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1

德不配位

今天晚上和大家探討一個話題。古人說「有德配位」,也說「德不配位」。我們通常說一個人:別的領導坐在這個位置上都很和諧,很太平,為什麼你這個領導坐上這個位置以後,單位就接二連三地出問題,內部也不和諧呢?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領導的福報不夠。什麼是福報?德性就是福報,一個人的德性夠了,福報就夠了。可是,我們寧願承認自己的福報不夠,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德不配位。

有些領導帶著他的團隊幹得很開心,團隊很和諧,大家的收入很不錯,工作量也不大。即便工作量大,大家也不抱怨。換了一個領導,他一心想提高大家的福利,而且不讓大家累著、餓著、渴著。可是為什麼大家卻不願意跟著他乾,很多人還想造他的反呢?還是他的德性不夠,德不配位。如果他的德性夠,坐在這個位置上,一定是內部和諧,外界平安。

在民間有一種情況:有些人發了大財,結果生了大病,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某個人升了大官,結果家人去世了,或者家人生了大病。我們都說這是福報不夠。實際上就是德性不夠,德不配位。一個人敢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而不是福報不夠,再通過一種方法修德,當德性提升到一定高度,就配位了。如果德性不夠,坐在一個高位上,不僅自己像熱鍋上的螞蟻,手下的團隊也像熱鍋上的螞蟻,彼此都坐臥不安。

一個人的德性從哪方面體現出來呢?如何證明他的德性呢?一個德性夠的人首先一定量大。量大又如何體現出來呢?他做任何事情都不為自己考慮,不以自我為中心,他考慮的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感受。我們佛門裡說的「無我」就是這個意思。當一個人達到了無我,他的心量、他的胸襟自然就大。胸襟夠了,才能容納萬物。既然胸中包含了萬物,需要什麼時,自然就會擁有。

一個有德性的人一定能忍辱負重,不能忍辱負重,說明他的德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一個有德的人做事肯定不會從自我出發,而是從大局著想。比如你是一個部門經理,你首先考慮的是你這個部門員工的利益和感受。你是一個總經理,你會考慮整個企業所有員工的利益。只有處處考慮大家的利益和感受,大家才會接納你,擁護你。至於個別人不理解你,不接納你,那也在所難免。一個團體裡如果有三分之一人說你的過錯,那說明你真有這方面的過錯。

作為一個佛教徒,我們如何完善自己的德性呢?必須通過修五戒十善,行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否則我們的德性是不可能建立起來的,也不可能完善。如果一個人的德性還沒有建立起來就已經有了一定的位置和影響力,結果是非常可怕的。單憑我們的能力是很難讓世人信服的。別人即便所謂的服你,也是帶著不屑一顧、貢高我慢的心態,是不得不服你。古人說如果你以能力服人,別人會造你的反;如果以德服人,別人絕對不會造你的反,甚至會效忠你,為你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當你做事不順心,遇到逆緣的時候,如果你抱怨,你不僅沒有進德,而且還在失德。無論何時遇到逆緣,都要懺悔自己無量劫以前沒有廣結善緣,傷害了眾生,所以現在做事才會遇上逆緣。有些人很有才華,但是到處漂流,不被重用。世間上並不缺乏有才華的人,尤其是我們中國最不缺人才。中國的人口占了世界的五分之一,什麼樣的人才都有。可是為什麼有些人會懷才不遇,不被重用呢?因為別人不信任你,不敢重用你。他所謂的用你,只不過是利用你,或者是看著用你,絕對不會對你敞開,把舞台、空間完全交給你。只有當你把內在的德性展露出來,讓人家確信你的德性過關了,人家才會把舞台完全交給你。

一個人被人喜歡,或者不被人喜歡,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們喜歡一個人或者不喜歡一個人,也是有原因的。在座的可以問一問自己:老闆為什麼不喜歡我?或者老闆為什麼喜歡我?老闆不喜歡你,你可能會說:「老闆有眼無珠,老闆偏心。」老闆為什麼會偏心呢?實際上沒有一個老闆是傻子,每個老闆對屬下都很了解,只不過不說而已。凡是能達到一定層次的老闆,他的心量比一般人都會大一些。有時候你不認可你的老闆,那是因為你只看到他的缺點,沒有看到他的優點。如果你的老闆真的像你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他不可能坐在那個位置上。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說的那麼有能耐,為什麼會久居人下,沒有坐在某個位置上,而且還一直在抱怨呢?

