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6/1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學習補充資料 一、書名簡介: 1. 淨土宗:十方淨土很多,這裡特指西方淨土。大分六點來說明淨土宗特點: 1) 果地法門: 淨土者,佛之世界。唯佛有淨土,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故知淨土法門是果地法門(其他法門為因地法門)。果地法門,即他因自果—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心頓同果覺。有三特點: ①他力:佛本願力——其佛本願力(大經)、觀佛本願力(往生論),亦稱大願業力。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 ②易行:但稱佛名,一向專稱。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稱。(易) ③疾至:即入必定,直入報土。(現生不退,往生成佛。)(勝) 2) 法門特質:以「彌陀本願」為核心,以「念佛往生」為宗旨,以「淨土成佛」為目標,以「還來娑婆」為究竟。 3) 最大宗派:大乘佛法八大宗派之一,最大宗派(不但此方,乃至十方).),五方面顯示其大: ①所說經典最多: 正依有三經,旁依達二百餘部。但一大經,即十二譯之多,少出其右。 ②流傳時間最久: 通於正像末三時,法滅尚存。特留此經,止住百歲。乃至經滅,名號猶存。 《如來會》: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梵文《大經》:令此教法,不使消滅,永作偉大贈物。 ③傳播時空最廣: 此世他方,無不宣說(釋迦宣說,諸佛讚嘆)。 法照:「彌陀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④信仰眾生最多: 十方共往:《大經》:「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 九界同歸:上至等覺,下至五逆。 ⑤自他各宗普弘: 淨宗祖師專弘,他宗祖師兼弘。 印祖言:「恆沙如來,出廣長舌以讚揚;諸宗尊宿,發金剛心而流布。」 又云:「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也。」 4) 形成最大宗派原因:尋根究底,有以下原因: ①彌陀本願最勝: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大經、48願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大經 ②彌陀光明最尊: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大經、12願 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大阿彌陀經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古德 ③極樂淨土第一: 國土第一,而無等雙;清淨莊嚴,超逾十方。大經 最極清淨:生身煩惱,二餘俱盡。大經 最極莊嚴:四十八願莊嚴起,超諸佛剎最為精。善導 最極平等:五乘齊入,同生報土。善導 ④國土廣大無邊: 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大經 觀彼世間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往生論 ⑤名號傳播久遠: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大經、17願 ⑥度化眾生最廣: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大經 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大經 ⑦了脫生死最易: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大經、18願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莊嚴經 ⑧成佛度生圓成: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11願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22願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悲心,利益諸群品。莊嚴經 5) 亦宗亦教: 淨土宗亦稱淨土門、淨土教。就淺而言,與他宗並列之一宗;就深而言,則為不與他共的獨立教法——其他宗派為釋迦教法,淨土宗為彌陀教法。善導大師言:「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二尊教:釋迦教法(聖道門),彌陀教法(淨土門)。故大而言之:淨土法門非為一宗,乃彌陀無上大教,與他宗不可等同齊觀。如印祖言:「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若以釋迦教法而言,不妨視為一宗。 6) 立宗原意: 善導開宗,意在顯示凡夫入報。如法然上人曰:「我立淨土宗之原意,為顯明凡夫往生報土也。若不別開宗門,何顯凡夫生報土之義乎?」 7) 宗門根本: 淨土宗內涵很多,如正依經典、祖師傳承、相關教義等,判教則是其核心、根本、支柱。 2. 判教: 「判」者判別,「教」者教相。亦稱「教判」,詳稱「教相判釋」。教相者指佛所說教義之相狀,亦即各種教義的特質、差異。《法華玄義》云:「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別同異也。」闡釋、區別各種教相者,稱為教相判釋,即判別解釋佛陀一生所說教法之相狀差別,即種種教義之特徵或差異。判教可謂中國佛法的特質,是各個宗派獨立的根本、核心,所謂一宗的大根大本。教判目的在於指歸相應之行門,所謂依理起行,依行證果也。如是順教之行為如法之行,不順教之行則為不如法行。(見專雜利弊) 因有「正依經典、判教、傳承、宗名」等因素,方構成一獨立宗派。 1) 判教源起: 釋迦自彰—應機施化,法本如是。 祖師開顯—順時應機,善擇教法。 2) 判教意義: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懷。 3) 他宗判教: 天台—五時八教,華嚴—五教十宗,禪宗—宗門教下…… 以天台(法華)、華嚴(賢首)為主。 他宗判教有以下特點: ⒈但明教相,不辨難易(大小權實);(教門) ⒉但明教行,不涉根機(六度萬行);(行門) ⒊但論法益,不論時節: (人天果,小乘果—聲聞緣覺,大乘果—三賢十聖);(果德) ⒋但論自力,不涉他力(自力斷惑)。(力用) 4) 淨宗判教: 有正脈(有相續傳承),有旁流(無貶義,依史實而論,有別於善導法脈,無相續傳承)。 正脈:有正依經典,有相關傳承,有完整教義,有行門儀規等,開顯一宗法要。 ⒈傳承—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法然)。 ⒉教判—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 頓漸二教、要弘二門、正雜二行。 ⒊特點—聖淨通判,獨立宗門; 機法並彰,特標念佛; 權實廢立,暢佛本懷。 旁流:與善導法脈無傳承淵源,融會諸宗,各成一家者。按影響之大者,大分三個階段: ⒈萬善同歸(永明)。 ⒉一超獨妙(蓮池)。 ⒊回歸本源:橫豎二途(蕅益)、通別二法(印光)。 本書以正脈為主,兼涉旁流,統攝無遺。 3. 史:即開顯、發展、成熟、演變之過程。判教本為一宗系統思想體系,因其非一人一時完善,所以有一循序漸進(開顯、發展、成熟乃至演變)的過種,權稱之為「史」。表面雖有一演變過程,而其內在則有一不變宗旨,所謂「彌陀本願」也。 4. 略要:略是簡略,要是綱要、大要、心要。此書即略述淨土宗判教開顯、發展、成熟、乃至演變的一史實過程。 5. 總結:此書以時間先後、教判順序為次第,以「判教」為主線,融攝相關教義,有主(善導)有從(傳承祖師),有正(善導法脈)有旁(其他法流),是了解淨土宗一綱要性的書。 二、目錄綱要說明: 目錄有三部分:序言、正文、附錄。 序言有二義:一、簡單說明判教的基本概念, 二、淨土宗判教淵源及其綱要。 正文依判教時序(先後),大分五章。 1、淨宗先驅 法門基柱——(開顯) 先驅者:首開淨宗先河、奠定法門基礎之人。基柱:基礎,支柱,一宗的大根大本。 印度龍樹菩薩:首判難易二道,奠定淨土法門判教基柱,為淨土法門先驅。 曇鸞大師:繼承難易二道,開顯自他二力,承接印度法脈,開啟中國淨土宗判教之始,可謂中國淨土宗之初祖,故與龍樹並稱為先驅。 影響:淨宗先驅,承接法脈,開啟宗門。 2、聖淨決判 確立宗門——(發展) 道綽大師:聖淨二門判,確立宗門。教赴時機論,立定宗旨。承先曇鸞啟後善導,謂之繼祖。 聖道有二:大乘聖道,小乘聖道。 淨土亦二:十方淨土,西方淨土。 影響:確立宗門,繼往開來。 