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法師 諸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從今天開始,我們共同來學習淨土宗最為重要的一部經典《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平時說淨土宗五經一論,就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還有天親菩薩的《淨土往生論》。
這部《佛說阿彌陀經》最大的特點就是言簡義豐,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多字,但是其中包含了淨土法門甚深的義理,非常值得我們暫時的放下手上的工作,細細地來學習、領悟,從而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現代人生活節奏非常的快速,時間緊,如果有人想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淨土法門有一個深入而全面的了解,學習這部經典應該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在講這部經之前,我們還是按照祖師們講經的格式,先把這部經的綱要做一個介紹。古德或者用天台的五重玄義,或者用華嚴的十門開啟,來對經典的主要意思做一個介紹,以便來正述經文的時候,對經中的含義能夠更有效果的領會。
我們今天選擇的是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對本經的大意做一個介紹。五重就是從五個方面來詮釋。第一是釋名,第二是辨體,第三是明宗,第四是力用,第五是判教。就是判這部經是小乘教還是大乘教。玄義,玄就是幽微難見的意思,義是深含妙理。我們下面就從五個方面,來闡明經中幽微難見的奧妙之意。
我們先看釋名,釋名就是解釋這部經的經題。想要理解經文,先要理解經題。古人云:「智者見經題,便知全部義」,可見經題非常的重要。經題的立題方式有七種,單的有三種:單人、單法、單喻;復的有三種:人法、人喻、法喻;還有一種是具足人法喻。
單人立題,如本經《佛說阿彌陀經》,能說之佛、所說之佛都是已證究竟佛果的人,其中只有人,沒有法也沒有喻。
單法立題,如《大涅槃經》,涅槃是不生不滅之法,只有法,沒有人也沒有比喻。
單喻立題,如《梵網經》,梵網是比喻其中沒有人和法。
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沒有比喻。
人喻立題,如《如來獅子吼經》,如來是人,獅子吼是比喻,沒有法。
法喻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花是比喻,沒有人。這是法喻立題。
最後一種是具足立題,人法喻具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最上乘之法,佛是人,華嚴比喻以萬行因華莊嚴果德,人法喻具足。
我們對經題的格式有一個了解,這部經是單人立題。我們剛才講了,《佛說阿彌陀經》,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勸勉大家嚮往求生的一部經典。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佛。佛翻譯成中文是覺的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就是佛是究竟大覺之人。在這裡,佛是指能說之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示現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說法、涅槃,來示現八相成道。釋迦牟尼佛的一生,我們說釋迦牟尼佛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來宣說難信之法,這個乘大悲願力,我們可以從《悲華經》中略知一二。
《悲華經》中講,在寶藏佛時,有一個叫無諍念的轉輪聖王統治天下,這個無諍念轉輪聖王就是阿彌陀佛的前世,他的因地。他和他的一千個兒子,一千個王子,發心供養佛陀的僧團,他們只是發心供養僧團,沒有發起大乘心來。轉輪聖王有一個大臣叫寶海梵志,這個寶海梵志是釋迦牟尼佛的因地前世。這個寶海就勸轉輪聖王和他的一千個兒子發起大願,求證無上正等正覺。轉輪聖王聽了寶海的勸化後,用了七年的時間,觀照十方所有世界的莊嚴,每個剎土的這種莊嚴,這種包括剎土莊嚴、眾生的莊嚴、弘法的方便等等的莊嚴。對各方淨土的長短優劣來進行比較,然後在佛前發願建立淨土,度化眾生。轉輪聖王的一千個兒子,一千個王子,也在佛前發願要成就佛果。
