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記
【《念佛圓通章》:「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大勢至菩薩就會對這樣的念佛人加以攝受,加以幫助;這裡「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對「念佛人」加以攝受。那麼這三個字不要草草讀過了,這個「念佛人」,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得上念佛人?不能以為我口裡念念幾句佛號就是念佛人,沒有那麼簡單,沒有那麼草率啊!佛法不是這麼樣一個輕浮的東西。這個念佛人一定是具備信、願、行三資糧的人——真實地具備,才夠得上「念佛人」,除此之外都不夠格。那麼有哪些人不夠格呢?比如說他執著念自性佛,一念佛他就談玄說妙:唯心淨土啊,自性彌陀啊;既然唯心就是淨土,還有何土可求哇?自性就是彌陀,更有何佛可念哪?他執著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他一定就不具足信願,他就不願意往生;雖然他也念念佛,但把念佛作為他開悟或者得神通,得什麼功夫的一個手段去做。所以他念這個佛不具備信、願,就不叫念佛人,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雖然有一點信、願,但是不懇切;於在行為當中悠悠泛泛,敷衍塞責。你叫他念佛「今天生病了,身體不好了,不能念」,念不了;明天身體好了,身體好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也不能念;反正他能找出很多的藉口,為自己不念佛作辯護;好像他也手上拿著念珠,實際都是給別人看的,做表面文章「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這種信願不真切。碰到一些世間的這種功名利祿的事情,就非常地神往,就去執著;把這個世間的成功、世間的等等事情看得比念佛高很多,念佛成了他生活當中的一種點綴,一種高雅的行為、一種消遣,這種人也夠不上念佛人。
第三,他可能信願比較好,行持也比較精進,但是他會是斷時續,有一段時間很精進,有一段時間又放逸;總的來看,這個心念對世間的五欲六塵還是有更大的貪戀,雖然也想念佛,等到順利的時候,把念佛放下了;如果等到生了病啦,碰到苦難啦,他又想起念佛;等到好了以後,又放下了;這總之就是心還貪戀這個世間,夠不上念佛人。
還有的人念佛,就是只求來生得人天福報;今生很貧賤,聽說念佛能得福報,希望念佛下輩子做大官,發大財,享受五欲的快樂,他指向的是人天福報,這種人也不叫真實的念佛人。還有種人,雖然他有道心,今生出家了,求來生也出家,童真入道,一聞千悟,弘揚佛法,普利眾生;甚至現在還有一種不是發願求生:我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要求生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在這個世間成佛,發這種願的人也不叫真實的念佛人。
那麼除此之外,你真的是信:信阿彌陀佛絕對的慈悲,信自己罪業深重,信通途的自力我沒辦法斷煩惱,信阿彌陀佛能夠解決我一切問題,然後就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聞到這個法門能夠信,這就叫聞慧;聞到以後能夠生起願,生起一種欣慕、好樂之心,這就是願,這就是思慧;信願建立之後,就馬上落實在執持名號的行持當中,每天若一萬、若二萬、若三萬、若五萬,每一念都有著求生淨土的力量在裡面,這就叫修慧,就叫行。那麼具足這樣的信、願、行了,就能跟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間「攝念佛人歸於淨土」的悲願溝通。大勢至菩薩無邊熾盛光才能加持得上;如果不具足信願持名,你跟這個大勢至菩薩的光明是不能對接的、是接觸不上的,就是感應不上。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