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往生論注》2016第六講(1-3)


時間:2019/7/9 作者:慧悟

《往生論注》2016第六講(1)——大安法師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請看偈頌:【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這是阿彌陀佛的功德成就的第六種,“莊嚴上首功德成就”。意思是說,阿彌陀佛的威德就像須彌山王殊勝、微妙,沒有比這個佛的威德更超過的了。阿彌陀佛為什麼會生起這一願呢?是見到他方世界的剎土,比如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這一期八相成道裡面,佛的座下的弟子們或者就有剛強、傲慢,甚至要取佛而代之的,比如提婆達多這樣的人,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在世間的國王當中,有些國王對佛的恭敬不是至高的。這裡主要是談頻婆娑羅王,其實他是佛的最早的一個護法,這樁事情是談悉達多太子出家之後,有過成佛前的種種的修行,六年苦行常常托缽到王舍城,有一次頻婆娑羅王一看到太子托缽的那種威儀,就生起敬仰之心,就趕緊下來,跟他就有一次談話,交談。就知道他原來也是王子出家,所以頻婆娑羅王就勸他還俗,如果你願意的話,我願意把國家的一半分給你去治理。當然太子並沒有同意,頻婆娑羅王就希望太子成佛以後,最先來他的國家,來度化,是談這樁事情。說明他跟佛並治,並不是極為推崇佛。

還有一個公案就是阿耆達國王,他是請佛與五百弟子結夏安居,在他的國家結夏安居他來提供飲食的,結果他把這個事情忘了,佛跟五百比丘就沒得吃了,正好碰到一個販馬的商隊,他們看到佛、比丘沒有吃的,說我們也供養不出糧食,馬吃的麥子可以供養出來,所以佛跟比丘就吃了三個月的馬麥。談這個事。等到三個月夏安居快結束的時候,阿耆達國王才猛然想起這個事情忘了,趕緊去懺悔,然後請佛到王宮裡面做了一個盛大的供養。是談這個公案。這些事情都反映,好像,似乎上首功德力不成就的表現,才是有這種不完美、不理想。所以法藏菩薩發願,等到我成佛的時候,我座下的弟子,沒有誰敢生起要跟我分庭抗禮的心,這個剎土、僧團只有一個法王,也不會有世俗的國王。所以就叫“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

好,請看偈頌:【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這兩句是第七“莊嚴主功德成就”。就是在大眾裡面,教主功德成就。教主的座下有很多的天人,這就帶業往生的他方世界的眾生,他們也都是大丈夫相,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這些天人眾都以極大的恭敬心,來繞佛一匝、三匝、七匝乃至無量匝,來對佛五體投地、恭敬瞻仰。

阿彌陀佛為什麼會生起這個莊嚴的願呢?也是見到釋迦牟尼佛所示現的這一期當中,雖然也有七眾弟子,但是這些弟子當中,有的就表現為對佛的不恭敬,這種不恭敬的相這裡舉了四種。

第一種,就是有一個比丘口氣還有點挑釁地,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十四難。十四難都是什麼世界是有常是無常,都是在斷常、有無的這個範圍當中,這屬於邊見。由十四種見開出六十二種邪見的,如果不給我解釋這十四種難,我就舍戒還俗去到其他的外道去學。但這十四個問題都屬於戲論的範圍,佛一般對這個事情屬於置答,不加回答。這個比丘看到佛沒有回答,投其他的外道去了。

第二種是表達居迦離,這是僧團當中一個比丘,居迦離是提婆達多的大弟子,提婆達多為了分裂僧團,他也有五百個比丘,也有一些伴黨,居迦離是他伴黨當中的骨幹。居迦離比丘就誹謗舍利弗和大目犍連。這樁事情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裡面有記載,說舍利弗、大目犍連去游化的時候,中途遇到了大雨,就正好有一個制陶家有一個比較大的房子,那就趕緊鑽到那個房子裡面去了,進了那房子,就夜宿那個屋子,但這個屋子很暗,實際上先有一個女人住進去了,但舍利弗、目犍連不知道。第二天早晨,是這個女人先從屋子裡面出來,然後舍利弗、大目犍連後出來,這個就被居迦離看到了,於是他就散布謠言,誹謗說舍利弗、大目犍連跟那個女人有染了,當這個話一出來佛是知道的,他說三次佛都告訴他,你不要誹謗,舍利弗、目犍連是清淨的。說一次他還說。佛雖然這樣說了。但我親眼看到了。不接受。等到第二次它又誹謗說,佛又告訴他,你不要再說這話,舍利弗是清淨的,他還抗拒,我親眼看到了!等到說到第三次的時候,就是佛三次勸他不要說,他三次抗拒、不接受,最後全身生瘡,就墮到大蓮華地獄裡面去了。這是居迦離的這個公案。

