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5/2

理要頓悟,事需漸修

問:請教師父一個關於道德和風水的問題。有個風水大師說「一徳、二命、三風水」。有個故事說一個人很渴,跑到一個宅子裡要水喝。女主人給他舀了一碗水,看他很急,就在水裡撒了一把糠。這人喝完水後說:「我會看風水,我給你選一塊風水寶地吧。」當時他動了一念:我這麼渴,你還在水裡撒糠,我就給你選個風水不好的地方,讓你斷子絕孫!結果這個女人就在他選的所謂「風水寶地」上建宅子,果然從此家丁興旺。十年後他又回來,倆人一見面,他問道:「你這個宅子怎麼這麼好?我當初給你選的是一塊普通的地方啊。因為我那麼渴,你還把糠撒在水裡讓我喝!」女人說:「當時你又累又熱又渴,我是怕你喝急了生病啊。」這個故事是否說明了德行勝過風水?

師:這個故事講的是明朝的一個風水先生,有一次他在一座大山里尋找風水地,找了好多天,發現了許多非常好的風水地,當然也有差的。有一天他走得又累又渴,看到山谷里有三間草棚,一個窮苦的人家住在那裡以種藥為生。風水先生走進去向這戶人家討水。女主人見他氣喘噓噓的,口渴得嘴唇都起皮了,於是給他倒了一碗涼水。當他正要喝的時候,女主人抓了一撮糠殼子撒在水面上,風水先生只能一邊吹著糠殼子一邊啜著涼水,他心裡暗暗在罵:這個女人怎麼這麼壞!我渴得不得了,討碗涼水,她還往裡面撒糠殼子折磨我,不讓我馬上喝!但是他沒辦法,只得一邊吹著糠殼子一邊慢慢地喝,同時在心裡暗暗地詛咒她,半天才把那碗水喝完。為了報復女主人,這個風水先生說道:「我懂風水,看你家這麼貧窮,我給你選塊風水寶地吧,你在那裡蓋房子,子孫會興旺,會有錢有勢還有地位。」女主人一聽有這麼好的事,當然說好。於是風水先生說:「前面那個山谷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你把茅棚遷到那裡,將來你們家會兒孫滿堂,代代富貴,女的會嫁到富貴人家,男的即便取個窮媳婦也會變得富貴。」女主人非常感謝這位風水先生,就帶他下山,一直把他送到山口。

轉眼間十年過去了。因為這位風水先生整天跑山看風水,十年後他又轉到了這座山里,他想:十年前這個女人對我那麼不好,當時我報復了她,給她介紹的風水地叫「絕戶地」,會斷子絕孫沒有後人,男的要麼娶不上老婆,要麼娶上老婆也不會生孩子。你說這個風水先生有多壞,良心大大的壞了!結果他到山谷一看:哎,一幢高大的樓房矗立在那裡!用現在的話來講可能是幾層高的樓房。偌大的院子高高地掛著大紅燈籠,門口還養了幾條獵狗,汪汪地叫著,一看就是個富貴人家,非常氣派。風水先生很好奇,又走進去討水喝。一進門,還是碰到十年前的那位女主人,雙方一下就認出了彼此。女主人一看貴人來了,磕頭作揖把他請到上席,用美酒好菜招待他,然後又給他沏上好茶。酒足飯飽後風水先生問道:「你們家是怎麼變得富有的,蓋了這麼大一處宅院?」女主人說:「多虧您給我看了這塊風水寶地啊!」風水先生這時良心發現,非常慚愧,對女主人說:「實際上當時我給你看的並不是一塊風水寶地,而是一塊絕戶地。因為當時我渴得不得了,好不容易找到一戶人家向你討碗涼水喝,你不讓我馬上喝,還折磨我,往腕里撒了一把糠殼子!」女主人笑著說:「哎呀,先生你不知道,人渴急的時候喝涼水會驚肺的。突然喝涼水,肺會被驚住、激壞,就像一塊燒紅的鐵突然用涼水一澆會裂開一樣。渴的時候不能喝涼水,要喝溫水。」風水先生一聽:原來你是這個用意,我不懂,錯怪你了。當時為了報復你,給你選了一塊絕戶地,沒想到你不僅沒有絕戶而且還兒孫滿堂,這麼富貴。於是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這正應了佛門裡的一句話:「神通抵不過業力,願力賽過業力。」也就是說神通降伏不了業力。而一個人只要生起了菩提心,發了四宏誓願,就能降伏並消滅一切業障。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這就是佛教講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世間萬有都是真心的顯現。