但是他們發的願都是去淨土來成佛。雖然寶藏佛座下有1004位菩薩發願要去穢土成佛,我們都成就淨土了,穢土的眾生怎麼辦呢?是不是不能扔下?寶藏佛座下的1004位菩薩們,他們發願去穢土成佛。但是也只是截止到人壽千歲的時候就不再來了,人壽千歲他們就不再來示現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人的壽命最始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隨著眾生的貪嗔痴越來越重,每一百年減一歲,這是在減劫裡面,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八萬歲的時候,貪嗔痴還不太重,到了八萬歲還不太重,眾生還都能修行善法。到了四萬歲的時候,貪嗔痴就有所加重了,眾生不能專心住於善法,就開始造作惡業了。到了人壽兩萬歲的時候開始減,因為造作惡業了,人的壽命一點點的在減,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兩萬歲的這個時候,眾生的貪嗔痴、慳吝、嫉妒開始濃厚,這個時候進入五濁惡世。人壽一萬歲的時候,布施、持戒、調伏自心、自我約束、這些善法的概念在世間人的心中消失了,人們開始肆意地造作惡業。到一千歲的時候,眾生開始造作五逆了,這個時候五逆就開始出來了,造作五逆的惡業,而且毀壞正法、誹謗聖人。這個時候,這些1004位菩薩,發心到這個時候就不再來了。來沒有用了,眾生難度了,已經開始造五逆、誹謗正法、誹謗聖人了,難度了,沒法度了。
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期,到了人壽百歲的時候,眾生堅固地執著自己的色身,拚命的去貪著五欲,遠離種種的善法、造種種的惡業。我們現在就是這麼一個狀況,只要你有辦法,大家都是笑貧,不笑那個去造作壞事的人,現在就是這麼沒有廉恥之心了。好人不好、壞人不壞,這麼一個世間多可怕。好人不好、壞人不壞,沒有善良,都是向著欲望,都是攀比欲望,而不是從心性上去互相學習,都是學習大家的欲望,學習大家的不擇手段,對出家人不起恭敬心,對正法遠離,對邪知邪見非常認可。所以這1004位菩薩認為千歲以後的眾生剛強難化,就不再來了。
寶海梵志看到五濁惡世的眾生,寶海梵志,釋迦牟尼佛的因地,看到我們現在的眾生被1004位佛所捨棄,心如刀絞,悲憫眾生,悲憫我們這些無依無靠、飽受痛苦煎熬的眾生,發了五百大願,要在人壽百歲的時候,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來度化我們。
所以蕅益大師說:「釋迦世尊大悲大願,為度脫吾等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無一寸塵土,不是釋迦世尊曾為吾等布施頭顱、骨髓、血肉之處。」這是蕅益大師對世尊的讚嘆。所以我們看到這部經典,要深深的感恩釋迦如來,如果真的沒有釋迦如來為我們示現的話,我們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又怎麼能信受奉行?怎麼能夠究竟了脫?恐怕真的是萬劫沉淪的。
釋迦牟尼佛不僅是這一期的示現,《法華經》中告訴我們:「無量塵劫,又無量塵劫以前,釋迦牟尼佛早已成佛,由大悲願力故,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今天我們能夠聽聞深信淨土法門,能夠切願往生,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一定要發起大懺悔心、大感恩心、大恭敬心,來聽受這部經典。佛法的利益就是在恭敬心中得的。
我們再來看佛說。「說」是喜悅的意思,心中的歡喜、心中的願望得到滿足,就會感到喜悅。我們凡夫的願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上求佛道已經圓滿,他的願望就是要度化眾生。他現在觀察與會的大眾,善根成熟,能夠深信淨土法門這個難信之法,能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佛五眼圓明,能夠觀理觀機,他知道宣說淨土法門的機緣成熟了。
這個法門是佛最想說的一個法門。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法門是大暢諸佛出世之本懷的一個法門,佛長久的存在內心,等待機緣,現在機緣成熟了,眾生可以通過這個法門獲得真實的利益,所以佛非常的高興。
下面是阿彌陀。阿彌陀是極樂世界的教主,「阿」是無的意思,「彌陀」是量的意思,阿彌陀合起來講就是無量的意思。阿彌陀佛具有無量的功德,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無量智慧、無量菩提等無量的無量。
這個無量的核心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讓眾生覺得,依靠阿彌陀佛永遠都能來接引我們;無量光能破除眾生的煩惱無明,讓眾生本具的心性光明顯發出來。另外無量壽也代表我們的自性寂定,無量光代表我們自性的照用。寂照不二就是我們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
所以這聲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整個的實相,就是我們眾生的心性。我們念這一聲佛號的時候,就是在念我們的心,一聲佛號一聲心,我們性具的無量光壽,就和已經究竟證得無量光壽的阿彌陀佛,在這一聲佛號當中感應相通了。