第三種不恭敬相,就是當時有諸多的外道,有些外道他假裝信佛進入僧團,乾什麼呢?是來尋找佛有什麼毛病、問題、缺點來攻擊佛。是有這樣的人,來臥底的。

還有一種是第六天的天魔波旬類,他常常在佛所作種種留難。比如這個太子即將成道的時候,天魔來了,帶著百萬的魔軍要太子起來,你不起來我把你拋到江洋大海去,就是來作留難不讓佛成佛,佛當然入慈心三昧將他降伏了。佛成佛之後教化眾生他又作留難,這個過程就常常勸佛涅槃,入涅槃。開始第一次勸的時候,佛說我還有弟子沒有度完,還不能答應你。等到若干年之後他又勸,你現在度了很多弟子,也度得差不多了該要休息,等到這次勸的時候佛說,三個月之後入涅槃。他勸佛早點入涅槃。以後佛滅度之後他又有更大的障礙了,他派魔子魔孫混入僧團,“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所以魔就是這樣的作障礙。這些都是種種不恭敬之相。

是故法藏菩薩就發願,等到我成佛的時候,天人大眾都對我,對佛恭敬,無疲無厭。這裡只是說天人,這個天人,前面講的極樂淨土是沒有女人,也沒有八部鬼神。這個天人還是隨順他方世界的稱謂來指稱的,這種恭敬不是佛要恭敬,實際上完全是為了度眾生的方便。因為一切修行人要得法上的利益,一定要從恭敬中求,印光大師常常會開示這一點:“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那些對佛一點恭敬心都沒有,而且還來誹謗,還來這樣,那是不僅得不到法上的利益而且會墮落。

好,請看下面偈頌:【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四句是第八種“莊嚴不虛作主持功德成就”。這偈頌的意思就是,觀察阿彌陀佛因地發的大願,以及果上成就的力量。這個住持是指本願力的住持,有在本土的對自己剎土的眾生的一種加持力,另一方面也是這種本願力,慈悲的力,像光明一樣地遍照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在十方無數的剎土對淨土法門的住持,所以無論是在極樂本土還是在他方世界,只要有幸遇到了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就沒有空過的,就沒有空過的這裡面意思很深廣,就都能得到利益。

比如具足信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阿彌陀佛保證你能往生。一往生就能住在大乘正定聚,直趣大乘涅槃。往生之後,無論是在極樂本土還是到他方世界游化,就在一生一定能夠得到一生補處,對他方世界有緣的菩薩種性來說,聞信阿彌陀佛的名號都能得種種無生法忍。

“遇無空過者”包括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他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極樂世界的名號,哪怕他不相信,哪怕他誹謗,他都種下了一顆金剛種子,遲早這個種子生根發芽,能夠讓他產生信根、信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本願力就有這么一個神妙。只要遇到了就不會空過,不空過最終讓你得什麼呢?能讓你滿足“功德大寶海”,功德大寶海就是讓你成就大乘的佛果。有佛的果地上無量的功德,證得這個法性心王。而且這個滿足佛的功德,前面還有一個“速”,淨土法門能夠讓你快速地成佛,速度很快,是一個捷徑裡面的捷徑。是由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佛的果地上功德來全體賜予凡夫眾生的,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的法門,能夠快速成佛,這偈頌表達的是這個意思。