我們還接著昨天晚上的話題,我們的真心在哪裡?佛教講明心見性,修行人都是為了破除無明,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究竟我們的本來面目在哪裡?如果用民間的話來講,我們的靈魂住在身體的哪個地方?用基督教的話來講,上帝住在哪裡?伊斯蘭教的真主又住在哪裡?其他教派講的神靈又住在哪裡?民間講:「這個人的心是黑的,很可惡;這個人的心好,是紅的。」這指的是什麼?是否人品壞,心就是黑色的;人品好,心就是紅色的?實際上良心好和良心壞跟心臟沒有關係,心臟仍然是紅色的。真主、上帝、安拉、本來面目和心臟也沒有關係,不在五臟六腑上居住。至於中醫講的什麼「肝藏魂,肺藏魄」,這只是中醫理論,寓意肝肺的重要性。

一個人的膽識、魄力和他是否健康、體質的強弱有關係。可是有些人身體非常健康,壯得像頭牛,或者長得人高馬大,膽量卻特別小,膽識和魄力還趕不上一個女人。而有些人體弱多病,或者個子矮小,卻很有膽識和魄力。

昨天晚上講到,我們身體是由三種力量和合而成的,一個是我們的六根或者說四大,一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一個是八識。八識隨時把信息傳遞給六根,它既可以捕捉新的信息並儲存起來,也可以把它累世儲存的信息輸出,發揮作用。八識雖然不是本來面目,但它從未和本來面目分離過。但是,很多修行人把八識錯解為本來面目,即佛教講的真心或者自性,伊斯蘭教講的真主,基督教講的上帝,民間講的靈魂。佛教不講靈魂,講本來面目。所有這些稱呼都是指「那個東西」,但它們在次第上是有差別的。禪宗講離開心意識去參,方能見本來。就像一根玉米棒子,外面包了很多層皮,第一層是玉米,第二層是玉米,第三層還是玉米,要見到裡面真正的米,要剝掉好幾層。皮和米是一體的,沒有皮,裡面的米就無法生長。所以民間有很多宗教,淺一些的,剝一層皮就說見到本來面目了;深一些,剝了兩層、三層、四層皮說見到本來面目了。而佛教是把七、八層——最後一層都剝完,才見到真正的本來面目。所以,過去很多開悟的人創立了自己的教派,他們都認為自己所證的果是究竟的源頭,殊不知跟釋迦牟尼佛一比,他們所證的果都不究竟圓滿,相應地他們的教法也不圓滿究竟。唯有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教法是把外面的「玉米皮」全部剝完,真正見到並得到了裡面的「玉米」。

問:今天早上一個被嚇的人來這裡,來時頭髮都豎著,經開導後平靜了,頭髮也順了。是不是他的魂魄回來了?

師:不是魂魄回來了,是他的能量場被嚇散了。每個人的場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當受到意外驚嚇時,他的一部分場會分散出去。遇到這種情況,通過喊叫,可以把散出去的力量喊回來,讓它歸攏,歸整。這種磁場的力量和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一體的,但它絕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不是一個單獨、固定的東西,它需要依附萬物。如果不起用,則不需要依附任何東西。

問:三魂七魄是怎麼回事?

師:它也不是本來面目,它指的是邊沿的意識層面。就像一部完整的機器,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這部機器的發動機,是核心。所謂的三魂七魄或者三魂六魄,就是發動機周邊的零部件,它們必須配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機器,缺一不可。

問:本來面目和中陰身是怎麼回事?