3、彌陀垂跡 大成淨宗——(成熟) 善導大師:彌陀示現,集淨土大成,謂之開祖—開宗祖師,淨宗實際開創者。 教法三大集成: 1) 教判集成(頓漸二教、要弘二門、正雜二行) 2) 教義集成(大分七條,詳見目錄) 3) 儀規集成(行疏—般舟贊、法事贊,往生禮讚、觀念法門),此書略 個人三大成就: ⒈開創宗門:於教理行門儀規,集其大成。安心(三心)起行(五正行)作業(四修),一體完善。 ⒉自行精嚴:大師行持精嚴,證悟甚深,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念一聲佛,出一道光明,聲聲如此,故稱光明和尚。日念佛三萬聲,一生手書《彌陀經》十萬卷,畫西方變現圖三百餘幅。(按四十年計,第日抄經至少七遍以上,每一個半月左右畫一幅變相圖。) ⒊教化普廣:滿城長安,悉皆吃素念佛,屠夫悉來歸命。長安城可謂一淨土大道場,念佛之聲盈於道理(國都幾成彌陀城)。(教化達此功效者,有三位祖師:道綽、善導、少康) 蓮池贊:「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之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影響:大成淨宗,法門弘開,影響深遠。 4、法益廣被 萬善同歸——(演變) 弘願廣大,法門弘開,廣度有情,故得萬善同歸。 「萬善」與「同歸」有二義:一、萬善為不同教法,同歸於淨土,即「要門」所攝。二、萬善指不同根機之人,同歸即同歸於彌陀本願,則為「弘願門」所攝。此二義並收,是淨土法門弘傳的一特別時期,宋明以來的融合齊歸思潮——齊歸淨土、齊歸弘願。 由同歸淨土到同歸弘願,有一漸進過程,時間發展較長,大分三階段: 1、導聖歸淨(慧日、法照、永明、蓮池), 2、力脫融混(蕅益), 3、奪聖顯淨(超越聖道,別顯淨土)(印光) 萬善同歸,圓攝要弘二門,目的在於攝萬善之機,同歸淨土,同歸弘願,回歸善導。 5、結示宗要 垂範永代——(總結) 結示一宗心要,永遠垂範於後世,以為淨業行人指南。 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唯在念佛;勝易二德,法脈宗本。 一、選擇本願,唯在念佛(大經三選擇,觀經三選擇,小經一選擇,般舟三昧經一選擇) ①彌陀四選擇:選擇本願-大經、選擇攝取-觀經、 選擇我名-般舟三昧經、選擇化贊-觀經 ②釋迦三選擇:選擇讚嘆-大經、選擇留教-大經、選擇囑咐-觀經 ③諸佛一選擇:選擇證誠-小經 二、勝易二德,法脈宗本 ①勝易二德 ⒈稱名最易:不論時處諸緣、不論時節久近、不論罪福多少。 有心即能念,有口即能稱。 ⒉功德最勝:多善根多福德(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 芬陀利花,與觀音勢至為勝友; 托佛強緣,五乘齊入; 凡夫入報,上善聚會。 ②巧應時機 ⒈攝機最廣: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至等覺菩薩,下至五逆十惡。 ⒉應機最深:本為凡夫,大悲於苦者。特留此法,止住百歲。 ⒊應時最久:通於三時,貫徹始終;正法久住,唯賴淨土,永作偉大贈物。 三、附錄說明: 1、附錄一:淨土宗相關祖師的一些資料表。 2、附錄二:淨土宗相關祖師判教對照表。 3、附錄三:本書的一些相關參考資料。 三、序言內容: 序言大分兩大部分,細分八點。 兩大部分內容: 1、簡單說明判教的一些基本概念——緣起、目的、意義 2、正明淨土宗判教淵源及其綱要——傳承、綱要、核心。 細分八點: 1) 判教興起源由: 應機施化,法本如是。(1頁) 2) 判教目的意義: 各安其位,明出世本懷。(1頁) 3) 判教導致宗派林立: 八大宗派,兩小宗派。(2頁) 4) 各宗判教雖異,目的是一: 出生死海,入涅槃城。(2-3頁) 5) 淨土宗的殊勝: 簡單容易超勝,契理契時契機。(3-4頁) 6) 淨土宗判教淵源: 從龍樹至善導。(4-7頁) 7) 淨土宗判教綱要: 分述判教(教判、行判), 總論大義, 流傳演變(中土、異域)。(7-16) 8) 總結判教史之不變宗旨: 彌陀本願。(16頁)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 一、龍樹菩薩: 簡 歷:公元二~三世紀,印度,釋尊第二,八宗共祖。 代表作:《易行品》 判教:難易二道判 影響:淨宗先驅 法語: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1、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難行道:修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易行道: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難易對比: 1) 難行道:陸路,步行,苦——自力 易行道:水路,乘船,樂——他力 2) 難行道: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 易行道: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 難行道:勤行精進——諸、久、墮——難 易行道:易行疾至——一、速、必——易 3、影響:淨宗先驅 彰易行之教門,開淨宗之先河, 建法門之基柱,暢如來之本懷。 德光遐被,萬代崇仰。 4、讚辭: 本師龍樹菩薩者,宣說大乘無上法; 自己證得歡喜地,偏勸眾生念彌陀。 龍樹大士出於世,教導難行易行道; 流轉輪迴我等眾,應乘弘誓大願船。 二、天親菩薩: 簡 歷:公元四~五世紀,印度,千部論主。 代表作:《往生論》 思想:一心五念 一心:一心歸命。五念: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回向。 影響:正依論典 法語: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三、曇鸞大師: 簡 歷:476~542,中國-北魏,四論師。 代表作:《往生論注》 判教:難易二道(釋)、自他二力判 影響:首開宗門 法語: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1、難易二道判釋: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云: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 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三者無顧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2、難行道說明: 1) 五濁之世,無佛之時。 2) 難有多途,粗言五三: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 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無顧惡人,破他勝德。 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3) 如斯等事,觸目皆是。 4) 譬如陸路,步行則苦。 3、易行道特點: 1) 信佛因緣,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便得往生。 2) 佛力住持,入正定聚。 3) 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4、自他二力判: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詳見書中) 5、自他二力說明: 1) 速得菩提原因: 問:有何因緣,速得菩提? 答:核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2) 三願的證: 第18願:緣佛願力,十念得生。 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 第11願:緣佛願力,必至滅度。 第22願:緣佛願力,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3) 結論: 他力為增上緣,得不然乎? 4) 二力對比: 自力:修戒定慧,游四天下。——(聖人根機) 他力:乘轉輪王行,游四天下。——(凡夫根機:劣夫,跨驢不上。) 5) 總結: 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 (舍自力,歸他力。) 6) 影響:首開宗門 開他力念佛之先河,明稱名易行之本源。 7) 讚辭: 本師曇鸞大師者,承菩提流支教導; 焚燒長命之仙經,深歸往生淨土門。 擱置四論之講說,廣演本願他力教; 引導具縛諸凡眾,平等進入涅槃門。 第二章 聖淨決判 確立宗門 一、道綽大師: 簡 歷: 五六二—六四五,中國-隋唐。 代表作:《安樂集 》 判教:聖淨二門判 影 響:確立宗門,斷往開來。 