阿彌陀佛為什麼會生起這個莊嚴?也是看到他方世界的佛有不圓滿的地方,就在度眾生的過程當中不圓滿。比如說,座下或者是以聲聞種性,作為僧團的基本的成員。聲聞就是要自己斷見思惑出離三界輪迴的,他就發不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莊嚴淨土,饒益有情的大菩提心。當這個菩提心沒有的話,他大乘的佛果是沒份的,這是一種。

還有一些信眾、弟子們,雖然有幸值遇佛出世,這都是很要善根了,沒有深厚的善根很難生到佛世,但雖然生到佛世,還是最終墮到三惡道裡面去了。這裡面又舉出僧團的幾個名字,這裡提婆達多和居迦離前面大家都了解,這裡提一個善星比丘。

這個比丘也是很有特點,他是跟佛做侍者的,但是他處處跟佛抬槓。舉幾個小例子,佛托缽到城裡去,他跟在後面,信眾對佛都很恭敬,佛走過的那個足跡,那個腳跡,大家都要去頂禮,佛的腳跡,腳底有千福輪相,那都很清晰的,善星走在後面他就不高興,佛一走過去他就用掃把掃掉那個足跡,但是他也掃不掉,那個足跡還在那邊,他這種行為就讓人家反感,你掃佛的腳跡幹嘛?你很討厭佛是不是啊?

比丘戒有一條戒叫恐怖其他比丘戒,就是來自於他。佛晚上在經行的時候,按侍者的法則,佛經行他不能睡覺,他要站在一邊侍候、等候。然而這個善星就不耐煩了,經行到上半夜他在旁邊提醒,“上半夜過去了,該回房了。”,佛不理他。中夜過去他又提醒,“中夜已過,該回房了。”後夜將過,這時候他不耐煩,他採取什麼措施呢?他聽說農村,如果有小孩子啼哭的時候,哭得不停的時候,大人就會嚇唬小孩子說,“你再哭,就把你交給薄拘羅。”薄拘羅是一種鬼,小孩一聽這個趕緊就不敢哭了。他得到啟發,他也找來一條被子蒙在頭上,躲在灌木叢裡面說“我是薄拘羅”,就是想恐怖佛趕緊回房間。

佛有一次看到一個尼犍子,預記他七天之後要墮到鬼道,然後善星比丘就抬槓,這不可能,人家都是證阿羅漢的人,怎么能到鬼道裡面去?

《往生論注》2016第六講(2)——大安法師

一方面他對佛抬槓,另一方面他悄悄地跟那個尼犍子說,佛跟你說七天之後要那個,你善巧方便不要有這個結局喔!還去通風報信。這個善星夠“厲害”的,就是他處處跟佛產生一種惡邪之心。本來他還原來證到四禪的,結果四禪退失,這時候他又生起了誹謗佛的心,佛不是說得涅槃就不會退轉嗎?我已經得涅槃了怎么退轉?佛講的話都是誑語,都是騙人的。所以善星比丘也是生身墮到地獄裡面。這些人值到佛世出家,而且跟佛有這么好的因緣,都墮到地獄裡面去了。

還有的人也聞到佛的名號,也發了無上菩提心,但遇到了惡因緣就退失大乘心,轉入到“聲聞辟支佛地”,這種人也很多。《法華經》講,與會的這些聲聞,原來都是在大通智勝如來座下發過菩提心的,塵點劫以來都墮到了聲聞位,這些現象都表明,雖然值到出興於世,而且隨佛出家聽佛說法,但是空過,退轉甚至墮落,這也是五濁惡世的情態。原因不在佛那裡,是在我們眾生這邊。業障啊!剛強難化呀!所以法藏菩薩就發願,使我成佛的時候,值遇我的人、眾生,都能快速地圓滿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這個“大寶”。這個願是發的驚心動魄的,只要值遇阿彌陀佛的眾生,都能夠快速地圓成佛道,不會有空過的,這就是用他的慈悲願力來住持。這樣就把觀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功德,前面四種功德屬於自利的功德,後面四種功德屬於利他的功德。也是阿彌陀佛自證和利他的功德,就介紹完畢。

下面就觀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的四種功德成就,從經典當中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這些菩薩們,其自證功德、利他功德無量無邊,其心廣大,猶如大海;菩提高廣,猶如須彌;其心潔白,猶如雪山;處世不染,猶如蓮華;世法不著,猶如風。表述了很多這些菩薩的功德,經典當中說,就是百千萬劫這么長的世間,來稱揚讚嘆極樂世界的菩薩的功德,窮劫難盡。

