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為什麼五戒允許一次性不全受?


時間:2019/1/3 作者:定英蔣德英

第八課 問答釋疑——甲二、五戒

現在關於戒律的解釋很多,但是不管怎麼說,都必須要有律藏的依據。它不像經論談玄說妙,不管你怎麼說,只要不要違背義理都可以。「律唯佛制」,對戒律的解釋,必須要以律典為根據。

首先看到第一段,關於「漸頓」的問題:

《業疏》云:「有人言,五戒木叉唯頓無漸,此事如何?」

《業疏》裡記載「有人言」,有的人這麼認為:「五戒木叉唯頓無漸」,五戒的波羅提木叉唯是頓受,沒有漸受一、二戒。「此事如何」,這是真的嗎?

在此先解釋一下,什麼叫「木叉」?戒有很多名字,波羅提木叉就是其中的一個。波羅提木叉翻譯為「別解脫」或「保解脫」。

「別解脫」,是指受一條戒,就可以得到一部分的解脫。例如受不殺生戒,就可以解脫短命、多病的不可樂果報。受不邪淫戒,就可以解脫妻不貞良、或得不隨意眷屬的果報,因果是分開算的,所以稱之為「別解脫」。

所謂「保解脫」,保就是保證,受戒之後保證趣向解脫,稱為「保解脫」,這是波羅提木叉的兩層意義。

接著談五戒是否可以漸受,有人說五戒必須要一次性全受,不能漸受一、兩戒,那麼律典怎麼說呢?

事實上,從佛陀滅度一百年後,佛法就開始分部派:從上座部、大眾部分裂開始,接著又分出十八部或二十部等等。這些很多都是因為律學上的知見不同,而導致的分歧。因此,律學本來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我們漢地主要是根據《四分律》的思想。

五戒必須全受,這是《薩婆多論》(即薩婆多部,依止《十誦律》、《薩婆多論》等)實法宗的思想。但是南山律所依的假名宗(即曇無德部,依止《四分律》、《成實論》等),就不是這樣判定的:

「論答:『隨受一二三皆得律儀。』《善生》所列一分、二分、少分、多分、滿分是也。準斯明漸,五師受一,得戒不疑。如薄俱羅唯受不殺例也。」

《成實論》回答:「五戒可以隨你的心愿,受一戒、二戒、三戒都可以得到戒體。「律儀」,就是戒體。

例如五戒中,如果不殺生相對來說容易得多。縱然吃葷,只要不把活物帶到家裡自己殺。家裡的螞蟻、蟑螂,也不要用殺蟲劑來殺害牠們,那就可以先試試看。善法我們可以儘量地隨學,都是好的。

「論」,是阿羅漢或者菩薩所造的,所以如果是談戒律,它還必須有經典的根據,只有經典中佛陀所說的戒法,才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主要的根據。所以《成實論》引《善生經》中,佛陀的開示作為證明。

《善生經》,就是《優婆塞戒經》。在《善生經》中說,受五戒當中的一條戒,名為一分優婆塞(優婆夷);受兩條戒,名為二分;受一、兩戒名為少分;受三、四條戒,名為多分;五戒全受,名為滿分。所以在經典里,很明確地說明了,五戒可以只受一條、兩條,那絕對是不會有錯了。

「準斯明漸」,依著《善生經》的證明,我們知道五戒是可以漸受的。所以說「五師受一,得戒不疑」,即使是請五位法師,各為我們授一條戒,都可以得到五戒的戒體。

不過,三歸依要一次全部受。不能說我只歸依佛,法沒興趣,對出家人更沒信心,那不行!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缺一不可,要同時受的!

以上是舉經論來證明。接著舉實例來證明:「如薄俱羅唯受不殺例也。」佛陀時代的薄俱羅尊者,他老人家一生都不生病,而且壽命特別長,活了一百六十歲。而且他還有「五不死報」,剛出生的時候,他後母想殺害他,結果不論是火燒、湯煮、水淹、魚吞、刀刃……都傷不了他,為什麼?因為他過去生,曾經很虔誠恭敬地,就受了個不殺生戒,所以感招到未來,生生世世都不生病,乃至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這麼殊勝的果報。

以上是談漸受、頓受的問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