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的人看有錢的老闆也學佛,覺得有點好奇:
「這麼有錢,為什麼還學佛?」
有位老闆說:「我以前以為,人不快樂是因為沒錢,於是我就拚命賺錢。等我賺到一點錢了,卻發現人生更不快樂了。」
其實,錢不是我們快樂的主要原因。
錢是物質層面的,快樂是精神層面的,如是因,如是果,沒有佛法來滋養我們的人生,沒錢不快樂,有錢也不快樂。
如果有了佛法,隨遇而安,安貧樂道,有錢快樂,沒錢也快樂,快樂跟物質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比如家庭矛盾,沒錢的時候夫妻倆日子過得很甜蜜,等到有錢了,卻要鬧離婚了。
有人說:都是錢惹的禍。
真是錢的錯嗎?
其實不是,錢只是一個增上緣,根本的因是內心沒有正能量。
永明延壽大師說:「心若迷失,物何以救。」
佛在《遺教經》裡講到:「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是快樂。」一個知足的人躺在地上都覺得快樂的,沒房子沒地,躺著也是快樂的;「不知足者,雖住天堂,猶是憂惱。」他雖然住在天堂上了,還會煩煩惱惱。
所以知足的人常樂,快樂不是金錢買來的。更不要存攀比心,把錢財的數量當成目標,那樣只能帶來無止境的煩惱。內心的不安,用物質是沒有辦法安的。
在儒教里,顏回雖然沒當過官。但他的人生價值觀念一直受到讚揚:「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我們現在之所以想要錢財,要地位,一切就是因為心裡不安,心裡有恐懼,所以才要用那些來滿足。
其實得到了那些,就真的會滿足了嗎?就沒有恐懼了嗎?
不是的,內心缺少正能量、沒有大智慧的人,擁有得越多,煩惱越重。
記住這句話:「擁有一匹馬就有一匹馬的煩惱。」但是這種滿足不是愚昧的阿Q式的自我精神滿足,而是要升起智慧的,是大智若愚的滿足。要開發自性的智慧,才能夠真正知足,安住在常樂的生命狀態當中。
阿羅漢在證得果位時候的快樂,超過世間任何的快樂。現在的我們非常狹隘,抹殺了這種精神的追求,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這個三維空間,在物質上較量,這是我們人類很大的悲哀。
真相,遠遠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
2
有的人看年輕人也學佛,覺得有點好奇:
「這麼年輕,為什麼要學佛?」
提到修行學佛,很多人認為那是老年人才幹的事情。
這是個錯誤觀念!
年紀大了還能夠去道場念佛的,只是極少數有大福報的人。大多數老年人,或者自己纏綿病榻,或者忙於照顧老伴、子女和第三代。還有些人活不到老年,便已與世長辭。
我們不能保證自己能活到年老退休的那一天;也不能保證自己老了,身體還算硬朗,大腦還足夠靈活。
所以年輕就是資本!
佛陀三十五歲悟道,六祖慧能大師二十歲開悟,還有許多祖師大德都是年紀輕輕便成就的。因為年輕的時候,身體好,腦子好,學得進去。
很多人說,我要好好賺錢,等我老了,我才有錢用,才能給自己養老。
這也是錯誤的看法!
我們無法阻擋無常不期而至;我們健康時,尚且無法阻擋病魔來到,更何況人會慢慢老去。
再說,有錢能防老嗎?
漢文帝時,有道人告訴文帝,他的寵臣鄧通年老後會餓死街頭。文帝很寵信鄧通,就想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他餓死,是以文帝下令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準許他鑄錢。那時,鄧通的錢流遍天下,富甲一方。結果文帝死後,漢景帝繼位,就把鄧通的家產全部沒收,最後鄧通還是餓死街頭。
由此可見,年輕時拚命賺錢,不見得就有錢養老。
范仲淹說,留錢給子孫,子孫會敗壞;留書給子孫,子孫未必會讀;只有留德給子孫,子孫才能綿長。
這才是智者!
同樣的,留錢給自己,老了一生病,花錢就像流水。福德才是我們留給自己晚年的最好禮物。
趁年輕,的確要好好乾一番事業,但這個事業不等於賺錢,是指我們的修行大業。趁年輕,多多行善積德,培植福報,自然可以安養天年。
年輕時有體力、有腦力、有時間,是修行培福的最好時期。
學佛要趁早,修福趁年輕。年輕是學佛的好時光,莫等閒空度好韶光。
———本文選自佛教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