一個人才一定有德性,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稱之為人才,單有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不能稱之為人才的。尤其是只有專業知識技能、沒有德性的人絕對不能用,他的破壞性和殺傷力是非常大的。德性比學識、能力、技能更重要。你有學識,有能力,有專業技能,沒有德性,永遠也找不到立足的空間。一個人憑知識、能力、智慧可以征服某個人、某個空間,但是很快就會被否定,被推翻。除非他先以德立足,在立德的基礎上把才華、能力施展出來。

我們崇拜佛菩薩是崇拜他們什麼呢?就是他們的慈悲。如果佛菩薩沒有慈悲,只有智慧、神通,我們會崇拜他們,仰慕他們嗎?芸芸眾生之所以崇拜、仰慕佛菩薩,是因為他們在慈悲的基礎上有智慧,有神通,否則我們怎麼會把自己當作佛菩薩的工具,把一生都奉獻給他們呢?奉獻也是慈悲的表現,沒有慈悲心,你是不可能奉獻自己的。忘我也是因為你有慈悲心。慈悲心就是我今天講的德性。有德方配位。做世間事,很多人是憑手段,用心計,這些只能逞強一時,最終都會被識破,被推翻。

出家人修德最為先,而不是開智慧、了生死。你的德性不夠,是不可能開智慧,了生死的;德性不夠,想有好的身體、好的人脈關係也是不可能的;德性不夠,好的寺廟、富的寺廟,你也住不進去;即便住進去了,你也會渾身不自在,睡不著覺,做惡夢,生病。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往往會說是自己的福報不夠。剛才我說得很清楚,何為福報?德就是福報。因為你沒有膽量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所以寧願說自己的福報不夠。你找原因沒有找到根上,所以你怎麼修福報也修不起來,福報永遠都不夠。如果你承認自己的德性不夠,再去修福報,福報很快就會修起來,眾生看到你都生歡喜心,都認可你,都願意與你相處。

為什麼有些人一見面就讓人不喜歡,不接受呢?我們通常說與他無緣。什麼是緣?還是你的德性不夠。如果你的德性夠,為什麼和眾生沒有善緣呢?善緣也是建立在德性的基礎上。縱觀古今歷史,很多人位高權重,顯赫一時,但下場都很慘,這就是德不配位。很多人有知識、有學問、有能力、有頭腦、有手段,通過這些爬到了一定高度。高位置容易爬上去,但是你坐在上面是否舒服呢?你面對的是和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你受到的是八面來風的攻擊,還是八方來朝?

所以,在此奉勸大家一句:當你碰到別人不喜歡你的時候,你不要抱怨。你越抱怨,他越不會喜歡你,久而久之,你沒辦法接受他,他也沒辦法接受你。當你碰到你不喜歡的人或者他不喜歡你的時候,你除了在心中虔誠地、默默地向他鞠躬、懺悔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可以改變你們之間的逆緣。學佛的人都相信輪迴,我們今天見面一定是前世有緣。可是見面之後,結果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是善緣,有的是惡緣,有的是無記性的緣。何謂無記性的緣?彼此見面以後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如果碰到這種緣,你可以主動向對方示好,把內心向他敞開,接受他,這就叫做當下結善緣。

今天我們不講善緣,只講如何對治惡緣。當你碰到逆緣,與對方無法溝通時,回到家裡,你焚上一支香,在心裡默默地、虔誠地向他懺悔。當我們的頭腦無法彼此溝通時,就要用我們的心靈與對方的心靈溝通,這是一種化解惡緣的方法。如果你和他有機緣一起共事,你就不要處處把你的智慧、能力、才學顯露出來,而要想辦法把你的德培養起來,讓你的德自然地流露出來。但絕不是炫耀你的德,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凡夫的定力是有限的,很容易被動搖。比如在這裡大家都認可我剛才講的觀點,也願意這樣去做。但是一回到社會上,又不由自主地被所見所聞的現象所轉了,當你發現別人騙了你,心裡很不平衡,也要想辦法騙回來,把今晚我所講的都忘到九霄雲外了。