師:什麼是中陰身?就是這個身體壞掉了,出去了一個東西,在沒有找到另外一個載體之前,它在中間游離不定,這個東西就叫中陰身。它是不是本來面目呢?不是。那它上面究竟帶著什麼信息呢?我們的八識心田和它是一體的,可以說我們生生世世所有的信息中陰身裡面都有。當中陰身找到合適的載體時,它就投入其中,所謂的投胎,然後按上一世的理想、願望和生活方式繼續生活。在中陰身入胎的那一瞬間,還有一種力量會同時進入,這個力量無處不在,沒有來沒有去,就像空氣一樣,任何一個角落都有她的存在。有載體,她存在;沒載體,她也存在。但是,只有當有了載體,才能感知她的存在,沒有載體是無法與她融為一體的。這個載體不一定是人,哪怕是一個動物也能感知到她的存在。對於這種力量,現代科學把她稱為磁場,宗教學把她叫作靈,各種宗教都賦予她不同的名稱。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東西可以脫離身體獨立存在,身體缺了這個東西就不能正常運作。唯識學說她是「去後,來先」,即人死時,最後走的就是她;投胎時,最先來到身體裡的也是她。如果她不進來,這個四大就無法存活,更不要說工作了。她隨時可以消失在宇宙中,與萬物融為一體,又可以隨時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你的載體是什麼形象,她就可以化現成什麼形象。如果載體是一棵樹,她的形狀就是一棵樹;如果載體是一個人,她就變成人形。

問:載體必須是物質嗎?中陰身有沒有載體?

師:對我們娑婆世界來說,中陰身不是一種物質。當它超越娑婆世界後,中陰身就屬於另外一個時空的物質。因為在我們娑婆世界必需有一個載體,比如說身體,才可以遊戲。如果你不在娑婆世界遊戲,完全可以不要身體這個四大。中陰身沒有身體,照樣吃喝拉撒過日子,互相交流,甚至做買賣。他們的生活方式或者說遊戲規則跟我們娑婆世界一模一樣,只是他們沒有四大。而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每個人都有四大。有一天當我們脫離了娑婆世界,也不再需要四大,在另外一個時空裡照樣修煉,一樣可以吃喝玩樂,做人所做的一切。除非超越了三界,所有的個體全部變成了一個整體。但只要一進入三界,就有個體的存在。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來到三界?我們是怎麼從整體裡分離出來,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的?這個演化過程《楞嚴經》上說得非常清楚,非常微妙,也非常有趣。本身這個整體——源頭裡面充滿著智慧、悲心和一種活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從這個整體走出來,分離出來的。為什麼會出來呢?因為我們動了念頭,所以就生出一個個體,一旦生出個體,就會由上而下往下落。雖然我們是一個個體,但裡面也具備了整體的力量,只要把自我空掉,把身心空掉,這個個體頃刻間就會融入整體——回歸本源。實際上只是為了講話的方便,我們說這個個體是從上面掉下來的。如果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下面就是上面,上面就是下面,它是一個圓形的整體,沒有上下之分。

問:在整體裡面為什麼會動念呢?

師:它本身就具備動念的功能。因為整個宇宙的規律都是「成、住、壞、空」,宇宙一直不停地按這個規律輪迴著。成住壞空就是輪迴,輪迴就是成住壞空。

問:不動念就能避免輪迴嗎?

師:不動念不能理解成什麼都不知道。佛教里講的不動念是指有念而不住,保持覺照的狀態。有住,說明沒有覺照。起了念又不住是因為有覺照。只要有四大存在,就不可能沒有念,更不可能沒有覺照。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一個覺照。由於有四大這個載體與本來面目融為一體,所以就形成了兩股力量。心意識指的是妄心,心就是凡夫的心,識是分別識,都是四大、六根的功能。本來面目具備覺知的功能,自然涵蓋了四大、六根的功能,但四大、六根卻無法像本來面目一樣覺知。祖師曾經說過,開悟的人是真我指揮假我在行事,而沒開悟的人是假我在行事。實際上真我既在裡面,也在外面,既不在裡面,也不在外面,它不受四大的限制,但裡面仍然有它的力量。所以祖師們有一個觀點,開悟的人不一定是從頭頂上走。當然,最初開悟的時候頭頂必須打開。當頭頂暢通,證得果位以後,本來面目或者說我們的神識、魂魄從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和毛孔都可以進進出出。對於成就的人來講,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是它的通道。但最初打開的一定是頭頂。

