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大乘無量壽經指歸(51-55集)


時間:2019/8/12 作者:心源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一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51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三面,第五行,從三十七段看起:

【法華經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這一句經文,古今大德在講經之中、註疏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引用的,引用得非常廣泛,由此也能夠明了這句話的重要性。佛法教人要省事,所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佛菩薩絕對不會找痲煩的。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如果這個世間有些問題,世間人以他的聰明智慧能夠解決的,佛就決定不來,你們能夠解決,他何必來多事!唯有一切眾生實在不能解決,佛看到這種情形,他就不能不來。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一大事』,這「一大事」是世間一切眾生不能解決的。

先說大事,大事是指的生死大事,確實,六道的眾生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是佛不能不來。一是什麼?一裡面的含義就太深、太廣,實在講,如果懂得一,這個大事,生死大事就解決了;如果要是不懂一,生死大事永遠不能解決。一是真的,真實,二就是虛妄。所以佛法教我們修學,特別是淨宗,毫無委曲婉轉,真是所謂開門見山,叫你修什麼?一心不亂。果然修成一心不亂,這個「大事因緣」就解決了,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連十法界也沒有了。只要修到一心,一心現出來的境界,叫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一心是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能所不二,這是簡單介紹「一」的意思。

所以,禪宗裡面常說「識得一,萬事畢」,識是認識,就是你要真正把一搞清楚、搞明白,那什麼事情都圓滿了,一切事情都了了。一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理體,佛是為了這樁事情。一切眾生迷失了真性,所以才變成十法界,才變成六道輪迴,在裡面冤枉受苦。佛與大菩薩大慈大悲,出現於世,幫助眾生解決這個問題。這是說明佛為什麼出現於世。

【會疏曰,漸頓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故云拯群萌。】

這一段是解釋經文裡頭『拯群萌』這一句,「欲拯群萌」。群是眾多,萌是迷惑顛倒,所以群萌就是指一切眾生,拯是拯救,幫助他們。佛法有頓教、有漸教,這是眾生根機不相同。漸教,大概是中下的根器,可以按部就班,由淺而深的來教導,像學校念書從國小、中學、大學,循序漸進。頓教是屬於天才班,這個人非常聰明,不需要經歷這樣繁瑣長時間的次第,他可以頓悟。這兩種教學的方式,『各稱所宜』,就是一切眾生當中,有頓根性的人,佛就用頓教的方法教導他;他是屬於漸次根性的人,佛就用漸教來教他,各稱所宜。『隨緣皆蒙度脫』,佛決定不捨棄一個眾生。

淨土法門,這個法門在漸頓二教當中是屬於頓教。決定在一生成就,不必等到第二生,所以它屬於頓教。漸教時間就長了,所謂三大阿僧祇劫,無量阿僧祇劫,那是生生世世慢慢的在薰修。

【又曰,欲指釋迦大悲所願,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義,一謂欲拯群萌,諸如來以大悲為體,欲願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闡道教皆為之也。】

這裡面註明這是原文。

【故通上文,二謂欲惠真實之利,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

《會疏》這段意思也很好,也說得很清楚。又說,因為經文上這一句是四個字『欲拯群萌』,「欲」是一個願望,這是指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之所願,願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釋迦牟尼佛對眾生是這個願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跟釋迦是同一個悲願,正所謂佛佛道同。這是我們應當要體會的,知道佛的心愿是希望我們早一天成佛。這個欲字,『通上下』,「上下」就是經文前面的句子跟後面的句子,這個欲是貫通的。裡面他說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欲拯群萌」這一句是『諸如來以大悲為體』。佛門當中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本就是體的意思,佛法是以慈悲為體。顯現在事相上就是底下說的,『欲願未度者令度』,沒有得度的眾生,幫忙他得度。這個「度」,意思有淺深的差別,最淺的是證小乘阿羅漢果,換句話說,你沒有出三界就沒有得度,沒有超越輪迴則沒有得度。度這個字,最低限度是要超越三界六道輪迴,這算是個小成就。可是出了輪迴之後,還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法界合前面六道叫做十法界。由此可知,這個度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要出十法界才叫得度。沒超越十法界,雖然度脫六道,沒有出十法界。出了十法界之後,就證一真法界。

為什麼會有這麼複雜?法界裡面複雜的情形,不是別人給我們製造的,實在講是自作自受。因為你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所以破執著就超越六道;因為你有分別,所以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哪來的?你分別心裡頭變現出來的。你離開一切分別,四聖法界沒有了,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也有淺深程度不同,但是不管怎麼樣淺,畢竟是一真。這個淺深程度從哪裡來的?從妄想來的,《華嚴經》上佛說得好,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複雜的原因為我們說出來。所以學佛沒有別的,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是佛幫助一切眾生,沒有得度的,幫助他得度。

『未安者令安』,「安」是身心安穩。沒有得度,身心怎麼會安穩?我們是凡夫,妄念太多、煩惱太多,患得患失。不但這一生身心不得安穩,實在講生生世世從來沒有得到過安穩,這是事實。無論你今天處的是順境或者是逆境,都得不到安穩;真正得到安穩的在佛法中。如果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要認識清楚了,真的搞明白了,然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你的心才算是安了、才算是定了。這一生當中,有了一個方向、目標,你就心安理得;人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怎麼會安?

『光闡道教皆為之也』,這個欲通下,就是通這一句,「欲拯群萌,光闡道教」,這是經上的原文。要想幫助一切眾生,只有一個方法,將佛法發揚光大,將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這就是光闡道教。光是光大的意思,闡是弘揚的意思,此地這個「道教」就是佛法,成佛之道,教給一切眾生。這是欲裡頭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惠真實之利』,這也是本經的原文。『謂如來欲願眾生入彌陀海故』,我們常講彌陀願海。一切諸佛如來實在說,唯一的願望是希望眾生念佛往生彌陀淨土,佛度脫眾生這個願望就圓滿了。他要不生淨土,佛度眾生的願望就不能圓滿;生到淨土,佛的願望就滿了。為什麼?如果不生淨土,他必須經歷多劫,那真叫無量劫。無量劫在六道、在十法界都有生死輪迴,佛菩薩時時處處都要去照顧他,非常辛苦。他要是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就輕鬆了,不要自己照顧,到那個地方等於說送到學校里,學校里有老師去照顧,做家長的人放心了、沒事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學,到那個地方決定不退轉,圓證三不退,一生,不要經過第二生,決定成佛。所以諸佛如來度脫眾生度到圓滿,是什麼?勸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圓滿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甄解曰,諸佛之所以出興於世,欲說彌陀願力,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

《甄解》是古時候日本大德的作品,他說得很好。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出世,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就是為一樁事情。《法華經》上說,唯一大事因緣,這是從總綱領上說的,一大事沒有給我們指示出來。《甄解》這個地方就說得好,直截了當的為我們指示出來,這一大事是什麼?就是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一大事因緣。《甄解》這個說法,跟善導大師的講法完全相同。底下這一條:

【善導大師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甄解》這種說法可能就是根據善導大師所說的,因為當時這一批日本的高僧大德在中國留學,都親近善導大師,都是善導的學生,所以說法的時候,意思完全相同。正因為如此,所以淨土宗的祖師被人尊稱為大師。本來大師是對佛的稱號,沒有對一般人的稱呼,這是對佛的稱呼,但是淨土宗的祖師一向都被人稱為大師,跟對稱佛沒有兩樣的。這是什麼原因?實在講它是有道理的。淨土宗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跟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所為的確沒有兩樣。諸佛如來也是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祖師大德也是一樣的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有什麼兩樣?所以稱佛為大師,稱這個祖師也可以稱之為大師。『欲說彌陀願力』,「彌陀願力」就是《無量壽經》,為一切眾生說《無量壽經》,介紹西方淨土。『惠救萬眾生,將為本懷故』,這就是佛出世的本懷。

善導大師這句話說得非常乾脆。在中國佛教傳記裡面記載,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傳記裡面明顯記載,彌陀化身在中國有三次,實在講決定不止三次,但是這個三次身分露出來,後人都知道的。善導是一位,第二位就是永明延壽禪師,永明禪師晚年的時候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他在圓寂的時候身分曝露了,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在《彌陀經要解親聞記》,寶靜法師的註解,可能我們這邊都有,寶靜法師講得很清楚,永明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第三位就是國清寺的豐乾和尚,豐乾和尚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當時在國清寺有三個人,寒山、拾得、豐乾,這三個人都是瘋瘋顛顛的,都在廚房裡面做粗活。好像豐乾是舂米,做這個苦工作,寒山、拾得是廚房裡面燒火、挑燒水,做這個工作的,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是普賢菩薩,再一個是阿彌陀佛。

善導既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那他的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興是興起,在佛法裡面講應化,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化就是興起的意思,出現在世間。為什麼?就為一樁事情,『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無量壽經》。這就是說明,一切諸佛如來出現於世間,不是講其他一切經,就是要講《無量壽經》。所以這是第一經。因為這個法門大家疑惑,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佛才講許許多多的經典,許許多多經典到最後統統會歸在《無量壽經》上。可見得佛的教化,我們世間人所謂的苦口婆心,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你對淨土理解、認識,生起信心、願心,說其他一切經的目的不外乎此。而說淨土三經,才是真正出現在世間的目的。

【甄解曰,此今家獨步妙釋。】

『今家』這個名詞是在當時日本人對善導大師的尊稱,不稱他的名,稱今家。你只看到這兩個字,就曉得是指善導大師。他們都是善導的學生,對善導佩服得五體投地。『獨步妙釋』,

【他人所未談也。】

善導大師以前的這些大德們從來沒有說過。這是指《觀無量壽經疏》,這個疏現在在台灣流通得很普遍,我們這個地方應當也有。《觀無量壽經四帖疏》,善導大師的著作,確實他的講法過去人沒有講過。

【順此祖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利,則可以八萬四千法門為光闡道教,其義明矣。】

這個解釋得好!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裡面引用《甄解》的文就不少。非常可惜,《甄解》的後半部黃老居士沒有見到,黃老居士所見到的只有上一半,後一半他沒有見到。我們現在這裡的本子是完整的,書架上有好幾本《甄解》,這是完整的本子。

『順此祖釋』,順是隨順,隨順善導大師的說法,善導大師的解釋。『以彌陀本願為真實之利』,《無量壽經》上講了三種真實,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切經上很少見到的。第一句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個意思跟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意思相同,因為真實之際就是真如本性。第二句「住真實慧」,第三句「惠以真實之利」,這個經上講了三個真實,非常稀有。真實之利是什麼?真實之利就是彌陀本願,換句話說,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真實之利。因此,他將『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稱為『光闡道教』,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最後都會歸到淨土,那才叫真實之利。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接引眾生歸淨土的,『其義明矣』,這個道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甄解引六要曰,真實利者,指此名號,即是佛智也。】

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之好。《無量壽經》最後結歸就是一句佛號,在隋唐時候,這些古大德曾經在比較之中,把這個事實為我們顯示出來。他說一切經中,《華嚴》第一,《華嚴》講得最圓滿,講得最詳細、最究竟。所以,《華嚴經》是佛學概論,一切經是《華嚴》眷屬,是《華嚴》某一章某一節裡面的詳細說明而已。《華嚴》是圓滿的法輪,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無量壽經》。所以《華嚴》最後是歸到《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裡面的核心,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現在在我們這個本子裡面是第六品,這是全經的中心。我們仔細去讀誦,會發現世尊在這一部經,自始至終所說的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說,《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詳細介紹。而四十八願這個四十八條,古大德說得很清楚,第十八願是中心。十八願是什麼?念佛,十念必生,結歸到佛號上,這才圓圓滿滿顯示出,真實之利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如果我們把這個心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就是住真實慧。真正能夠老實念,老實兩個字很不容易!老實的標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做到這八個字就老實了;換句話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你也得到了,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得到了;換句話說,三個真實,一句名號可以圓滿,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甄解雲,今真實者。】

說一個真實就是前面三種真實。

【佛智名號,善導所謂法藏因中所成真實,故言本願真實。】

這個說得好!

【開之則真實五願,合之一句名號。】

展開來是四十八願裡面最重要的五願,五願再展開,那就是四十八願。可是,合起來的時候就是十八願裡頭所講的十念必生,就在這一句名號。

【故知此真實通教行信證。】

『教』是經教,佛的言語,佛滅度之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成為經典,這個叫教。『行』是裡面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在經教里記載著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我們說得更明白一點,大家不要誤會了,就是生活的方法。修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修行,如果你要把修行跟生活脫了節,你就錯了,你這一生無論怎樣勤苦修學,你得不到一點好處。所以,一定要知道修行是生活。在生活當中,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的想法、看法、做法,這叫修行。『信』是對於淨土、對於阿彌陀佛的本願,深信不疑,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就是『證』。

【應知之利者,名號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無上涅盤妙果。】

這個意思,我想我們的同修不難理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就是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怎樣能夠成佛?是因為不退;如何能夠不退?是因為往生西方淨土:怎樣往生西方淨土?執持名號。『名號之大利』,無比的利益,世出世間任何一個利益,都比不上執持名號,幾個人知道?即使是修淨土念佛的人也不了解,糊裡糊塗在念,並不曉得名號功德利益的殊勝,所以他還貪戀世間五欲六塵。

貪心很可怕,昨天跟諸位提到,貪心要不斷,你跟餓鬼道的緣分就沒有斷。無論貪什麼,世間名聞利養,甚至於佛法,貪佛法也不行。不論你貪的對象,問題是你有貪心,你只要有貪愛,你跟餓鬼道的緣就沒有斷。緣不斷,將來很可能到那裡去,這個要懂得。瞋恚心不斷,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發脾氣,瞋恚心不斷,你跟地獄的緣不斷,這是地獄的緣;換句話說,你也很可能會墮地獄。愚痴的心不斷,愚痴是迷惑顛倒,是非、邪正、真妄你搞不清楚,你對於事理都不明了,這與畜生道的緣沒斷。貪瞋痴是三惡道的因緣。所以佛在一切大小乘經論裡面,千叮嚀、萬叮嚀,勸勉我們要斷貪瞋痴,對人、對事、對物,決定沒有貪愛、沒有瞋恚、沒有嫉妒、沒有愚痴,你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佛幫助眾生,把你從三惡道里拉出來,我們自己要真幹才行。從哪裡修?就是從生活上修,每天接觸到這些人事物,就從這裡修,看看自己面對著現前的境界,還會不會起心動念。依舊會起貪瞋痴的念頭,這就糟了。佛念得再好、經念得再多,沒用,都無濟於事,一定要把這個念頭斷掉。這才是真實的利益。

念念心裏面有阿彌陀佛,一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佛號上,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就好了,你決定往生,決定見佛,決定一生成佛。這些統統擺在我們面前,佛是一樁一樁都說明了,問題就是我們自己如何選擇。如果選擇一生成佛之道,那就要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訓去做,這一點要注意到。天天念經沒用處,你一天念十遍、念二十遍都沒用,你要把它做到。我教大家入門,念經是第一個階段,因為經不念熟,你怎麼做法?你不知道從哪裡做,先要把經念熟。佛對我們的教訓,常常記在心裡。修行在什麼地方?在我們生活上、工作上、處事待人上,起心動念之處修行。我們動這個念頭,馬上就想到,佛在經上怎麼教我們的,我們這個念頭該不該起?佛說不該起,我們這個念頭起來,趕緊息掉;我們還沒有起的這些念頭,佛說應當要起,我們趕快發心。這叫做依教修行,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大利。

