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這是通用之辭,晉朝以後變成佛教裡面的術語。「如理而行戒定慧」,這叫修行。「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教理行,這叫修行。行是行動、行為。行動、行為很多,無量無邊,佛把它分為三大類,就全都包括了。這三大類,身、口、意,不出這三種。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舉止動作是身的行為,行為再多,不出這三大類。世尊四十九年的教誨,教什麼東西?就教這個,希望你身口意三業造作不犯過失。凡夫三業造作都是過失、都是罪業,為什麼?它跟煩惱相應,它跟性德不相應。我們細心觀察,用佛法說,今天我們三業造作與煩惱相應。你看,身的造作,殺生。吃肉,不能不殺生。這一生當中,在飲食裡頭殺多少眾生!自己殺,叫人殺,責任都要自己承擔。廚房的廚師聽命於你,你叫他殺,他是奉命執行,主犯是你,你下達命令。一生殺多少!就這一樁,三業都有。你看,念頭,起心動念要吃肉;吩咐廚房裡面,就殺生,口業,意業、口業;甚至於還有親自動手,那就有身業,身語意三業都殺生。盜,統統是煩惱。起心動念占別人便宜,這是盜心;奪取別人的名聞利養,據為己有,這是盜的行為。這裡頭也是身語意三業都造。殺、盜、淫業,也是三業都造,身造的三業。口妄語,說話不誠實,口是心非。這個言語不是從真實心中流出來的,是從煩惱裡頭生的。人沒有真誠心,善惡的念頭在自己心中千變萬化,時而善、時而惡,惡多善少,惡的力量強大,善的力量微弱,善敵不過惡,這是真的。學過《百法明門》就知道,善心所只有十一個,噁心所有二十六個,在數量上就差一半都不止。十一個,二十六,而且十一個力量薄弱,那二十六個力量強大。這就是人為什麼善念少、惡念多,善念的力量敵不過惡念,知道是錯了還是要乾。為什麼?惡念支持他的欲望,欲望是貪瞋痴慢,支持你。善念很不容易堅持長久,善念要堅固不動,才能敵得過惡念。這二十六個惡,堅固不動才行,稍稍動搖就失敗了。這叫功夫,功夫淺深是說這樁事情。這些事情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早晨起來到晚上休息,不就是幹這個事情嗎?有些人還不止,睡覺作夢也乾,換句話說,日夜都不停。這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礙。佛教我們修行,把這個修正過來,起心動念修正。從哪裡下手?從斷惡修善下手,只許有善念,不許有惡念。佛教初學,給你定上標準。
文摘恭錄二O一二《淨土大經科注》(第一四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