祩宏又回信說:勞煩你來信,玄奧的詞句奇妙的辯論,層層又疊疊,真的是又羨慕又仰慕。但是我覺得愛護我太深,就費了太多的話啊。到底是要宣揚禪宗,還是淨土,不需要多言多語。不如說「三世諸佛,被我一口吞盡」(慧思大師語),既然沒有一佛,更有什麼人是彌陀呢?又不如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既然寸土都沒有,哪裡更有極樂國呢?就用這二語,來比喻沒有不包含了。在這裡我想一個一個應對,又恐犯了爭執,不應對,又關係到大道,終究不能沉默,就壯起膽子略微陳述一下。來信提到不了義經,為了說明淨土,而用《普賢行願品》《大乘起信論》當代表。《大乘起信論》先不說,《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思想就含蓋了八十卷《華嚴經》的全經,從古到今,誰敢認為是不了義呢?居士您特別崇尚《華嚴經》,而不是《行願品》,而《行願品》若是不了義,那麼《華嚴經》也是不了義了。又來信認為《法華經》講的往生淨土,是女人的因果。那麼龍女成佛,也只是女人的因果嗎?認為彌陀是十六王子之一,那麼毗盧遮那佛,也只是二十重華藏中的第十三嗎?居士您特別尊崇毗盧遮那佛,可是毗盧遮那佛與彌陀佛是相等的啊。又來信認為《楞嚴經》裡選取觀音法門,遺漏大勢至念佛法,還貶低為無常生滅法。那麼憍陳如領悟到客塵二字,可以說是通達無常的道理,契入不生不滅法了,為什麼不進入圓通章的優選呢?當然確實有「觀音法門登科考中,大勢至法門下第落選」的語言,難道沒聽說「龍門點額」的比喻,是「齊東野人」(意思是沒根據)的話嗎?又來信說齊己禪師,將古人的念佛偈,咬文嚼字斷章取義。人家說「唯有徑路修行」,就解釋為「依舊打之繞」;人家說「但念阿彌陀佛」,就解釋為「念得不濟事」。居士您通達禪宗,為什麼不知道這是宗師家當下為他人解除知見的纏縛,從而領悟實法的意思,你卻死在句子下呢?果真如此,古人還說「踏著毗盧遮那佛的頭頂上行走」,那不但彌陀佛不濟事,毗盧遮那佛也不濟事了嗎?這樣的語言,在語錄傳記中,有百千萬億。老朽我四十年前,也曾用來爽快嘴巴,雄壯筆墨,後來知道慚愧,不敢再用,直到今天,還有難為情啊。又齊己說「求往生西方淨土的,是捨棄父親逃走,流落他鄉,東撞西碰,苦哉阿彌陀佛」,我去回應他說:「現在卻是如子憶母,回歸本鄉,舍東得西,樂哉阿彌陀佛。」看看這話,與齊己說的,相差多少?又來信說多劫的修行,不如一念能得無生法忍。居士已經得到無生法忍了嗎?如果得到了,就不應該有「我是能生,土是所生的」分別了。為什麼呢?因為心就是土,誰是能生呢?土就是心,誰是所生呢?沒有能生所生的分別而往生,所以整天生,卻沒有生啊,才算是真無生啊。必定不許生,然後說是無生,這是斷滅空啊,不是無生的本來意思啊。又來信認為華開見佛,才悟無生,這樣太迂迴遲緩了。居士通達禪宗,難道不知道從迷到悟,如睡夢中醒來,如蓮華開。念佛人,有現生就明心見性的,是華開頃刻間啊;有往生後明心見性的,是華開久遠啊。根機有利鈍的不同,功夫有勤惰的區別,所以華開有快有慢,怎麼能一概認為是迂迴遲緩呢?又來信比喻華藏為全身,比喻西方淨土是其中的毛孔,往生西方淨土的如撮取全身進入毛孔,是為大海水泡顛倒位置。那麼大小的比喻,是這樣了。但是居士通達華嚴宗,卻怎麼止許小進入大,不許大進入小,而且大小相互進入,根本就是華嚴十玄門的一玄呢?那華藏不可說不可說的無盡世界,進入極樂國一朵蓮華中,還不能充滿華的一片,一片中的一芥子那麼大,哪裡會影響全身進入毛孔啊!又來信說我荒山野僧,只要問到上乘法,就吃驚瞪眼。居士您一向認為應該對華嚴根性的講華嚴,應該對淨土根性的講淨土。如今這鈍根輩,正應該講淨土,卻為什麼不用適應病情的藥,而非要鬧騰呢?又來信說老朽我既然出世開講堂,不具備大人物的作派,卻作老阿公老阿婆的舉止,被聰明伶俐的人問住了,被明白人抓住把柄了,是向天堂里藏身呢,還是地獄裡藏身呢?老朽我從不敢當這出世的名聲,自然沒有大人物的作派,就先不論了。但把修淨土的,鄙視為老阿公老阿婆,那就像古人所說不是鄙視愚夫愚婦,而是鄙視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大菩薩啊。豈止是文殊普賢馬鳴龍樹等大菩薩,還有慧遠、善導、天台、永明等大菩薩,等善知識,全都是老阿公老阿婆了?劉遺民、白少傅、柳柳州、蘇長公等大君子們,全都是老阿公老阿婆了?就算是老阿公老阿婆,但一念佛往生,就得到不退轉地位,又怎麼可以鄙視呢?況且老阿公老阿婆,平庸下劣,而謹守規矩,也是愚了;像那聰明善辯,妄談般若,吃飽了肉,跑來找僧人說禪的,卻是魔啊。愚的可貴就在於安守愚的本分,我真的冷靜想過了。寧可做老阿公老阿婆,也不做老魔民老魔女啊。