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福報從哪來的?財從哪來?從財布施


時間:2019/3/30 作者:清凡居士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注》第七百四十四頁第六行。

【解】《安樂集》續云:「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這「遠離三種」跟「菩提」相違背的。

前面所說的,第一個,貪著自身,身見很重,愛惜自己的身體,貪圖利養。這個心現在世間人哪個沒有?!連小孩都有,從小到老誰不貪著自身?!

我們要知道,凡是貪著自身名聞利養,與「菩提道」就相違背,換句話說,他沒有辦法學佛,無論學哪個法門,即使「易行難信之門」——念佛法門都不能成就。我們必須要知道。

第二個就是沒有慈悲心,「無安眾生心」。佛菩薩,佛門弟子一定要有,如同佛菩薩一樣的大慈大悲,時時刻刻念著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離苦是悲心,幫助眾生得樂是慈心,我們有沒有?諸佛菩薩、佛門善友所在之處,起心動念就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就是「安眾生心」。要沒有這個心,不是佛弟子,縱然在佛門是假的,不是真的。

第三個,恭敬供養自身。不是恭敬供養三寶,不是恭敬供養眾生,而是恭敬供養自己,這就錯了,我們反省學佛幾十年了,出家了,居住在佛菩薩的道場,貪圖別人的恭敬,貪圖別人的供養、恭敬是屬於「心」,供養是屬於「身」,偏重在物質上,有這個念頭不好。

這三樁事情沒有慈悲心,有貪圖恭敬、供養的心,有貪著自身的心,這是六道輪迴心,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不能不知道。所以這三種心,這是錯誤的觀念,必須要放下。放下之後你就能得到三種「隨順菩提門」法,這個你就得到了,這三種跟前面相反的。

【解】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物質上的享受、精神上的享受都不求、都遠離。所以古時候修行人,他不住在都市,他住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他住那裡,環境清淨,沒有干擾。他要求的是什麼?清淨心,這是「順菩提門」。

【解】二者,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

前面第一,是在修行的階段、學習的階段,自己還沒有成就。等到自己有成就了,具足戒定慧三學,這個時候怎麼樣?這時候不能住在深山,住在深山不能幫助眾生。苦難的眾生多,六道眾生都苦,富貴人有富貴人的苦處,貧窮人有貧窮人的苦處,沒有不苦的。戒定慧成就之後,一定要發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幫助一切眾生清淨處。幫助眾生清淨處,要戒定,要智慧,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苦裡面最重要的是生死苦,就是六道輪迴苦。怎樣拔眾生六道輪迴苦?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有無量法門,有能幫助你拔這一生,有方法能幫助你拔來生,也有方法幫助你從今而後生生世世離苦得樂,由你選擇,你喜歡選擇哪一種,你就可以用哪一種,都能滿眾生的願,這叫「菩提」。

所以《安樂集》裡面說得很好,如果,「若不作心」(「作」就是發心,現在講發心),發心拔一切眾生離生死苦,你就違背「菩提法」了。

「是故拔一切眾生苦,是順菩提門」。怎麼拔?手段方法是教育。教育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必須自己種種苦難,你都能夠遠離,做出榜樣給大家看,真快樂,不是假的。一天到晚歡歡喜喜,無論生活在逆境順境、善緣惡緣,都生歡喜心。歡喜從哪裡來的?從「菩提」來的。

什麼是「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是覺悟、是明了、是智慧。你覺悟了,你明白了,你有智慧,你在這個世間,把這個世間的相真正能通達明了,不再受染著了。沒有染污,你不著相了,你就離苦得樂了,與世間榮華富貴不相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學習「孔顏之樂」,幸福、喜樂與富貴沒關係

孔老夫子在他老人家一生當中,確實有意去從政,他是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確實有意思從政,想學周公。

可惜在那個時候,春秋時代,許多諸侯國的國君不肯用他,周遊列國十幾年,最後放棄了,回家去教育。孔子沒有做過官,沒做過大官。孔子並不富有,換句話說,富貴於他沒有份。但是春秋那個時代,我們講人類,真正一生過得幸福快樂美滿,沒有人能超過孔子。由此可知,幸福、喜樂與富貴沒關係。

孔子快樂,而且把這個快樂的根源告訴我們了,快樂從哪來的?《論語》頭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學」、「習」,後面「不亦說乎」,非常快樂。學是什麼?教學,教也是學,學也是教,他一生搞乾教育了,教別人,把別人教會了,讓別人從迷惑轉變成覺悟了,快樂。把古聖先賢的東西自己繼承了,學習就是繼承,落實在自己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發揚光大,傳給後代千年萬世。諸位想想,天下事還有比這個更快樂的嗎?還有比這個更幸運的嗎?沒有了。

