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黃念祖:念佛是無上深妙的禪


時間:2019/4/8 作者:王習訓

《淨語》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淨土詩集,原名《歡喜念佛齋詩鈔》。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補新篇,改名《淨語》。

夏老之詩,乃一代時教之醍醐。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開人心眼。今名《淨語》,彌符其實。淨者,淨宗也。語者,警語也。故名《淨語》。

又淨者,清淨本然也,當生清淨心也,無量清淨覺(彌陀名號)也,淨念相繼也。語者,言為心聲也,故《淨語》者,清淨心之顯露,清淨覺之開示,欲復清淨本然,但當淨念相繼也。

《淨語》直指當人自家寶藏,敬選三則,供養大眾。

二、深妙禪偈

有大福德始念佛發菩提心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閒知見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全憑信行願

第二個內容是深妙禪。怎么又談到禪了,這是《大集經》的話:“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不但是禪,而且是深的禪,妙的禪,而且是無上的深妙的禪。

中國舊日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欣賞禪宗,鄙視淨土,認為唯有禪宗才是高深玄妙之法,至於淨土只是愚夫愚婦的行徑,其實他本人正墮在顛倒見之中,如大富盲兒身在寶中為寶所傷。

另外一種,目前有許多人,久修無功,產生消極情緒,自認什麼都不行,我看經不能深入,參禪更不是根器,學密還有許多懷疑的地方,我什麼也不行。所以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念念佛吧!這個說法,表示這個人雖然習淨,但對於淨宗缺乏正確的信念與認識。

《大集經》說“但念阿彌陀”,就是只念、專念、唯念阿彌陀,這就是無上的最深的最妙的禪。

這裡所說的無上深妙的禪,是指六度里的第六度,是般若。一般所說禪定,是在前五度裡面。兩者雖都用一個禪字,可是差別極大。經教中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禪定等前五度都像瞎子要到第六度才有眼睛,才能照見天地萬物。

《淨語》談“深妙禪”並不是提倡大家再去參禪,而是要你知道你現在念佛啊,你已經是參了深妙之禪。

“有大福德始念佛”。第一句就像獅子咆哮,震驚百獸。普告一切輕視淨土的人,不要認為齋公齋婆愚夫愚婦都能修淨土,就輕視淨土。修淨的人更不可認為自己根器低下,沒有水平修其他法門,沒有辦法,只好修淨土。應知:唯有“大福德”的人才能信受念佛法門。你才會念佛啊。所以我們要增加信心。

《大乘無量壽經》說: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你不是在過去的多生多劫裡頭修了福修了慧,對於這個法門你想暫時聽一點都不可能。所以第一句就很好,“有大福德始念佛”。你應當鼓起勇氣,振作精神。我們應充分自信,這個極殊勝的法門我們現在能遇到了,自己也應該珍重自己。

“發菩提心修十善”。《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每輩都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在《淨宗心要》之中講得比較詳細。這裡簡單介紹一下:

菩提心粗說就是一個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三結合的心,《華嚴經》說這三方面如同供佛的油燈,必須有燈油、燈炷和光明,三者缺一不可,這就是說菩提心是燈,智慧、慈悲與願力三方面結合,組成供佛的燈。

我們常念的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順事發心。順理髮心呢,那就是《金剛經》的話,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便把法執也破了。你終日在度生,而沒有自己度生的相。要發起這樣深具智慧的大菩提心。

“修十善”。釋尊的教法,全面說來,於三乘外再加天乘人乘,成為五乘。這才是全部的教化。決沒有任何人是覺悟日增,作惡照舊。那就說,他說覺悟是謊話。人都做不好,想要作佛,那是笑話。修行是善男子善女人的事,所以人人都止惡行善。

持五戒可得人身,修十善可生天界。十善的對立面是十惡,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瞋、痴。十善要把十惡都加上一個不字,這是止惡,例如不殺生還放生,不貪還要布施,才能生天。可見十善生天談何容易。因為這完全是仗自力。