別人騙你可以,但你千萬不要去騙別人;別人陷害你可以,但你千萬不要去報復別人。否則,彼此的惡緣永遠沒完沒了。如果你從來都是很本分地做自己的分內事,突然飛來橫禍,有人陷害你,那一定是無量劫以前你和對方結了惡緣。你從來沒有和他見過面,也觸犯不了他的利益,為什麼他一聽到你的名字就反感,就厭惡,就想陷害你,搞你的鬼,說你的是非呢?就如同我們都不認識觀世音菩薩一樣,為什麼我們一聽到她的名字,內心就會崇敬萬分呢?那說明在無量劫的輪迴中,觀世音菩薩曾經做過我們的六親眷屬,與我們結過善緣。所以這一世當我們聽到她的名字時,自然就喜歡她,接納她,信奉她。同樣的道理,當你聽到某個人的名字時,可能沒有感覺沒有反應,也可能很喜歡或者很厭惡。喜歡是有原因的,厭惡也是有原因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話:「未成佛,先結眾生緣。」這個緣指的是善緣。一旦你成了佛出來弘法,處處碰到的都是善緣,而不是惡緣。

今天在座的有凡夫,有羅漢,有菩薩,還有再來佛。但是大家都是以凡夫的身份在示現,彼此並不知道對方的來歷。所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願就是稱讚如來,他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如來來稱讚。眾生佛性平等,人人具足,所以眾生即是如來。如果我們把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當作凡夫,只把大殿裡的釋迦牟尼當作如來,那說明我們真的無知到了極點!

什麼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樣子呢?我們中國人心中的釋迦牟尼佛是天庭飽滿,地閣方圓。東南亞地區,比如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寮國,他們心中的釋迦牟尼佛通常是尖下巴,鼻子像刀刃一樣。而西方國家的釋迦牟尼佛像都是鷹鉤鼻子、藍眼睛。你說哪一種才是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樣子呢?如果佛是以一種形象度眾生,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所以說佛是千百億化身,對方需要什麼樣的身份、形象、方式,他就不惜犧牲自己的身份、形象,以對方需要的身份、形象和方式去度他。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眾生醒悟,讓眾生學佛,讓眾生了脫生死。但是他一定會看因緣,因緣未到,他示現化身也沒有用。當佛菩薩化身來到我們面前時,一定是我們的菩提心萌發的時候,只有這時候示現在我們面前才有用,提前和推後都沒有用。

作為一個法師,當眾生向我們請教時,我們要及時地回答。如果他不信佛法,不需要佛法,我們也不需要做他的工作說服他。他的菩提心沒有萌發,你越做他的工作,他越反感,他內在的菩提種子越往下沉。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前途一帆風順,都渴望出門遇貴人。實際上我們的前途、我們的貴人都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如果三界內外有一個萬能的主宰者,這個主宰者就是我們自己。今天的果是昨天的因,今天的因又是明天的果。你今天的五官、今天的命運,和你昨天的起心動念、前世的起心動念有密切的關係;你未來的結果和你現在的起心動念也密切相關。

我們每生起一個念頭,都會在宇宙中留下一個烙印。這個烙印會落在哪個眾生身上,被誰接收到呢?當我們生起念頭時,有時是有針對性的,有時沒有針對性,只是內心自然地生起一個念頭,比如:我想發財。我們並沒有把這個念頭鎖定在某個人身上,或者鎖定在某個區域內。當這個念頭生起以後,就會在虛空中自由地飄蕩。如果我們是想與某個人合作發財,或者想做某件事發財,這個念頭就是有目標、有針對性的。

第一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好多事情剛開始都是善緣,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惡緣,通常就是因為彼此的起心動念沒有針對性。第二種有針對性的起心動念。比如你與某個人合作,你們之間是善緣,那麼從始至終都是善緣;如果是惡緣,則從始至終都是惡緣。因為無量劫以前你們彼此的起心動念是有針對性的,這一世重逢時,看似無緣,實則有緣在先。所以,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們自己一手打造的。

既然結果是自己一手打造的,我們學佛人就有一個不可更改的理念:每一個起心動念都必須是善念,不能起惡念。當你意識到自己剛才起了惡念,馬上就要懺悔。如果不懺悔,這個惡念就會在虛空中飄蕩,一旦被誰碰上,這個人就會被影響。我們每個人既是發射器,也是接收器。每一個念頭投射到宇宙中,都會被不同的眾生接收到。我們起的每一個念頭都會影響到整個地球、整個宇宙。所以我們的和諧不是取決於別人,而是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每個人都能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保持內心和諧,那麼整個地球、整個宇宙都會很和諧。