在這些菩薩的功德海中就概述了四種,來給我們作介紹。這裡曇鸞法師有一個問題施設,就說前面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那是教主。教主功德介紹了還有什麼闕少呢?為什麼還要繼續觀菩薩功德呢?那回答是,就好像世間有明君,有一個好的皇帝,必然就有輔翼他的賢明的大臣。

中國上古的堯舜,一個唐堯,一個虞舜,他們治理天下有個特點,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他能做到無為,無為來自什麼?他治理天下是首先治理自己當下這顆心。《大禹謨》十六字心訣: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就是這個心法。但是治理天下畢竟要做很多事情,要無不為。那無不為誰來做呢?作為天子可以無為,作為大臣就要有所為。那有所為就得要有賢臣,天下禪讓給虞舜,虞舜馬上就任命了二十二位大臣,其中禹就是叫百官長,就是所有的官是由他來總理的,大禹。像棄是主管農業,契是主管教育的,皋陶是主管刑法、司法的,益是主管山林河澤和鳥獸的,夔是主管音樂教化的,每個地方都有大臣來分管,所以天子大治。用這個來比喻,如果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法王,而沒有大菩薩法臣,那對於度化眾生的佛事,就很難稱為圓滿了。

這好像柴薪小,火就不大,柴薪多,火才燃得旺,這個意思。就是大菩薩,一生補處的數量很多,那是無量無數阿僧祇說了,於是他度化眾生的事業就做得大了。就像《無量壽經》所說,阿彌陀佛的剎土有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都是一生補處菩薩,像觀世音、大勢至這些。一生補處就是一生轉身就可以在他方世界去補佛位的,但這些大菩薩,如果有人稱名憶念、歸依、觀察,都能滿足一切的願望。

這些大菩薩,他們還是在極樂世界繼續修道,積功累德,所以他們好樂功德,就好像大海吞納江河湖泊的水流一樣,沒有終止的時候。這就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瞎眼的比丘他要補衣服,針線穿不過去他就呼喊,“誰愛功德為我穿針”。當時釋迦牟尼佛在禪定當中聽到了,就從禪定起來,來到這個比丘的地方說,“我愛福德”,就給他穿針。當時這個失明的比丘一聽,喔,很熟悉是佛的聲音,就很驚喜,驚喜交集,就對佛說,世尊,世尊功德還沒有圓滿嗎?佛說,我功德已然圓滿並不需要再積功德,但我這個佛身是從無量功德所生起來的,是知道功德的恩德,所以成佛之後還說愛樂這個功德,成佛了還要去做這個修行福德的事情。從這個來說,極樂世界的菩薩功德,繼續在積功累德亦復如是。

好,先看偈頌:【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這是菩薩四種功德的第一,“不動應化德”。意思就說,極樂世界安樂國極為清淨莊嚴,在那裡常轉無垢輪。無垢就是阿彌陀佛在那裡轉的法輪,那個法輪是佛的果地上的法輪,就叫無垢,清淨的,大乘的法輪。這些菩薩也承繼佛的這樣的悲心愿力,他的報身就像日輪,他的化身就像日光,變化佛菩薩的形相到他方世界去,報身就像須彌山一樣的住持,就是報身在極樂世界如如不動,他的化身到他方世界去作種種佛事。

