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14


時間:2019/6/30 作者:清淨心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

「嗔」,是猙獰忿怒的樣子,「恚」,是心中存在的忿恨;其害之大,前面已說了很多。

佛遺教說:「劫功德賊,無過嗔恚。」

法句經上說:「能制自恚,如制奔車;善為御心,去暗入明。」

在百喻經上,有一段關於嗔恚的故事,是很有趣的:

有一個地方,集合了很多的人在批評一個人,他們都在批評著某某一個人:

「那個人雖有德行,卻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發怒,二是行動輕躁。」

大家都是這樣的批評著,恰巧這些話被那個人聽到了,他從後門外走來:

「你們是說的什麼?」

那個人這樣講了以後,就把批評他的那個人摔倒在地上。

「為什麼要如此粗暴?」大家都這樣責問他。

「俺什麼時候容易發怒?什麼時候行動輕躁?我本來不是這樣,你們亂批評,所以非打你們不成!」

這樣一說,傍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容易發怒的人,他雖自己說不會怒的,不會怒的,可是,易怒倒底是人之常情,要壓制是不能夠的。

又百喻經上有一段同樣意思的故事:

某一個地方,有一個池塘,裡面的水乾涸了,有兩隻雁見到一個龜吃不到水而苦得很,雁就向龜說道:

「龜呀!你可以銜一根樹枝,我們銜著樹枝的兩端飛起來,把你帶到有水的地方去。可是,你可千萬不能講話呀!」

那個龜聽了,就銜了一根樹枝,兩個雁就銜了兩端飛起來了。當他們經過一個村莊的時候,下面村莊上的小孩子看了都說:

「喔唷!龜被雁銜去了!」

龜聽了這句話後,忽然的大怒起來:

「你們知道些什麼事?」

話剛出口,龜就跌落到地上死了。

我們嗔恚的根本,就是由我執而起,不肯輸給人家的原故。

嗔,是有對方的,向人衝動生起的一種惡性情感,但對方不一定同樣的生起嗔。只要悟到沒有對方,則嗔的煩惱自然也就消失了。常念觀世音,知道根境是一。能夠根境圓通,就沒有我與對方,則嗔怒也就不會生起,更沒有忍耐的必要。如果一心稱名,常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是想嗔也嗔不起來了。

佛在雜寶藏經中,有這樣戒嗔恚的話:

「得勝增怨,負時增憂;不爭勝負,其樂第一!」

不爭勝負,是安住在自他平等的觀念之上,是戰勝了嗔恚的心。這個自他平等的觀念,可說是觀世音菩薩所示,在你發怒時,如果誠心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則心能安住於慈忍,不起憎惡,嗔恚也就消失了。

過去有一位將軍,氣量非常的狹小,有一點小事,就對部下發脾氣,他的夫人也沒有辦法,以此引為很大的苦惱。然而這位將軍對於佛教倒非常信仰,他雖然稱頌佛菩薩的聖號,但又對於稱念佛菩薩的功德,能得光明遍照,觸光柔軟的法樂利益,有點懷疑。可是,有一天早晨,他的夫人為了一點小事不適合他的意,他就帶了嗔恚的心,到佛前去稱念佛菩薩的聖號。當他開口稱念的時候,忽然覺得過去氣量小與淺見是不對的,往昔皆非的心,不覺油然而生。同時,心地平和,被歡喜之光所照,他心下才恍然明白,這就是光明遍照,觸光柔軟的法樂。

這種境界,就是常念恭敬,便得離嗔的現益。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