人有兩套系統,一套是身體,一套靈性。靈性這套系統是不需要睡眠的,從古至今無論過多少年,它都是甦醒的,宇宙有壞,它不會壞。而身體這套系統百年就要輪換一次,它健康與否,莊嚴與否,聽話與否,取決於心靈這套系統。兩套系統彼此關聯又互相影響。當我們的耳朵聽到不如意的話,眼睛看到不如意的事,如果我們沒有智慧,心量不夠,就無法接受,無法容忍,就會生煩惱,生嗔恨心。這時候受傷害的不僅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也會深受其害。

數千年來,世間人都把我們出家人視為天人師,當作人中模範。既然如此,天人師與人中模範一定有衡量的標準,天人師的標誌是什麼呢?就是德。德不夠,何以稱為天人師?有一種人很有能力,做成了很多事,卻遭到了同行的嫉妒、毀謗和陷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把精力都放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上,沒有放在修德上。所以對於一個天人師,修德方為上,不是修禪定、修智慧、修能力。其實當你把德修好了,自然會有能力、智慧。即便沒有能力、智慧,也會有護法、外援,有智慧、有能力的人會向你靠攏,變成你的能力和智慧。所以你也不需要專門去修能力,修智慧。有德就擁有一切。無德,什麼都得不到,什麼都會失去;即便你通過自己的智慧、能力、手段、計謀把想要的拿到手,你也沒辦法永久地擁有,沒辦法獨享。世間事就是這麼微妙:你不想要的東西,大家都給你;你想要的東西,大家都不給你。

我十八歲出家,讀佛學院四年,閉關七年,建設東華寺十三年,在東華寺講開示過千堂,從來沒有出去和人家爭奪市場,爭奪利益。徒弟把我這麼多年講的開示集錄成書,在內部傳閱,自然流通到了社會上,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詆毀。所以這幾年我深深地認識到,今天我坐在這個位置上,真的是德不配位!數十年來,我都是努力在學識上修煉,在能力上修煉,在為人處事上修煉,根本原因還是我自己的德性修煉不到家,德不配今天的位置,德不服眾。所以坐在這個位置上,無論是同行的詆毀,還是外界的毀謗,包括一些信徒的不認可,都是在所難免。

在對大家的教育和引導上,在德性修為方面,比如在戒律的修為方面,我的確講得很少。一個人注重戒律的修為,一定也注重德性的修為。但是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注重修禪定、培養見地,強調為人處事,要求大家一心追道。按理講,一個一心修道的人應該是有德的,一個在道中的人怎麼會犯規失德呢?你的心都在嚮往道,都在求道,都在道裡面,哪裡有機會犯規呢?但事實上大家並沒有入道,這麼多年來只是在苦苦地思道、覓道,並沒有入道。只有一個真正入道的人才有德。一個沒有入道的人,他的德性一定是不過關的。德是道的基礎,也是道的用。你得了道,在用道的時候,體現出來的一定是德。德體現在哪裡呢?就是剛才講的胸襟廣大,能忍辱負重,能犧牲自己,奉獻自己,能拋開自我來考慮問題,來做事。道是體,德是用。其實,真正的德就是智慧和能力。

最近一段時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人的德性太重要了!智慧、神通、禪定、知識、能力,這些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德性。如果不在德性上下功夫,而在其他方面下功夫,可以說就是捨本逐末。其他東西你抓得越多,你越狂妄,越浮躁。只有抓住了德,在你的身上才會體現出寧靜、柔和、寬廣,否則體現出來的都是鬥志昂揚,極端自我。

按理說一個人關起門來默默無聞地做自己的事情,不應該遭來外界的非議。可是為什麼很多閉門造車的人最終還是失敗了呢?我們會說這個人不善於搞外交關係,只會待在自己家裡,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幹活。何為外交?搞外交用的不是手段手腕,也不僅是靠學識、能力、智慧,這不叫外交,真正的外交靠的是德性,是慈悲,是奉獻,是無私。如果你的外交不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是很危險的。在某個範圍內,可能能力、學識、智慧很管用。可是到了一定高度,靠的就不再是知識、能力、技巧了。這時候如果你沒有超然的德性,別說你坐不住這個位置,就是坐在這個位置上,無數個眾生用心靈發射過來的冷箭也把你射死了!

