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受的產生,受就是感受。在講六入、十二處的時候我們講過,所謂的受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有苦樂憂喜舍五受。受的產生,我們是在於討論感受不是無緣無故的。我們平常的一個感受的出現,它是大海裡面的一個浪花,要了解浪花的來源,勢必要感知到大海的存在。
這就是覺悟,看上去很容易,就是明白某些道理。但真正來講,實踐覺悟,具有寬廣的視野,並且能做到它,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情。就感受來講,它是在當下我們生命表現出來,我們能感知到的某一個體驗。而這個體驗,相對於生命本身來講,生命的表現形式是受。而表現生命形式的,是你整個身體和我們的世界。
從受的解析當中,我們想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生命不只是眼耳鼻舌身,身體的存在,生命的存在還包括我們生活的環境,叫色聲香味觸法。《心經》十二處的時候,什麼是生命,生命產生的生態,以及表達的形式是怎麼樣的。我們從受這一點上切入進去,來讓大家在生活當中把自我感受了解明白,把自我感受的來源了解明白,讓我們對生命的定義,不只是局限在我們的身體,而是延展到身體之外,身體所處的生活環境才是整個生命的全貌。
首先,我們把受套用到因緣法當中,應該怎麼理解?因緣法的法則是什麼?因緣法的法則是世間的一切、世間的萬法沒有一法,不是因緣和合條件組合而成,當條件成立的時候、條件聚合的時候,法成,當條件離散的時候,法滅,一切處於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一法能夠永恆、常恆、唯一性地存在。
這個法則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悟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有人問,請你告訴我,佛教是什麼?你把這段話哪怕背給他聽,佛陀整個悟道,他就是悟到了這個因緣二字,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只不過是從字面上去理解、去認知的時候,我們不能了解到它的含義,所以我們感覺到陌生,我們覺得還不如念佛來得輕鬆自在。
這是一個公式,這個公式只有它代入到具體的生活場景的時候,你才能夠了解到它的含義。比如說,受是怎麼產生的呢?感受的產生,它是由我們的感知器官感知到外界的環境,所能夠做出來的判斷基礎之上的感覺。你要了解你的感受,一定要從三個方面來了解。了解你的感受器官,了解你感受對象,了解你的基本判斷,也就是六根、六境、六識。
如果脫離了根、境、識,來了解感受,你只是追逐浪花的人,你只是追逐情緒的人,你沒有辦法改變情緒。你是一個愛吃餃子的人,哪裡有好吃的餃子,你去哪裡吃,你是這樣一個人。但如果你懂得了感受是這樣產生的,是如是法,那你想吃餃子怎麼辦?自己買面回來,買餡回來,和好包起來。你想吃餃子,隨時隨地都可以。
如果你是個修行人,你想要好的感受,隨時隨地可以發生,為什麼?因為你有材料,你就不怕產生不了好的產品,只要你足夠用心的話。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他是一個追逐好情緒、好感受的人。所謂名利客,名、利是人們在追逐的,你不了解內在的機理的時候,你只是變成一個狂熱奔跑的人。其實用佛陀的話來說,你可以停下來,當停下來的時候,一切當下就能具足。
為什麼?因為感受不需要去追逐它。感受,你只要去像吃餃子一樣,有面有餡,你把它包起來,下鍋煮了,就有美味。這是因緣法。因緣法有一個最重要的含義是,你要什麼,一定要滿足它產生的因緣。你要好的感受,你要別人給你好臉色看,你應該怎麼辦?讓他開心。那我們平常在生活當中是什麼?你怎麼對我態度總是這樣!
我們總是指責別人,使別人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指責,他能給你好臉色看嗎?心理學專家有研究,談戀愛的對方,沒有任何一方沒有想過要打對方。這個憎恨心很可怕。問題在於,你要好的感受的時候,好的感受是你期待的結果。這是個浪花,你要從大海當中產生這個浪花,應該怎麼樣產生?促動它生長的因緣,你想要什麼,心想事成。
因緣法如果你明白了,心想事成唾手可及,人生沒有一點難處。就像你要吃餃子,有面,有餡,自己包,自己煮,很容易。你不但有餃子吃,你還能分給別人吃,分給左右鄰居吃。有人說了,師父,沒有面怎麼辦?沒有面去買。沒有錢怎麼辦?沒有錢去掙。不會掙怎麼辦?學習一個能力,很簡單。因緣是一層一層的,像洋蔥一樣,是一層一層成就的。
所以,這裡的受是什麼?這裡的受,我們把它比作我們要吃的餃子。我們要好的感受,我們要好的情緒,當你要好心情的時候,你應該怎麼樣?當你需要身邊的人開心的時候,你應該怎麼樣?這個如果你明白了,佛法的修行一點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