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成時
所謂淨土法門,就是法界緣起啊。什麼是法界?我們現前一念的心,不但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一瞬間的意識。才有「能」起,就已是「所」緣,不是「能」緣,不得已勉強取名叫無相。但是虛空兔角,也有無相的名,而虛空有表現的相,兔角有斷無的相,不是真的無相,又不得已,勉強把這無相叫做真。因為它無相是真,所以十方三世的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都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的真心中,分明齊現。心無相就是真,隨心所現的一切萬法,莫不是無相就是真,所以在其中隨便拈取一毫末,都一一具足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沒有多餘或欠缺。甚至一咳一掉,一名一字,無非是自心的全體大用。而在咳掉名字之外,更沒有一法可得,這就是所謂法界啊。什麼是法界緣起?聖凡都是這法界,不粗不妙,無減無增,與生死無關,與迷悟不相干。但悟是因為順著法界,就生出二種涅槃(有餘依無餘依);迷是因為逆著法界,就妄現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迷逆就有生死,法界分明就在,無奈眾生從未覺悟,所以始終不能了脫。諸佛菩薩憐愍眾生,從一真法界,生起種種的因緣,世外世間,不論種類大小,一介螻蟻,萬聖也要齊力救援。神力既然相同,慈心也是相等,但眾生迷逆妄現,所以受教化就不同。在諸佛菩薩的平等光明中,分有緣與無緣,以及緣中的深淺遠近的差異,緣分不等,教化就有順從和違背,如果沒有緣,引領也是徒勞,這就是所謂的法界緣起啊。所以建立教化的法門中,只論有沒有如意寶珠(比喻覺性)這一要義。如法華妙典,廣談過去世的因緣,先聖用四種解釋來闡明(因緣釋,約教釋,本跡釋,觀心釋),而必定把因緣放在首位。由於緣的種種不一,所以教化的大網鋪張;由於教化的方式不定,所以佛的恩德能夠貫徹。由於恩的不可窮盡,所以能夠回歸自己,領取自己本有的珍寶。所以知道因緣,就是第一義理。這個宗旨啊,精研三藏經教,考察所有宗門,從娑婆忍土就包攬遙遠的十方世界,從末流凡夫就觀察到廣闊的三際(過去現在未來),那麼求生淨土一法,確實是法界的第一緣起了。有人說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超越各方世界,但是諸佛的誓願同等,度眾生同等,悲心同等,法性的大海中,哪有優劣不同呢?而千經萬論,都極力指歸極樂世界,十方佛的廣長舌,同聲勸贊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呢?就是緣在罷了。為什麼說緣在,就是信啊。什麼是不在,就是不信啊。沒有了信,惡業就障礙。再說諸佛的四土(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前面三土,還有橫向的意義。至於凡聖同居土,大概只有縱向沒有橫向了。唯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綜合四土的橫向,所以有情眾生以凡夫的身份達到一生補處位,國土就是因緣生起而顯現合乎本性的法塵,佛身因為應化而見到法身真常,說法從眾鳥發出,而清淨佛音流傳深遠。總而言之,每一法都是圓融的,每一微塵都是究竟的。教海中沒有一個名相需要筌釋,法門中沒有一個因果可以比擬。但是這樣的希有,十方世界都難以聽到,而唯獨在極樂世界才有,為什麼呢?因為緣深罷了。緣為什麼深?是信深啊;緣為什麼淺?是信淺啊。而信根的淺處,總是凡情的束縛。諸佛度眾生,都是經過多生累劫,從凡到聖,不退是很難的。如今求生極樂世界,只要七天竭盡誠懇,十念傾心專注,就是陷入惡逆中,都能往生。才剛往生,便圓滿高踞三不退地位,並且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十方諸佛;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一切剎海。甚至是阿彌陀佛的一線光,極樂世界一微塵,都能在其中頓時證到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不超出剎那際三昧(極短促)。那麼諸佛度眾生是那麼難,阿彌陀佛度眾生是這麼容易,為什麼呢?因為緣久罷了。緣為什麼久?就是信久啊。緣為什麼近?就是信近啊。信緣的近,是時間分限的。如上所論,主要是專門注重有緣。緣深,那境界就難以想像,不是十地等覺菩薩能夠揣測的。緣久,那神力就迅速,不是三祇百劫(極漫長)可以倫比的。總之,阿彌陀佛沒有增加我的心啊。我心一念離絕凡塵,所以沒有聖凡;我心萬法頓時圓融,所以沒有四土;我心不屬於時劫所限,所以沒有十世剎那;我心不屬一方一角,所以沒有微塵剎海。我哪裡有欠缺呢?只是仗著阿彌陀佛增上因緣,才顯發真心罷了。所以淨土一門,最簡最妙,只是用現前一念無明業識的心,專稱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間斷,沒有不親證親到的。但只怕法門的戲論難忘,生死的心情不迫切,或拿著摩尼(如意)寶珠卻當作瓦塊,或用指爪去抓虛空。或摳眼瞖使眼睛明亮,或忙於傳經口乾舌躁。如此類推,不管是對是錯,總不是暢達佛的本懷;無論信心還是疑惑,都不能成就三昧。其中偶然有點大智的,知進知退,知存知亡,而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得到圓滿徹悟,沒有窮盡極致,沒有學到根本要解,想登上永明延壽大師(宋末五代時期的人,淨宗六祖)的殿堂,進入楚石梵琦禪師(元明時期的人)的屋室(比喻達到兩位高僧的境界),在五濁惡世中,闡揚難信的淨土宗,卻不是隨便的事。