一句佛號的功德利益也是如此。用什麼方法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打掉,恢復自性清淨心?這一句佛號。所以會用佛號的人,真的是住真實慧。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心裡才動一個念頭,這第一念,第一念動個念頭了,念頭是錯誤的,第二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決定不是說念佛歸念佛,妄念歸妄念,兩不相干,那個沒有用處。一定要這句佛號起作用,代替所有的妄念,這個佛號就得力,念佛就有功夫了。這一句佛號確實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再用任何方法來幫助,就這一句佛號念到底;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見性,往生的時候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不是方便有餘土。你念到心開意解的時候,是生實報莊嚴土,那個成就太快速了。所以,淨宗這個方法,說真實之利這一點都不假。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四十四段。

【甄解曰,真實之利對權假方便。】

真實是對權教說的,是對方便說的,由此可知,『權假方便』不是真實。哪些是權假方便?除了《無量壽經》之外,或者我們講,除了淨土三經之外,所有一切經論、無量法門都是權假方便。《華嚴》、《法華》都不例外,都是權假方便,唯有《無量壽經》真實,這個諸位要知道,《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有這種認識的人,真的是不多,有這個認識就可以說他有真實智慧。下面你看看,權假方便他舉了好多例子來說,很有趣味。

【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

這是做比較上說。世間法,在我們中國講孔孟、老莊,舉世之人都讚嘆、都尊敬,世間的聖賢。可是要跟小乘人比較一下,它就不真實。為什麼?小乘人能了生死、出三界,儒家、道家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可以說依照他那個方法修行,決定不會墮三途,能得人天福報,但是不能脫離輪迴。所以小乘就真,這個世法就假。

【以小乘望權大乘,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

『權大乘』是權教,權教大乘。哪些是權教大乘?如果我們用天台四教來講,就很容易辨別。天台四教是藏通別圓,藏是小乘,通教就是權教的大乘。所以,小乘要跟通教去比,小乘是假,通教是真,『權大乘真而小乘假也』。

【以權大乘望實大。】

『實』是真實,這個地方講了,《華嚴》、《法華》等。

【實大真而權大假也。】

這就把它又比下去了。通教要跟別教比,別教真,通教假;別教跟圓教去比,圓教真,別教假。

【以華嚴、法華等實大乘,望彌陀十九願。】

跟四十八願第十九願做一個比較。「十九指魏譯文曰」,因為現在的本子有五種不同的譯本,它願文的順序並不一樣。這個地方指出來魏譯的,就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譯的本子是四十八願。第十九願的願文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十九真而華嚴、法華假也。】

為什麼說《華嚴》、《法華》都假?底下說:

【何以故,華嚴、法華以往生為經益,彼猶不出十九願故。】

《華嚴》跟《法華》最後都是導歸極樂,所以『以往生為經益』,這個經的利益,真實的利益,都是勸人往生。那麼一大部的經,不出十九願這幾句話。

【以十九願望二十願。】

這都是用魏譯的,康僧鎧的本子。二十願的願文是「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

【二十願真而十九願假也。】

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再以:

【以二十願望十八願。】

十八願是十念必生。

【二十假而十八真也。】

這是種種比較,把那個名號功德給我們顯示出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可是諸位要曉得,前面講真實五願,十八、十九、二十都是真實本願,只不過在此地做個校量而已,實際上都是重要的,彼此都關聯的。十念必生如果沒有菩提心,決定不能往生,十九願是菩提心,發菩提心。所以世尊為我們介紹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十八願,發菩提心是十九願。

什麼叫發菩提心?這個非常重要。《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叫菩提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叫菩提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清楚。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到極處,一絲毫虛假都沒有。你要用這種真心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念佛人不能往生淨土,他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不真實,為什麼不真實?對於這個世間他有貪戀,他放不下、捨不得,那就不是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身心世界真的放下,沒有一絲毫留戀,要有這樣的心,與阿彌陀佛才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你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障礙。

深心是好善好德,這個好善好德就是非常喜愛西方極樂世界,依照佛在經中教誨,認真努力的修學。修學最重要的綱目,就是十大願王。我們可以說十大願王是西方淨土大眾的深心,他們好善好德是什麼?就是十大願王,經上講得很清楚,「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行願跟一般菩薩的行門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的心真誠、清淨、平等。譬如說禮敬,我們大家見到佛菩薩的像都會頂禮三拜,都會禮敬,不是普賢的禮敬。普賢的禮敬是沒有分別的,對佛真誠恭敬,對於一切眾生也是真誠恭敬,決定沒有差別。要有差別,就不是普賢行了。所以普賢菩薩他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平等。對佛是這個樣子,對菩薩也是這樣的,對人也是這樣的,對畜生、餓鬼、地獄統統都這樣,決定是一個心,決定沒有兩個心。同樣的真誠恭敬,這叫修普賢行,這是菩提心。這是一個真正求生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人人都是這樣的,凡是往生的,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這樣真誠、清淨、平等去往生的。我們的佛號念得再多,《無量壽經》念得再好,念得再熟,如果我們的心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跟那個社會、那邊的大眾心行不相應。人家都是那麼清淨,你不清淨到那個地方去,天天擾亂大家,這是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的道理在此地。

由此可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你看看上中下三輩條件都相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必須在生活當中、在人事環境當中,把這個心磨平。看到順心的生歡喜心,不順自己心的起煩惱心,自己馬上警覺我不能往生,要有這個警覺。必須在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瞋恚心,那你自己就有把握,我有資格往生了。這叫修淨土,修淨土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往生的關鍵在此地。不是說念佛就能往生,心淨則土淨,用念佛的方法,念到清淨心,修清淨心,清淨心才是往生真正的條件。這個地方的文歸結到:

【今真實中之真實。】

這是指名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淨土儀規裡面,朝暮課誦、佛七儀規裡面常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一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真誠心裡頭有一個念頭就不真,就不是菩提心,心就不誠了。所以曾國藩,這是距離我們不算太遠的,他的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下得很好。什麼叫誠?「一念不生之謂誠」,心裏面一個妄念都沒有,這是誠,有一個妄念就不誠了。誠,真誠,從哪裡做起?司馬光講得最好,他老人家自己做到了。他一生,要用現在人來說,值得驕傲的,一生不妄語,司馬光做到這一點。所以他教人,「從不妄語始」,就是從不妄語下手,對待一切人說話都是真誠的。

現在這個世界,不妄語不行,不妄語還能活得下去嗎?人人都打妄語,人人都騙人。你也要跟他一樣,那你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我以真誠待人,人家欺騙我,我們各走各的路。我真誠對人,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騙我,他要到三途去。理事搞清楚了,這個世間有可以隨順,有不能隨順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裡面還是有條件的,並不是無條件的。別人無論用什麼心對我們,我們一味真誠,才能與淨土相應,才能與念佛往生法門相應,這個很重要。世間人不肯吃虧,不肯上當,你怎麼能往生?對這些事情不甘心、不情願,不甘心、不情願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的心就被污染。所以一生當中,這個大好的機會錯過了,這個真叫愚迷,愚痴迷惑。

世間一切事,所以佛《般若經》講得多,講了二十二年,不是沒有道理。般若教我們開智慧,把這個世間真相看穿,看穿就沒事了,你就能放下。世間都是假的,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哪一樣是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你所放不下,都是把假的當作真的。過失在哪裡?過失在自己,自己看錯了,外面一切人事物都沒有過失,過失要自己承當。所以這個經、這個法門,真實中的真實,真中之真。

【圓頓中之圓頓也。】

『圓』是圓滿,這個法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頓』是頓超,不必經過很長的時間,不用經過許多階級。小乘四果四向,大乘五十一個位次,那是階級,不需要經歷,這才叫頓。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無量劫,一生就成功。實在說,如果你對於理論、方法、境界真的通達明了,依照這個方法去修,我們看自古至今,修淨土成就的人,一般大概是三年就成功,不必要一生。照經上講,一日到七日就成功,那個的確我看還是上根利智的人,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但是三年時間,中下根性的人是決定有把握,我們為什麼不做?

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二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52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五面,第一行:

【甄解曰,今就利益論,彼假此真,何故,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別時意趣,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處即菩提,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一切凡聖行無別故,利益真者莫過斯。】

《甄解》這一段是說明,在世尊一切法中,唯獨這一法真實。這一段講得很好,完全就眾生修學得利益這方面來說的,『今就利益論』。就得真實利益來說,『彼假』,彼是指其他一切法門,包括《華嚴》、《法華》。『此真』,此是《無量壽經》。『何故』,為什麼?為什麼這樣說法?『彼說速疾成佛道,不見速疾成佛人』,這個說法理由就在此地。一切大乘經典、圓頓經典,雖然是講依照這個經論的理論方法去修行,能夠很快圓滿成佛,經上這麼說,可是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依照這些經論修行的人很多,自古至今沒聽說一個像經上講的他成佛了,沒有見到一個。

『故自成別時意趣』,由此可知,所有一切大乘經講速疾成佛,並不在當生,還是要經歷很長的時間。疾速有沒有說錯?速疾沒有說錯。如果說是無量劫成佛跟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速疾。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佛經論上講速疾,還是有很長的時間,這是種種法門比較,譬如說大乘比小乘快,頓教比漸教快。佛沒說錯,怕的是我們自己體會錯了,那就真的錯了。『法體非別時意,人機劣故。』佛在大乘經上常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那為什麼修行人成就有早遲、有高下,這個現象是怎樣發生的?這個地方說了,「人機劣故」,這是眾生各個人的根器不一樣,有利根、有頓根。這個就是通途法門,就八萬四千法門而論的。

可是這部經就不一樣,跟其他的經論、法門完全不相同。『今』,今是指這部經,以《無量壽經》來修學者,『信不疑者』,只要你真正相信,你沒有懷疑,『十即十生』,十個人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十個人往生,一個也不會漏掉,正是祖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往生不退成佛我們真的看到了,真的聽說過,不像前面修其他法門的成就,不但沒有見過,聽也沒有聽說過。所以說這部經真,其他經是假,這個真假不是佛說經有真假,是我們得利益有真假。這部經我們真得利益,其他的經我們不能得利益。雖然經是真的,理論方法沒錯,我們做不到,我們依照那個方法修行,得不到利益。所以真跟假都不是對經說的,對我們自己修學利益上來說的。

『往生不退至菩提故』,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一直到無上菩提,就是到成佛,往生不退成佛,一生當中就辦了,不必要等到第二生。『初生處即菩提』,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即菩提,沒有例外的,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都講得很清楚。『在世滅後但此一法故』,這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到終了的時候,所有一切佛法在這個世間消失,法滅了,這部經還要留在世間一百年,這部經最後滅。所以「在世滅後」,就是所有的經在這個世界滅後,「但此一法」,這部經、這個法門還會留一百年。『一切凡聖行無別故』,這個法門叫平等法門,因平等,果報也平等,叫平等成佛的法門,這真正不可思議。

『利益真者莫過斯』,「斯」是指這部經,莫過於此經。這個說得好!人家要問,淨土殊勝,殊勝在哪裡?絕對不是說淨土殊勝,其他法門不殊勝,你這個說法就錯了。法門平等,門門都殊勝,可是要就我們自己得利益來講,那《無量壽經》是第一殊勝,其他的法門我們得不到利益,好是好,我們不得受用。這一段,實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的疑難,遇到許多人故意來找痲煩的,你把這個道理、事實懂得了,你就可以為他介紹。

【會疏曰,佛法難聞,故云難值,佛身難睹,故言難見。】

這是解釋經文上「難聞難見」。佛法確實是難聞,『值』是遇到,你不容易遇到,因為在漫長的歲月當中,這個世間有佛出世的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在我們人覺得一萬二千年是很長的時間,如果你要想到底下一尊佛出世的時候,你才曉得世尊的法運太短了。這在一個大的時段當中,佛經上稱為劫,這一個大劫,賢劫。賢劫之中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當中的第四尊佛。第四尊佛滅了,第五尊佛什麼時候來?《彌勒下生經》上告訴我們,五十六億年以後,第五尊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五十六億年,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怎麼比,不能比,五十六億年!這才曉得,這個世間有佛法的時段太短。

你在六道輪迴,輪迴得到人身,又遇到有佛法的時候,不容易!縱然佛法在世間,在古時候,交通很不方便,交通工具裡面最快速的是馬,騎馬這最快速的。最好的馬匹,一天要照現在英哩來算的話,頂多可以走二百哩,這個馬就非常快了。通常旅行都是步行、徒步。世尊出現在印度,在印度的北面,他的教化,印度整個地區都達不到。我們讀歷史知道,世尊當年講經說法,大多數都是在恆河流域,這麼小的一個區域。才知道同時跟佛出現在一個時代,遇到佛也不容易。現代科技發達,資訊發達,像我們剛才看電視網路,全世界每個地方都能看到,雖然不能親見本人,但是形象、音聲都接觸到,這是得力於三千年之後的科技進步。所以,佛法確實難值、難見。

佛在經上說出這個事實真相,其目的是叫我們要珍惜機緣,機緣不容易遇到。如果在這一生錯過,縱然我們這一生做人還很不錯,修五戒十善,是個好人,我們常講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你是個好人,來生能得人身。得人身之後,是不是再能聞到佛法?靠不住。美國這個地區,科技發達是世界之冠,這一塊土地上有兩億多人,你們去打聽打聽,幾個人聞到佛法?幾個人知道阿彌陀佛?幾個人看過《無量壽經》?你就知道確實不成比例。難值能值,難見能見,這是大幸。世間哪一樁事情幸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幸運的。你要說為什麼?你遇到佛法,你就有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的機會,你有了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多難得,這個機會多麼可貴。佛說這個話用意在此地,我們今天遇到佛法,而且遇到佛說最真實的佛法,如果我們不信、不解、不認真的去修行,當面錯過,那是真正的可惜。下面一段:

【般涅盤經曰,有尊樹王,名優曇缽,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

『優曇缽』花,佛經上所講的,我們沒見過。在中國有與它類似的,曇花,古人形容開花時間之短,都以曇花一現來形容。曇花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台灣也很多,見過的人不少,確實它的時間短暫,它開的時候都是夜晚十二點,大概開花只有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以後,漸漸的它就慢慢枯萎了,所以開花時間最短,形容機會難得。佛經上講的優曇缽花是不是我們中國的曇花,就很難講,可能品種也不一樣,因為經上講的這個花『有實無華』。『若金華生者,世乃有佛』,可見得這個花開花是非常之稀有,如果開金色的花,世間就有佛出世,是一種祥瑞之相。

【出曜經曰,數千萬劫,時時乃出,群生見華,謂曰如來將出。】

這是經典上有這麼一段傳說的記載。『數千萬劫』是形容時間長,不一定是真的。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會見到,非常稀有,佛出世才有這樣的祥瑞。若非佛出世,優曇缽不開花。

【嘉祥疏曰,如來正覺其智難量者,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非下情所測。】

這段話也是真實的。如來果地上,親證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是不可以測量的。這個地方只用兩句話來形容它,『明真智妙絕,照窮法界』,明是明了,真實的智慧,妙絕是不可思議。它的作用正是《般若經》上所講的,無所不知,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的,沒有一樣不清楚的,有這麼大的能力。可是諸位要知道,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此地這個「真智妙絕」就是無知,這是智慧之體;「照窮法界」就是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跟此地這兩句,意思完全相同,說法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