法語: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 1、聖淨二門判: 問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一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云:「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 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云:「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第18願取意文) 又復一切眾生,都不自量。 若據大乘,……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皆為五戒十善,……然持得者甚希。 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 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2、聖道門之難 聖道門之難,有二由一證。 二由:一去大聖遙遠,二理深解微。 一證:《大集經》證:億億修行,罕一得者。 3、淨土門之易: 《大集經》證: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大 經》證:縱令一生造惡,稱名亦生。 結 論:當今末法,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4、聖淨對比: 1) 二門同異: 同:同為大乘,同為勝法,同了生死。(法) 異:應時不同,應機不同,利益差別。(機) 2) 二門比較: 聖道門:若論大乘,曾未措心。 (大乘) 若論小乘,無問道俗,未有其分。 (小乘) 若論人天,持得者甚希。 (善法) 若論造罪,何異暴風駛雨。 (造罪) 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都不自量 (結論) 淨土門:十念相續,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18願 諸佛大慈,勸歸淨土,常能念佛,定得往生。 唯此一門,可通入路。 (結論) 結 歸:何不思量,都無去心! 5、教赴時機論: 《安樂集》云: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 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 「時、機、教」相應之重要性: 道綽大師特別注重「時代」與「根機」而選擇相應於時機之「教法」, 分明指示:「今時眾生,應稱佛名號。」 6、時節因緣論: 《正法念經》:一心求道,當觀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為失,不名利。 今是何時,當以何方便得解脫? 引證:《大集經》云: 第一五百時,學慧得堅固。 第二五百時,學定得堅固。 第三五百時,學多聞讀誦得堅固。 第四五百時,修福懺悔得堅固。 第五五百時,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 結論:計今時眾生,應稱佛名號時者。 7、影響:繼往開來,確立宗門 8、讚辭: 本師道綽禪師者,擱置聖道之萬行; 唯有淨土之一門,說為可通之入路。 本師道綽禪師者,擱置涅槃之廣業; 勸勉五濁之群生,歸信本願之他力。 第三章 彌陀垂跡 大成淨宗 善導大師: 簡 歷:六一三~六八一 ,中國-唐,彌陀化身。 代表作:《觀經四帖疏》 判教:頓漸二教判、要弘二門判、正雜二行判 影響:楷定古今,大成淨宗 法語: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五部九卷: 《觀經四帖疏》四卷,《法事贊》二卷,《往生禮讚》一卷, 《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 《觀經疏》為本疏,釋淨宗教義,獨顯大師超人智慧; 其餘四者為具疏,彰淨宗行門,別露大師信仰情操。 五部九卷,集淨土大成,系統完善了淨宗教門、行儀。 本書權分二門,顯大師楷定古今之曠古神蘊: 一教判集成,二教義集成。 一、教判集成: 1、二藏二教判: 引文: 1) 問曰:此經二藏中何藏攝?二教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經》,菩薩藏收,頓教攝。 2)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3) 我依菩薩藏,頓教一乘海。 說明: 善導所判頓教,與他宗所判頓教是同是異? 詳觀五部九卷,知此有與、奪二義: 與之,與諸頓教同;奪之,超異諸宗。 《般舟贊》言: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 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 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 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 瓔珞經中說漸教,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即是頓教菩薩藏; 一日七日專稱佛,命斷須臾生安樂; 一入彌陀涅槃國,即得不退證無生。 又云: 佛教多門八萬四,正為眾生機不同。 門門不同名漸教,萬劫苦行證不退。 觀以上二偈即知: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 淨土弘願稱名一道,別為頓教。 2、出世本懷論: 引文: 1、善導大師《法事贊》云: 如來出現於五濁,隨宜方便化群萌: 或說多聞而得度,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來迎; 直為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2、《大經》言: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文意: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 3、要弘二門判: 1) 要弘二門之文: 引文: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 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願往生。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對比: 娑婆化主,廣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弘願。 「要門」:定散二善,回向求願。(諸行回向) 「弘願」:善惡凡夫,乘願往生。(一向專稱) 2) 要弘廢立之文: 引文: 《觀經》流通文: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善導《疏》釋: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要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弘願) 文意: 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廢 意在專稱彌陀佛名 ——立 要弘廢立相關釋文: 1、《法事贊》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廢)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立) 2、《般舟贊》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一一光明相續照; 不為余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立) 3、《往生禮讚》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立) 3) 要弘二門大義: 要 門—諸行回向—自力—疏雜之行—方便—隨他意—廢 淨土宗 ↓ 弘願門—念佛往生—他力—正定之業—真實—隨自意—立 4) 一經二宗及結歸: 念觀二宗: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 ——《觀經疏》·玄義分 念觀廢立: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觀 經》·流通分 善導釋: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結歸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疏》·散善義 4、正雜二行判: 1) 二行之判: 引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嘆供養,即一心專讚嘆供養。 