你們看咒語的「咒」字,上面兩個「口」,下面一個「幾」,幾是無數次的意思,兩個口,一個是心的口,一個是口齒的口,內外兩個口不停地念叨就是咒。當大家都向你投遞善念,你的能量體就增大了;如果大家都帶著惡念,帶著抱怨向你投射,你的能量體就越來越小。如何讓眾生都帶著善念向你投射,而不是帶著惡念向你投射呢?除非你的德性修為到位了,這時候聽到你的眾生不會毀謗你,見到你的眾生也不會藐視你,大家都會讚嘆你,仰慕你。

想修行到一定高度,需要的是德性,而不是知識、能力。如果修行以一百層為圓滿,禪定、知識、能力只能幫你達到五十層。要想達到五十層以上,必須加強自身的德性修為。德性修為不夠,不僅上不去,可能到了五十層以後還會出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呢?就是古今中外數千年來大家都講的一句話,也就是今天晚上我講的主題——德不配位。

今天在座的大家是想在世間法上成就,還是想在出世間法上成就呢?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你的知識、能力、智慧有用;超越了這個時間空間,你的知識、能力、智慧就沒有用了,只有德才有用,只有道才有用。要想進入道裡面,首先德要過關。德不過關,你所謂的入了道、得了道,肯定不是究竟的道、圓滿的道,儘管這時候你會有力量,會有果位。佛教說羅漢分四個級別,菩薩分十個級別,佛分三個級別。

一般人從來不會去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只有當不好的果出現時,才會後悔,才會反省,才會懺悔。果來的時候能反省,能懺悔,也還算是個明智的人。可是更多的人是果來的時候,都是抱怨、憤怒、牴觸。我們東華寺目前就有這種現象。小和尚個個先天的智商都很高,學歷、學識也不錯,可是心量都很小,心胸都很狹隘,承受力一點都沒有!可是我們的身份卻是天人師,是佛的侍者、佛的工具、佛的代言人,最終都想成佛!在座的同仁,請問問自己:以你目前的心量,配成佛嗎?以你目前的德性,配成佛嗎?以你目前的承受力,配成佛嗎?我知道我不配,連目前「上師」這個頭銜,「東華寺方丈」這個頭銜,我都不配!因為我的德性、我的承受力、我的心胸都不夠,所以今天坐在這個位置上,才會招來那麼多毀謗,那麼多無事生非的事情。

但是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一絲嗔恨的念頭都沒有動過。這麼多年來我都在懺悔自己的福報不夠,自己的德性不夠。從2000齣關到今年十三年,總有那麼一兩個人在信眾之間詆毀我,在網路上詆毀我,在領導面前詆毀我。剛開始說我是邪教,我告訴這位仁兄說:「我是個和尚,穿著和尚的僧裝,穿著袈裟,我就代表了佛教,你說我是邪教,那就意味著佛教是邪教了?你是不是用詞不當啊?應該說我是「邪僧」才對啊。我是佛教徒,你也是佛教徒,說我是邪教不就等於說你自己也是邪教嗎?」他想想有道理,後來在網路上就不再說「萬行邪教」,改成「萬行邪僧」了!

他不認可我的觀點很正常。你可以闡述你的觀點,我可以闡述我的觀點,學術爭論是很正常的。學術從來都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尤其在當今這個世界,全球政治一體化,全球經濟一體化,唯獨全球文化是多元化,百花齊放,萬家爭鳴。學術觀點不同,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你可以發表你的觀點,我可以發表我的觀點,他可以發表他的觀點,為什麼非得要求你我他對一件事情的觀點是相同的呢?難道你和我的觀點不同,我和他的觀點不同,我們彼此就要互相詆毀嗎?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流行一言堂了!今天這個時代在學術上就流行百花齊放,各抒己見!

