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能降服粗重的煩惱。比如很多人有抽菸的習慣,想戒掉它,能否戒菸成功,取決於他的願力,而非他想不想戒掉。實際上,每個人都知道抽菸不好,都想戒,不是不願意戒,只是戒不掉。為什麼戒不掉呢?因為心力不夠。在佛教來講,就是願力不足,因為這件事不是簡單說一下就能做到的。「戒」的核心是了斷,是對一種行為的了斷,不需要問為什麼。你如果問:「我為什麼要戒菸呢?」這一問,就說明願力不夠,也就達不到目標。所以,持戒不需要問為什麼,因為「戒」就是對惡行的了斷。我知道它是惡的,要斷除它,這就是「戒」。
「定」是什麼?定是我們按照次第調整身心的方法。它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場手術。佛法告訴我們:戒,能讓我們達到生命的重組以及解脫;定,能讓我們保持最究竟的可持續性發展。只有「戒」達到了一定條件之後,才能產生「定」。比如,我們都知道殺人很不好,國家法律也明確說明這個行為造成的後果很嚴重,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這說明人心是很難控制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通過「戒」才能跟惡行做個了斷。
佛教所說的「戒」實際上很簡單,就是斷除殺、盜、淫、妄、酒的行為。在平常的行為當中,「殺戒」排在第一位,「殺」這個行為造成的惡果是最嚴重的。特別是在殺生當中,殺人的後果是最可怕的。所以你的內心要發一個堅決的願:「我不能殺人」,而非說:「我不會殺人」,這樣說就表明你對「戒的精神」還不了解,對自己估計得過高。人一出現情緒,就會產生很多不可思議的行為。佛法的可貴,就是讓我們了知生活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提前能夠歷練。持「殺戒」並不是一個很簡單的行為——「此生寧可別人殺我,我絕對不可以殺人」——要有這種斬釘截鐵的認知。所以,當你的內心非常堅定的時候,就具備了「戒體」,這種人上座的時候,心才是定的。我們平常所說的「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想要上座達到心定,是有前提的,並非想得那麼簡單。心能夠定下來,才能對照佛陀的教誨,去思維萬事萬物的原理,才看得清佛陀所說的是否經得起推敲。你會發現,佛陀所說的一切,在我們的生命中都是可以被證明的。這樣,你的智慧就得到了提升。
智慧是有痕跡的,也是有參照物的。當我們看到它的痕跡和參照物的時候,通過對智慧的了別,就能發現自己內心的成長。這時身心的狀態,是否達到了智慧的境界,你一定會知道。這就是戒、定、慧的修行次第,要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