問:剛開始練進進出出,是不是表明還沒有融入萬物?如果融入萬物就不會再有來去和進出了。

師:最初就是這麼一個進出的過程,當這個過程結束後就融入萬物,不存在進出了。此時大千世界盡在我們心中,或者說大千世界盡在我們的四大,四大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完整的四大。這是境界,也是功夫,必須親證,跟理論沒有關係。大而言之,有三界可超;小而言之,四大就是三界。如果連我們的四大都不能突破,不能隨時進出,融入宇宙更是妄談。四大就是宇宙的縮影,就是宇宙的複製品。當我們能突破並掌控色身時,就透過色身進入了宇宙。問題是我們現在連這個色身都掌控不了,降服不了,駕馭不了,更不要說透過色身進入法界了。

佛教講成佛要具備「三身四智」。「三身」就是報身、法身和化身。過去禪宗里很多人證得了法身,由於在肉身上下的功夫不夠,這個業報身轉化不了,雖然明心見性見到了本來,但還不具備千百億化身的功能,相對佛的果位來講,他還不夠圓滿。所謂的明心見性、開悟成佛,那只是針對凡夫來講,針對阿羅漢的果位來講。

如果此時此刻你的身心比較放鬆,你就比較容易空掉,你一松就通,一通就空,這時候你就能感覺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是不受你身體阻礙的。此時你的身體就相當於一扇紗窗,這股力量就相當於空氣,可以穿透你的身體,自由地進出。但是,只要你一起心動念,你的身體瞬間就會變得像一堵牆,空氣就無法自由地進出了。由於你的四大沒有修好,把內外的力量隔開了。這個道理就如同你拿一個桶往池塘里一扣,桶里的水和桶外的水從此就隔開了,內外水的屬性毫無區別,它們原本一體,只是由於桶的存在,它們被分成了內外兩部分。什麼時候你修煉到突破了色身,把桶打破了,內外的水頃刻間就融為一體。

那麼這個桶、這個牢籠是怎麼形成的呢?也就是這個四大是怎麼形成的?如何去突破這個這個桶、這個四大,讓內外融為一體呢?這就是千百年來佛教始終在闡述的一個道理——必須把身體空掉。但是空掉身體要有一套方法,你不懂得調姿勢、調呼吸、調意念,身體是沒辦法空掉,色身這個「桶」是沒辦法打破的。這個「桶」其實是由我們的呼吸和意念形成的,如果你理順了呼吸和意念,這個「桶」自然就破了,消失了。如果你不會用功,五臟六腑和色身就如同一個堅固無比的鐵桶,把內外的水隔開。

問:能否用上功和身體素質有關係嗎?

師:很有關係。身體健康肯定有利於修行。身體不健康,生存的力量都不夠,哪裡還有力量修道呢?但是一個人身體的健康程度和他的智商沒有關係,並不是體弱的人智商就低。

問:我感覺修行應該佛道結合,先從道家修身的方法入手會比較好。因為有了健康的身體做基礎,修行比較容易上路,心態也比較穩定。如果一開始就從佛家入門,又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很難找到感覺,修行很難上路,會越修越沒有信心。是不是這樣?

師:佛教也有修身的方法,只是它的方法太高明了,沒有基礎的人上不了手。比如佛教里的初禪就,二禪是鍊氣化神,三禪是煉神還虛,四禪是煉虛入道。但是現在的佛教徒都講「空」,要煉精化氣都講「悟」,不願意下功夫去修。如果沒有任何基礎,一上來就講空講悟,空上一百年也空不掉,悟上一百年也還是傻瓜一個!