『非下情所測』,測是測量、測度。「下情」是指誰?等覺菩薩以下。等覺菩薩比佛就下了,等覺以下,對於佛的智慧都不能夠了解,我們怎麼能猜測得到佛的智慧?不但研究不出來,討論不出來,連想像都達不到。想像是第六識起作用,法相宗告訴我們,凡夫的用心叫八識,八識裡面功能最大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一,它向外能夠緣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它都能緣得到,向內能緣到阿賴耶識,所以它的能力最大。但是還是有界限,內裡面界限是阿賴耶,外面界限是十法界,十法界以外的一真法界它緣不到,內裡面阿賴耶之外的真如本性,它緣不到。這就是說為什麼不可思議?是你思惟想像決定達不到的。要怎樣才能夠現前?才能證得?離開思惟想像就證得了;要用思惟想像去證,沒這回事情。這個理甚深,事不可思議,不是下凡常識能知的。

我們學經、研教,無論依照哪個法門來修行,若是用心意識,你費的力氣不少,你的成就很有限,正是所謂事倍而功半。經論上佛常講,用心意識修行,修到最高只能夠修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這是到頂點了,再沒有辦法往上去,再要往上去,那就要離心意識。可見得離心意識要緊!我們要能信得過。真正用功夫,功夫用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上,在佛法裡,我們讀誦經典,怎樣離心意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離心意識。這部經從頭到尾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動一個念頭,這個時候你用的是真心,不是妄心。如果你讀經,一面讀一面想它的意思,那就完了,你就落在心意識裡面,你所得到的很有限,是什麼?佛學常識而已。「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你一絲一毫都得不到。為什麼?如來真實義是離心意識的,離心意識你才解如來真實義。你用心意識,你決定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所解的那個經是你自己打妄想,不是真實的。這是我們特別要提出來為大家說明白的。

許多學佛的同修就在這裡犯這個毛病,他不相信,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經意思我就明了了嗎?真的會明了。實在講,明了的道理佛在經上常講,你聽得耳熟,可惜你沒用上。佛法常說「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守法、守規矩。佛叫我們離心意識,我們就離心意識,這就是持戒,這就守規矩。教我們離心意識,我們偏偏還要用心意識,你就沒有持戒,你怎麼會得定?不用心意識,怎樣是不用心意識?剛才講了,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不用心意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你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能得定。無論修什麼法門、無論用什麼方式修行,全都是修定,讀經也是修定,定裡面就有慧,慧裡面有定。讀經如是,穿衣吃飯也如是,灑掃應對還是如是。

三學增上,三學是戒定慧,什麼時候離開過?定慧等學,什麼時候間斷過?你才曉得會修行的人,無論環境是順境是逆境,功夫從來沒有間斷過,這個功夫就是三學定慧,從來沒有間斷過。只要在一切法裡面,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就成功了,而且真如經上講的,速疾成佛道。但是我們自己想想,煩惱習氣太重,不但是讀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了分別執著,都會起心動念,這就是前面講的「人機劣故」,我們的根性太劣。這是說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唯有如來果地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這個境界,不是佛哪裡會知道?沒成佛不知道,所以「非下情所測」。

【甄解曰,如來正覺者,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此應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難量。】

這當中有省略的。

【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

《甄解》這段話也說得很好,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應當向這個方向、這個目標去努力。說『如來正覺』,如來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乘彌陀一如來成正覺故』,這句話很不容易說出,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不容易。《甄解》這個說法,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跟我們證明了,《要解》上明白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釋迦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莫不如是。

這個說法,不是修淨土的人聽到就很難過,認為你們修淨土的人太狂妄、太自大,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那他反過來問一句,經上說得很清楚,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十劫以前成佛的,他念什麼成佛的?十劫以前那些成佛的人,還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什麼緣故?阿彌陀佛在西方示現成佛到今天十劫,是示現的,阿彌陀佛絕對不是十劫前才成佛的,正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他真的是那個時候修行成佛的嗎?不是的。佛在《法華經》上說過,他久遠劫就成佛了。《梵網經》上說過,他這次,就是三千年前這一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成佛,已經是第八千次了。以此類推,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這一次不曉得是幾千次、幾萬次,早就成佛了。所以說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

『此應身即本地身也』,本地身就是法身、報身,三身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其智難量』,他的智慧德能不可思議,沒有法子能夠測量。下面這兩句話說得好,佛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智慧?『念佛三昧為所住,住此發勝妙智故』,這兩句好!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怎麼證得的?是念佛三昧證得的,這部經主要的就是講念佛三昧。本經的第二品,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住空、無相、無願法門」,古德將這個三三昧,解釋為念佛三昧。實在講,這個三三昧是通一切三昧門,一切三昧門的總綱領,當然念佛三昧也不能例外。在因地上稱為三昧,在果地上稱為三解脫,解脫就是大涅盤的意思,這三種方法入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我們這一句佛號與三三昧相應,就能夠契入,就能夠發勝妙智故。

如果對這些理論不明了、不清楚,能不能入這個境界?也能。怎樣能入?老實念就能入。老實念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念佛的原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只要做到這八個字,自自然然與三三昧相應。而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攝是收攝,把六根從外面境界收回來,這是都攝六根。怎麼個收法?我們眼見外面色,如何能把這個從那裡收回來,怎麼個收法?實在講,六根的主宰是心、是意識,只要收心就行了,就能夠都攝六根。不但佛法講求這一招,儒家都不例外。你看中國人,現在人不念,從前人常念的「四書」。《孟子》裡面就有說,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求其放心就是都攝六根。原來這個心放在外面,放在五欲六塵上,起貪瞋痴慢,現在把心收回來,實在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收心,收回來了;如如不動,這心是定的。所以儒家講收放心,跟佛法講都攝六根是一個意思。然後淨念相繼,如果要不懂得收攝六根,你的淨念不能成就,你念佛念得再多,決定不是淨念,為什麼?裡面有夾雜。如果說是都攝六根,裡面就不會夾雜。而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把念佛的功夫完全破壞,所以念佛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一定是斷煩惱、開智慧。這是講到念佛三昧能發自性般若勝智。

【最勝王經壽量品偈曰,若人住億劫,盡力常算數,亦復不能知,世尊之壽量。】

這是解釋無量壽,舉一個比喻來說,這是假設的。假設有一個人他的壽命很長,能夠住世『億劫』,劫,這個時間已經就很大了,一億劫。盡他畢生的壽命、能力,他不停的在計算,也沒有辦法算出佛的壽命,所以稱之為無量壽。實在講這個時間,時間不是定法,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何況時空裡面的一切,《金剛經》上講得最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時空不是真實的,不是定法,現代的人逐漸明白了。由於科學的發達,說出這些自然現象,我們曉得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在佛法裡面,它是屬於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下面:

【晉譯華嚴曰。】

晉譯是《六十華嚴》。

【知無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無量劫。】

這兩句說明時間不是定法。我們世間人把時間看成定法,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絕非正確。說無量壽、說無量劫,那個意義,真正的意義在哪裡?是在他個人的感受,他的苦受、他的樂受,是在他感受裡面的長短,真正意思是講這個。而不是真的有時間長短,年月日時全是假的。這在現代,飛機的速度快了,將來可能是幾個小時就繞世界一周,才發現地球上的時間不一樣,現在所講的時差。所以時不是個定法,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但是他的感受確實好像是那麼長,譬如墮地獄那個感受,真的是像無量劫的那種感受、那種苦受。

【會疏曰,究謂究竟,暢謂通暢。】

這是解釋經文上「究暢無極」,解釋這一句。

【簡異因位所得,故曰無極。】

這都是讚嘆如來果地上究暢無極,他所證得的是究竟、通暢,通是沒有阻礙,通達而無障礙,暢是舒暢。『簡異因位所得』,簡是簡別,異是不同,就是說明,他跟因位上所得的決定不一樣,因位是菩薩,菩薩修因,佛是證了果,果地上的境界跟因位上完全不同。所以,等覺菩薩還是在因位,對於果地上的如來的大智,他也搞不清楚。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是如來果地上所展現的境界,經上才講,這個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即使等覺菩薩,要不得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他也搞不清楚;等覺菩薩尚且搞不清楚,何況我們!因此可知,我們今天對於這個法門、這部經典能懂一點、能說一點,說出來諸位也能聽懂一點,我們這個能力在等覺菩薩以上,這是真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個能力?給諸位說,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我們得不到佛的本願加持,決定不懂。你要不相信,你到外面去找一個人,你把《無量壽經》的道理講給他聽聽,他聽不懂,這是事實。你到處去找,到處跟人家講講,看他會不會相信?他聽了搖頭,不曉得你說些什麼,反而感覺到你這個人頭腦有點兒不太正常,說一些奇奇怪怪的話,他聽不懂。所以這個講堂裡面,我們講、跟諸位聽都得佛力加持,這是真實的。

在美國,我們也有時候遇到有一點神通的人,一般講的,現在大陸上叫特異功能,有這種人。他有的時候到我們這邊來,他也很歡喜來聽經,他聽得懂嗎?他聽不懂。聽不懂為什麼要來聽?他有特異功能,他見到這個場所有佛光,沐浴在佛光當中身心自在,他有這個感受。如果能力強的人,這個地方邀請一個法師來講經,還沒來,甚至於還是大概一個月之後才會來,能力強的人會看到這個建築物放光。還在籌備期間,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有光明注照了;講的時候,那光就非常的盛,非常旺盛。這些決定不是他造謠言,絕對不是他亂說的,這是事實。所以,若不得三寶加持,沒有辦法理解經義。底下一段:

【華嚴經中之十自在。】

這個『自在』是解釋「我」的意思。佛法裡面講無我,「我」的定義就是這十條。如果這十條你統統都有,那你就有我,你不是無我,我也是真有,證得「十自在」的人就有了。所以佛法裡面講「常樂我淨」,這四樣東西真有。常是什麼?不生不滅,那是常,生滅就無常,確實不生不滅。樂是永遠沒有苦受,這才叫樂。我,就是自在,十種自在。淨是清淨,一塵不染,身心永遠是清淨的。這四種叫四淨德,清淨的淨,四淨德,什麼時候才能證得?破一品無明就證得。《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具足了常樂我淨這四種德行。沒有證得法身的人沒有,這四樣東西都沒有,都是假的,所謂是有名無實。

十種自在,講《華嚴經》上才說,如果不講《華嚴經》,很少講到這十種自在。黃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引用《華嚴經》這一段,我們在這個地方也順便略說說。十種自在,第一種:

【一命自在。】

『命』是壽命。我們現在壽命不自在,壽命要隨心所欲,就自在了,喜歡短就短,喜歡長就長。我們為什麼不自在?我們受業力的支配,變得不自在。法身大士何以能得自在?他的業障消了,他沒有業障,所以命就自在。

【二心自在。】

心裡沒有污染,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他得自在。六道凡夫的心不自在,我們六道人很可憐,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你的心怎麼會自在?阿羅漢,執著沒有了,還有分別;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有妄想、還有分別,還是不自在。比我們凡夫是自在多了,比起法身大士,他不自在。他必須把妄想分別也要斷掉,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證得一真法界,他就成為法身大士,他的心得自在了,清淨無染。

【三資具自在。】

這個『資具』就是我們講的物質生活,衣食住行得大自在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在《無量壽經》、《彌陀經》上都看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十種自在都有、都得到,這是真實利益。實在講我們帶業往生的,我們的煩惱並沒有斷,為什麼就有法身大士的享受?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他四十八願裡頭有的,四十八願有一願不能兌現,他就不成佛。所以是四十八願加持的,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一切的受用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

像經上講的,西方世界你住的宮殿樓閣那個樣式,想什麼樣式就變成什麼樣式,也不必去經營,也不要去建築,隨心變化。你想住到大一點的房子,就變得很大;太大了,你覺得不好,喜歡小一點,它就慢慢變小,總是如你自己的意思。喜歡房子在地面上,就在地面上,喜歡房子在空中,它就浮到空中去,「資具自在」。

【四業自在。】

菩薩還有什麼業?菩薩度化眾生是他的事業,他沒有別的業,就是教化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一個也不會漏掉。不但不會漏掉,連感應的時間都不會錯過。眾生有感,佛菩薩來應,不會我們這裡有感,他慢慢的來應,不會。我們跟世間人約會還有遲到的,還有誤點的,佛菩薩決定不會。這是『業自在』。

【五受生自在。】

『受生』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身分,所以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我們執著這個是什麼佛,那個是什麼佛,這是什麼菩薩,這都是分別執著,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相,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楞嚴經》上講的。所以才能得一切眾生的歡喜心,一切眾生才願意聽菩薩的教誨,他隨心應量,『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

這個『解』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他不理解的,你不問他,他不說,隨問隨說。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就是這樣的,像釋迦牟尼佛住世,講經說法都是別人向他請教,佛才答覆、解說。如果沒有人問,佛一句話也不說。說法儀式裡面,雖然講有十二種,就是十二類,十二類中有一種叫無問自說。這個很少,這是非常特殊,像《彌陀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這個例子很少。而說出這個法門,一定是非常稀有的法門,深妙的法門,一切菩薩們問不出來。可是眾生機緣成熟了,佛觀察眾生的根機,雖沒有人問,他說出來大家能接受、能理解,能夠依教奉行而得殊勝的利益,所以不必別人問,他就說了。

《淨土三經》裡面,《無量壽經》是阿難啟請的,有人問的,《觀無量壽經》是韋提希夫人啟請的,也是有人問的,唯獨《阿彌陀經》沒有人問,這是很少的例子。所以「解自在」。解自在裡面特別顯示的,就是經上講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真正到解自在。

【七願自在。】

願是因地時候所發的,修菩薩道的時候發了許多的願。到成佛的時候,這些願力只要遇到緣,自然都兌現,沒有一個願是空過的,這是『願自在』。

【八神力自在。】

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神通,天眼通、天耳通。所謂自在,他的能力能夠達到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像阿羅漢,宿命通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五百世以外他就不知道,那就不自在。菩薩的通力比阿羅漢大,但還是有限度。菩薩的天眼能見一個大千世界,甚至於十個大千世界、百個大千世界、千個大千世界,都有限制、都有範圍,不能稱為自在。唯獨佛在果地上,過去現在未來,盡虛空遍法界,他統統都見到、統統都聽到。這是講六種神通達到究竟圓滿。

【九法自在。】

這個『法』是講度眾生的善巧方便。一切眾生種種根性不相同,應該給他說什麼法就給他說什麼法。所說之法,必定叫對方能得真實的利益,或者是證果、或者是開悟、或者是種善根,決定得利益。

【十智自在。】

權實兩種智慧圓滿。

具足這十種自在,才叫「我」。所以平常我們講,一般簡單講「我」的意思,通常講兩個意思,一個是自在的意思,一個是主宰的意思,自己能作得了主,自己能得自在,這才叫我。我們現在哪裡有我?自己作不了主。如果要作得了主,應當年年十八才對;你一天天衰老,你就作不了主。你應該身體健康、強健,你還會生病,那你就作不了主,自在是更談不上。所以你想想,佛法講的無我是事實,絕非虛妄。眾生確實無我,無我執著有我,這是最大的一個邪見,就是錯誤的見解。下面一段:

【蓮池大師疏鈔曰,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

這是蓮池大師,在《彌陀經疏鈔》一開端講的幾句話,這幾句話讚嘆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心,或者講真如,或者說本性,都是一個意思,我們就真心來講。真心『靈明洞徹』,這四個字是形容它智慧,前面講,不可思議的智慧。洞徹是說它的作用,盡虛空遍法界無微不照,再遠、再細微它都看得清楚,它都聽得清楚。我們六根的本能是這個樣子的。

『湛寂常恆』是講性體,前面「靈明洞徹」是講性用,自性起用,就是六根的起用。這一句是講體,它的本體「湛寂常恆」。湛是比喻,像水,很靜,沒有波浪,很輕,沒有污染,這是湛的意思。真心裏面沒有污染,也沒有波動。「常恆」是永遠是這個樣子,我們現在墮落在六道,我們的真心有沒有動?沒有,經上也常講,動搖,動搖是妄心,真心確實沒有動。成了佛,沒動,在六道里輪迴還是沒動。六道輪迴是什麼事情?六道輪迴是妄心在作崇,絕對不是真心,妄心有生滅,真心沒有生滅。《楞嚴經》說這樁事情說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徹,你看經裡面很長一段經文,十番顯見。世尊對波斯匿王、對著阿難大眾說明真心,舉見性來說,舉這一個例子來說明,見性明白了,自性你自然統統就明了。十番顯見,把它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這一句話,「湛寂常恆」,所以這四個字要詳細解釋,《楞嚴經》上十番顯見是最好的解釋。心是不動的,真心不動,真心離念。念是什麼?妄心,真心不是妄心,有念則是妄心,離念就是真心。所以你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時候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聞是聞性聞,沒有用六識,不是用六根六識,是用的真性,就是用的自性。

『非濁非清,無背無向』,這就是不垢不淨,《心經》上講的不垢不淨,濁就是垢,清就是淨。「無背無向」,凡是所有一切相對的都加不上,它不是相對的,離開一切相對。離開相對,我們講是不是絕對的?也不是,絕對跟相對還是一對,所以說不可思議。底下講,『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唯獨自性不可思議。『大哉真體』是讚嘆,這一句是讚嘆,實在找不到讚嘆的名詞了,用一個「大哉」。它是真的,它是萬法的本體,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三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53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六面,看最後一段,五十六段:

【疏鈔曰,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隻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這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這個亦是讚嘆,也是說的事實。『澄濁而清』,這是說的清淨心。濁是染污,我們現在所說的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些污染就是佛法里講的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染污了我們的心性。心像水一樣,必須要把它澄清。在佛法裡,澄清的方法就是修定,用禪定的方法遠離一切污染。這是「澄濁而清」,恢復清淨心,也就是淨而不染。

『返背而向』,「背」是違背了性德。我們淨宗所標榜的修行綱領,真誠是性德,我們現在對人是虛情假意,這是違背了性德;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都是性德,我們現在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顛倒、沒有慈悲,完全違背了性德。大師在此地教給我們,返背,把違背性德的反過來,回過頭來,要向著性德,這是平常我們講的皈依的意思。皈依是回頭,從濁回過頭來,依清淨心;從背回過頭來,要向著性德,這就對了,這是真正修行。如果真的做到了,實在講,凡夫成佛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問題就是你不肯做。所以這樁事情可以說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只要自己肯做,誰也干涉不了,沒有人能夠障礙。特別是淨宗這個法門,我們一心執持名號,家裡人討厭我們念佛,我們不出聲,我們默念。所以,外面境緣障礙不上,你在心裡頭用功,你在外面隨緣,絲毫障礙都沒有。

『越三隻於一念』,「越」是超過,「三隻」是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成佛需要這麼長的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淨宗法門只要功夫得力,功夫得力就是前面兩句,你能夠從濁而清,從背而向,你的功夫就得力。「一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一生就成就了。一生成就,實在上說,果真功夫得力的話,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往生論》裡面所記載的,差不多十之七、八,三年就成就,這是事實。有很快的,幾天成就的、幾個月成就的,那是少數。證明經上講得沒錯,《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講得沒錯,確實有人在七天當中就成就的,但是三年成就的是非常多。如果一生都不能成就,那是他用功不如法。這是講時間之短,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

『齊諸聖於片言』,片言就是一句佛號,用一句佛號這種方法來修學。齊是平等的意思,諸聖是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一類的等覺菩薩,你可以跟他平等。『至哉妙用』,這個巧妙的作用達到頂點,這是講修行方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不能跟它相比,說明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底下說,『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前面這個不可思議是講性體,是講自性,這一段不可思議是講修德,修行功夫,就是信願持名。『其唯佛說歟』,就是佛說的這一部《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是大本。文有廣略不同,《無量壽經》的經文長,《彌陀經》的經文短,可是裡面的意思沒有兩樣,完全相同。因此,讚嘆《彌陀經》的就是讚嘆《無量壽經》,這個讚嘆可以通用。我們看底下這篇,「法藏因地第四」。七十七面,第一段。

【甄解曰,以世間配般若,自在即解脫義,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縱不橫,名世自在王。】

《甄解》裡面這一段是解釋「世間自在王」。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遇到這尊佛,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這是解釋這個名號的含義。『以世間配般若』,世間代表般若的意思。『自在』就是代表『解脫』的意思。『王』是『法身』的意思。世間自在王,他所表的意思就是法身、般若、解脫,表這個意思。

『三一相即』,這個「三」,就是法身、般若、解脫,在佛法里稱為「三德密藏」,也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我們常講萬德萬能。這個德能也就包含了智慧,它是圓圓滿滿毫無欠缺。無量的德能,把它歸納,不外這個三大類。般若是智慧;解脫是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的,前面我們看《華嚴》講的八自在,八自在就是解脫的意思;法身是理體,是本體,能現十法界依正莊嚴。自性總不外乎這個三大類,所以稱為三德密藏。常說的四淨德,就是常樂我淨,前面也跟諸位提到了。這個三德都具足常樂我淨,般若裡面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頭也有常樂我淨,法身裡面也有常樂我淨。「三一相即」,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不縱不橫』,這是說明它是一體的,一體裡面有三個意思,三個意思決定不能夠分開的,這叫『世自在王』。可見世間自在王它的含義非常的圓滿,這個解釋得非常之好。

【合贊曰,涅盤梵行品曰。】

這是舉《涅盤經》上的一段話,引用在此地。

【云何名如來。】

解釋如來的意思。

【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云何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如來亦然,故名如來。】

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的意思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如同古佛再來,這個意思也很好。《金剛經》上說的意思也非常好,「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講法講得更圓滿。諸法如義是從理上講的,如諸古佛再來,是從事上講的,理事不二。這個文不難懂。『云何名如來』,為什麼稱作如來?底下的解釋就是『如過去諸佛所說不變』。由此可知,佛有沒有說法?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曉得,佛沒說法,佛所說的不過是說古佛之所說,沒有他自己的意思。正如同孔老夫子所云,「述而不作」,孔老夫子很謙虛,他一生所教學生的,都是教古人的東西,沒有他自己的。這述而不作,他自己沒創造,全是古人的東西。現在人提倡創造、發明,佛菩薩沒有創造,也沒有發明,都是述說古人的教訓而已。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

諸位要曉得,述古,沒有創意,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凡是講到創造、創意,都是從第六識的天天打妄想、分別執著,從這裡出來的,這個裡面出來的不是真東西;真東西不落心意識。不落心意識,你有什麼創新?落在心意識裡頭才有創新,所有新的都是虛妄的,經上講得沒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東西是自性流露的,自性流露的那都一樣,決定不是創新的。這個觀念要沒有,天天想創新,天天要搞新奇,那就壞了。其實古德早就說過,所謂「和尚不作怪,居士就不來拜」,為了要居士來拜,天天要搞創新、天天要搞新奇。而不知道這個新奇東西、花樣,沒有真實的利益,真實利益就是老老實實的,才能得真實利益,才能如法如理修學,你才能得定,才能開真實慧。所以,諸佛如來沒有創新,所說一切經沒有創意,全是古人所說的。我們現在講復講,講別人的東西,哪有自己的東西!人有自己的東西,值得驕傲。佛沒自己東西,所以佛不值得驕傲,全是古佛的,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驕傲是煩惱,值得驕傲就是值得煩惱。這是我們要明了的,述而不作。

底下說的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它不變?『過去諸佛為度眾生,說十二部經』,「十二部」就是一切經,所有一切經教給它分類,不外乎這十二種。『如來亦然』,此地這個如來就是稱世間自在王如來。所以稱他作如來。

【會疏曰,如來義有三。】

這又一個解釋。

【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

法、報、應三身都可以稱如來。《金剛經》上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是法身如來,從體上講的。從體現相,這個相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所以稱如來,它怎麼來的?如來,如來的意思就是無所來,亦無所去。佛身如是,所有一切眾生身沒有一個不如是,哪一個不是如來?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如來。雖是如來,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就叫如來。所以我們是迷而不覺,不知道這個身體、不知道環境的現象是怎麼來的。

【轉法輪論雲,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

『報身』是一個修行人功夫達到究竟圓滿時候的自受用身,叫報身,就是自己享受的。『第一義諦』就是真如自性,就是前面講的法身,法身是如,如是自性的本體。來是現相,現的什麼相?圓滿的智慧。自受用的報身,智慧身,身是智慧,境也是智慧,享受也是智慧。我們所謂的高等智慧的享受,圓滿智慧的享受,這就是報身。真實智慧,所以稱他作如來。

【成實論雲,乘如來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應身如來也。】

這是講應化身,應化身不是自受用,是他受用;換句話說,現身說法完全為眾生,與自己毫不相關。《華嚴經》上跟我們說的,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毗盧遮那是梵語,什麼意思?遍一切處,整個虛空法界就是自己,這是法身。毗盧遮那有沒有相?沒有相;沒有相,我們也把他塑一個像,叫它做毗盧遮那。這個是沒有法子,用它來表法,希望你見到這尊佛像就想到什麼?我們真正的身是盡虛空遍法界的,不得已用一個形像來表示。可是你要著了這個相就錯了,他確實沒有相;如果說有相,那盡虛空遍法界的相就是他的相。

盧舍那佛就是報身,智慧之身,這是自受用身,有生無滅,他證得之後永遠不會失掉,那是真正的無量壽。法身佛的壽命說不上,不能說他壽長壽短,他沒有。報身就可以說,有始無終,這是真正無量壽。應身佛,隨緣,隨一切眾生機緣,長短不定。所以,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住世長短不是他的事情,也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眾生能不能接受他的教誨。有人能接受的,他一定多住幾天,沒有人接受了,他就走了。所以他那個緣完全在眾生這邊,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的時間長,他住的時間就長,感應的時間短,他住世的時間就短,完全是感應道交。所以『乘如來道』,從法身、報身變現出應化身,『來成正覺』,也稱如來,這個說法叫應身如來。

《會疏》把這個意思說得很詳細,給我們分開來,法、報、應三身。

【天台壽量品疏雲。】

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壽量品》。智者大師有《法華經文句》,《文句》是註解的名字,這是《文句》上所說的。

【如者,法如如鏡,非因非果,有佛無佛性相常然,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不動而至為來,指之為法身如來。】

這是天台大師所說的,智者大師講的。『如』是說『法如如鏡』,「法」是指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法,這個一切法,它的理與事就像鏡子一樣,用這個來做比喻。你看鏡子,一面鏡子,鏡子裡面的影像,森羅萬象都在其中。這些相從哪裡來的?怎麼來的?諸位細細想想鏡子裡面的相,比喻只能比個彷佛,不能比得恰到好處,沒有法子比的。我們見的鏡子裡的相從哪裡來的?外面有這些境界相,照進去的。我們把外面的相不要去理會它,單單講鏡子裡面的相,你才能懂得這個比喻的意思。

他把真如本性比作一面鏡子,如果就六道、十法界來說,法相宗講的,把阿賴耶識比作一面鏡子,阿賴耶識叫大圓鏡。這面鏡子裡面顯現的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同鏡子裡的相一樣,《金剛經》上形容它夢幻泡影。有沒有相?有,是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不是真有,不是鏡子相沒有了,才叫它鏡子沒有相,即相無相,鏡子裡照,它確實沒有;阿賴耶識所現的依正莊嚴之相,真如本性所現的依正莊嚴之相,就跟鏡子的相一樣的。現相之時就沒有相,所以即相離相,即相無相,決定不能執著。你說什麼原因現的?『非因非果』。如果有因,它就有真的果,那個相就是真的,就不是妄的,沒有因;沒有因這才是假的,所以假相。非因非果。

『有佛無佛性相常然』,性不變,相也不變,那個相不是說相狀不變,是相的本質不變。相的本質是什麼?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道理永遠不變,無論現什麼相都是虛妄的。現六道的相是虛妄的,現十法界的相也是虛妄的,現眾生相是虛妄的,現佛菩薩相也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裡面並沒有說佛菩薩例外,沒有這個說法;諸佛菩薩相也是虛妄,這才平等、這才清淨。如果你以為是真實的,真實的你就會執著。不是因為叫你不要執著才說不是真實的,那就是欺騙眾生,那打妄語,確實無相。所以佛才教給我們要離相。如果真的有相,佛叫我們離相,那是錯誤的,相確實是無。一切大乘經裡面佛講得很透徹,現相的確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就是講相的存在時間非常短暫。我們看到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現相存在,實在講是相續相,剎那生滅的相續相,並不是真正的存在。真實,確實不存在,世出世間,連諸佛菩薩也不存在。

雖然說非因非果,何以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不同的相?佛也給我們說出來。從非因非果裡面說有因有果,所以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要沒有因、沒有果,應該現出的相是相同,不應該有兩樣,既然有種種不相同的,那必定有因。可是諸位要曉得,非因非果是從理上說的,是真的;有因有果是從事上講的,是從妄相上講的。非因非果現種種相,種種相裡頭有業因,所以它業果不相同。

「有佛無佛性相常然」,無佛這是九法界,有佛這是佛法界,這個意思就是說十法界。性相常然,我們一般講這自然的現象,佛不用自然,佛用法爾如是。為什麼佛要用這個名字,不用自然?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那時候印度宗教很多,有些宗教執著自然。就是講一切現象的來源,有一部分宗教執著因緣生的,有一部分宗教執著是自然生的。所以,佛為他們說明事實真相是非因緣、非自然,《楞嚴經》上就講得很清楚。其實說因緣也可以,說自然也可以,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佛講非因緣、非自然是破執著,執著就落在意識裡頭,落在分別執著裡面。所以佛說法實在是善巧,真的是善巧方便。我們世間人感官裡頭,佛的用心良苦,以種種法破一切眾生的妄想執著。妄想執著離開了,佛就講法也沒有,如果你再執著有個法,又錯了。《金剛經》上說得透徹,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舍就是決定不能執著;不是不要佛法,要佛法而不執著佛法,就對了。

底下說,『遍一切處而無有異為如』,「異」是兩樣,「遍一切處」確實是相同的,是不二的。這是講性體,所有一切法都是從性體變現出來的幻相。『不動而至為來』,確實沒有動,「來」是什麼?來是現相。雖現相,也是不來而來,也是不現而現。所有一切現相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只是凡夫迷而不覺。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心清淨,所以清淨心非常重要。《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淨極光通達」,心清淨就是禪定、就是三昧,淨到極處的時候,自性般若就現前。光是般若智慧,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無礙,全都照見,《般若心經》上講「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見到事實真相。五蘊是代表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不外五蘊,這五大類。皆空是才曉得這些法原來全是虛幻不實,皆空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六個比喻,夢幻泡影,如露如電,照見了。才曉得它「不動而至」,這個時候稱它作如來。這是就法身說的,從法身現相來講,那就是報身如來、應身如來。

