是為了要我們做規劃,無常還有許多其他的實相。我們會死亡,是一個事實;我們不確定何時死亡,是另一個事實,我們要試著面對所有這些實相。任何帶領我們趨近這些實相的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福德。換句話說,假設有一天你在購物中心閒逛,當你正想買個不太需要的東西時,你突然想:「也許還沒用到這個東西以前我就死了,誰知道呢?」那麼佛教徒會說:「他能夠這麼想很幸運。」為什麼呢?因為至少他的錢還在皮夾里。

基本上,不管你去哪裡,任何觸發或引領你趨近實相的事情,即便那是一場爭吵或一場車禍,但只要讓你警覺到無常或想起無常,就是加持。在佛教里,加持和福德是很相似的。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