至於念佛願求往生,有佛力加被。但也不能說,我念佛啊,我這個善事就可以不做。這是錯誤。不肯行善利他,還有菩提心嗎?沒有發心還能往生嗎?所以還是要修善。念佛是正行,我們還要種種的輔助。

《無量壽經》裡頭講得特別多,咱們這個世界有五惡五痛五燒。有五種惡,殺盜淫妄酒(開廣即十惡)。那么就現生受惡報是五痛。來生還要入地獄是五燒。不斷的告誡,所以勸導人們要修十善。

“佛說無上深妙禪,淺人當作淺法看”。佛說念阿彌陀佛是無上深妙禪。可是許多人與佛相反,偏說念佛是淺法。到底是什麼淺呢?正是這個認為念佛是淺法的人,是他淺,他正是淺人。由於他自己淺,就把念佛當成淺法。

所以我們在座的都應該發希有之心哪,能夠聞到如此之法,能夠相信這個法,是多生多劫的善緣哪。我們要很珍重,要一氣呵成,趁熱打鐵。把這個趁還有餘輝,太陽還沒有落山,趕緊走到家。

“四儀莊嚴三業淨,堅守重戒勿少犯”。“四儀”,就是行住坐臥四種威儀。我們念佛的人要在這四種威儀之中端正身心莊重嚴整。“三業”,是身口意,都清淨無染。

“堅守重戒勿少犯”,首先是這戒裡頭的重戒,先要護持住不可違犯。在犯戒之中最厲害的是謗法。例如整個佛法是假的,這種謗法我們不會做了。但是我們還是會傍法呀!你跟隨別人的話說某個經典是假的。明明某人是善知識,有人誹謗,你隨聲附和說他缺德。這都是屬於謗法呀。故意說得過度了也不好。誇張不如實是增益謗,存心說得不夠是減損謗。

謗法罪很重,尤其是受了戒的人要做壞事就比不受戒的人慘重多了。不受戒的人殺了個人,殺了張三,將來張三殺了自己這就了了,受戒的人可不行,你犯了殺戒。破四重戒是地獄罪。你被他回殺那是必然的,但是你還要入地獄、上刀山下油鍋。所以我們受了戒不可不研究戒,不可不了解戒。要遵守不能犯。戒要破了,你是漏器。這個碗是漏的,裝上什麼水一會兒就都漏完了。所以“堅守重戒”這幾個字要牢記心頭。

“打破人我是非關,放下生平閒知見。”有人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愛惜取捨。種種差別對待,無非妄自分別。於是煩惱萬千,無人出得,所以叫作關。劃地為牢,自身是始作俑者,諸惡源頭只是一個我字。有我就有人,永無出身之路,故稱為關。

這些是非無可逃避,有人出家,誰知廟裡這些是非何曾比廟外少。就說,哎呀,早知這樣咱們還不如不出家了。這個人我是非不但在家人有,出家人也有。這個關哪,就是你不對我對,己是人非,是是非非打不破,就不能很好地修持。

再進一步,“放下生平閒知見”,一些沒有用的閒知閒見裝滿一個腦子,自以為有學問,其實只是一些邪見。都把它放下,打掃乾淨吧。必須在舍字上下功夫。舍字就是要舍這閒知見。但舍字很不易,捨身容易舍見難。夏老詩偈中所指都是救命的基本。

“談玄說妙不相干,三字真傳老實念”。口談玄而心實未明,語高妙而行為卑劣,縱然口若懸河,著作傳世,喚得佛學大師光榮稱號,於人於己有何實益。對生死大事一絲毫也不相干。所知愈多,理障愈深。這比煩惱等事障更難排遣。總之是作繭自縛,欲升反墜。

真實履踐的人,必不肯這樣務虛,而是奮發無上菩提之心,稟遵釋尊慈教。於彌陀願海之中,唯修念佛。在念佛妙法,唯修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之中,唯有老老實實單念一句名號。不求一心,不除妄想,不貪淨境,不參是誰(以上四者稱為念佛四大秘訣)。只是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就是無上深妙禪。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真傳,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是釋尊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唯有老實念佛才是一代時教的真傳。