【大論曰,佛諸結使除盡,得一切智慧,故應受一切天地眾生供養,以是故佛名應供。】

此地這個《大論》就是《大智度論》,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為我們解釋『應供』。佛有十個名號,前面講的如來,是第一個,應供後面有正遍知。這十個名號怎麼個講法?什麼意思?此地都略為介紹一下。這是舉《大論》裡面的說法。『佛諸結使除盡』,「結使」是煩惱的代名詞,經中常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是結,見思煩惱是使,所以見思煩惱經上也常講十使,十個。這十個就是見惑五條,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個五條是五個見惑,思惑也有五種,就是貪、瞋、痴、慢、疑,合起來十個,所以經中叫十使。使是什麼?古時候差使,差使在現在制度裡面叫刑警隊,專門捉壞人的。如果說有十個刑警隊天天跟在你後面,你就痲煩來了,天天找痲煩。所以把見思煩惱比喻十使,這是比喻上說的,它是煩惱的代名詞。

佛,見思、塵沙、無明都斷盡了,這除盡,都斷盡了,『得一切智慧』,這個一切智慧就是經上常講一切種智,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一切智慧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此他應當接受一切天人、眾生的供養,佛為眾生的大福田,眾生種福,一定要供養佛。所以接客群生的供養,這叫「應供」。供養裡面,除了財供養之外,佛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法供養。法供養裡面,第一條就是如法修行供養。所以,我們對於諸佛如來應當要怎樣供養?要依教奉行,佛教導我們應當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教給我們哪些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要去做,這是真正供養佛。底下一段:

【淨影疏曰,證滅相應,故名為應,又證滅故,合應供養,故云應供。】

這是小慧遠大師說的,在《無量壽經義疏》裡面講的。『證滅相應』,這也是解釋『應供』,應的意思是這樣的。證是能證,滅是所證,滅就是涅盤,四諦裡頭的苦集滅道,滅就是大涅盤,就是大寂靜。相應也叫契入,世俗一般人講證果。能證所證是一不是二,能所不二,能所一如,這叫相應,所以稱之為應。

『又證滅故』,因為佛證到極果,果報達到極處,也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徹底的明了,再沒有絲毫的疑惑,這叫證滅。前面這個證滅是著重在相應,能證跟所證相應,這個地方證滅是從理上講的;前一句是從事上講的,相應是從事上講的,這是從理上講的。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了。

『合應供養』,這樣的人,不但是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實在講他應受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的供養。九法界是除六道之外,有聲聞、緣覺、菩薩,九界眾生都應供養佛。為什麼?佛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這是應供的道理在此。底下這條還是解釋應供。

【會疏曰,萬行圓成,福惠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故號應供。】

《會疏》這個說法完全從事上講的。我們為什麼要供養佛菩薩?佛菩薩又怎麼可以說應當接受我們供養?他為我們做了些什麼事?我們今天世間一切眾生,你每天在那裡勤苦工作,所以你應當得到報酬,報酬是供養,你盡了義務,當然你就有權利享受。佛對於一切眾生做了些什麼,他應當接客群生的供養?佛是教化一切眾生,『饒益有情』,這兩個字含義就深廣。饒是豐饒,最豐富的,益是利益,對於一切眾生,他能夠帶給他最殊勝的利益,那眾生當然要供養他,他自己也應當接受供養。

所以說佛有大智慧,『萬行圓成』,這是講他的修因圓滿了,累劫的修行,達到圓滿,成就了。『福惠具足』,福是什麼?是戒定,惠是智慧,圓滿具足。我們世間人認為名聞利養是福報,那個不能不說是福報,那太小了。這個東西曇花一現,何況裡面不清淨,名聞利養帶給你決定的煩惱,它有副作用。佛教給我們享福,享清福,什麼叫清福?遠離名聞利養,身心清淨。清福知道的人不多,會享的人很少。什麼是真正的福報?你的心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妄想、沒有牽掛,你看這個人多舒服,這是真正的福報,世間人不懂。世間人不以為這是福報,但是這是真正的福報。

我們在前面讀過十種自在裡頭有資具自在,那是一切受用自在,受用自在就是福報裡頭來的。我們世間人要得到一切受用,好辛苦,諸佛菩薩這一切受用不辛苦,衣食自然的。在美國,大家出門都要有車,諸佛菩薩有神通變化,不要車,車太痲煩了。他心裡想到哪裡他人就已經到了,速度之快,比光、比電還快,那才叫真自在。像西方極樂世界,經上告訴我們,他們那邊人到十方世界去旅遊、去拜佛、去聽經,無論距離多麼遠,一念頃就到達。喜歡身體去就身體去,喜歡連自己的房子統統帶過去都行,宮殿隨身,你說那多自在!這才叫福慧具足。這個福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的,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這個自在是屬於能力。

這是給六道眾生,給九法界眾生做個好榜樣,你要想得到如來果地上圓滿究竟的大自在,你一定要學佛。菩薩雖然自在,比佛還差遠了,沒有佛那麼圓滿、那麼究竟。所以,他應當接受九法界眾生的供養,九界眾生都稱弟子,尊佛為老師,弟子供養老師是應該的,老師接受學生的供養也是應該的。其實,如來在果地上還要別人供養嗎?所有一切物質供養他都不需要,他遠遠的超越了。所以佛才說,佛所要大家供養的是法供養,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因為你依教奉行,你才能達到他的境界,你才能證得他的境界,這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期望。所以說「饒益有情」,這四個字在佛菩薩的確是當之無愧,說得一點都不過分。底下這個兩段,是解釋十號裡面的正遍知。

【維摩經肇注曰。】

『肇注』就是僧肇大師的註解。僧肇是東晉時候的人,跟我們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大師同時代,他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可以說羅什弟子當中,僧肇是解空第一。這個地方說:

【阿耨多羅,秦言無上。】

那個時候國王是姚興,他跟羅什在一起參與翻譯經典的工作,那個時候是秦國,國王是姚興,所以姚秦。『秦言』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中國話,『阿耨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

【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

『三藐三菩提』也翻作正等正覺,要照字面上翻是正等正覺。『正遍知』是從意思上翻,沒有從字面上翻,字面上翻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覺。所以正等正覺就是正遍知的意思,說明他的知見正確,沒有錯誤,遍知是無所不知。所以稱之為正遍知。

【道莫之大,無上也。】

這是解釋。

【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這個意思好懂。

【淨影疏曰,正者理也,於理窮照。】

這個括弧,再加一個解釋,「即徹照於理體」。

【故云遍知。】

這個解釋也很好,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明顯。底下一段:

【大論曰,宿命、天眼、漏盡,名為三明。】

大乘經上常常看到的是「三明六通」。六通,知道的同修比較多,因為六種神通,大小乘經都說,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這叫六通。『三明』是六通裡面的三種,只講宿命、天眼、漏盡,加上「明」,實在說,比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所證的更要深、更要廣。譬如說,小乘阿羅漢的宿命只能知五百世,他的範圍並不很廣,他能夠知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他的宿命能力只有這麼大。天眼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阿羅漢的天眼,一個大千世界以外的,他就見不到。所以小乘人,因為他的見量所限,他只承認盡虛空遍法界只有一尊佛,釋迦牟尼佛。因為娑婆世界這一個大千世界,他見到了,另外大千世界,你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不承認,因為他沒有見到;他見不到的,他就不承認。所以我們看,像泰國是小乘,你到泰國寺院裡去看,佛像供得很多,幾百尊、幾千尊,你去看,全是釋迦牟尼佛的像。為什麼做那麼多?釋迦牟尼佛的分身、化身,他不承認有第二尊佛,這是見量所限制的。漏盡,他只有斷見思煩惱,見思漏盡了,但是還有塵沙、無明煩惱他沒斷。

如來果地上,是徹底斷盡,而他的宿命沒有限量。他見聞的能力,就是天眼、天耳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絲毫障礙,《無量壽經》講的洞視徹聽。這是說三明。由此可知,三明就是六通的增上,我們所謂高級的六通,究竟圓滿的六通,稱之為三明。

【淨影謂。】

這是《無量壽經義疏》裡面講的。

【明是證行,證法顯了,故名為明。】

這是解釋三明的『明』的意思,明這個字是從修行證果上來說的。『證法顯了』,法是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他來講都能夠顯明、明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絲毫的疑惑,這叫做明。這明的意思。

【涅盤經十八曰,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他這個說法跟僧肇大師講的完全相同,僧肇解釋正遍知,意思一樣的。明是什麼?明是說『得無量善果』,無量善果,實在上講就是前面所講的三明,三明六通是無量善果。而他底下有個解釋,他說善果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涅盤經十八曰,行名腳足,腳足者,名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名為明行足也。】

『明行足』也是佛的十號之一,這些都是屬於佛學常識,應當要知道的。「明」的意思前面講過了。『行』,行是足,我們走路要靠兩隻腳,佛將這個比喻作戒、慧。這個裡面沒有講定,戒定慧三學,定是樞紐,定是中心,定是理;戒是事,是行為;慧裡面有理有事。所以,特別說戒與慧,戒與慧是行,表現在事相當中,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戒就是如法,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法,慧是如理,我們講合理合法,那就是戒慧的意思。

『乘戒慧足』就能夠得無上正等正覺,就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稱佛叫做「明行足」。這些名號,顯示如來修因證果種種的方法、原理原則,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作用。我們要想如佛一樣的成就,這些原理原則不能不知道,應當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努力去學習。像這條裡面戒慧二足,我們就應當要學習。如理如法,理跟法都在經上,《無量壽經》就講得相當圓滿,真正能夠遵守,就是修菩薩行,就是行佛行。

【淨影疏曰,龍樹說,戒空慧等,名之為行,此二圓具,故名為足。】

『足』是圓滿的意思。《淨影疏》引龍樹菩薩所說的,跟前面《涅盤經》所講的意思相同,他也講戒也講慧。慧上加個『空』,空才是真正的慧。如果說有,有裡頭就沒有智慧,你心裡頭有,就迷了。心要空了,那真的是智慧,為什麼?因為心裡頭本來沒有,六祖惠能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你裡面再放進一物,就壞了,你的慧就被堵塞了。如果常常保持本來無一物的清淨心,清淨心空靈,心空就靈,靈是比喻智慧現前。由此可知,不空就不靈,所以心要常常保持著空靈。這是菩薩心、佛心。

心空就充滿智慧,事上才能做到如理如法。如理,與空相應就如理。怎麼與空相應?無論做什麼事,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生心是如法,無住是如理。你看佛在大乘經種種說法,說法不一樣,意思都一樣,你明了,一看都通了。這叫行,菩薩行、佛行。

『此二圓具』,這兩種行圓滿具足,這叫做足,解釋明行足的意思。

【會疏曰,行足者,謂身口意業,真正清淨,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故號明行足。】

《會疏》這個說法,完全在事相上講的,這個說得淺,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行足者』,在行為上主要的不外乎三業,『身口意業』,要達到『真正清淨』。《無量壽經》上,把修行的綱要就給我們說出來,「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總綱領。

『於自願力一切之行』,這是你自己的本願。佛教導我們的,我們是不是把佛教導我們發的願,變成我們自己的本願?否則的話,我們天天所念的四弘誓願,那不是我們自己本願,我們雖然念,沒發。要緊的是要把佛教導我們的變成自己的本願,我們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不能如阿彌陀佛從自心裏面發出的四十八願?我們自己沒有發這個願,念經上的四十八願的願文,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果我們念,也照樣的發出來,那就變成自己的本願。自己本願跟阿彌陀佛本願要相應、要相同,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這叫真正學佛。

『善修滿足』,善修,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與本願相應,這叫善修。修到圓滿的時候,你就成佛了。你要依四十八願來修,你將來成佛,就是阿彌陀佛。所以諸位想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會有問題嗎?

『故號明行足』,到這個地方是將「明行足」這個德號介紹出來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四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54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九面,第三行看起:

【大論曰,好去者,於種種諸深三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這一句意思好懂。『好去』,「去」是到的意思、是證入的意思,就是契入、證得的意思。目標就是指『三摩提』與般若智慧,應當以這個為目標,向這個方向去。這是《大論》上教導菩薩應如是修學。這是解釋佛的十種稱號裡面的「善逝」,善逝有「好去」的意思。

【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逝者,大般涅盤,如來不捨最初發心,得大涅盤,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這一段的意思很深,但是跟前面《大論》裡面所講的,也都能夠融通,都能夠貫通。『善者,最初發心』,最初發心,佛門當中常說成佛有餘。最初發心都是真心,都是真誠心,無論在家、出家。可是發心久了,他就變質了,為什麼會變質?煩惱、習氣深重,往往保不住初心。如果能保住初心,實在講,成佛、證果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是因為變質變得太大,退轉退得太多,進得少、退得多,這樣時間就變長了。由此可知,保住初心相當不容易,佛門裡面也有句話,說得也很有道理,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這很恭敬;「學佛二年,佛就在西天」,距離就遠了;「學佛三年,佛化雲煙」,佛就沒有了。這也就是說初發心之可貴,初發心不容易保持。佛與大菩薩他們的本事在哪裡?就是能夠永遠保持初心而不變質,而不退轉,這就是他們的本事。我們如果也能夠做到,成佛就很快。

『大般涅盤』是果地,一個是初發心的因心,一個是果地。『如來不捨最初心發心,得大涅盤』,在《華嚴經》上,這樁事情顯示得非常明白,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等覺菩薩、如來果地對於初心完全沒有變質,像初發心,經論上一般常說的四弘誓願,這是初發心人所發的;到等覺、到果地依舊還是這四句,並沒有捨棄,還是度眾生、斷煩惱、修法門、成佛道。果覺不捨因心,所以如來叫做善逝,善是善巧之善。再看底下這一段,下面這兩段還是說善逝的意思。

【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

《會疏》這個解釋,對『善逝』兩個字格外清楚。它說善逝就是『妙住之義』,什麼叫妙住?妙而無住,無住而住,這才叫妙住;如果心有所住,就錯了。無住之住,這是妙住;無住之住,住而無住,是善逝。這樁事就在我們現前,佛與大菩薩如是,實在說,哪一個眾生不如是?可是一切眾生迷惑顛倒,不知道事實真相,如果知道事情真相,佛這個德號你就完全通達了。

此地的意思,就是佛覺而不迷;凡夫恰相反,迷而不覺。因為他覺悟,所以他是『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佛有沒有出世間?佛的身住在世間,即世間而出世間,身住在世間,心不住世間。我們凡夫,身住在世間,心迷在這個世間,這就不妙、就不善了。諸佛菩薩的妙善在此地,身不能離開世間,心決定不能安住在世間。《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不住,心裏面清淨,一塵不染;而生其心,生度眾生之心。要度眾生,怎麼能離開世間?離開世間,到哪裡去度眾生?由此可知,他是離即同時,離即同處,這就叫妙,這個才叫善。『能趣佛果』,趣向佛果,佛果也是在現前,煩惱斷盡,智慧圓滿,就是佛果。

【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

實在講來去之相都不存在,說真的話,只有隱顯,而沒有來去。隱,相不見了;顯,相現前了。實在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頻道一打開,那個相、畫面就現前,畫面來了沒有?可以說沒有來。我們把頻道關起來,相沒有了,相滅了,相有沒有去?沒有去。實在講沒有來去,十法界依正莊嚴,諸佛菩薩如是,六道凡夫也如是。一個是很清楚、很明白、很自在,一個是對於理不清楚,對事也迷惑,因此就不自在。但是事實真相確實如此。