一個人的作風沒有問題,你不需要詆毀他;他的經濟沒有問題,也不需要詆毀他;他在政治上沒有問題,你也不需要詆毀他。政治有問題,有黨組織會處理他;作風有問題,他的內部會處理他;經濟有問題,他的領導會處理他。學術觀點不同,能叫有問題嗎?所以在座的將來出去弘法,如果別人的觀點和你的不一致,你不需要詆毀他,你可以談你的觀點,沒有必要把精力放在詆毀他人上。

比如今天在座的吃了同樣一個蘋果,有的人說這個蘋果是酸的,有的人說是甜的,有的人說是澀的。為什麼大家的感受會不一樣呢?因為每個人的身體不一樣,業力不一樣,所以感受也不一樣。大家都學佛,對佛的感受和認識也不一樣。所以每個人說的都是一家之言、一己之言、個人之言,代表不了佛陀。就如同我寫的五本書,談的只是我個人的觀點,誰的觀點也代表不了。你認為有用,就看一看;認為沒有用,就把它扔進垃圾桶里,沒有必要詆毀我。你越詆毀我,你的嗔恨心就越重,你的靈魂受到的傷害就越深,你離道就越來越遠。你不喜歡的東西、你不認可的東西,別人未必不喜歡,不認可。想在學術上搞一言堂是永遠行不通的,想在學術上搞壟斷是絕對不可能的。在學術上永遠都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張嘴,就有多少觀點。如果沒有一部分人把心放在學術上,大家都把心放在政治上、經濟上,這個社會會和諧嗎?會穩定嗎?會太平嗎?你們可以想像這個世間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可怕不可怕呀!

為了眾生進步一點點不惜犧牲自己的形象,只有菩薩才有這樣的氣量,才有這樣的胸襟,才有這樣的膽識。只要眾生好,犧牲我個人的形象算得了什麼!只要這個團體、這個企業、這個寺廟受益,犧牲我個人的形象算得了什麼!只要佛教受益、三寶受益,犧牲我個人的形象又算得了什麼!我時常說:「僧人是魚,佛教、寺廟是大海,是水。海都沒有了,水都沒有了,我們這條魚又能活多久呢?」你想保護你個人的利益,如果你無知,就會損害常住的利益,結果大家都攻擊你;如果你有智慧,換一個手法,維護常住的利益,最終你個人的利益也得到了保全。這就是有智慧與沒有智慧做事的差別。

只是因為你的觀點與他的不一致就詆毀你,這是什麼行為呢?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緣分,不同的空間,屬於你的緣分別人拿不去,不屬於你的,給你,你也接不住。無量劫以前,我們彼此都結了不同的緣,所以佛菩薩才有千百億化身。當觀世音菩薩化身成老子時,度了一部分眾生。還有很多眾生沒有被度,可能觀世音菩薩又身化成達摩祖師,又度了一部分人。仍然有很多眾生沒有被度,可能觀世音菩薩又身化成蓮花生大士、孔子等等。不同類型的眾生需要不同的視覺、聽覺、感覺來滿足他們的感官,所以佛菩薩就變著法子來滿足大家的六根,目的是為了度凡夫眾生。

當別人否定你的觀點時,你不要煩惱,不要生氣,更不要生嗔恨心。不同的眾生有不同的根器,不同根器的眾生接受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老師。所以佛教有一個觀點:有多少種類型的眾生,就有多少種不同的法門。法門是明師、佛菩薩的一個設計,真正心靈的法門只有一個。但是進入心靈的法門則無量無邊。只有當你進入心靈的空間,才會發現解脫之道獨此無二,而入手處則數不勝數。

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都會碰到競爭對手。剛開始競爭靠的是價格、質量、服務、信用。競爭到最後靠什麼呢?也就是最後的服務與信用是什麼呢?就是人品,就是德性。沒有過硬的德性,世間的競爭你無法立足,出世間的修道你也無法得道。而且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團隊。如何才能把一個優秀的團隊凝聚在你的麾下呢?靠手段技巧只在一定的時間空間內有用,過了這個時間空間就沒有用了。但是有了德,在任何時間,到天下任何一個角落都有用。

我說一個發生在我身上很現實的例子。比如東華寺這些小徒弟,我說同樣一句話,講同樣一個道理給他們聽。有的人聽完了感激涕零,痛改前非;有的人聽完了覺得有道理,但不去落實;有的人聽完了生嗔恨心,在心裡罵萬行;有的人聽完了馬上跑了,說與我無緣。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不僅佛如此,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如此。你說一句話,十個人聽了有十種不同的理解、十種不同的感受、十種不同的結果。也許你說這句話只有一個用意,但是十個人理解為你有十個用意。

