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成觀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今注45


時間:2019/10/4 作者:清淨心

六、色法(十一種)

論: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三色法」:「色」,為有質礙之色,如木不能入石,故名有質礙。色有內外色之別:外色為五塵;內色為五根,是為第八識攬地水火風四大所成之內身,故慨撮經雲:「結暗為色。」

「略有十一種」—大略而言,色法有十一種,意即若廣說則可至無量。這十一種色法,簡言之即五根加六塵。內五根(眼、耳、鼻、舌、身)為第八識之相分,而五根又有兩種:

1、扶塵五根——即指眼球、耳穴(耳朵)、鼻柱等可見的器官,皆是以色、香、味、觸四塵所成之肉團(肉質),其體粗顯,本身並無認知之作用。

2、勝義五根——是以扶塵根為所依處(亦即,它們所在的地方,即是扶塵根所在之處),以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之淨色為體,故又稱為「淨色根」,具有取境、發識之作用。勝義根之體清淨微妙,非肉眼所能見,相當於現代人所稱之五官的「神經」。

五根之所以稱為「根」,因為它們都有出生及增上力用的功能,因而為前五識所依之根,故稱為「根」。

「法處所攝色」:「法處」,意識所緣之法塵境界稱為「法處」。「所攝」,所攝取,所涵攝。然意識所緣的法塵,並非實體的色法,而是五塵落謝的影子,以及「無表色」、「定果色」、「定自在所生色」及「徧計所執色」等。這些都專門只是意識所緣的相分,故稱為「法處所攝色」。因這些法塵的項目比較難解,茲條釋如下:

1.「無表色」:「表」,表示。「無表」,俱舍論雲:「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也就是說,這種色體,我們無法指陳出來,令他人得見而了知。這種色法又稱為「受所引色」,亦即是戒體之色。以戒體是於領受「律儀或不律儀」(正戒或邪戒)時,由受者之發心與傳戒儀所引,而得之色法,此色法在受者身中,可起防非止過之作用,令持戒清淨,故稱「戒體」;又因此戒體之色,係為內色,且無形質,不可表示令人知見,故稱「無表色」。又因是由受戒時的發心及儀式所引而得,故稱「受所引色Jo

2.「定果色」:與定自在所生色同。

3.「定自在所生色」:由禪定力所變現之色聲香味等境。這一類色法,系由賢聖之勝定力,而於一切色法變現自在,故稱「定自在所生色」,又稱「定所生色」,或「定所引色」、及「定果色」等。此類色法通於凡聖所變,因此亦有假色與實色之別:若由凡夫之禪定力所變現者,為假色,不能實用;若由八地以上之聖者,憑威德之勝定力,即能變現可實用之實在色法,例如入火光三昧、或水光三昧,而變現實火、實水;或變現金、銀、魚、米等,乃至佛所現淨土,皆是定自在所生色,皆可令有情受用。

4.「徧計所執色」:凡夫之意識緣五根所取之五境影像,產生周徧計度、虛妄分別之作用,而在內心更變現出種種色法之影像,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鏡中像等。此類色法,唯有影像,並無實體,故稱「徧計所執色」。以上解釋第三位「色法」。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