“只此即是長夜燈,苦海慈航斬魔劍。”只有老實念是眾生長夜黑暗中的明燈,出苦海的慈航,斬除魔障的金剛王寶劍。關鍵在於老實,老實平常,世人輕忽。《淨語》云:“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

“要拔多劫生死根,直拼此身作呆漢”。我們能得人身,能聞佛法,能信淨土法門,實因多生的修持才有今日。我們既然多劫修行,為什麼現在仍墮輪迴,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就因為多劫的生死根本極難撥除,所以我們今生要奮發大志,決定在這一生之中,拔除多劫以來生死根本。

這是沖天的大志,是多劫以來空前的壯舉,是真要自覺覺他的大心。所以要排除萬難奮不顧身,就像在敵人重重包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這是你(業力)死我(真心)活的戰鬥。要用真刀真槍,不再是表演戲台上的花拳繡腿。所以要拼這一生當個呆漢,不做賣弄聰明的人,他們是心心念念都在投機取巧,看風使舵,結交權貴,盜名欺世,不惜用盡種種機關,到頭來受害者只是自己。

真實欲同眾生出生死海的人,必然根除這些行徑,任憑舉世之人都說自己是個呆漢而無悔。宋高峰禪師(元中峰國師之師)為參“睡眠中無夢時,主人翁在何處安身立命”,自誓曰:“拼一生做個痴呆漢,決要這一著子明白。”五年後果大徹大悟。

“五宗八教一句收,切莫念外覓方便”。“五宗”是禪宗“一花開五葉”所分出的臨濟、曹洞、偽仰、雲門、法眼這五宗。“八教”是教下,天台宗所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化儀四教,頓、漸、秘密、不定,共八教。

禪宗的五宗,教下的八教都收在這一句佛號之中。蕅益大師的話:這三藏十二部經論,一切戒律,禪宗一千七百則公案都在這一句裡頭。還說一切禪定也在這一句裡頭,可見這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功德,即是總持陀羅尼。所以絕對不要在念這一句之外還要找什麼竅門,找什麼更方便的道路,那只是庸人自擾。

“過緩過急同是病,強想一心心愈亂”。前一則指出念佛的音聲的大小、節奏,不要間斷。這裡指出:念的速度不可太慢和太急。“過緩”就給妄想留機會,造成輕忽養識的毛病。“過急”引起緊張,耳朵可能聽不清楚,這就受極大的影響。所以過快過慢都不相宜,應把速度調節合度。

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開始時稍緩一點,漸漸地不知不覺地增加速度,等到快得念不成時,便頓然停住,再從頭念起。

念時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是念佛四大秘訣的主要內容。唐張拙秀才有名詩句“欲斷妄想重增病”,因為“欲除妄想”,正是“去一添兩”。同樣的道理,不求一心,正當念佛,又在希求一心,或卜度分別計較自己念得是否一心,這早已不是“老實念”,而是有為法了。

“志堅如鋼氣如綿,不間不雜自成片”。誓願應堅定,如鋼似鐵,彌陀因地中發願說:“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就是給我們示範的“志堅如鋼”。志要鋼,而心欲虛。

若固執己見,則成為剛強難化之人,禍莫大焉。《大乘無量壽經》中,極樂國人“身心柔軟”。氣如綿正表柔軟。心意柔和,自然易受教化。在念佛時,不要間斷與散亂,“不間不雜”自然容易念佛成片。若達一心不亂,則得念佛寶王三昧。

“因心果佛互感應,根身器界潛轉換”。咱們念佛是在因地中修行,我們現在念佛的這個心,就是我們因地的心叫作因心。我們念的是阿彌陀佛,是已經得了果覺,叫作果佛。我們念佛時,我們的因心就與阿彌陀果佛互相感應。我們心裡就包括阿彌陀佛的萬德。

還有,佛的心遍滿一切處,我在念佛,是在佛心裡頭念,如來悉知悉見,沒有一點可以弄虛作假的。再者,我們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遍滿一切處。所以佛也是在我心中。

