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四依法之依智不依識


時間:2019/3/5 作者:淨山

現在來看第三“依智不依識”。

“依智不依識”,是說我們要依三乘的智慧,不能依心意識的妄想分別。

三乘佛法講“智”,聲聞、緣覺是得“一切智”,證得諸法空性的智;菩薩破“塵沙惑”,得“道種智”。眾生的“見思惑”像恆河沙、像灰塵那么多(用塵、沙來形容,是說明量很大,但並不是說有一個實體的東西)。

菩薩破“塵沙惑”就是菩薩覺諸有情,破一切眾生的“見思惑”。它是從俗諦的層面來開顯分別智的,這叫“道種智”。

佛是斷盡一切無明啊,就得“一切種智”。

“依智”就是依這三乘的智慧。

不依識

“不依識”,“識”就是我們分別、攀緣的六識。它有個特點就是對待,能所對待、主客體對待,妄念紛飛。建立在妄念對待當中的,都不是正確的,都不能依靠。

佛教常常講萬法唯識,境由心生。一切的法,一切的境界,都是我們心裡顯現出來的,心外無境,境外無心。

了解了這個智慧,你再觀察我們的待人接物。冤家對頭就很恨他,不想見他,甚至想怎么怎么樣……那你說這個冤家對頭從哪來的?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

跟你很有緣分的人,你很喜歡見他,很愛他,很親近他,他也是你心裡變現出來的。全體的境界都跟你的念頭、你的心有關係。

既然所有的境界都是你的心變現出來的,那全體是你自己嘛!既然全體就是你自己,還有那么強的愛憎心幹嘛呢?有那么強的取捨心幹嘛呢?

你反而要思惟,既然都是我的心變現出來的,是我的一個組成部分,那我對所恨的人更要寬容,更要對他歡喜。要怨親平等,而且把冤家對頭放在前面,你對他要更好一點,來轉化他。

如果依這個“識”一分別,那我們對所恨的人就越想越恨,越恨就越要跟他對著幹,越要讓他難受。這就是隨著凡夫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去做,都在造業,造輪迴的業。

空性

這個“智”,是般若的智慧、諸法的空性。

我們天天念《心經》,但不一定懂《心經》啊!《心經》雖然很短,卻很深邃。“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空性當中,你首先要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你可以理解為一個菩薩的名稱——觀世音菩薩。但實際上這個名稱是要讓我們觀照的,我們要觀自在。

自在在哪裡?自在就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法界心啊!當我們向內觀這個法界心的時候,我們就是菩薩了,就是有情眾生的覺悟者。因為你在觀那個超越對待法的絕待的清淨心、佛性。

這種人就不一樣了。我們一天到晚都是往外分別的,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不好……你根本就不自在了,一天到晚都在愛憎分明當中討日子過啊!要觀自在。

在自在的心性當中是沒有聖凡、人我、邪正、是非的分別的,你的心不就清淨了嗎?

度一切苦厄

真正能達到觀自在的水平,那都是破無明的菩薩(法身大士)啊!因為我們每天都不自在,每天很痛苦,所以我們要訓練觀自在。

觀自在菩薩那種甚深、細微的般若波羅蜜多,能夠引領我們到彼岸的智慧,具體要落實在“觀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緣起法,無有自性,了不可得,畢竟空,無所有。空空亦空,一空到底,十八空,你想想這是何等的境界?

我們就是執著五蘊的實有才在輪轉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啊!如果五蘊全空了,那就證到圓通常自性了——“上與十方諸佛同一慈力,下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我們就契入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的心性。

在這種境界當中還有什麼“苦”,還有什麼“厄”呢?“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度的,不只是世間這些貧賤富貴、種種的不如意,更有終極關懷的生死之苦啊!

三界的分段生死和出世間的變易生死,你就全都超脫出來了,你就回到了自性光明的境界——佛的智慧。要依這個智慧來修行,來安立我們這顆狂躁不安的妄心,不要再在心意識裡面打轉了啊!

轉識成智

我們無始劫以來離不開心意識。心意識有三個層面:“心”,集起為心,第八識;“意”,恆審思量,第七識;“識”,分別,第六識。

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妄想”就是第六識,“執著”就是第七識,修行就是要轉第六識和第七識,不要有那么強的分別。

為什麼今年要寫“憨”字?就是要打破你的分別心:執著第七識即執著第八識阿賴耶的見分為“我”,執著前面六識為“我所用”。心意識在“我”和“我所”當中非常執著,沒有一刻的休息。

就是第六識、第七識把我們的心性遮蓋住了。所以唯識學講,你要修行,要轉第六識、第七識,要在因地上轉。

你因地轉過來了,把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了,前五識就自然地轉為“成所作智”,第八識就自然地轉為“大圓鏡智”。這就是轉八識為四智。

念佛轉識成智

不能在意這個“識”,因為依“識”就是輪迴不休的,永遠沒有盡頭的。無有窮盡的東西,一定要阻斷。

為什麼要念佛號?

念佛就如香象過河,截斷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