阿彌陀佛生起這個莊嚴,是見到有的佛剎只是有小菩薩,小菩薩就初發心到外凡、內凡,沒有證到聖位的這小菩薩,小菩薩他就不可能分身到他方世界去廣作佛事。或者在這個佛的座下只是聲聞種性、人天種性,他都是考慮自己,利益眾生的心很狹小。所以發願,願我成佛的剎土有無量大菩薩眾,能稱為大菩薩眾就是菩薩摩訶薩,這就至少是破一品無明以上的法身大士,才能稱為大菩薩,這些大菩薩才有這個能力,“不動本處”,就是報身在極樂世界不動,化身能夠遍至十方無量無邊的剎土,能作種種應化,初住以上的菩薩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了,就有能力像觀世音菩薩那樣的。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這種種應化,這種修行都是“如實修行”。實就是如如不動又有無作妙用,隨眾生的機緣善巧方便救度,這一心二門,如實修行,恆常地作度化眾生的佛事。這種功德,就用一個比喻來加深理解。就好像太陽在天上,它能夠影現在江河湖泊的水裡,太陽沒有下來,但是水中有日輪。第二個比喻,就是用《大集經》裡面談,譬如有一個人善於治理堤塘,就是修水利,修水利就先測量以後要用多少水量,然後堤壩怎么修,怎么放水,怎么截住水,他都把它考量清楚,然後到他要用水的時候,自然的就不需要作意,這些水都能夠去灌溉他原來要灌溉的莊稼。這些比喻都是我們熟悉的東西,來比況一個不大熟悉的東西,這就是法上去理解菩薩亦復如是。

菩薩要乾什麼事?他要幹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事。要幹這個事,就好像要先治那個堤塘一樣的,要先把上供諸佛菩薩,下面教化眾生的種種的堤塘,就是種種的方法把它考量好,考量好設計好了之後,直到入到三昧狀態,“身心不動如實修行”。如實修行就是入到那個三昧,入在法性當中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會生起一種無作妙用,不加造作,就前面講,無心才能無不心,無為才無不為;無知才無不知,無相才無不相。他是這樣的如實修行,常做佛事。如實就是如如不動,常做佛事,繁興度化眾生的妙用。如實修行,雖然作種種度眾生的佛事但實無所修行。本質上不染一塵的,不立一法的。在真諦層面不立一法;在俗諦層面不捨一事的。這樣就表明,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這方面也有些公案了,比如《西方確指》談的覺明妙行菩薩,他在東晉的時候,在我們這個世間念了七天七夜佛,得念佛三昧,在七十五歲那一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之後他就常常到我們中國來,或者示現做比丘、做國王、甚至乞丐、屠夫、宰官,他做過種種身分,乃至於在明末清初,他原來的八個弟子,修外道的,道家了,就設了一個乩壇,扶鸞。覺明妙行菩薩也是如實修行,心如如不動,但是隨他要度化眾生的機緣,顯在一個乩壇來講念佛法門。

《往生論注》2016第六講(3)——大安法師

請看下面偈頌:【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這是第三種功德成就“無餘供贊德”。無餘就是在十方所有世界當中,不會有遺漏,去供佛、贊佛的這種德能。偈頌就說“雨”,就是到他方世界去供佛,雨種種的天華、天樂、天衣、種種妙香等,包括幢幡、衣蓋這些供養具去供養諸佛。供養的時候,當然同時要稱揚讚嘆諸佛的功德。那這些諸佛有的是淨土的佛,有的是穢土的佛,都要平等地去供養讚嘆,這個意思。

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生起這個莊嚴?是見到有的剎土菩薩,人天的發心不廣大,發心不廣大,就不能分身散影遍至十方無量的世界,去供養諸佛如來以及與會的大眾。所以心量有多大福報就有多大。心量小就做不了大的佛事。還有分別心,或者是自己處在五濁惡世,穢土,就不敢到清淨莊嚴的剎土去供佛,自慚形穢有自卑感。或者自己住在清淨的剎土,看到穢土它瞧不上眼,鄙視,因為在淨土肯定身高很高,百福莊嚴,穢土可能那個佛示現的都是黃面比丘相。身材很矮小,土地都是砂礫,坑坎很不莊嚴,根本就沒有黃金為地,他就會容易生起這種高下優劣的分別心,就不願意到穢土去供佛。就由於這種種的內心的局限、分別,所以就對十方無量的諸佛如來所,不能平等周遍供養,也就發起不了廣大的善根,因為真正的善根還是要三輪體空的,還是要大菩提心,大平等心裏面生起來的。

所以法藏菩薩發願,等我成佛的時候,我剎土當中的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這裡這種願力所包攝的還不只菩薩,就那些他方世界來往生的聲聞,以及帶業往生的天人,這些只要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諸往生者,他都有能力分身散影,同時態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會的處所。到那去不能空手去,那要廣修供養,這個供養具都是阿彌陀佛的恩賜。