而道教的方法是天天練這個身體,又忽略了「悟」。它是過於在身體上下功夫,而不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二者都走入了極端。本來在修煉的過程中,一般來說用三年的時間,身體這個基礎就打牢固了,然後再開始性命(身心)雙修,這才是正確而穩當的修行之道。但是按過去的門戶之見,學佛就不能學道,學道就不能學佛。過去佛教徒看道教的書就是背叛,道教徒看佛教的書也是背叛。現在這種看法已經不存在了,你什麼書都可以看,只要能消化,會兼容,就不會障道,不能正確運用就會障道。

無論你是修道還是修佛,你是信基督教、伊斯蘭教還是其他宗教,你身體的結構都不會因為你信仰的不同而改變。我曾經講過,不管今人還是古人,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身體結構都沒有本質的差異。古人能通過一個方法修行開悟,我們今天要想開悟,明心見性,還必須用古人的方法。只要有根器,有智慧,能把古人的方法學會,足以成就,不需要自己再去研究、創立新的方法。實際上古人已經將修行的方法研究開發到極致,現代人根本無法超越,更不需要再標新立異,創立新的方法。

問:無色界是不是沒有四大?

師:無色界沒有我們娑婆世界的四大,但有無色界的四大。千萬不要把四大理解為我們這個有血有肉,敲上去會「砰砰」響的身體。無色界的天人也有身體,色界的天人也有身體,但不是我們這種肉體。就像我們乘飛機在天上飛,飛機就是我們的四大;我們到海里去作業,潛水艇就是我們的四大。在不同的時空需要不同的四大。在娑婆世界我們的工具(四大)既不是潛水艇,也不是飛機,而是有血有肉之軀。但是,無論在天上還是在地上,或者在水下,無論在做什麼,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要帶著覺照。

問:是不是修到四禪無色界就開悟了?

師:沒有功夫的人也能開悟,有功夫的人未必開悟。一禪到四禪指的都是禪定功夫,跟智慧沒有必然的關係。過去的禪堂里很多人禪定功夫修得非常好,都達到了四禪,但仍然沒有開悟,沒有開智慧。而有一種人已經開悟開智慧了,卻沒有四禪的禪定功夫。為什麼會存在這種情況呢?這跟一個人累世的修行和在因地上發的願有關。現在有一種現象:有的人很虔誠,可是一修就著魔,碰到的都是邪師邪法,碰不到真正的明師和正法;而有的人不發心修行,甚至不信佛,碰到的卻都是明師,甚至很多明師跟他成了朋友;有的人身體好,有的人身體差;有的人智商高,有的人智商低……凡此種種都與我們在因地上發的願或者起心動念有關係。

問:六祖傳的禪法是否經過了四禪八定?

師:六祖見五祖時已經開悟了,為什麼還要深山隱居,打撈三十年呢?社科院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已經悟道了,為什麼他們還沒有超越生死呢?專家學者們都比我們的悟性好,比我們的思想境界高,學識都比我們淵博,他們在理上悟了,但沒有功夫。而我們往往是死做功夫,不去研究經典學習理論,不去悟,雖然偶爾會見到一點道的影子,但我們也表達不清楚。所以達摩祖師講修道分「理入」和「行入」,這時候理就是理,功夫就是功夫,還沒有達到究竟的果位。到了究竟的果位上,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兩者是一不是二。

問:如果悟道後不斷地修,是否一生就能獲得圓滿的果位?

師:悟道後如果根器不夠,仍然達不到圓滿。儘管在理論上悟了,功夫不圓滿也未必能圓滿,但至少不會走偏差。悟道了就意味著方向已經清楚了,但還沒有走完這個過程。

問:悟道後色身不是可以轉變嗎?如果繼續不斷地修,怎麼不能一生修到圓滿的果位呢?

師:悟道並不表示色身可以隨之轉變。色身的轉化沒有那麼快。翁源縣的地圖你三分鐘就看完了,並裝進你的腦子裡。如果讓你找到具體的位置,就未必像看地圖那麼清晰明了。理論和實際往往有很大的差距和出入。

問:那下一世再來的時候,是不是很容易又迷掉了?

師: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會迷,沒有超越四禪八定就會迷。就像水還沒燒開就熄火了,這水仍然是生水。燒開後,即便放涼了也是涼開水。因為水性已經改變,不再是寒性,而是熱性。

問: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再來做人了嗎?