是名為正。又就此正中,復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為「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也。 文意: 1、判行標準: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為正行。 2、詳明行相: 大判: ⑴正行: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決出正依經典) ⑵雜行,不依往生經行行者。 細判: ⑴正行:有開合二義: 開為五種—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 合為二種—正定定(稱名)、助業(餘四)。 ⑵雜行:除正助二業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特點: ⑴正行特點:專,順佛本願,往生決定。 ⑵雜行特點:雜,不順佛願,往生不定。 旨歸:正定業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2) 二行得失: 引文: 1、《觀經疏》云: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眾名疏雜之行。 2、《往生禮讚》言: 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稀得一二,千時稀得三五。 余比日自見聞: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文意: 案此文意,知正雜二行,得失有五: 正行五得: 與彌陀親、近、無間、不用回向、純——往生決定 雜行五失: 與彌陀疏、遠、有間、必用回向、雜——往生不定 第一、「親、疏」對, 第二、「近、遠」對, 第三、「無間、有間」對, 第四、「不回向、回向」對, 第五、「純、雜」對。 3) 行判目的: 目的: 就行立信:以行攝信,信行一體。 大義: 1、信行一體:念佛——行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必生——信 (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2、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 信行各有機、法二義: 信—必生,就念佛行者而言為機,就重願不虛而言為法。 行—念佛,就所行而言為機,就能依而言為法。 善導釋:南無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機)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法) 法然釋:稱名必得生(機),依佛本願故(法)。 4) 圖文說明: 詳見書中。 二、教義集成: ⑴淨土法門 本為凡夫 (機-下劣) ⑵彌陀報佛 極樂報土 (法-高妙) ⑶凡夫入報 全托佛願 (托願得生) ⑷弘誓強緣 唯信能入 (唯信能入) ⑸三心正因 定業稱名 (正因正行) ⑹六字名號 具信願行 (名號具信願行) ⑺正依三經 唯明念佛 (三經唯明念佛) ⑴淨土法門 本為凡夫 對破: 善導大師先舉諸師所判,後以三法來破其謬: 1、以理來破:若是聖人,何用韋提至請? (聖不藉凡) 2、舉文對破:引九品文證,明是凡非聖。 (善惡九品) 3、出文顯證:出十處證文,明不乾大小聖也。(定為凡夫) 證文: 1、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 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以惡業故,臨終藉善,乘佛願力,乃得往生。 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沾九品, 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2、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憫念常沒眾生,是以勸歸淨土。 亦如溺水之人,急須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濟為! 3、會通大經、觀經——五逆謗法意: 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 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 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謗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轉, 還發大悲,攝取往生。然謗法之罪未為,又止言:若起謗法,即不得生。 此就未造業而解也;若造,還攝得生。 大義:未造,則抑止莫造;已造,則攝取得生。 4:善導大師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5、印光大師言:四十八願度眾生,逆惡歸心也來迎, 非是混濫無簡擇,憐彼是佛尚未成。 結論: 淨土一法,本為凡夫,不乾大小聖也。(本為凡夫,兼為聖人) ⑵彌陀報佛 極樂報土 出文: 《觀經疏》言: 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 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 如《大乘同性經》說: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又《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 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又《觀經》中,上輩三人,臨命終時,皆言「阿彌陀佛」及與「化佛」,來迎此人。 然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 以此文證,故知是報。 然報、應二身者,眼目之異名。前翻報作應,後翻應作報。 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 又三大阿僧祇所修萬行,必定應得菩提;今既道成,即是應身。 斯乃過現諸佛,辯立三身。除斯已外,更無別體。 縱使無窮八相,名號塵沙,克體而論,眾歸化攝。 今彼彌陀,現是報也。 大義: 西方安樂阿彌陀佛,是報佛報土。 引證: 一《大乘同性經》:淨土成佛,悉名報身。 二《大經》:酬因之身,酬因之土—以果應因,故名為報。 三《觀經》:報身兼化,共來授手,故名為與。 通(一)別(二、三)互顯、因果(二)具攝、理(一、二)事(三)並彰。 結論: 以此文證,故知是報。 釋義: 凡言報者,因行不虛,定招來果;以果應因,故名為報。 ⑶凡夫入報 全托佛願 出文: 《疏》云: 問曰: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 (報法高妙) 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云何得入) 答曰: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 (垢障難生) 正由托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托願得入) 大義: 願力成就之報土,自力心行不能到; (自力難生) 大小聖人皆共同,唯托彌陀本願力。 (他力易往) ⑷弘誓強緣 唯信能入 報佛報土,佛之境界。《大經》云: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非智入,非證入,唯信入。所謂: 真如廣大,五乘不測其邊;法性深高,十聖莫窮其際。 聖道門之信:真如實相之理。 淨土門之信:彌陀本願一法。 1、凡夫之相: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 雖起三業,名雜毒之善,虛假之行。 欲回此行求生淨土者,此必不可也。 難行之狀: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善導) 若待娑婆證法忍,六道恆沙劫未期。 (善導)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三途。 (曇鸞) 2、機法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 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病症)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客群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良藥) 3、機法深信目的: 信機:死盡偷心,除驕慢障。