所以就是常以清旦,盛眾妙華,就在清晨的時候,夜氣清明,心很清淨,表達恭敬,大恭敬心,就能夠到他方世界去作供養。“雨”就是像天空雨下了種種的音樂,種種的華,種種的衣,種種的香,種種的幡蓋、宮殿,這些種種華都能夠在虛空合成一個華蓋,朝下對著佛來供養。同時以梵音、辯才、微妙的辭語,來讚嘆諸佛的功德。前面作供養後面要讚嘆,這個讚嘆都是要體現平等心,不要有分別。雖然讚嘆,“穢土如來大慈謙忍不見佛土有雜穢相”。比如他方世界的淨土的菩薩,要過來供養釋迦牟尼佛的話,那個淨土的佛都會告誡這個菩薩,你到那邊去,不要看到佛的身體很卑小生輕慢心,這是由於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慈願力,以他的謙忍精神隨眾生的那種水平來示現。

我們這個世間就是幾米高,最多就是兩米、三米,能示現一個一百里的身高嗎?那攀不上,他也跟眾生差不多,最多身高高一倍而已。所以“丈六八尺”,最多是這個身高,就是示現。像我們現在鑄的阿彌陀佛四十八米,可能我們都覺得攀不上,但他方世界的菩薩身高,或者就是三十二由旬,或者四千二百由旬、八萬四千由旬,他有那么高。所以雖然你那么高,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他有這種能力,示現種種的身高,但為了度眾生故,他示現了卑下的身體,這個卑下的身體是表明佛的大慈謙忍,然後他所處的那個世界種種雜穢之相,荊棘、坑坎、高山峻岭、砂礫,這是眾生的業感,其實在佛的自證量當中,也是七寶為地,也是無量的莊嚴。但佛不能夠把他的那種地面莊嚴顯現出來,還是要隨順眾生的業力,佛好像也跟我們一樣處在一個雜穢的地方。

這就是《維摩詰經》裡面,當佛說“心淨則佛土淨”的時候,舍利弗就生起一個懷疑說,佛應該是心淨,心很清淨,為什麼你跟我們一樣,也處在這么一個砂礫不乾淨的地方呢?這個念頭一出來,虛空的螺髻天王就告誡他,你不要用自己的觀點來看,佛自己的境界不是你看到這個境界,當時佛為了印證這個,足指按地,當下就是七寶為地。但七寶為地顯現一下還要回到沙漠地來。所以這些大菩薩知道佛是示現,雖然看到一個穢土的情形,但是本質上是沒有雜穢之相。雖然讚嘆淨土如來無量的功德莊嚴,但不見佛土有清淨相。就離開了這種污穢和清淨的對待法,這就大平等了。何以故?為什麼他能有這種平等的觀照?是由於諸法的體性是實相,是平等的,於是諸佛如來所證的法身也是平等的,他所具足的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也是平等的。所以諸佛如來都稱為等覺,平等覺。如果對於去供養的佛土生起了優劣心,哪個更優一點,哪個更劣一點的心,即便用無量多的供養具供養如來,都不是法供養。法供養就是要平等,就好像維摩詰居士拿他的珍寶,一份奉獻佛,一份奉獻這個城裡最下的一個乞丐,當這個心出來供養的時候,當下這種財供養就是法供養。

好,請看下面:【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這是第四項功德“遍示三寶德”。這些菩薩觀照,哪個世界沒有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就願意往生到那個地方來住持佛法。像佛一樣建立三寶,住持法道,廣度眾生。這是大菩提心的表達了,阿彌陀佛為什麼要生起這一願?是見到他方世界有些菩薩稱為軟心菩薩,就是有怯弱心,這屬於信位或者信外的菩薩,他只是很好樂在有佛出興的國土修行,不願意在沒有佛的國土修行,或者度化眾生,所以這就是“無慈悲堅牢心”,只是念空、無相、無作,自利。

所以就發願,願我成佛的時候,我所住持剎土的這些菩薩都有大慈悲心,都有勇猛堅固的意志力,都能夠“舍清淨土”,到他方世界沒有佛法僧的地方去住持莊嚴佛法僧三寶,沒有佛法僧三寶的地方就稱為邊地,八難之一。