『佛德圓滿』,從性德上講的。從性德上講,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樣的,佛圓滿,眾生也圓滿。我們在六道裡頭輪迴,實在講也是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一個道理。佛清楚,是因為他修德也圓滿,我們性德是圓滿的,修德沒有圓滿;不但沒有圓滿,恐怕修德一點功夫都沒有,這是跟佛不相同的地方。

【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

這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當給眾生說什麼樣的法,他就說什麼樣的法。現身、說法都是感應,都沒有起心動念,這才叫善、才叫妙,才叫無去無不去,是這個意思。下面舉個例子。

【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雲去。】

這是舉『劫盡火』來做個比喻,實在講這個比喻也不好懂。淨影法師是隋朝時候人,我們現在人要舉例子,我想不會舉這個例子,這個例子不太好懂。「劫盡火」是講這個大劫盡了的時候,整個這個大千世界毀滅。所謂成住壞空是講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不是一個星球,是一個星系,整個星系壞了的時候,指這個時候的狀況。這樁事情,現代人的知識比從前人要進步很多,現在天文學家在太空當中觀察宇宙,確實有整個星系發現,也有星系死亡、滅亡了。這是講星系的成住壞空。

【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解者名知,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

這也是佛的德號『世間解』。『世間』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甄解》是用佛法來說的。因為整個宇宙人生,不外乎『五陰』,要把它分析,不外乎這五大類,色、受、想、行、識,這是五大類。如果細分,就很難講了。我們在唯識裡面看到的《百法明門》,百法,可以說就是五陰的擴展,這一展開來就是百法,百法歸納起來就是五陰。由此可知,五陰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因為百法再要展開,那就是《瑜伽師地論》裡面講的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還是從綱領上講的,六百六十類。

『解』是『知』的意思,對於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現象變化的過程,都能夠正確的理解,這個我們稱他作世間解,對於世間他能夠理解。

【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這個說法也很好,確實如遠公所說,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權智。權實兩種智慧前面說過了,他受用的。所謂是般若無知,無知是實智,是自受用的;無所不知,是他受用的,是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所示現的是無所不知,這是世間解。

【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這個意思也是前面所講的,說得更清楚、更明白,種種的因緣果報,沒有不了解的,這稱為世間解。

【涅盤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譬如人身,頭為最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

這是解釋『無上士』。士,在我們中國古代世人最為尊重的。中國有四民,士農工商,士在社會上最有地位,用現代的話說,就是知識分子。在從前講是讀書人,士大夫階級,這屬於知識分子。「無上士」,這個意思就很明顯,是讀書人、知識分子之中至高無上的,才稱為無上士,這是對佛的尊稱。實在講,佛的智慧、德能達到究竟圓滿,再沒有缺陷,這種地位稱之為無上士。下面是個比喻,比喻好懂,譬如一個人,人的部位,頭是最上的。佛就比這個意思,『最為尊上,非法僧也』,在三寶當中,佛法僧,佛寶最上。

【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這是講斷煩惱,無明。『有所斷者』,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還要斷,那他就不能稱無上。如來果地,無明煩惱斷盡,再沒得斷了,所以稱之為『無上士』。這個跟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相同。

【會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無上士。】

《會疏》這個解釋很清楚、很明白,而且很容易懂。『業』是業障,『惑』是煩惱,見思、塵沙、無明都斷盡了。『淨盡』,這個淨字在此地,是連習氣也斷了;如果習氣沒有斷,業惑盡,不能叫淨盡,加上這個淨字,就是習氣都斷了。『更無所斷』,再沒有得斷的。在『三界天人凡聖之中』,三界最高的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這個其中有凡、有聖,三界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四禪天也是凡聖同居土,這裡面許多聲聞、緣覺、菩薩在其中修行,在這一切凡聖當中,佛是第一。『最上無等』,等是平等,沒有能跟佛平等的,稱之為『無上士』。

【智度論曰,涅盤法無上,佛自知是涅盤,不從他聞,亦將導眾生令至涅盤,如諸法中,涅盤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我們先說這一段,先要知道什麼叫涅盤。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翻得很多,有幾十種中文名稱。但是在這麼多名稱裡面,用得最普遍、最廣泛的就是滅跟圓寂。四諦法當中,大家都曉得,苦、集、滅、道,滅就是涅盤,梵語就是涅盤。滅什麼?滅煩惱、滅業障、滅無明,滅的是這個。煩惱、業障滅除之後,生滅就沒有了,六道輪迴的生滅,十法界裡面的生滅,都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來的。所以大乘經上常說,「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就是不生不滅,生滅就沒有了。這是涅盤的一個意思。

第二個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圓寂,圓是圓滿,功德圓滿,他所修行的,此地講的,修法圓滿。譬如我們同修們,大多數現在採用的修行方法是持名念佛,你持名念佛的功夫圓滿了。到什麼時候圓滿?成佛才圓滿,沒成佛不叫圓滿。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佛嗎?給諸位說,能,肯定能。最初用這個方法、弘揚這個方法的是大勢至菩薩,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在《淨修捷要》裡面,稱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他這個說得很有道理,大勢至菩薩真正是我們的初祖,《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諸位細細看看就明白了。

他給我們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是志同道合,都是修這個法門的,我們今天講同志,志同道合。專修專弘,一句佛號念到底,「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假是假借,不需要借重其他法門的幫助,就一門深入就成了,不需要用第二個法門來幫助。自得心開,心開是開悟,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自得心開是達到這個境界。就是一句佛號,就能幫助你證得圓滿的佛果。這一句佛號就是『涅盤法』,你證得涅盤的方法,就這一句佛號。要怎麼樣念?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行,這是方法。「涅盤法無上」!在大乘許多法門當中,可以說都是涅盤法,而持名念佛這個方法,確實是涅盤法無上法。為什麼?它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既簡單、又穩當,能夠專修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成功的。

『佛自知是涅盤』,證到這個境界,自己很清楚,用不著去請教別人。如果自己不清楚,請教別人,別人來跟你說,你開悟了、你證果了,我看這個話很不可靠。現在這個社會上,佛門裡面欺騙人的事情也不少,千萬不要上當。你自己證得什麼境界,一定清楚。涅盤是什麼境界?剛才講了,滅。你的煩惱滅了沒有?你的妄想滅了沒有?這個是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如果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坐個一個小時、半個小時,一個妄念都沒有,你自己不清楚?你還要請別人給你做證明?如果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都沒有了,你就證得涅盤;假如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自己清楚,沒證得。

如果諸位從前面我們一直在一塊研究討論下來的,應當記得前面所說的,在第二品裡面我們念到的,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三三昧就是涅盤法。你要是入三三昧,經上講了,入空、無相、無願法門,入了,入了之後就叫做三解脫門。解脫就是涅盤,前面我們讀過。我們今天有沒有空?有沒有做到無相?無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了,確實沒有了。如果你說我的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統統都離了。我問你們同修,這個人是不是真離了?如果離了,還會說我已經離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離!真正離相,念頭沒有了;還會有這種念頭在,他沒離。沒離,用什麼方法來離?從無願、無作上下手,這是三個方法。三個方法會用一個,就成功了,就能夠契入涅盤的境界。所以,你證得,你自己一定清楚。實在講,修行稍稍功夫得力,自己也能夠感觸到。功夫得力的時候是什麼相?煩惱輕了,不能說煩惱沒有,煩惱沒有你就是證入涅盤了。煩惱輕了,沒有從前那麼嚴重,智慧增長,所以煩惱輕菩提長,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自己哪有不清楚、不明白的道理?所以,佛自知是涅盤,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從他聞』,說明這樁事情他人幫不上忙。我們今天接受佛法,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用功,契入這個境界,是不是別人教的?給諸位說,不是,是自己證入的,這個事情別人沒有辦法幫上忙。諸佛菩薩對於我們的恩德,只是給我們做個增上緣而已。這個增上緣非常重要,如果不是佛菩薩將這些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明,我們永遠不知道有這樁事情,我們永遠也不會認真去修學這個事情。這是他告訴我們!告訴歸告訴,我們要不能夠領悟、不能夠認真去做,我們依舊還是凡夫,還是生活在煩惱生死之中,沒有辦法超越。所以,修行、證果是我們自己的事情。

『亦將導眾生令至涅盤』,「導」是指導、教導,幫助一切眾生,告訴他契入涅盤的方法、門徑。『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法當中,涅盤是究竟圓滿。『眾生中佛亦無上』,因為一切眾生沒有證得般涅盤,佛證得了,所以佛在眾生當中,他也是無上;法無上,證得這個法的人也無上。底下說:

【複次,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云無上。】

從眾生漸次修學這個過程當中,從『持戒』到『禪定』到開『智慧』,這三句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三句是從綱領上說的,一切諸佛菩薩教化眾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一切無有與等者』,戒定慧三學沒有辦法跟涅盤平等,涅盤是戒定慧三學達到究竟圓滿處。跟它等齊都不能,怎麼能超過?所以稱涅盤法為『無上』。底下一段;

【淨影疏曰,能善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

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佛的十號里有『調御丈夫』,「調」是調順、調理,「御」是統御。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夠調伏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真的是心服口服。譬如佛法裡面講平等法,佛告訴我們,平等的標準是什麼?先要找出不平等的因素是什麼,為什麼會有不平等?佛給我們講,因為一切眾生有分別,有分別就不平等,有執著就不清淨了。要如何能做到平等?大家都把分別的心舍掉,就平等了;將執著的心舍掉,就清淨了。這個說法我們覺得很有道理,我們聽了很服氣。所以佛不是要我們跟著他走,不是要我們樣樣以他做標準,不是的,這是他真的最高明的地方。他確實把煩惱、不平的種種因素找出來,從根本上來解決。

佛未曾給我們訂一個標準,譬如講的五戒、十戒、十善、出家兩百五十戒,這些標準是對初學說的。好像讀書,學校裡面的小學生,小學生要給他訂很多規矩,教給他遵守。到中學,規矩就少了一半,到大學沒有了,你成人了,樣樣你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不需要給你訂標準。所以高級的佛法裡頭,佛從來不會給眾生設一個標準。這是叫我們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佛不是牽著人鼻子走的。

【合贊曰,自既丈夫,復調丈夫,故號佛為調御丈夫,若具四法,則名丈夫,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二能聽法,三思惟義,四如說修行。】

《合贊》的解釋,不但解釋得好,而且非常具體。『調御丈夫』,首先要能夠調順自己,自己不能調順,怎麼能幫助別人?換句話說,要想調順自己,度眾生實在講,四弘誓願懂得佛法的人都知道,四弘誓願裡面還有自性的四弘誓願,不是對外面人,專門對自己說的。「自性眾生誓願度」,度自己!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把自己跟別人都包括在裡面,自性眾生誓願度,那是度自己,「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四句都在自性上,自己要能度自己,要斷煩惱、要學法門,斷煩惱、學法門都不在心外,心外無法。所以稱之為自性。

『自既丈夫』,你自己能度得了你自己,能斷煩惱、能學法門、能成佛道,那當然是丈夫。此地這個「丈夫」意思跟英雄是相通的,大丈夫就是大英雄。這裡面沒有男女老幼,你能夠做到,你就是丈夫,你就是英雄。『復調丈夫』,調是幫助別人,這就是調御丈夫。可見得,《合贊》裡面講的,先成就自己,然後再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是調御丈夫。

底下這個四法說得很好,使我們知道從哪裡下手。『若具四法,則名丈夫』,這是把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大丈夫、調御丈夫,條件說出來了。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誰是善知識?必須他斷煩惱、證果位,這樣的人才是善知識。他自己的煩惱沒斷,沒有證得果位,譬如小乘初果以上都稱為聖人,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都是入了聖人之流,這個人是善知識,這是最低的。最低果位的善知識,也就是說他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這樣的人他已經真的離四相。早年,我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我想現在還有不少同修,誤會以為小乘人沒有離相,大乘菩薩才離相。在《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是大乘,大概小乘人可能沒有離相,孰不知《金剛經》上給我們說得清楚,小乘初果須陀洹已經不著相。由此可知,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他們做的是什麼功夫?全是離相的功夫。由此可知,雖然統統是離四相,離相功夫有淺深不同,所以佛才說這麼多階位。如果功夫相同,哪有這些階級、哪有這些位次?這些位次、階級,都是因為離相功夫淺深不一樣。總而言之,最淺的須陀洹,他功夫得力了。我們今天做的,功夫不得力,連須陀洹我們也望塵莫及,也做不到。

這是說我們親近善知識,善知識的標準是在此地。假如我們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那怎麼辦?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遇不到善知識就不能成就。這是跟老師,跟錯了老師,痲煩就大了。在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找古人;現在人沒有善知識,沒有這個標準的,古德當中有。我過去學佛,初學的時候,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居士就非常謙虛,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往後怎麼辦?他給我介紹了一個老師,是誰?他的老師,印光老法師。印光老法師不在了,早就過世了,印光老法師的著作在,《印光大師文鈔》。每天讀《文鈔》,『能聽法』,思惟經義,這第三條就符合這個標準,依教修行,這的確是個好方法。所以,李老給我介紹的,這是我們淨宗當代的祖師大德。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我這些年來,跟諸位同修介紹善知識,我跟大家介紹的是阿彌陀佛,我們跟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在哪裡?淨土五經就是阿彌陀佛。其中最重要的是《無量壽經》,我們讀誦《無量壽經》,理解《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前些年黃念祖居士做了個註解,注得很好。我們這次在一起研究討論,現在用的這個本子,我們訂個名字叫「指歸」,其實這裡面每一條都是黃念祖老居士在註解裡面,引用古來祖師大德的開示、註疏以及經論。他只引用,而沒有詳細加以解釋,所以我們把引用的這些資料選出來,一條一條我們再來做簡單的討論。便利於深解義趣,對於這部經典的義理要深入的理解,我們才能夠得受用。理解之後,你就能常常思惟經義,思惟經義就是觀察宇宙人生,是不是如佛所說的。

末後『如說修行』,如同佛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過去想錯、看錯、說錯、做錯了,把這些錯誤,根據經典的理論、方法修正過來,這叫「如說修行」。務必使我們的知見與佛相應,我們的言行也與佛相應,這個相應,諸位要記住,是與他的原理原則相應,要懂這個意思。然後就能活活潑潑的套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叫做如說修行。

【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

《會疏》這一段也是解釋「調御丈夫」這個德號。這是說他具足『大丈夫力用』,黃老居士引用經論,排列的順序很有道理,《會疏》擺在最後,「具大丈夫力用」,前面力用都說出來了,特別是《合贊》裡面說得好,這就不必加以解釋了。『而說種種諸法』,佛用什麼來調順一切眾生?佛是說理,佛是為一切眾生說明事實真相,用這個方法,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欺騙眾生。所以眾生對佛敬愛也畏懼,願意接受佛的教導。佛教學的目標就是底下的兩句,也是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期望。『令離垢染,得大涅盤』,兩句是一個意思,前面一句是修因,後面一句是證果,因果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垢是污染,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在經典裡面也常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都是此地講的垢染之意。這些東西完全離開了,就是大涅盤。由此可知,大涅盤是性德。