昔日靈峰老人(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一書,刻印還沒有完,乙未年以後,印刷板就散失了。成時我暗自以為淨土的書,只有這十種是盡善盡美,所以加上點評,稍作整理,私自把《觀經初門》,《彌陀行儀》,這二種附在後面。裝訂後,倡導流通,而有發大心的信眾就來一起完成了。於是成時我合掌禮拜,重新告白說:「淨土持名一法,有三大要點。一者,六字洪名,每一念之間,欣願和厭離具足。如出幽暗的牢獄,投奔帝王家,每一步之間,欣願和厭離具足。所以萬緣糾纏都放下,眾苦堅忍不回頭,高高置身在蓮華中,便是約定了芬陀利華(白蓮花)。而娑婆的蠅蛆糞土,太驚恐太可怕。二者,參禪一定不能沒有淨土作為防範,一旦退墮哪能不寒心?淨土一定不能加入禪機,凡情意識稍有可乘,禪淨二門就都破滅了。如果能專修淨業,不必再涉及其它宗門。冷暖自知,何必強求諍論。三者,一句阿彌陀佛,不是大徹大悟不能完全提起,而最愚笨的也沒有一點欠缺。倘若有一點分別,便成了大法的魔殃。只是可貴一心受持佛號,哪還羨慕那依稀的解悟?就像乞丐見到小利太低劣,要趕緊徹底的放下。棒打石人頭朴朴響,只論實實在在。以上三個要點,很切合今天的實際,倘若能真實的指點迷津,我願意捨身供養。十方三世佛,都聽到證明我這話。」(《淨土十要序》)
清行策(蓮宗十祖)
念佛三昧,由來已久了。雖說是功效高容易進,但末法時期的修行人,罕見有獲得靈驗的。原因是信願不專一,不能導引他的善行,總合歸向淨土啊。如今既然廣泛邀請有善根的伴侶,同修淨土法門,如果不是仔細思考後發心,怎麼知道出苦的要道?凡是有相同志願的人,參預這個法會,必須具有真實信心。如果沒有真信,雖然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受報轉生善處享受世間快樂。正當受快樂時,就是造業,造業以後,必然墮落惡道受苦,正眼看他,比那一闡提(斷善根)旃陀羅(最低賤)等輩,僅差一步而已。這樣的信心,哪裡是真實的呢?所謂真信就是,第一要相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沒有修成的佛,阿彌陀佛是已修成的佛,但覺性是沒有差別的。我雖然迷惑顛倒,覺性並沒有消失;我雖然不斷輪迴,覺性並沒有動過。所以說一念回光反照,便同本有的一樣啊。其次要相信我是理性佛、名字佛,阿彌陀佛是究竟佛,心性雖然沒差別,地位卻有天淵的不同。若不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國,必定隨業力輪迴,受苦無量無邊。所謂法身輪迴五道,不叫做佛,叫做眾生了。再其次要相信我雖然業障深重,長久處在苦的世界裡,卻是阿彌陀佛心內的眾生。阿彌陀佛雖然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卻是我心內的佛。既然是心性沒有差別,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沒有什麼可疑的。所謂「憶佛念佛,現前未來必定見佛」,距離佛就不遠了啊。具備了如上所說的真信,雖然只有一毫的善念,一微塵的福德,都可以回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淨土。何況持齋守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經典,供養三寶,種種善行,怎麼能不夠淨土資糧呢?但因為信得不真,於是就淪為有漏功德。所以如今的修行,沒有別的技巧,只是在十二個時辰中,增加這三種真信,那一切的作為,就功不唐捐了。(《勸發真信文》)
七天持名念佛,貴在一心不亂,沒有間斷沒有雜念,不是一定要以快念多念為勝啊。但不緩不急,緊密持念下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歷歷分明,穿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六字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一樣,既不散亂,也不沉沒。這樣的持名,可算是在事相上能一心精進的了。若是能體會到萬法如一,沒有兩種相。所謂眾生與佛不二,自己與他人不二,因與果不二,依報與正報不二,淨與穢不二,苦與樂不二,忻願與厭離不二,取與舍不二,菩提與煩惱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這些對立的兩種二法,都是同一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安排,只是如實體會。體會到極處,與自己的本心,忽然契合,才知道穿衣吃飯,總是三昧,嬉笑怒罵,無非都是佛事,一心或亂心,終究成為戲論,十二個時辰中,要找到絲毫的差異相也不可得。這樣的了悟通達,才是真正的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念佛啊。前一心(事一心不亂)似乎很難其實容易,後一心(理一心不亂)似乎容易其實很難,只要能前一心的,往生必定無疑,同時能夠後一心的,上品可以達到。不過這兩種一心,都是博地凡夫邊上的事,凡是有心的人,都可以修學。同堂的出家在家,各自須要努力身心,近的就是七天內,遠的就是一生中,常有這樣的信,常修這樣的行。縱然不能證悟,種的因也很強,蓮華宮中托生的品位,一定不在中下了。(佛七法會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