(意不貢高) 信法:老實念佛,除疑退障。(心無下劣) 4、建立信心方式: 一、就人立信:人——佛(釋迦、諸佛) 唯信佛語:釋迦誠語無妄,諸佛證誠不謬。 目 的:破異見異解,立正信依準。(遮護外難) 二、就行立信:行——念佛(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唯標念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目 的:以行攝信,信行並彰。 (建立正行) ⑸三心正因 定業稱名 三心: 《觀經》言: 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真實之心) 二者深心, (深信之心) 三者回向發願心。 (願往生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三心必生) 三心有二:要門三心,弘願三心,由要門三心而導歸弘願三心。 三心以深心為本,《觀經疏》開展出「七深信、六決定」之釋: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種: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 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一決定一深信)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客群生; 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二決定二深信) 又,決定深信:釋迦佛說此《觀經》三福九品、定散二善, 證贊彼佛依正二報,使人欣慕。(三決定三深信) 又,決定深信:《彌陀經》中十方恆沙諸佛,證勸一切凡夫, 決定得生。(四決定四深信) 又,深信者:仰願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語,不顧身命,決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處即去。 是名隨順佛教,隨順佛意,是名隨順佛願, 是名真佛弟子。(五決定五深信)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經,深信行者,必不誤眾生也。何以故? 佛是滿足大悲人故,實語故;除佛已還,智行未滿,在其學地, 由有正習二障未除,果願未圓。 此等凡聖,縱使測量諸佛教意,未能決了。 雖有平章,要須請佛證為定也。若稱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 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說,是義不如是。(六深信) 不印者即同無記、無利、無益之語。佛印可者,即隨順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說,即是正教、正義、正行、正解、正業、正智。 若多若少,眾不問菩薩、人、天等,定其是非也。 若佛所說,即是了教;菩薩等說,盡名不了教也。應知。 是故今時,仰勸一切有緣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語,專注奉行。 不可信用菩薩等不相應教,以為疑礙,抱惑自迷,廢失往生之大益也。(七深信) 又,深心深信者,決定建立自心,順教修行,永除疑錯。 不為一切別解、別行、異學、異見、異執之所退失傾動也。(六決定) 四修: 勸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何者為四? 一者恭敬修、二者無餘修、三者無間修、四者長時修。 四修根本:到彼國已,更無所畏,如上四修, 自然任運,自利利他,無不具足。 三心目的:一向專修: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法然上人言: 1、「三心」者,教導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之道也。 雖無智罪人,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皆悉具足三心,決定往生也。 故有習知而成為一向專修之人,亦有縱使不知三心之名, 亦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者。 2、論三心四修者,為成一向專修也;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 成為一向專修之念佛人,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 。 ⑹六字名號 具信願行 1、六字名號釋: 《觀經疏》言: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 (信) 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願)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 (行—他力行) 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果—結論) 2、與第十八願對比:至心信樂, (信) 欲生我國, (願) 乃至十念, (行)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果) 3、願行有『機、法』二義: 就法體而言:六字名號具足願行。 就機相而言:稱名念佛具足願行。 ⑺正依三經 唯明念佛 一、正依三經 1、於讀誦正行中以三經為準。 2、於念佛功能中以三經為證。 3、正依三經,不為余經論所破,以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故。 4、雖有五經之說,仍以三經為準,引印光大師為證。 二、三經大義: ①《大經》大義: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1《觀經疏》云: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2《法事贊》云: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3《觀念法門》云: 此經上捲雲:若有眾生得生西方無量壽佛國者, 皆乘彌陀佛大願等業力為增上緣。 此經下捲雲:佛說一切眾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 隨其根性,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 其人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盡得往生。 《大經》支柱:「五段要文」(見書) ②《觀經》大義:持無量壽佛名 1) 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2) 上來雖說定散二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3) 《觀經》既宗念佛,何不純說念佛,而雜定散耶?古德案此有三意: 一、為攝定散機入念佛故。(攝萬機) 二、為示本願選擇分齊故。(明易行) 三、為顯念佛勝過定散故。(顯盛德) 4) 善導弘通《觀經》,有十一由: 一、為對破諸謬誤故。 二、有緣經故。 三、相傳經故。 四、為明聖淨二門廢立故。 五、為示淨土通別廢立故。 六、為引眾多機類故。 七、為明正雜二行優劣故。 八、為明助正二業優劣故。 九、為明淨教正所被機故。 十、為明本願攝抑分齊故。 十一、為明二尊悲化正意故。 ③《彌陀經》大義:執持名號 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1、《法事贊》偈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2、《觀經疏》言:, 《彌陀經》中說釋迦讚嘆極樂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 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贊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 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贊彌陀名號, 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又,十方佛等,恐畏眾生不信釋迦一佛所說,即共同心同時,各出舌相, 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皆應信是釋迦所說、所贊、所證: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是故,一佛所說,即一切佛同證誠其事也。 