我們今天對佛經的理解,如果釋迦牟尼佛在場的話,早就跳起來了!所以古人說:「依文解意,三世諸佛喊冤。」我們認為佛經是究竟圓滿無漏的,可是卻被某些教徒視為歪理邪說,不究竟,他們認為他們的學說才是究竟圓滿的。這就是眾生與聖人的緣分不同。有時候一個明師說的一句話不夠究竟圓滿,眾生聽了卻悟到了究竟圓滿的大道之理;有時候這個明師說的話是圓滿的,眾生聽了卻覺得不圓滿,沒有觸動他。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沒有度一個眾生,你所謂的被度了,是因為你自己的菩提心生起了,被我撞上,才所謂我度了你,實際上我並沒有度你。如果你的菩提心沒有生起,我怎麼跟你講經說法,示現神通,無私奉獻,你也不會信奉佛法。」佛教裡面「對機說法」這句話意味非常深長,有幾個人知道何為對機說法?又有幾個人知道如何對機說法呢?

為什麼同樣一句話,每個人聽起來感覺都不一樣呢?因為每個人的業力不一樣,素質修養不一樣,修為層次不一樣,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我們學佛的人素質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不要緊,價值觀不同不要緊,能力不同不要緊,智慧有高低之差也不要緊,重要的是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了生死、超三界、成佛作祖。正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儘管我們的素質、價值觀、能力、學識、智慧都不同,我們仍然能走在一起。既然我們有了這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的本位上就要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企業管理上有一個理念:員工的價值觀不統一沒有關係,能力素質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也沒有關係,但是大家的願景,也就是最終的目標必須一致,否則這個企業、這個團體無法管理,無法生存,無法持續發展。

一個人到任何地方都要工作,都要付出,都要被約束。到任何地方,只要你付出了,也都會有收穫。但是到任何地方你想要完全地自由自在,那是不可能的。當初造化在造人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不完美的個體,需要另外一些因緣的輔助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否則我們永遠只能發揮五分六分、七分八分的作用。萬事都要因緣具足才能發揮十分的作用。我們所修所行都是把因緣聚集在一起,當因緣具足了,你的理想、他的理想、我的理想都能實現。所以佛教說只有在眾因緣和合具足的情況下才能成事。

如何讓眾因緣和合具足呢?只要把我們的習氣、嗜好、稜角砍掉,我們自身這個小緣很快就會和宇宙這個大緣聚在一起,眾因緣就和合了,我們自然就入道了。之所以今天我們還沒有入道,無法入道,就是因為我們身上的稜角突出,習氣太重,嗜好太多了。我們總說自己業障重,什麼叫業障?稜角突出就是業障,嗜好太多就是業障,習氣太重就是業障!一個學佛修道的人是不允許有太多嗜好的,尤其是與修道無關的嗜好,你唯一的嗜好就是學道、了道、成道,否則你不可能獲得究竟之道。你每有一個嗜好,就分散一次精力;每有一個嗜好,就產生一個妄想;每有一個嗜好,就結一個虛幻的緣。所以想培福修德,想學佛修道,想了生死,就不能有太多個人的主觀意志,不能有太多的自我。只有一個人的自我不斷地減少,降低,才能斷惡迎善,才能廣結善緣,才能融入道。

問:佛教、道教、基督教,每個教講的德好像都不太一樣。請問何謂德?

師:不管哪個教講的德,真正體現出來的都是無我。如果有「我」參雜進來,就不是真正的德。究竟圓滿的德一定是不包含自我在內的,否則就是自我的表現、自我的需求。我們佛教講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無我才是究竟圓滿的德。達到了無我,一切都不從自身考慮,不從自我出發,都是為了眾生,這才是德的最高體現。道教講人天合一,人天合一也是無我、忘我的境界。只要有一個「我」存在,就無法達到人天合一。以基督教的觀點,別人打了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轉過來讓他打,這也是無我的體現,也是無我的境界。

祝願大家都無我,都忘我,都超越自我,與佛菩薩融為一體。

釋萬行2013.8.20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