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觀經》:
世間眾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
被他打罵不瞋嫌,勤修忍辱無怨嫉。
這首偈語旨在說明佛教的報恩主義,特別是報眾生恩。
佛教常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國家恩、三寶恩,還有眾生恩。
為什麼要報眾生恩呢?
我們在多生的輪迴里,一切眾生都有可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曾對我們有恩,因此要報答眾生恩。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報答呢?就如偈中所云:「世間眾生同父母,我如男女行孝養」,意思是對待世間眾生,要如同對待父母一樣,視自己如一切眾生的兒女,應當對眾生奉獻、孝養,行仁慈。
「被他打罵不瞋嫌,勤修忍辱無怨嫉」,就算受人打罵也不懷恨,為什麼?一切眾生就像是父母,兒女受到父母打罵,怎能心懷怨恨、處處計較呢?還是要忍耐接受。
在這首偈語裡,一方面說做子女的要孝養父母,另一面也提到,對一切眾生莫起瞋恨心,若能忍辱、不起瞋心,最終還是自己受益,比方說:
第一、能息事寧人:
所謂「忍一口氣海闊天空,退一步想風平浪靜」,很多人我是非,只要能忍耐,糾紛最後就能無形中化解。
第二、能增長德慧:
對於別人無理的吵鬧,如果能夠忍耐、接受、化解,不僅增加自己的力量,也提升自己的道德,增長智慧。
第三、能消災免難:
人生最大的修養就是忍辱,布施、持戒的功德,都遠不及忍辱;忍的功德很大,可以讓人消災免難。
一個老是不能忍耐的人,會經常招災惹禍,能忍下一口氣不計較,可以消災免難。
所以,如何報答眾生恩?
《心地觀經》這首偈語明白指出:對眾生應奉獻、孝養和慈悲;若眾生無明,對我們譏諷、打罵,則不必太過計較。
只要能坦然以對,以忍為力,必定有助於人格提升,消災免難,增進福德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