3、《觀念法門》言: 六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皆舒舌遍覆三千世界,說誠實言: 「若佛在世,若佛滅後,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上盡百年, 下至七日一日,十聲三聲一聲等,命欲終日,佛與聖眾,自來迎接,即得往生。」 如上六方等佛舒舌,定為凡夫作證,罪滅得生。 若不依此證得生者,六方諸佛舒舌一出口已後,終不還入口,自然壞爛。 ④、總結 1、三經大義:唯明念佛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是故諸經中,處處廣贊念佛功能: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如《彌陀經》中,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十方恆沙諸佛,證誠不虛也。 又此經(觀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 2、關於『乃至十念』: 大義: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等;誓畢此身,無有退轉。 有機法二義: 就法而言:六字具足願行,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就機而言:遇緣時節不同,或上盡一形,或下至十聲一聲等。 3、三經根本:以第十八願為本 《往生禮讚》「四十八字釋」: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成就文釋)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法然上人釋) 三、大師德行: 1、自行精嚴: 至誠念佛、精進不息、嚴持淨戒、普敬一切、 絕意名利,美食供眾、廣施法化、不談世事。 2、化他普廣: 諸修梵行,棄捨妻子者; 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者; 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者; 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 3、神異奇特: 準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 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 此是真實不誑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 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誑惑眾生, 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期。 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四、影 響: 楷定古今,大成淨宗。 1、判教集成 2、教義集成 3、儀規集成 五、贊 辭: 1、《瑞應刪傳》言: 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2、蓮池大師《往生集》贊言: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 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 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 設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3、印光大師《文鈔》贊言: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偈言: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乾,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4、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贊言: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於念佛; 俯訪垂跡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於往生。 本跡雖異,化導是一也。 5、《淨土文類聚鈔》贊言: 善導獨明佛正意,深藉本願興真宗。 六、結 示: 一、善導大師高德:略述四點 1、彌陀化身,念佛出光,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2、五部九卷,楷定古今,開宗立教,大成淨宗。 3、自行精嚴,化他普廣,萬代之下,感發信心。 4、古今大德,少出其右,眾人感伏,老少歸向。 二、淨土法門大綱:大要有三 1、聖淨二門:一此土成佛,一彼土成佛; 一自力,一他力; 一難行,一易行; 一漸教,一頓教。 舍聖道,歸淨土。 2、要弘二門:一方便,一真實。 舍要門,入弘願門。 3、正雜二行:一難生,一易往。 舍雜行,歸正行。 第四章:法益廣被 萬善同歸 本章大義: 萬善同歸 1、萬善之法,同歸淨土——要 門 2、萬善之機,同歸本願——弘願門 本章目的: 融合齊歸,漸進得入。 由同歸淨土,至同歸弘願,最終回歸善導。 本章內容: 一、導聖歸淨: 1、融攝先驅(慧日、法照) 2、同歸極唱(永明大師) 3、指歸徑路(蓮池大師) 二、力脫融混(蕅益大師) 1、極樂同居,橫具四土。(類同報土) 2、信願正因,稱名正行。(稱名正行) 3、但持名號,徑登不退。(疾得不退) 4、五濁惡人,攝受正機。(本為凡夫) 5、一大藏教,六字全收。(名號最勝) 三、奪聖顯淨(印光大師) (一)少康大師 簡 歷:?-八0五,中國-唐,五祖,後善導。 代表作:無理論著疏,只一《往生淨土瑞應刪傳》。 影響:專行念佛,口中出佛。 將念佛一法,普及於南方。 有贊云: 蓋其發願,與善導同一鼻孔; 故其示跡,亦與善導同一軌輒。 善導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 世稱善導大師為彌陀化身,少康為善導後身,良有以也。 印光大師贊言: 1、忌談世諦,七歲不言。出言即便驚人天, 廣結淨土緣。小兒為錢,各種九品蓮。 偈言: 七歲絕未發一言,發言即稱世尊號; 一見善導西方文,方知淨土堪倚靠。 錢誘小兒念彌陀,未久道路佛聲噪; 念佛佛像從口出,有誰聞見不依教。 2、善導少康,弘揚淨土,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詔,各各遵行。 3、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 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一、導聖歸淨 ①融攝先驅(慧日、法照) (二)法照禪師 : 簡 歷:? ~八 二 二 ,中國-唐,五祖,後善導。 代表作:《五會法事贊》 思 想:四不簡擇 影響:導聖歸淨 法語:彌陀尊號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 但有稱名皆得往,觀音勢至自來迎。 1、思想: ①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②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久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③借問何緣得生彼?報導念佛自成功。 借問今生多罪障,如何淨土肯相容? 報導稱名罪消滅,喻若明燈入暗中。 借問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暗中明? 報導除疑多念佛,彌陀決定自親迎。 2、影響: 導聖歸淨,偏重持名。 3、讚辭: 印光大師贊言: 衡州缽中見聖境,台山一一悉親造; 淨土得睹承遠師,竹林恭承文殊教。 并州佛聲達宮闈,代宗遣使優旨詔; 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②同歸極唱 (三)永明禪師 : 簡 歷:九 ○ 三~九 七 五, 中國-宋,六祖。 代表作:《萬善同歸集》 思 想:四 料 簡 影響:萬善同歸 法語: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舍禪)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歸淨) 1、思想: ⑴、論機法要義: ①識心方生唯心淨土,著境只墮所緣境中。 既明因果無差,乃知心外無法。 