佛在《華嚴》、《圓覺》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換句話說,大涅盤是一切眾生各個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圓滿的功德,清淨寂滅的真性,是本有的,大涅盤就是這個意思。現在是因為有了染污,使我們的性德障礙了,不能現前,才變成了所謂的生死凡夫,原因就是此地講的「垢染」。這個東西能不能離得掉?能,因為它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得好,他說「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涅盤,本有的,「不覺本無」,不覺就是此地講的垢染,無明煩惱,這是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的,當然可以斷,本來有的,當然可以證得,這個話說得非常肯定,確實增長我們的信心。妄念,妄想分別執著哪有斷不掉的?只要把這個東西斷掉,我們的大涅盤就現前,清淨心現前,圓滿功德現前,這個一點都不假。

理,我們懂得,事上來講真難!我想沒有妄念,這妄念一天到晚不停,這怎麼辦?佛跟我們說,這叫習氣,習慣成自然,打妄想不是這一生才開始,過去生生世世都打妄想,妄想打成習慣,不打自然就出來。所以,煩惱、習氣它產生了一股力量。可是你自己要能警覺到,這個力量再大也不可怕,為什麼?因為它是可以斷掉的,你要有這個認識,要有這個信心,要依照佛的方法去做。淨宗的方法實在講是妙絕了,教我們念佛,執持名號,為什麼要念佛?不念佛就打妄想!這個方法好在哪裡?順著我們的習氣,習氣太深,的確是不容易斷,隨順我們的習氣。把習氣裡面稍微給它改變,不要亂七八糟去想,專想阿彌陀佛,專想《無量壽經》,這個方法好,所謂是以一念止一切妄念,他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用久了,得力了,所謂得力,是自自然然妄念少了,確實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心恢復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般若智慧現前;智慧現前,你對於經義就更透徹、更深入。

所以,經義是無有窮盡的,我們今天看只是看表面上的意思,你心清淨一分你就入一分,清淨十分你就入十分,字字句句妙義無窮。不但我們凡夫數不盡,實在說一切諸佛如來都數不盡,隨著你的功夫增進。你才曉得,這一部經實在講就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一部經,《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能夠貫通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才顯示出妙義無窮,功夫就是你怎樣去離垢染。《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綱領也是非常之好。垢染最嚴重的就是四相,我、人、眾、壽。所有一切凡夫,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起心動念就執著有個我,有我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個不但是生煩惱,而且造罪業,罪業必有果報,這怎麼能解決問題?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從這裡下手。而教給我們的觀法,觀法是修行的方法,《金剛》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綱領是講作觀。作觀用現代的話講,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作觀是這個意思,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教我們觀世出世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是真實的。人生一場夢,現前就在作夢,天天在作夢。而且這個時間非常短暫,如露亦如電。露是講你一生,一生幾十年的時間像露水一樣,很短,有了年歲的人這個感觸就很深。我是二十二歲到台灣,在台灣四十多年了,我的一些同學、同事、朋友,三分之二都不在了。想想四十年前剛剛到台灣的時候,就像是昨天一樣,夢幻泡影四個字說絕了!電是比喻今天一天石火電光,像閃電,剎那,一生就像朝露一樣。

你能夠作如是觀,你這個人會清醒過來,從哪裡清醒過來?從迷惑顛倒清醒過來,不再追求名聞利養,不再去造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再幹這個事情,頭腦會清醒一些。如果事實真相真的被你看破了,四相就可以離了。離四相的方法,就是後面這四句偈,糾正你錯誤的觀念。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佛教給我們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教給我們,我們現在還有個身體在這個世間,應當怎麼樣過日子?應當如何生活?佛就說這個原則。不取於相是外不著相,隨緣,內不動心。在念佛上來講,內不動心就是心裏面二六時中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要讓任何一個雜念、任何一個妄想滲透進來。你的心是佛心,你的願是佛願,心、願與佛相應,這是成佛的捷徑。不著相,不是說不要相,這個不取相,不取也是不著的意思,不是不要。樣樣東西都在現前,心裡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影響,這就對了。自己心裏面有主宰,這個主宰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沒有現前的時候,就是佛號。這個方法好,這才真正能夠離一切垢染,自性就能現前,自性現前就是得大涅盤。所以,只要把障礙去掉就行了,自性就現前。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第五十五集)1996/4美國聖荷西檔名:02-031-0055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面,倒數第三行,從二十九段看起:

【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這是解釋佛十種名號當中的『天人師』,什麼叫天人師?《淨影疏》裡面說『能以正法近訓天人』,訓是訓導,也就是教導的意思。這一句裡面關鍵的字眼就是「正法」。什麼叫做正法?說法很多,如果是從究竟的意思來講,必須要叫眾生明心見性,所謂是斷煩惱、證菩提,這個法就是正法。這是我們講的絕對標準,當然不是一般眾生能夠做得到的。於是在佛法裡面,有所謂三乘,有所謂五乘佛法,這就建立多標準的講法,多標準是隨順眾生的根性。在五乘佛法裡面說天人法,天人法的正法,最低限度要不失人身,譬如我們現在得人身,來生還能得人身,不至於淪落到三惡道。這種說法就稱之為正法,這是正法標準最低的。

我們綜觀現代這個社會,大家都知道,幾乎全世界每個國家地區都在動亂,只是動亂的幅度有大小的差別,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定的。現在的政治制度,專制也好、獨裁也好、民主也好,我們很冷靜的去觀察,都解決不了社會問題。而解決之道,儒佛說得很好,倫理道德。如果不講求倫理道德,不教導倫理道德,不修行倫理道德,社會無論什麼制度都是一團糟。而輔助倫理道德的,就是印光老法師所講的因果報應的事實。由此可知,倫理道德與因果(因緣果報)的事實,這是人天法裡面的正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挽救現代的世道人心,不能不特別深入的去講求。現在社會一般人的確所謂是急功好利、見利忘義,不知道果報就在眼前,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印祖在民國初年,一生當中,甚至於把大乘經典都放在一邊,專門弘揚《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陰騭文》。這些東西,現代人眼睛裡面認為這是迷信,這是騙人的。說得好聽一點,這是個善心,勸人做好事,拿這個來嚇唬人而已,不知道這是個事實。所以,對於因緣果報的理要說得透徹,事實要展現給大家看清楚。於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自然就知道收斂。在這個社會短短數十寒暑當中,知道應該怎樣待人、怎樣處事、怎樣接物,不背因果。這一世時間很短,人不是死了以後就完了,死了以後就完了,我們也不必去學佛了。實在講,死了以後就不得了,這個問題才嚴重。佛家的教育是三世的教育,教導我們現前得利益,將來也得利益,以後永恆都得利益,這個法叫正法;現在得利益,將來不得利益,這個法不是正法,正法的利益是永恆的。這才稱之為天人導師,天人大師。

【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

《淨影疏》裡面是從理上說的,《會疏》這一段是從事上說的。事,確實如此,當然不是完全的。正如同我們人間一樣,我們人間有國王、有大臣,中國人所謂士農工商,今天所謂各行各業,皈依三寶做佛弟子的人很多,但不是全部。天上也是如此,天王、天人接受佛教導的也是一部分,可能還是少部分。因為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六道當中,學佛的緣分最深是在人道,成就殊勝也是在人道,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是極為可貴。諸佛菩薩也在天上講經說法,但是天人的修行,沒有我們人間來得認真。原因是什麼?這是佛法里講學佛二十難,這二十難是佛說的,在《四十二章經》裡面講的,「富貴學道難」。天人比我們人間福報大,福報大往往就貪圖享受,對於學佛就疏忽了。他也知道好,他也很想學,他就是學不來,為什麼學不來?樂的享受他不肯捨棄。

這種情形在我們人間也不例外。我們拿海外學佛的跟中國大陸學佛的做個比較,就非常明顯。中國大陸這些學佛人,他們虔誠的態度超過我們太多,我們在全世界許多國家地區,包括台灣,都不能跟他們相比。那分虔誠,如果諸位將來到大陸去旅遊觀光,看到這些修行人,的確會深深受感動。經典,我們的經典是隨便拿到的,放的時候也隨便放。大陸上這些學佛的人拿經典一定是雙手捧著,頂戴而行。我們贈送《大藏經》,他們每個人拿一冊,穿袍搭衣頂在頭上,跪在地下迎接,我們在台灣沒有見過的,全世界任何地區沒有見過。這就是我們生在富貴當中,富貴學道難!他們苦日子過多了,所以對於佛法視如珍寶。天上福報比我們人間大的太多了,壽命也長,因此諸佛菩薩在天上講經說法,教化天人,難,比我們這邊難得太多了。

『魔王外道』,天上有魔王,也有外道,人間有魔王,也有外道。外道的意思是廣義的,不是指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稱之為外道,這樣說,意思就太窄小了。佛家講外道的意思,是講心外求法,叫做外道。佛法稱為內學,內是心性,所以佛法是心學,內學,如果我們要向心外去求法,就叫做外道。由此可知,學佛裡面的人是外道的就占很大的比率,不知道一切法向內求,他去向外求。譬如我們現在常常見到的,許多同修到寺院來拜佛,目的何在?求佛菩薩保佑他,這個人就是標準的外道。為什麼?他是心外的佛菩薩來保佑他,這個錯了。如果真正的佛弟子他懂得,求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哪裡?自己的慈悲心就是觀音菩薩;自己能夠大發慈悲,觀音菩薩就保佑你。慈心能夠化解一切災難,慈心能夠化解一切狠毒,觀音菩薩是教給我們這樣的,不是教我們心外求法,這個要懂得。念大悲咒的人很多,大悲咒很靈感,也是心外求法。念大悲咒主要是把自己的大悲心念出來,那個咒就靈;自己大悲心念不出來,這個咒就不靈。所以諸位一定要懂得,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是教給我們,如何開發性德。所以稱為內學,不是在心外求法。

『釋梵天龍』,「釋」是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梵」是大梵天,色界初禪天主,色界初禪叫做梵天。釋是代表欲界,梵是代表色界,無色界不說,無色界沒有形色,所以就不講了。「天龍」是八部鬼神,在佛法裡面稱為護法神。這是把色界、欲界的這些大眾統統包括在其中。『悉皆歸命』,這個「悉」我們剛才說過了,不是全部而是部分。所以用個悉,是指色界天、欲界天這些天龍鬼神,以及人間,包括三惡道。『依教奉行,俱作弟子』,這都是與佛有緣,才能夠聞到佛法、接觸到佛法,皈依三寶,作如來弟子。這是尊我們本師稱為『天人師』。我們再翻過來,看底下這一面。

【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眾生無上大師,諸眾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號佛為天人師。】

這個意思也說得很好。為什麼六道裡面只說天人,其他的四道不講?單說天人師,沒有說阿修羅師,沒有說鬼、畜生師,沒有這個說法,單單說天人。這是有個緣故,就是六道裡面,唯有天道跟人道能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能發這個心。其餘的四道,雖然學佛,這個心發不出來。三惡道習氣太重,雖學佛,無上菩提心發不出來;也就是說清淨、平等、大慈大悲他們做不到。

而人天當中,也並不是普遍都能做到,但是確實有能做到的。哪種人能做到?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佛為我們說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了、明白了,他這個心能發得起來。另外一種人是善根深厚,他不是一生才修學,無量劫累積的善根,所以接觸佛法,聽佛講經,他就能夠信解,就能夠依教奉行。我們把這兩種人歸納起來講,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容易發無上菩提心。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稱佛為『天人師』。

【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復能覺他,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這一段是解釋十號裡面的『佛』,解釋這個稱號。這個稱號用得最多、用得最廣,我們一般都稱釋迦牟尼稱他為佛,稱其他的號比較少,佛用得最多。另外一個用得多就是「如來」,我們稱釋迦如來也常聽說,釋迦天人師就很少聽說。所以十號當中,兩個號比較用得多、用得很廣。這是「佛」這個稱號。

佛是覺悟的意思。『覺』,在中國有這個字,當時在翻經的時候,沒有用中國的覺來翻這個佛,而另外造了一個新字。古時候的字少,社會沒有現在這麼繁雜,文字少,所以翻經的時候就造了不少的新字。佛字是新造的,沒有人字邊這個弗,中國古時候有這個字,念弗。印度這位老師,他是人,所以就加上一個人,用弗的音。這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新造的字,它的意思是覺。為什麼不直接翻作覺?在翻譯體例裡面,有五種不翻,這是尊重不翻。我們對佛非常尊重,所以用音譯,不用意譯,音譯過來再加以註解,註明它的含義。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雖然它的意思是覺,我們中國這個覺字的意思不能夠包含,佛這個覺的意思,比我們一般中國人概念裡面是既深又廣。這是第二個理由,用音譯不用意譯。

佛字的含義,在經論裡面註解解釋這個字,把覺說有三種,由此可知,覺的意思就很廣。這三種,第一個是自覺,就是底下講的,『既自覺悟』。自己覺悟了,又能夠幫助別人覺悟,這就是『覺他』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這個地方沒寫上,「覺行圓滿」,自覺、覺他達到究竟圓滿,才能稱之為佛。「覺」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說的,標準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這才是佛字的意思。用無上正等正覺的標準,就很容易明了。自覺就是正覺,標準是正覺;正覺的標準,必須要斷見思煩惱,這才是真正覺悟。若有煩惱沒斷,這個人決定是迷而不覺。所以佛法里講覺的標準,最低的是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就是他成正覺了。阿羅漢是正覺,見思煩惱斷了,這是自覺的標準。覺他是菩薩,自覺而後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可見得他的修養比阿羅漢的確是要高深。這個境界是正等正覺,也就是菩薩,我們稱菩薩的境界。最高的就是覺行圓滿,圓滿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這個覺,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的覺悟。

末後一句是比喻,『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賊就是我們平常講小偷。小偷是乘別人不提防的時候,才能夠竊取財物,賊是這個意思。如果別人覺察了,知道這個地方某個人是小偷,我們大家對他要提防,他就沒有能力了。不但沒有能力,他也不敢下手,為什麼?東西丟掉了準是他。所以賊也就不敢做壞事,也就不敢竊盜。把賊比喻作無明,比喻作煩惱,無明、煩惱能夠妨礙自性的智慧功德。這個東西起來,我們智慧失掉了,功德也失掉,就好像被小偷偷了一樣。如果你要能夠覺悟,覺而不迷,它就不起作用,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可以現前,不會被它障礙,這是比喻這個意思。

【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一段是《大智度論》裡面所說的,《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這個注注得非常詳細,龍樹菩薩注的。翻成中文是在南北朝那個時代,所以稱『秦言』,秦言就是中國話,這個多半都是羅什大師譯場上用的。鳩摩羅什那個時候是姚秦,姚興作國王的時候,國號也叫秦,所以秦言就是中國話。唐朝譯經可以說是最盛的一個時代,所以經典裡面常常也用唐言,古譯的時候多半稱秦言。

『佛陀』是梵語,中國話意思是『知者』,知跟前面覺是一個意思。『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數、非眾生數』,這是舉個例子。他覺知的能力很強、很深、很廣,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現在,舉一個例子,眾生的數量。此地說的眾生是說有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動物,有情識的。非眾生數,這是講的植物跟礦物,無情的眾生。換句話說,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過去、現在、未來,有多少數量,他統統清楚。這些話,現代人,特別是現代年輕人,他很難接受。所以,有不少知識分子看了佛經,都以為佛很會說大話,我們世間很多人想不出來的,佛都很輕易的說出來。實在說,佛所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話,絕對沒有誇張。他為什麼會知道?這是一般眾生不能理解的。所有一切法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能變,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是所變的。你要是把能變找到了,所變哪有不明了的道理?

