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時間:2019/11/1 作者:唵阿尾囉吽佉左洛࿈☂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所有的道德、規範、戒律,更是全部拿來對自己,永遠不是對別人。

我們看到別人說不是佛經上的,立刻就生出嗔恨輕蔑,

甩出兩個字:「外道」因為,我慢排擠他派易,打開心胸借鑑難。我們對外道的觀念深刻於心, 只愛把佛陀說外道這句話掛在嘴邊輕蔑貶斥乃至仇恨一切,

卻盲然無視佛陀說:一切法是佛法這句話。

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觀察,借鑑其中可取之處,不管是什麼道。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為什麼數學系的學生不只是學數學一門課程呢?因為學習其他課程可以幫助自己更好的理解數學。

歷代聖賢,還要向鄉野粗民求教學習,難道說這些鄉民就句句是對,是正道嗎?不是的。祖師是要得到啟發,對這種理論和看法,從中思考、觀察,、實踐可取的地方。他們的眼裡,沒有派系,只有知識和真理,這是對真理的熱愛和追求。

知識和真理是客觀的,不能被「創造」,只能被「發現」。

不論是佛教發現的,道家發現的,儒家發現的,基督教發現的,科學發現的,乃至一切學派發現的,都不是哪一家創造的,更不是哪一家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人類的、全體眾生的。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如果佛講述或者不曾講述的知識,由其他學派表述出來就是「外道」,那麼,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美術、人文、國學、國術、醫學、攝影、心理學、金融、電影、生活常識、歷史,大學裡教的,一切都是「外道」;生活工作中的,遍地都是「外道」……我們一生之中,從來沒有一天離開「外道」。

《論語》說:泰山不辭土壤,河海不擇細流,所以成其大。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解釋這段話說:

為人要善於接受所有的人,對於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要兼收並蓄,這才是成就自己。

我們討論的時候,重點不是判斷對方說得對與錯,而是集思廣益,開張聖聽,打開心胸借鑑別人的話,給自己啟發,增長自己 —— 大多數本身也就沒有對錯,而是多個角度。清朝閉關鎖國發展的結果,是落後西方幾百年,最後亡了國。

先賢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也。這個意思是說:把自己求知的杯子放在低位,各種智慧的水,才流得進來。保持對知識的謙虛和觀察借鑑態度總是好的——所以,佛家說貢高我慢是障道的因。

宣化上人則說:如果我只學佛法,不學其他學派,我還是要對其他學派保持尊敬我沒有達到可以輕慢其他學派的時候,我不該輕慢;我達到可以輕慢其他學派的時候,我反而不敢輕慢。

修心的最終,是為了明白道理,然後落實到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細微之處。

常見我們把注重修心,修心是關鍵這類話掛在嘴上,但就是不實際做——

一句話里的嗔恨輕蔑諷刺尚且管不住,這心修到哪裡去了呢?基本的禮貌沒有,只管暢快發表自己夾雜人身攻擊的「破斥邪見,破斥外道」高論,這心修到哪裡去了呢?

修得最差的人,就是把自己當成佛教的法官,當成一貫正確的知見,脾氣特別大,嘴巴特別尖刻的人。

為什麼呢?

因為佛家講修定,總看別人有過,永遠不會得定,沒有定就沒有修為。

因為心不停地隨著別人的境界轉,不停的著相。

「見世間過」是什麼?他六根著外面的境界相,著相!著色聲香味觸法,裡面生貪嗔痴欲諸想,他才見到世間過。如果不著相,他見不到世間過。自己改自己的過失都來不及,哪裡還能有時間去管別人?

一管別人,自己就先起嗔恨傲慢心。

我們佛家還有句話說:有福報的人,從來看不到是非;沒有福報的人,常常看到是非。

法師說:把自己當成一貫正確的佛教里的法官、護法和衛士,好像天下只有你才是真正的學佛者。聽到佛門內一些不如法的事,耿耿於懷,評三說四。雖然你有一定的正知正覺,但滿眼皆是是非,遍地都是「外道」。

要知道,世上一切皆有因果,真修行人不見世間過。你若有對與錯的知見,自己的心就先著了魔,進入了魔境。要知道,就是真有外邊的魔,也沒什麼可怕,應把魔當成幫助你成佛的善知識。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

你看眾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你每天若看見眾生的過失和是非,你就要趕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

聖經上耶穌說:你不要去論斷人,以免自己將來被論斷。你不要去給人定罪,以免自己將來被定罪。

我們總跟人斗諍,很少觀察別人的看法,總急於壓倒別人表達自己更高明的看法,這個心不對。

你是喜歡辯論的佛教法官麼?

有的師兄很喜歡辯論。

辯論本身是很好的,但是往往大家辯到最後成了為辯論而辯論,而不是為明理而辯論,一堆嗔心、惡口,斗諍不停,把其他網友也卷進來看嗔恨、看惡口,一起發嗔恨、發惡口,亂成一鍋粥。這樣,實際效果就非常糟糕。

所以,老子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孔子則說:

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這個意思是說:一件事情,你可以和別人好好說清楚,讓別人明白,但是你不跟他說,不讓他明白,這叫做「失人」。一件事情,你當時和別人沒法說清楚,但是你硬要去說,這叫做失言。

我們可以看看這個「辯」字的構造——辯字是左右兩個辛,中間一個言。辛,是什麼意思呢?辛是象形,在甲骨文里,像古代刑刀,意思是大罪。古人說:辛痛泣出,罪人之象。「辯」就是兩個罪人說話所以,老子說: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那麼,我們說話愛犯哪三種錯呢?孔子給我們指出來——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翻譯過來就是:第一種:搶話說。還不到或者不該我說話的時候,我就開始說。這是急。

第二種: 有話不說該我說話的時候,我不肯說出來,這是隱。

第三種: 自顧自說我不注意聽眾的反應,就在那裡一個勁說,這是瞽。

對於學佛的人來說,所有的道德、規範、戒律,更是全部拿來對自己,永遠不是對別人。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