孔子有個學生,顏回,夫子常常讚嘆他,他在物質生活方面是最苦的一個人,吃飯連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一個簍當作飯碗;喝水,茶杯沒有,葫蘆瓢是他的茶杯。貧窮到這個程度。可是夫子學生有三千人,三千人當中最快樂的是誰?是顏回。這就說明快樂幸福,現在包括健康長壽,與富貴不相干。這個道理要懂。

你為什麼學佛?為快樂,為幸福,為求得人生最高的享受,為這個求學。學中國傳統文化,學大乘佛法,不是為別的,得到沒有,得到了。

我在年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在這之前,我們對佛法有很深的誤會,以為它是宗教、它是迷信,所以根本沒有念頭去碰他。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給我講了一部《哲學概論》,最後一個單元」佛經哲學「,告訴我,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我們要學哲學當然要找他;佛教的經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的教材,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句話就是夫子講「不亦說乎」,佛門裡面所說的法喜充滿、離苦得樂。為這個,為離苦得樂學佛,為離苦得樂學儒。孔子跟佛陀確實把這個傳給我們了,我們學而時習之就得到了,一點都不假。

學」跟「習」要變成一體,「學」而不「習」,那就錯了

我這一生感恩,怎麼報答?講經教學、依教奉行就是報答佛恩,報答老師的恩。老師給我一個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我的生活、我的工作,傳承大法,發揚光大,再傳給後世,世世代代永遠傳下去,這報佛恩,都做到了。

「學」跟「習」要變成一體,「學」而不「習」,那就錯了。不「習」,沒有落實,沒有做到。

學了不殺生,對昆蟲螞蟻我們也愛它、也不會傷害它,這落實了。

怎麼叫「不偷盜」?把物質的享受、財物,除了必要的,必要的是什麼?每天吃飯吃得飽,穿得暖和,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睡得好,你說你多快樂!全部放下,沒有絲毫干擾,沒有絲毫牽掛,身心安樂,這就是享受「孔顏之樂」、「佛菩薩之樂」。

釋迦牟尼佛比孔子捨得多。釋迦牟尼佛只有三件衣服,三衣;吃飯一個缽。這就是他的財產,「三衣一缽」。孔子在這裡比釋迦牟尼佛豐富,不止三衣,春夏秋冬四季服裝,至少有個一件兩件夠了,三件就多餘的了,多餘應該供養別人。

我們把物質的享受降落到最低的程度。最低的是什麼?足用了,夠用了,衣可以保暖,飯能吃飽,睡眠能睡足,夠了,這就好,就不需要再多的,多了累贅。學什麼?學布施。布施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越施越多,越多越施。

什麼事情適可而止,太多了也不好,痲煩!所以儒跟佛都講求「中道」,就是適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醫藥費,十幾年沒有中斷過

我到圖文巴十幾年了,我們在這個地方施財、施法,也施無畏。

「無畏」是什麼?就是幫助病苦的人。圖文巴有一個公立醫院,政府辦的,只有一個,我當時去參觀很歡喜,我每個月捐一萬塊錢醫藥費,一年十二萬,沒有中斷過。這個「布施」是什麼?布施醫藥果報是健康長壽。

所以人家問我:有沒有參加醫療保險?我沒有。那你生病?我說我不會生病。為什麼不會生病?沒有醫藥費,醫藥費布施了,都送給醫院,給他們買醫藥給病人,有道理。我這一生當中沒住過醫院,醫院看個小病也不過就是傷風感冒。這是老師教給我的。

章嘉大師,他教給我三樣:弘法利生要福報,沒有福報不行。

福報從哪來的?財從哪來?從財布施。從什麼狀況之下布施?從一毛錢、一塊錢布施開頭,因為那個時候我只有這個力量,自己生活儘量節儉,留出一塊、兩塊、三塊、五塊去布施。布施什麼?寺廟裡頭有化小緣的,放生,大家集合起來放生,一毛錢也收,印經這法布施,一塊錢、一毛錢也收,我們就隨喜功德。

真的越施越多,現在每一年印經超過美金一千萬,錢從哪裡來的我不曉得。

我想印的書,你說這個書《道德叢書》,大陸上同胞寄給我的,我沒見過,我一看印光大師印的,弘化社的,那這就沒有問題了,絕對是好東西。

那時候我在台灣,我把這個書交給台灣世界書局去印一萬套,台幣的,算台幣算的,大概七百多萬的樣子。第二天就有人供養我兩張支票,我打開來一看,七百萬,正好這本書,頭一天交印刷廠,第二天就有人送錢來了,就這麼來。誰送的我都不記得了,心上不要落印象,這個才好、才自在。所以越施越多。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