我們今天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的數量,沒有法子曉得。不要說遠的,就最近的,我們頭上有多少根頭髮,我們不知道;我們眉毛更少了,有多少根眉毛也不知道。而佛是非常清楚、非常明了。所以佛說法,當年一些弟子當中也懷疑,於是這些弟子們就來試驗試驗,看看佛是真的還是假的。就問佛,這一棵樹上有多少片葉子?佛就答覆了,告訴他有多少片。當然他也不能一片片去數,他們也很聰明,把樹搖一搖,落下多少,把它收拾起來,再問佛,現在有多少葉子?佛一說,再把落下來的一比照,果然沒錯,這才對佛講的話能相信、能佩服。這所謂是一切知,沒有不知道的。這是講數量。

『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哪些法是常住的?所謂常住,它永遠不變,這叫常;凡是會變的,都叫無常。這個裡面有事、有理,事有常,也有無常,理也有常,也有無常。佛統統知道,這才叫做佛。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成道,他是坐在樹下,這個樹,佛經裡面的名字是叫畢缽羅樹,我們中國以後把它翻成菩提樹,在『菩提樹下』。他在這個樹下示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示現成佛,在這個樹下成佛,以後稱這個樹叫菩提樹。成佛就是『了了覺知』,對於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法,都能夠了了覺知。所以稱他作佛陀。

【又曰,佛一切智慧成就。】

這也是《智度論》裡頭另外一段所說的。『佛一切智慧成就』,我們通常講智、講覺,覺有三種,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講智也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智是體,覺是作用,沒有智你怎麼會覺悟?所以智跟覺是分不開的,一個講體,一個講用,有用必有體,有體必有用。一切智,是知一切法的體性,我們現代哲學名詞裡講的本體。正確的知一切法的本體,這種智慧叫一切智。阿羅漢能夠證得的就是一切智。體是空寂的,所以萬法皆空,空是從體上講的。

第二種叫道種智,道種智是從相上講的。現象非常複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它有個道理在。所以道種,道是道理、是方法,它演變的過程;種是種種不同,宇宙之間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這是種種。對於這些現象也能夠徹底明了,也是了了覺知,這個智慧叫道種智。所以,道種智是知一切現象,一切智是知一切本體。

最後的是一切種智,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這種智慧叫一切種智。確實在修學過程當中產生這種現象,阿羅漢、辟支佛,知道一切體,曉得萬法皆空,但是你要問問他,一樁一樁這些事相叫他說他說不清楚,他沒有這個能力。菩薩有道種智,也有一切智,就是體跟相他都知道,他不能夠圓融,這樣的人很多。我們舉個最明顯的例子,中國人學佛,或者是中國讀書人不學佛的,大概現代人比較少,古時候人很多,沒有不讀過《壇經》的。《六祖壇經》,學佛的人讀它,不學佛的讀書人也喜歡讀它。你看《壇經》裡面,六祖遇到的印宗法師,印宗法師對於一切智、道種智他都清楚、都明了,他圓不過來。所以遇到六祖的時候向六祖請教,六祖過去在黃梅五祖那裡住過,他向他請教,五祖當年教導你們的時候,對於禪定、解脫他怎麼講的?而六祖回答他,沒有加以解釋,六祖直截了當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們所研究的都偏在一邊,沒有把它圓融起來,圓融起來才叫做佛法,才真正覺悟。

不二法,就入不二法門,這個境界了不起。你心裡還有二,你決定在六道、在十法界,為什麼?你還有分別執著。十法界從哪來的?分別來的;六道從哪來的?執著來的。你還有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沒有了,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他教印宗是超越十法界的方法,確實是正法,一句話把印宗點醒了,你怎麼可以逗留在分別執著裡面?所以這個開示就非常高明,只要心地清淨,沒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明心見性。而後十法界依正莊嚴,心就像一面鏡子,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是了了覺知。才有一點分別執著,照的作用就失掉了,這個能力就沒有了。

所以,佛在經論當中,常常把心比喻作水,水要乾淨,不能有污染,水要平靜,不能有波浪,它就起作用,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一切境界就照得清清楚楚。煩惱是染污,這水就不清淨,混濁了,分別是波浪,有分別就有波浪,有煩惱就有污染。你能夠把煩惱斷掉、分別斷掉,你這個水就恢復到澄淨,你心就清淨平等。清淨平等心就能照萬法,不但照現在,能照過去、能照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的。所以佛說,這個能力不是他一個人獨有的,所有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很可惜的,眾生心現在有污染、有波浪。但是佛說這個污染跟波浪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可以把煩惱捨棄,你可以把分別放棄,你真心就恢復了。真心恢復,你的智慧、德能、作用跟佛果地上無二無別。所以佛從這個事理觀察,一切眾生跟佛是平等的,無有高下,生佛平等,生佛一如,都是從這個觀點上來講的。這是講佛的三種智慧成就,「一切」就是一切種智成就。

【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

『悉』就是知道、明了。『一切世間』就是講十法界。底下一段。

【成實論十號品曰。】

《成實論》現在研究的人不多,底下一條講的《俱舍論》,這兩部論典在中國也很有知名度,也很有地位。因為在隋唐初期,中國佛教形成十個宗派,小乘兩個宗派就是根據這兩部書建立的,所謂成實宗、俱舍宗。成實宗就是以《成實論》為主要的經典,俱舍宗就是以《俱舍論》。《俱舍論》屬於相宗,《成實論》偏重在性宗,就是一個講空,一個講有,《成實論》講空,《俱舍論》講有。但是它所講的,沒有法相唯識講得透徹,它講識只講到第六識,第七、第八識沒有講到。《成實論》裡面講空,也沒有般若講得那樣深刻。在『十號』,就是佛的十種稱號。裡面說:

【如是九種具足。】

「指前諸號」,從如來到佛這個九種稱號,這九個意思都具足。

【於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十號最後一個號叫『世尊』,世尊的意思,必須具足前面九號的意思,才能稱為世尊。『三世』,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從時間上講的,『十方』是從空間上講的。所以十方三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空。時空裡面,包含的世界就很多,我們今天講的星球、星系,實在是數不清。而一個人能夠具足前面九種號,確實是非常稀有,能令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對他尊重、對他尊敬,所以稱之為世尊。所以「世」是指的十方三世,這《成實論》上說的。底下括弧里說,「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號,以世尊為具十號尊德之總號,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智度論》是大乘論典,《成實論》是小乘論典,對這個都有解釋,但是大同小異。而《智度論》裡面,把「佛」這個稱號是第十個稱號,而「世尊」是第十一個稱號,除這個之外,意思都相同,講法也一樣。

【俱舍論曰,道義云何,謂涅盤路,乘此能往涅盤城故。】

底下三段是解釋「道」,我們常講佛道、菩薩道,道是什麼意思?『道義云何』,什麼叫道?『謂涅盤路』,趣向涅盤的這條路,佛法裡面稱之為道。四諦裡頭,苦、集、滅、道,而滅就是涅盤,道就是如何修證涅盤的方法,這個方法稱之為道。用路來做比喻,叫涅盤路。『乘此能往涅盤城故』,涅盤城也是個比喻,好像說我們的目的地。小乘的涅盤,在佛法里叫偏真涅盤,實在不是究竟圓滿的,對凡夫來講算是涅盤,對菩薩來講它還差很遠。大乘涅盤才是究竟圓滿,真正到一切法不生不滅。

【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華嚴大疏》是清涼大師著作的《華嚴經疏鈔》,疏是清涼做的,鈔也是清涼做的。清涼這部註疏,對我們後人在大乘佛法裡面可以說是非常偉大的貢獻。一直到現代,差不多將近一千五百多年,後人對於《華嚴經》的研究、修學、註疏,都不能超越清涼的範圍。可見得他這個註疏價值非常高。這個裡面對『道』也有個簡單的解釋。『通至佛果』,佛果就是涅盤,就是無上正等正覺,能夠通達這個這種的修學方法,就稱之為道。

【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這一句也可以把它做為解釋道的意思。『究暢』,究是究竟的意思,暢是暢通,沒有阻礙。『道要』,「道」就是修行方法,而方法裡頭最精要的,「要」是最精要的,那我們就曉得了,最精要的是念佛。念佛成佛,念佛能至佛果。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涅盤道,每一個方法都是通到涅盤道,每一個方法都可以修證無上菩提。但是,最方便的、最究竟的、最穩當、最快速的,無過於念佛。所以他說「究暢道要無障礙」,這句話是讚嘆念佛人,用念佛這個方法修成佛之果。再看末後這一段。

【漢譯經曰。】

這是《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第一種,後漢時候翻譯的。這是經文。

【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便棄王位,行作比丘。】

這段是經文。『世饒王』,「世饒」兩個字是讚嘆他的,是讚嘆這位國王他的德行、他的智慧、他的福報,在人間來講都達到究竟圓滿。饒是豐饒,就是豐足的意思,豐富沒有欠缺,世是世間,在世間能夠智慧、福報都達到圓滿,這樣一個國王。『聞經修道』,他那個時候在世,正好遇到世間自在王佛,出現在他同一個時代。佛常常講經說法,這位國王也常常聽經,也是佛法會當中的一員。他很聰明,智慧很高,領悟得很深很廣。『歡喜開解』,聞了佛法之後,真是法喜充滿,開是開悟,聽了覺悟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他明白了,解就是明白了,通達而沒有障礙。於是他捨棄了王位,『行作比丘』,他出家了,他把王位捨棄掉之後,出家修道。

【義寂雲。】

義寂法師,底下幾句話是註解。這一段是解釋世饒王。

【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沙門義為勤息。】

他出家之後,他的法名叫『法藏』,他是跟世間自在王如來出家的,佛給他起了個法名叫法藏。所以法藏比丘就是『世饒王』,世饒王在沒有出家的時候,大家稱他為世饒王,以後就是法藏比丘。

經文裡面有「行作沙門」,這是解釋沙門。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如果以佛身示現,決定是生在帝王家,不是為王,就是為太子,像釋迦牟尼佛,是淨飯王的太子。他一定要做這樣的示現,這是我們在前面一章,八相成道裡面讀過。為什麼要生在帝王家?他的意思是告訴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所以生生世世不能夠超越輪迴,淪落在生死苦海,就是名利看不破,爭名逐利。他生在帝王家,名利他全部都得到,他不要去求。你們所求求不到的,我這裡統統都滿足,滿足怎麼樣?不要了、捨棄了。這就告訴你,這些東西並不是人生真正追求的東西,一個覺悟的人、真正聰明人,是要追求永恆。世間這些功名富貴,實在講是曇花一現。而且你仔細去觀察,裡面的果報、恩怨、酬償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造這種業又何必?所以佛做這個示現,就是給世人提出警告,讓你看看他的做法,讓我們來反省,讓我們去深思,我們在人生旅途當中應當選擇哪一條路,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法藏不是一個沒有智慧的人,也不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有很大的能力,他能夠捨棄世間,去學佛。實在講,學佛是世間最偉大的事業,全心全力教化眾生。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然後去教化一切眾生,這行作沙門。沙門是梵語,意思叫『勤息』,這是中文翻譯的,意思叫勤息。也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普通諸位要看佛學字典,查沙門,大概都是這個解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叫沙門。下面:

【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

這也是「勤息」的意思,勤修一切善法,息滅一切惡法。但是善惡也有標準,不是我們以為善,就是善,我們自己以為是惡,就是惡,往往我們把標準搞錯了,甚至於把標準搞顛倒,這叫迷惑顛倒。佛法裡面善惡,最簡單的一個標準,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稱之為善,凡是利益自己的,都是惡。這個標準,我想凡是利益一切眾生都是善,我們會點頭,沒錯,說得不錯;凡是利益自己的都叫惡,我們聽到會搖頭,利益自己的怎麼叫惡?佛法講,利益自己是真惡,不是假惡,為什麼?學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三界,你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你要搞六道輪迴?為什麼不能出三界?就是因為有個我,壞就壞在我上。

你看《金剛經》佛講得很清楚,「若菩薩」,假若是個菩薩,這個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佛不承認,他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人,換句話說,一個人還執著有我、有人,佛說這個人沒有覺悟,還是在迷惑顛倒。我們起心動念都要為利益自己,我執是天天在增長,你就是修一切善法,你所得的是善的果報,講得好聽一點,人天福報,你出不了六道;真正要想出離六道輪迴,一定要把我舍掉。所以,佛教菩薩,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去修福,絕不為自己,他這個方法非常之妙,把自己忘掉了。對自己有沒有利?對自己有大利!眾生有福,我也是眾生之一,我怎麼會沒有福?念念為眾生,把自己這個「我」的觀念淡掉,我的觀念忘掉、舍掉,就超越三界。

阿羅漢、辟支佛出了三界,憑什麼?我執斷了,他沒有我執。但是他還有分別,所以他不能出十法界。再要能把一切分別都斷掉,就是六祖講的,入不二法門,他就超越十法界。他能夠破我執,還不能破法執,法執是分別,還有分別,他就出不了十法界。我相、人相破掉了,但是他眾生相、壽者相還在,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是分別,我、人是我執所生的。所以善惡是有標準的。

【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這個解釋是佛說的,實在講,『沙門』這個名稱,在佛陀出世的那個時代,是所有一切宗教修行人的通稱,不一定是指佛教。佛在經上講,當時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就是我們今天講宗教、講教派,有九十六種,這是著名的大的教派,小的就不說了。這些教派裡面,出家修行人都叫做沙門,那個意思很正確,他們都是斷惡修善,所以沙門是個通稱。但是善惡的標準,那是每個教派都不一樣,標準都不相同。佛教出家修行也用這個名詞,也叫沙門,但是佛教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跟一般教派完全不相同。一般教派沒有佛這個標準,所以這些宗教修行,能夠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出不了三界,脫離不了輪迴。所以,佛制定這個標準,才真正為我們解決問題。

經上佛解釋這個也解釋得非常好。『辭親出家』,這是事,在事相上。佛教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如果父母親不同意,不可以出家,一定要得父母同意。『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這是理。要認識心,佛法所修的,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可以說這八個字是共同的目標,要認識真心。本是本性,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就是「達本」。「解無為法」,無為法就是宇宙人生真相,對於這個事實真相通達明了,這才稱之為沙門。可見得佛教這個沙門,要求的標準就很高了。依照佛這個說法,在大乘是法身大士才能稱沙門,我們中國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佛號大沙門。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佛在經上講的沙門的標準。把這個意思降一等,小乘初果到阿羅漢,也可以稱沙門。他們也是「識心達本,解無為法」,但是標準沒有這麼高。所以他們的識心,的確是意識心,六識心,取的是這個意思,這個標準就很低了。這都是講佛家所說的標準,跟世法裡頭的標準不相同。

佛教傳到中國之後,沙門這個名詞跟著佛的經典也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教出家人的專有名詞。其他的這些宗教,他們出家,像道教裡面出家的,他們不稱沙門,這是變成佛教裡頭的專稱。如果在中國佛教裡面,這些祖師大德用沙門這個名稱,這是很謙虛,因為沙門是學生,比稱法師要謙虛多了。所以在中國變成一種出家修行人謙虛的稱詞,我是在學生,我是在這裡學修善斷惡,我在學這些,這稱為沙門。

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