師:四禪八定還未超三界。

問:六祖開悟後就不需要再走這個過程了嗎?

師:怎麼不需要呢?剛才不是講了,六祖是理論上先悟,是頓悟,還需要修證。所以後來南禪就形成了一種弊端,學南禪的都是一些大學士,他們都學口頭禪,追求頓悟,很多雖然悟道了,但在生死大限到來的時候,一個個還是傻了眼!而北禪的神秀派在理論上可能講不過南禪惠能的弟子,但是生死一來,個個可以談笑風生,含笑自如地走掉。所以後來南派就滅在那幫所謂的「禪師」身上。再後來,南北又融合了。

問:十地頓超指的是什麼?是理上的悟,還是功夫?

師:是思想境界。但沒有到達到一定程度是超不了的。本身沒有十地的基礎,又如何能超十地?十地就像一個平台,你還沒到達這個平台,又如何超越這個平台?連基礎的功夫都沒有,見地都沒有,怎麼超呢?我們剛開始修,就是修自己的習氣毛病和各方面的嗜好。你的習氣毛病越少,嗜好越少,你離道就越近,你的真我就越快現前;你的習氣毛病越多,嗜好越多,你的真我完全與嗜好融為一體了,你就無法超越。但是,當修到一定程度,你能走進去再走出來時,即便有任何愛好,也是與道融為一體的。因為愛好本身就是道的顯現。可是我們還沒有走進去再走出來,這時候的愛好是脫離道的。

問:您說南宗惠能的手下在生命大限來的時候,個個手忙腳亂。而北宗神秀的手下個個都是坐脫立亡。請問後來的五宗七派是神秀的傳承,還是惠能的傳承?

師:六祖惠能。

問:可是在《五燈會元》上記載,明清的禪師全是惠能這一派的徒孫,而北宗神秀門下這一派卻沒有留下一個真正的法子。

師:禪宗在惠能的徒子這一代被推向了頂峰,在徒孫這一代開始衰敗、消亡。但是到了南禪第四代,大家已經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意識到只頓悟不做功夫不行,必須摒棄這種口頭禪、不做功夫的流弊,理上一旦明了就必須踏踏實實地做功夫,所以這時候就開始改革,將理與事相結合,使禪宗得以延續至今。

問:剛才說六祖一派以理上為主,不講做功夫。請問這是上師自己的觀點,還是禪宗記載的祖師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

問:六祖及其徒孫的修行方法與您的一致嗎?

師:不一致,否則我就是六祖了。

問:那六祖惠能這一派主張悟後起修又怎麼講?

師:我也主張悟後起修啊,而且我特彆強調悟後起修。我也主張理是頓悟,事需漸修。可是現在的人都只求悟,不注重修,那有什麼用呢?

問:是不是現在的人認為頓悟後就沒事了?

師:不累積到一定程度怎麼可能頓悟呢?就像燒開水一樣,不持續地燒火使水達到沸點,水怎麼會開呢?水之所以會開,說明已經燒了一定的時間,比如十分鐘、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才突然開了。頓悟也是漸修累積的結果。

問:請問南派惠能與北派神秀的修法,以您的觀點,那個更純正?

師:他們兩個是一個法門,把他們分開,這個法門就不完整,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法門。

問:也就是他們是一樣的?

師:他們兩個完全一樣,如果把他們兩個拆開,就不構成一個完整的法門。

問:既然一樣,為什麼五祖不把衣缽傳給神秀,而傳給了惠能?

師:神秀講的是因地,惠能講的是果地。我相信如果當初五祖讓惠能先開口,得衣缽的必定是神秀。可是神秀先開口,惠能看完神秀的偈子後,在他的基礎上才創作了那首偈子。

問:他倆的偈子有什麼區別?

師:一個講因,入手處;一個講果,圓滿後。

問:您說一個講因一個講果,是您自己的理解,還是他們兩個的真實境界有差別?

師:我講的都是我吃進去再吐出來的東西。

問:可是在五祖的判斷里,神秀的偈子根本沒有開悟。

師:那只是後人說五祖,萬行就說神秀開悟了。

問:天台宗講的「六即佛」,其中的「理即佛」是否就像六祖在見地上已成佛的意思?如果要即生成佛,該如何做?六祖和神秀兩個是理即佛,還是即生成佛?