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就是在念我們的性德,借著已經證得的阿彌陀佛,來引發我們自性的阿彌陀佛,就是這麼的快速。我們把阿彌陀佛的因地果覺,變成了我們的因地心,這樣我們用心去念這聲佛號的時候,這心裡就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就等於抓住了阿彌陀佛全體的願力,抓住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這個力量,所以他是我們的本命元辰,就是我們的根。
大家一定要了解這句阿彌陀佛真正的含義,這樣我們在念這聲佛號的時候非常有力量的。所以師父就給大家說,師父明白了當念這聲阿彌陀佛的時候,和你們滑嘴而過念的那個功夫不一樣的,它具足了信願的力量,又具足了覺悟的力量。
所以當念這一聲佛號的時候,就是這個清淨心在放光、在開花,蓮花在開,它就是我們心性的顯現。
所以當你明白佛理的時候,你就會牢牢地抓住它,抓住我們的性德,抓住阿彌陀佛的力量,他有這種力量存在的。
所以說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破除一切的煩惱、能夠產生一切的、現在叫正能量,能夠產生一切的正能量,具足一切的正能量的時候。
我們有的居士身體不好,師父對他說你這是業力,好好消業去,不要去吃大魚大肉,反而增加業力。怎麼產生那種能量呢?念阿彌陀佛。當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到清淨的時候,你一切的正能量都產生了,降伏一切的邪知邪見,就是這麼一個道理。
我們再看下面,經,《佛說阿彌陀經》的經,梵語叫修多羅。經有四個含義。
第一是法。經就是法則,而且是十方法界共同遵守的法則。遵守這個法則就叫做如法;不遵守,就叫做違背法性,就會受惡業的懲罰。我們說結果,有惡果。
無量劫以來我們做了太多違背法性的事,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造業。造業就要被業力所牽,輪迴六道。造善業得三善報,造惡業受三惡道報,只要你造業,就會受業力的牽纏六道輪迴,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受到違背法性的懲罰。
佛所講的經就是告訴我們,戒定慧是順法性的,我們要勤修;貪嗔痴是違背法性的,我們要息滅。
我們今天遇到淨土法門,就應該要明白,只有念佛的時候,我們才是如法的。就像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中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的心不在念佛,就是在念貪嗔痴。佛是覺悟,只有在我們念佛的時候,才能降伏我們的貪嗔痴,所以中峰禪師才說「須臾背念佛之心」。你違背法性了,你就在造業了。所以大德看問題抓得太到位了、抓得太準了,一下就抓到我們的根了。
而且《觀經》中說:「一稱佛名,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念佛不但與我們的心性相應,還能消除我們無量劫以來所造的重罪,消除我們的罪。
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業力無處顯現,罪業本空由心造,心到空時罪業亡。當我們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清淨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說它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一定要好好的念這一句佛號,不能放過的,這真的就是我們的救命稻草,世間說救命稻草。我們抓住了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唯一的根,要不這一世空過,又是六道輪迴。
經的第二個含義是常。常就是說經典所詮釋的真理是永恆的,是亙古不變的。佛經中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內在的規律,這個規律是不可能改變的。正法時期,眾生的根機好;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差。眾生改變了,而法性的這個常,是一點都不會改變的。
像有的居士講,這個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機不如正法時期他們的根機,是不是就是說我們往生的條件就要降低了?不是這樣的。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普度一切的眾生,沒有任何的分別,是常、是永遠真實的、亙古不變的。
第三個含義就是徑。經的第三個含義徑,就是修行的道路。極樂世界是我們的家鄉,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慈父,如果不知道慈父在哪裡,也不知道回家的路該怎麼走,不可能回到家鄉的。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告訴我們回家的路怎麼走,我們才能夠回到故鄉見到慈父,所以經就是修行的路徑。