又平等之門,無生之旨,雖即仰教生信。 其奈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弱, 鬚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大義: 機深信:力量未充,觀淺心浮,境強習弱。 法深信:鬚生佛國,以仗勝緣,忍力易成,速行菩薩道。 ②若自力充備,即不假緣。若自力未堪,須憑他勢。 譬如世間之人,在官難中,若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 又如牽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它之力,方能移動。 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 大義: 機法要義:自力未堪,須憑他勢。 二喻說明:官難中,自無力得脫,須假有力之人救拔。 拽重物,自力不任,須假眾它之力,方能移動。 勸歸淨土:但可內量實德,終不以自妨人。 ⑵、四料簡: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大義: ①引禪入淨: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難) ②舍禪歸淨: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易) ③勸禪修淨: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勝) ④無禪無淨:無禪無淨土,沒個人依怙。(墮) ⑶、直歸深義: 生死海闊,業道難窮。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 況具縛生死底下凡夫,寧不被生苦所羈、死魔所系? 故《目連所問經》云: 「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注,有浮草木, 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 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 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為人,更深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土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 反事九十六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大集月藏經》云: 「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得者。」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當知:自行難圓,他力易就。 如劣士附輪王之勢,飛游四天;凡質假仙藥之功,升騰三島。 實為易行之道,疾得相應。 慈旨叮嚀,須銘肌骨。 大義: ①自力難圓: 理證:生死海闊,業道難窮。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 況具縛生死底下凡夫,寧不被生苦所羈、死魔所系? 經證:《大集經》 輔證:未證道人:從悟入迷者,萬有十千。 從悟增悟者,億無一二。(印祖) ②他力易就: 極樂國土,易往易取。 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③他力二喻: 劣士附輪王之勢,飛游四天。 凡質假仙藥之功,升騰三島。 ④勸歸他力: 慈旨叮嚀,須銘肌骨。 2、影響:萬善同歸 同歸極唱,普攝群機,正歸淨土。 3、讚辭: 印光大師贊言: 法華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揀利愚黠, 萬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極樂剎。 偈言: 視諸眾生皆是佛,只顧救生忘國憲; 赴市心樂顏不變,蒙赦得遂出家願。 日課佛事百八件,法華一部佛十萬; 若非大權示世間,法幢誰能如是建。 ③指歸徑路 (四)蓮池大師 : 簡 歷:一五三四~一六一五,中國-明,八祖。 代表作:《彌陀疏鈔》 思 想:五教十門 影響:淨光略顯 法語: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1、明教相: 菩薩藏攝,又為頓教所攝,復兼通前後二教。 釋言: 通前後者:以一切眾生念佛,定當成佛,即定性闡提,皆作佛故。 攝於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於頓。 以博地凡夫,欲登聖地,其事甚難,其道甚遠。 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 可謂彈指圓成,一生取辦。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不歷階級。 非漸教迂迴屈曲之比,故屬頓義。 力用對比: ①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可謂萬病癒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 豈不慈門廣大,普度無遺。 ②其餘法門,或浩博而難持,或幽深而罔措。 今但片言名號,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 即方便而成圓頓,神功勝力,不歸此經,將誰歸乎? ③越三祗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2、思想: ①明大事因緣 總明:入佛知見 先明「總」者:謂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則一代時教,總其大意,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今此經者,直指眾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見」故。 別明:徑中徑路 「別」則專就此經,復有十義: 一、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大悲憫念末法) 二、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特出勝異方便) 三、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令凡夫起欣厭) 四、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導二乘歸淨土) 五、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勉初心近如來) 六、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攝利鈍皆度脫) 七、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護多障人不墮)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即有念入無念) 九、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因往生悟無生) 十、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明示徑中徑路) ②重事持念佛: 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著事得生) 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執理落空) ③顯持名要義: 佛說此經:為教眾生念佛, 為教眾生持名念佛, 為教眾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見。 此經不兼戒律,亦無論義,自始至終,專說念佛求生淨土。 ④顯名號功德: 名攝萬德: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名便周。 