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里是以凡夫發心大小分判,而蕅益大師是以念佛功夫淺深分判,為什麼同一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分判,應該以哪一種說法?
答:善導大師對於九品往生的身份的分析,
因為那個時候隋唐之際,有各宗各派的注經師,
對觀經九品往生的身份有種種不同的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基本上是抬高了往生的身份。
比如說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所表達的那種境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無量聖眾來接引,
放出大光明,這時候神識到蓮台中,
彈指一念間到了極樂世界,
一去就能花開見佛,
一見佛就能分身他方世界供養無數諸佛,
在無量諸佛處聞佛授記,得無量陀羅尼,
花開見佛得悟證無生。
這樣的一種功德是八地以上的水平,於是就有一些注經家認為,往生以後是八地以上,
那種往生的身份一定要登地菩薩才能夠往生,
或者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一往生得到八地菩薩那樣的功德。
那中品,上、中往生是不是要阿羅漢的水平才能夠往生呢?
都把往生位格提得很高,這樣一來,上品上生是聖人的事,不是凡夫的事,凡夫沒有這種資格。
就在這種情況下,
善導大師站在淨土宗本位,以他楷定古今的氣慨告訴我們:
九品往生都是凡夫,跟聖人沒有關係,上三品是遇緣的差異,
是看他遇到什麼緣來分判他往生的差異。
遇到大乘佛法的緣念佛就上三品往生;
遇到小乘佛法的緣念佛就中三品往生;
遇到惡緣——不信因果,不信輪迴,斷滅見等等,
身口意就造惡是下三惡道的,
所以下三品是下三惡道的眾生,他遇到了這種惡緣,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聞信了淨土法門,信願念佛往生,就是下三品往生。
實際上我們這些人在見濁時代,都屬於下三品的範圍。
所以我們要理解善導大師在九品往生突破了通途教理從功夫上去判的這種情況,
完全是從信願發心的大小來分判他往生品位的高低,
應該說這是一個淨土宗純正的本位的立場來判的,是很精闢到位的。
藕益大師實際說在往生這一點跟善導大師沒有差異,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對一個念佛行人來說,最關心的是往生問題,核心問題解決了,
往生品位的高低和念佛的功夫還是有關係的,
念佛念的比較清淨、比較多和念佛念的少的,
(如一天念5萬聲和一天只念100聲),
往生品位那肯定是有差別的。
祖師大德看問題、詮釋一個經文,是從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修學時空背景,給於不同的理解是正常的,也應該是這樣的,
就像看恆山一樣,橫看成嶺,側成峰,看的角度不一樣,
但看的山還是那個山,這些祖師的詮釋、弘法都是應那個時代眾生的根基,
加以側重點不同的宣說,
但宣說的核心理念和聖言量是沒有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