至於你所說的聰明伶俐人、明白人,來問住來抓把柄,那阿公阿婆,不須要高登天堂,遠避地獄,就只是在伶俐漢的咽喉處安住,明眼人的眼球上擺座。為什麼?就是先教他暫時閉上口頭三昧,迴光返照。或者居士您崇尚華嚴而極力詆毀淨土,老朽我從事淨土而極力讚嘆華嚴,居士您冷靜想一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又來信說勸您求生淨土,比喻如棄金擔痲,是顛倒行事,太受屈辱啊。但是這個比喻還不算親切。現今我代作一個比喻,如農人投遞名片給大富長者家,請長者到他的農舍作客,聽到的人都笑話他。農人更要打掃路徑,想隆重邀請。嘲笑的人說:「主人沒有責怪你,很幸運了,想做馮婦(春秋晉國人,意思是不合身份)嗎?」農人說:「我見那些富戶,有為富不仁的,有表面富而實際窮的,有還沒有富就先驕慢的,有為富人管理財物,卻自以為富的。況且『金谷園』(晉朝石崇的別墅)和『郿塢』(三國董卓的莊園),如今在哪裡呢?而我一個農家老漢,享有太平的樂趣,所以忘了自己的卑賤可憐才幹出這種事,現在知錯了。」於是相互大笑散去。(《雲棲法匯》)
明廣制
清泰的國土,就是西方的珍貴地域啊。下水就有瑤池玉洲,上岸就有寶階金道,都是法身大士所化現的,所有上等善人盤桓的地方啊。而那都城的華麗,宮室的美好,卻超越仙都的玄虛,跨越天宮的壯麗了。所以十方交口稱讚,各經典都有記載,難道不是因為它的國土殊勝,它的方法快捷嗎?或者名聲超出其它剎土,或者本體不同於其它各方世界。起始脫離輪迴的鄉土,最終達到無生的境地,若不是厭離世間憎惡欲望,害怕無常到來,怎麼能嚮往而樂意往生呢?若不是窮究深鑽,相信佛法真心實意,怎麼能遐想而好求呢?所以我神魂賓士思緒運作都是淨土,念想成結情緒寄託都是淨土,醒與睡之間,好像已經往生了啊。洗脫塵世的俗根,把心安放這個極樂境界,忍不住的專想到了極至,就略微寫寫景致抒發一下胸懷。(《懷淨土賦序》)
明德清
佛說修行解脫生死的法,方便有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這個法門,卻是佛不問自說,三種根性普遍涵蓋,四類眾生全都包括,不是只為方便下根人而設立的啊。經上說:「若淨佛土,當淨自心。」現今修行淨業,必須以清淨心為本。要清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因為身業三種(殺盜淫)口業四種(妄語綺語惡口兩舌)意業三種(貪嗔痴),這十惡業,是三惡道的苦因。如今持戒的關鍵,先須要身口意三業清淨,心就自然清淨。在這清淨心中,厭離娑婆世界的苦,發願往生安養國,樹立念佛正行。但念佛一定要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單提起一念,把一句阿彌陀佛作為命根子,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一天到晚,行住坐臥,吃飯喝水,轉身彎腰,動靜閒忙,在一切的時候,不愚痴不糊塗,並且沒有別的緣。如此用心,越久越純熟,甚至夢中也不忘失,清醒睡著都一樣,那麼工夫綿密,打成一片,就是得力的時候啊。如果念到一心不亂,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束留住,感應到阿彌陀佛,放光接引,這必定是往生的效驗啊。但一心持名,固然是正行,還要有觀想助行,更加穩當。佛為韋提希夫人說十六妙觀法(《觀無量壽經》事跡),就能在這一生成就。現今應當在十六觀中,隨便取一觀法,或者單一觀想佛及菩薩妙相,或觀想淨土境界,如《彌陀經》上說的蓮華寶池等,隨自己的意觀想。如果觀想分明,那麼在一整天中,當下就如身在淨土,臨命終時,一念頓時往生。如此用心,精持戒行,永遠斷除惡念煩惱。用這樣的清淨心,觀與念相繼不斷,修淨土的道理,不過如此。
修行第一要務就是生死心懇切。生死心不懇切,如何能念佛成片?而且眾生無量劫來以,念念都是妄想,凡情的根性堅固遮蔽,就是今世出生以來,何曾有過一念是痛切地為生死著想呢?平常念念都隨著凡情,從未反省過。如今要用虛浮的信心,就要斷掉多劫生死,所謂杯水救一車的薪火,有這樣的道理嗎?若是果真為生死心切,念念迫切救你頭上燃著的火,只恐怕一失人身,百劫難再恢復,就要將這一聲佛號咬定,一定要敵過妄想,在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遮障。這樣下苦切的工夫,久久純熟,自然與佛相應,不求成片而自然成片了。這事完全要自己努力,如果只是將念佛做門面,這樣的話到驢年也沒有受用的時候。只須要勇猛,再不要遲疑。(《夢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