為什麼我們能念佛呢?正因為佛在念我呀,佛在攝受我呀。佛不攝受,我們就被煩惱牽纏,念不了佛。我念佛時即佛念我時。因心果佛互感互念,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於是使得內而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而器界,在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暗自在轉化變換,所以說:“根身器界潛轉換。”

器界是一切東西,大地山河,桌椅板凳,大到世界,小到微塵。這些東西在我們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暗暗地就轉變了。這就比自己身心隨著自心與他佛的互感而起變化難懂很多。應知自心與外物也是不二。

《華嚴經》說:“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起信論》說:“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唯識樞要》云:“諸境無體,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這都是說明心物不二,物我一如的道理。

古禪師說:“盡大地是沙門一隻眼。”就是說,整個地球是和尚的一隻眼。茫茫大地只是自身一隻眼睛,念佛時是因心與果佛相感的時候,因心中所包括的日月星辰男女老少焉能不受感化。

所以真用功的人,世界萬物一切一切都在往好方向變,變得更適合於你,更適合於你的修持。假如別人和你是怨憎會,你念來念去那人就變得不再可怨可憎了,我們要知道一個地方有人用功,這一方都得益。

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念佛只是消極自了。一個念佛用功的人造福一方;不但造福一方,他造福地球啊;不但造福地球,他造福法界呀。這一切沒有不可轉換的。所以大家有什麼煩心的事,就歸到好好念這一句就對了。

那為什麼他老跟你作對呀?因為你用功不得力,你要得力了,他就不跟你作對了。自身他身,世界一切都會潛移默運發生變化。所以古代參訪的人到一個地方,怎么能知道這個地方有沒有大德,就看這個地方的山水樹木。如果有得道之人這一切都不一樣了。

“煩惱未伏念不一,習氣不除佛不現”。煩惱因多劫積累,堅強難破,未能斷除,應先伏煩惱。譬如一盆濁水過分混濁,不能飲用。那么就靜靜地等它沉澱,濁垢沉到盆底,上面都是清水,應可以喝了。清水是譬喻心念專一。濁垢還未全部沉澱,譬喻煩惱未伏。自然之理就是這樣,不能勉強。

習氣者,煩惱的余習,叫作習氣。例如舍利弗瞋惑之種子都斷了,還是易於發怒,這就是習氣,夏老師有兩句寶貴開示說:“持戒念佛看經教,察過去習毋自欺。”可見去習是十分重要。全除習氣唯佛一人能做到。所以這裡所說的除習氣,不是除盡之意,而是要求積極地除習氣。

佛者覺也,這裡所說的佛現,既可指見佛見光之類,一般所說的佛現;而更重要的是指朗然大覺的心。不去除習,朗然大覺的心就無由顯現了。

“千萬句如一句時,何愁不見彌陀面”。上一句有兩種解釋:

(一)念一千一萬句佛號,就同只念一句時一樣清清楚楚,沒有雜念。念一句念得很清楚,念佛的人都有這個時候,但是延長到一千句一萬句都是同樣清淨,自然往生極樂,花開見佛。還發什麼愁,怕見不到彌陀呢?

(二)千句萬句,如同一句。所念一句,如同千句萬句,打破數量。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既然不可思議,我當然擱筆,不再畫蛇添足。

“此事非易亦非難,三昧唯憑信行願”。唐代龐居士全家,禪林崇仰。龐公說:“難難難,十擔油麻樹上攤。”

龐婆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

其女靈照說:“不難亦不易,飢來吃飯困來睡。”

老實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棒打石人頭,曝曝論實事”。誰和你說難道易,若論難易,古佛過去久矣!

“三昧”指念佛三昧,乃一切三昧之王,故又稱寶王三昧。入此三昧,但須信願行三資糧。信須深信,如蕅益大師的六信,如截流大師的正信。願須切願,欣厭懇切。行就是老實念。

一九九一年四月於北京蓮舍

(《心聲錄·蓮宗妙諦——淨語三則》,黃念祖著,中國書籍出版社)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