第四個含義叫做典。就是攝化群生的定典。意思是說,想要度化眾生,只有依靠佛所講的經,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方法。末法時期想要度化眾生,只有依靠淨土法門,除念佛之法外,再沒有這麼方便的法門,所以經也叫做攝生之典。
總之,這個經就是迷途的明燈、長夜的火炬、苦海的慈航、度生的寶筏,大家一定要重視對這個經典的學習。
早年,這部經的全稱叫做《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後面的經文就有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在六方佛贊裡面,這是以經文來命的題,這是最早時候的經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玄奘大師翻譯的經題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是直譯,根據經文直譯過來的。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為《佛說阿彌陀經》,這個是意譯,經義完全把握住了,根據它的意思,大家喜聞樂見,把它給翻譯出來的。
鳩摩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潔的特點,他對整部經的意思做了一個高度的概括,用非常簡潔的語言表達出來。雖然只有六個字經題,但是含義非常的豐富,《佛說阿彌陀經》,直接把這部經的核心問題提了出來,就是執持名號。這個名號不僅朗朗上口、眾生喜聞樂見,而且它廣攝了阿彌陀佛一切功德,同時也代表了眾生的自性功德。九法界的眾生能夠得到平等普度,就是靠這兩種不可思議功德合在一起的力量,所以這個經題真的是高度智慧的把握。
《觀經》中講,聞大乘經題,都能滅千劫的生死重罪。我們今天能夠聽聞到淨土宗最為重要的《佛說阿彌陀經》,能滅千劫萬劫的生死罪業,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來學習這部經典。
下面我們講辨體。什麼是體呢?我們做一個比喻,就好比我們戴的金耳環、金項鍊、金手鐲,這些項鍊耳環手鐲,它都是相上的,它的體是什麼?它的本體就是金。就像古德用的比喻:「以金為器,器器為金」,它的體是金。這些金項鍊、金耳環、金戒指,我們有,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喜歡了,把手鐲戒指化掉,變成別的首飾。首飾的相變了,但是它的這個體一點也沒有改變,還是金。也就是說,「釵釧瓶盤盡從金出」,金器的相狀有生有滅,而這個金的無生無滅的這個本體不會改變的,所以黃金就是體。
所以我們學習這個經典,首先要對這部經的真實之相有一個把握,就是它的本體。我們剛才用黃金來給大家做的一個比喻,虛妄的相變了,但是它本體沒有改變。我們要知道這部經的本體是什麼,這就是我們說的辨體。
我們都知道,大乘經皆以實相為證體。比如《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涅槃經》以常住佛心為體。那麼本經是以什麼為體呢?這部《阿彌陀經》是從事相上來建立的,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都是事相,這個事相是以涅槃的常樂我淨來建立的,所以我們把涅槃的這四德作為本經的體。
我們先來看常,常就是無生無滅、恆常不變。《無量壽經》說:「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就是說極樂世界從最初建立,一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都沒有衰退、變壞。因為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證得空性之後,由大悲願力所顯現的,是阿彌陀佛清淨妙心的顯現,是法性土。清淨心顯現的法性土,性德顯現的,我們就可以這麼說。所以它是法性土,不是微塵所成,不是一合相,不是物質的。
而我們的娑婆世界是我們業力感召來的,業力是生滅的。像我們的依報,大的宇宙銀河系,小的微塵,這些都是生滅的,都是微塵所合成的,它有成住壞空,不是常。但極樂世界的法性土是常,這是從依報看。
從正報看,我們的人壽不超過百歲,壽命極短,這叫做無常。而極樂世界,證得無始無終的體性,它的正報就是無量壽。
這就是極樂世界「常」的一個特點,常樂我淨,涅槃的體性。這是我們從依正二報來對常做一個比較。
第二個是樂,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這句經文直接把極樂世界的特點給我們概括了出來。極樂世界沒有絲毫的苦,所以那裡的樂是絕待的樂,沒有苦可以對待,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寂靜妙樂,這種樂是清淨真實的、是不會變化的。而我們的樂,是建立在對待的方面,也就是說,我們的樂都是建立在苦的基礎上的,建立在苦的對待上面的。