古往今來多少發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在承擔著這樣的一個弘法的使命。原來我們中國也屬於一個邊地,我們的佛法怎么傳過來了?從絲綢之路,從蔥嶺、沙漠或者海路,天竺國的、西域國的三藏法師,也是九死一生,捍勞忍苦,來到我們中土,來翻譯經卷、來講經說法、來住持三寶,這些都是我們要感恩的。

鑒真和尚在唐代他為什麼要去日本?就是日本沒有戒法也就沒有僧團,那時候去日本多么困難,東渡第六次才成功,最後一次成功還正是從東林寺出發的。日本人就很感激鑒真,那是日本國的文化恩人。宗教的弘法是需要一種菩提心的,一種忘我的精神的,叫作重法如山,輕身似塵。沒有這種無我的精神,是很難做這個事情的。就像玄奘大師去印度求法,求經卷,那也是九死一生。從法顯法師開始,最先是朱士行,那段時間去印度,西域去求法的去的人很多,回來沒有幾個,付出了多少生命哪!別說佛教就是其他宗教也有這種精神,天主教、基督教這些傳教士,他也是不惜一切啊!

到廬山上面看看,我們有時候去參觀一些老別墅,李德力弄的那塊地方,最先在這裡買地皮、建房子,有很多都是傳教士。一個叫楊格非的,他是二十四歲就來到中國傳教,八十一歲才回到英國,回英國不久就去世了,他就在中國傳教五十七年,他在五十七年當中,他的足跡遍布了大半箇中國的城市和鄉村。他有他那種宗教的發心,他曾經說過,為了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寶貴靈魂,我願意為之生、為之死。就在他去世的前幾年他還說了一句話,如果上帝再給我五十年我仍將都給中國。他的別墅就在廬山上。

還有一個英國的傳教士叫都約翰,在他那個空間有衣架都是英國的裝飾,鋼琴什麼,但是衣架上掛了一件中式的長衫,就大褂,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也很能夠深入到中國化裡面,他傳教的時候就換上中國的服裝,換上大褂,並且他還可以講一口流利的廬山土話,不僅是國語,土話、方言他都學到了,所以廬山的老年人都說叫“都洋人”。廬山當年最好的一個飯店叫“仙岩飯店”,就是他開的。

有個傳教士叫賽兆祥,他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女兒賽珍珠,賽珍珠是得了一九三八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就由於她的父親很早就來中國傳教,也在中國五十年。這個賽珍珠在美國出生三個月就帶到了中國,賽珍珠的童年、青年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她的保姆王媽就是她的中文的啟蒙老師。賽珍珠就深入到中國的民間,中文也講得很好,對中國文化非常的熱愛,所以以後她去創作,都是先用中文來思維再用英文來寫的,代表作是《大地》。她是在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聲名鶴起的,那個時候“五四”以來是中國的一批知識分子反而瞧不起自己的本土文化,賽珍珠作為一個美國人、白人,傳教士的後代,竟然對中國文化一往情深。她在國外都說,我就是中國人,世界上最漂亮的是中國人,世界上最好的文化是中國文化。她都能說出這樣的話。而我們的一批所謂“五四”的那些人竟然說,中國是劣等民族,最好這個黃皮膚都不要就更好,這很奇怪了。有時候感覺到賽珍珠更像一個中國人。

在民國年間,有一批傳教士的後代都是在中國出生的,除了賽珍珠還有一個叫浦愛德,她是在協和醫院做護理方面的。還有個蘭安生,是做公共衛生方面的專家。還有司徒雷登,做過燕京大學的校長。這些在中國出生的傳教士後代,他對中國文化都是熱愛的,透過他們的介紹是影響了美國人。賽珍珠,尼克森都說她是中美文化的使者,而且這些美國人透過看賽珍珠這些人寫的東西,它都是對中國文化是正面肯定的,乃至在抗日的時候疾呼……挺中國,譴責日本,而且堅信中國是不可屈服的,賽珍珠都為中國抗日募捐了幾百萬美金。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