師:天台宗講的六即佛,最後必須在功夫上圓滿,功夫上不圓滿,都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但是見地不正,功夫也不會圓滿。到一定層次,理就是功夫,功夫就是理。但是在這個層次之下,理還是理,功夫還是功夫。為什麼佛教講四禪八定是共法?所有的教派,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錫克教、婆羅門教等,所修的四禪八定完全一樣,四禪八定並沒有脫離心意識。

問:為什麼《圓覺經》上說佛與眾生沒有差別?

師:那是在果位上講沒有差別,果位以下,每下一個台階都有差別。就像佛的三身四智,在未證得之前全都有差別,一旦獲得三身四智,在這個平台上就沒有差別了。

問:在因地起修時,佛和眾生是有差別的嗎?

師:有差別,但只要到達果位就沒有差別了。

問:六祖一派和神秀一派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師:沒有區別。

問:剛才您說每個眾生修行都有差別,現在又說沒差別了,請問為什麼您說話前後矛盾?

師:每個眾生都有差別,根性不一樣,選擇的法門不一樣,當然有差別。

問:弟子不這麼認為。

師:說來與我聽聽。

問:《圓覺經》上說得很清楚,眾生無性差別,外道種性、凡夫種性、如來種性先不談,就說聲聞種性和菩薩種性吧。聲聞種性是先斷事障,後斷理障。菩薩種性是先斷理障,後斷事障。聲聞是先修四禪八定,後修三昧,斷除貪嗔痴後才開悟成佛。菩薩種性是以般若智慧單刀直入,先見本來面目,然後再用自己的般若智慧斷盡煩惱而成就。

師:圓覺經上講的「無性差別」,指的是眾生的本來面目與佛的本來面目沒有差別。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但我們的佛性和已經成就的佛的佛性是沒有差別的,也就是當初六祖見到五祖時說的,我葛僚身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別?

問:請問如來禪與祖師禪的區別?

師:如來禪偏重接引眾生,或者說傾向於隨緣普度。祖師禪的側重點不在普度,他打出去,你能接住,他就跟你講,你接不住,他就不跟你講——這就是祖師禪。如來禪,他打出去你接不住,他會想辦法讓你接住,偏重於普度。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

問:《禪宗錄》上記載,大皋和尚說祖師禪勝過如來禪,請問勝在什麼地方?

師:祖師禪是利根器人學的。根器不利就學如來禪。如來禪是有修有證。祖師禪是無修無證,只見本來,即告功成。

問:大皋和尚是如來禪還是祖師禪?

師:他超越了一切禪,不能用一個概念給他套上。

問:生活禪、安詳禪,祖師禪、如來禪之間有什麼區別?

師:生活禪是民國年間才提倡的,因為捕捉不到祖師禪和如來禪,才不得不喊生活禪。

問:您是屬於如來禪還是祖師禪?

師:我哪個禪都靠不上。

問:上師是有修有證,還是無修無證?

師:有修有證。

問:有修有證就是有所得,對嗎?

師:有所得。

問:佛經上講無所得才是無上正覺,有所得即是增上慢人。

師:那是佛,不是我呀,萬行是有所得啊!悉達多講悉達多的感受,萬行講萬行的感受,就如同你講你的感受一樣。但是今天晚上你一直在講別人的東西,你應該講講你自己的東西、你的觀點。

答:上師的觀點就是弟子的觀點!

師:我的觀點就是你的觀點?就像我們都吃一碗飯,你的感受和我的感受會一樣嗎?我們每個人吃這碗飯都應該有自己的感受。你不能說你吃這碗飯沒有感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或者悉達多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你的感受對與錯且不說,只要你吃了這碗飯就應該有感受。你做了一件事就應該有體驗。如果說你的體驗和悉達多的一模一樣,恐怕大家理解不了,接受不了。

問:弟子當初的問話就是感受,弟子的感受都在問話之中。

釋萬行2011.01.11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