因為有飢餓,才有吃飽喝足之樂;因為有病苦,才有身體健康之樂;因為有分離,才有相聚之樂。我們的這種樂隨時都又會變為苦:吃飽了還會餓、相聚了又要分離,誰都不可能永遠的健康。所以我們這個世間的樂,是建立在苦的、暫停的基礎上的,這個樂的本質其實是苦,大家一定要明白,這樣才能幫助我們後面念佛生起厭離心來。
師父每天也是在總結,想想斯有何樂?真的,有什麼可快樂?我們從一生下來就哭著來的,別人樂,自己哭,滿足別人了。像師父生下來是大胖小子,父母一看生個大胖小子都樂,師父就在那哭。走的時候大家哭,然後中間的變化斯有何樂?我們不都是圍繞著苦的,就這一生。這一生都是圍著苦的,斯有何樂?來也苦,走也苦,人生就是一場悲劇,不管你有多幸福,你有多少物質的享受,物質永遠解決不了快樂的。在過去的一代人,他們把能吃飽、能穿暖,哪怕吃得不好穿得破爛,只要能暖和,就為一種幸福,這是他們的追求。追求到了以後,物質又要求得更高。又要三間瓦房,然後又要樓房、汽車。永遠建立在這種欲望追求的痛苦上面沒有滿足。我們唯有從這個精神方面得到滿足,什麼滿足?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才是我們自己本來的這種心性,我們本來的面目。
所以我們在物質上的追求,你永遠滿足不了的。追求到了又是更大的痛苦,得到了又怕失去,又要得到更好的,越追求物質,奢望越高,你的痛苦就越大。唯有什麼?唯有學佛。好多居士跟師父說:「師父,我想自自在在的走,我想自自在在的、非常有尊嚴的走。」好,念佛!這個佛法的博大,佛法的這種豪華、華麗、莊嚴,我們用莊嚴來說,而且你心性的莊嚴都可以達的到的。雖說我們曾經迷惑,沒有高高興興的來,哭著來,但是走,我們會非常高興的走的。所以師父給大家說,等師父往生的時候,你們笑著助念,送師父一程,高高興興地把師父送到極樂世界做菩薩去,我下一世再來,一定腳踏蓮花來度化你們。你一想到這個就特別高興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快樂。
我們今天要是聞不到佛法的時候非常可悲的,吃的再好,物質享受再奢侈,人生還是一個苦。都是在苦上去追求苦,唯有放下。而極樂世界的快樂是隨念所欲、隨願所欲,思食食至、思衣衣來,是一種極殊勝的樂。
第三個是我,這裡的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這個我是真我,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我們這個我執的我、認為這個身體的我。這個「我」是沒有我相、人相,也沒有我見、也沒有人見。而我們所執著的我,是四大假合的身體是我。
我們的身體都是一合相,都是假象,是四大和合而成的,哪一個是你的?在這個我執的基礎上,就生起了我見、人見,追逐五欲六塵,為我所有,爭名奪利。得到了,暫時的高興;失去了,就會煩惱。得到了還會爭得更多,欲壑難平。永遠都是被外緣所牽,你自己做不了主。
不信你們下課試試,別人多給你們一百塊錢,你們都高興,如果叫你們給別人一百塊錢,你們都不太高興。高興不是自己做得了主的,是被外緣所牽來左右的,活得很不自在。
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妙明真心現前了,得到了種種的自在,這個時候才稱得上真我。我們的自性、心性、自性,才能稱得上真我。所以佛剛一降誕的時候走七步,步步出蓮花,說了一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好多不理解的人,認為佛怎麼說話這麼傲慢?其實這真的不是傲慢,這是什麼?他說的是一句真理,「唯我獨尊」,我自己能做得了主。我們現在的我還認為四大假合的色身是真我,我們啥都做不了主,連最起碼的高興快樂你自己都做不了主。
我們到了極樂世界,這些種種的自在都現前了,這個時候得到了真我,才稱得上真我。
第四個特點是淨,淨的意思就是清淨。極樂世界的依報非常的清淨,黃金為地,七寶為池,池底鋪著金沙,池水清澈見底,寶樹也是七寶合成,寶樹上面掛了珍妙寶網,寶樹寶網流放出百千萬億的光明,交相輝映,這是依報;極樂世界的正報也是清淨的,都是蓮花化生,清虛之體,而且沒有煩惱,沒有染濁,沒有我執,六種神通現前,清淨到了極點。能夠攝受他方所有世界的信息在寶樹上,無論在任何地方,你的念頭才動,想看到他方世界的信息,它就會立刻顯現出來,什麼原因?因為清淨,清淨了就能攝一切的信息過來。
師父都常說你們去悟一悟去,悟不是說叫你想問題,而是叫你清淨。清淨,這個問題你把它放下,不要去執著,不要執著過程,不要執著結果,而你自己清淨下來。清淨下來,一切的信息你就都能明白了。古人說:「寧靜而致遠」,這個遠是超越時空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甚至可以超越空間維次,這個是真正的悟,這就是清淨所帶來的效果。
由此可知,極樂世界和涅槃的體性常樂我淨相吻合的。這個涅槃表現的四德,就在極樂世界的體性上顯現出來了,所以把阿彌陀經的體性,概述為常樂我淨是比較合適的。
好,今天時間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