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名統百行: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 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⑤普勸念佛: [總論]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分述]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富貴者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貧窮者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有子者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無子者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子孝者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子逆者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無病者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有病者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年老者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年少者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處閒者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處忙者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出家人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在家人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聰明者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愚魯者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持律者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看經者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參禪者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悟道者念佛) [結勸]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普勸念佛) 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究竟成佛) 3、影響: 一超獨妙,淨光略顯 4、讚辭: 蕅益大師贊言: 世競貴奇特,師端守平常。 人盡尚高峻,師獨存謙光。 旋萬法而指歸淨土,憫五濁而廣作津梁。 印光大師贊言: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 行為世則言世法,注重淨土及規戒。 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蠆; 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二、力脫融混 (五)、蕅益大師 : 簡 歷:一五九九~一六五五,中國-清,九祖。 代表作:《彌陀要解》 判教:橫豎二途 影響:力脫融混 法語: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 所得之阿耨多羅三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 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一>、判教 ①橫豎二途 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 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 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 遠祖云:「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經云:「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成道。唯依念佛,可得度脫。 如乘船渡海,不勞功力。」 ②二力對比 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 這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 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 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大義: 自力修行,最難得力。 仗他力故,自在往生。 <二>、思想: ⑴極樂同居 橫具四土 1、辨橫豎四土二義: 若以自修行力,斷盡見思,方出同居而入方便; 斷盡塵沙,兼破無明,方出同居、方便,而入實報; 斷盡無明,方出同居、方便、實報,而入寂光;即名為「豎」。 若仗阿彌陀佛願力,未斷見思,即能出娑婆穢,生極樂淨; 既生極樂,即於彼土,得證方便、實報、寂光三種淨土, 不必捨身受身,然後證入,故名為「橫」也。 是故:若依自修行力,則四教併名「豎入」。 唯依阿彌陀佛願力,始可「橫超」也。 大義: 若依自力,四教併名豎入。 唯依彌陀願力,始可橫超。 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 2、明極樂淨土屬性(同居淨土、橫具上三土)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3、明往生所得利益(皆得三不退) 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4、明持名之奇勳(善根福德同佛): 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 5、明極樂之超勝(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 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 6、明超勝之本源(深信佛力,深信名號功德): 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 ⑵信願正因 稱名正行 1、往生正因: 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信願←→佛力) 2、機法兩義: ①就機而言: 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信願行三,聲聲圓具。 ②就法而論: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 3、往生正行: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 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 ⑶但持名號 徑登不退 1、二行比較: 諸行: 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 如觀象、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念佛: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大義: 念佛為勝: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至簡至易,至頓至圓。 2、名號勝德: ①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 至簡易,至直捷也。 ②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 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 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 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 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 ③吾人果能念念執持阿彌陀佛, 即是念念證無量壽,放無量光。 古聖既爾,今人亦然;至心既爾,散心亦然。 ④信願持名一行,圓轉五濁,不涉施為, 唯信乃入,非思議所行境界。 3、修學原則: ①無論千百十,下至一聲,但終生不替,便決定橫超。 ②或晝夜十萬、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③修此念佛三昧,每日從十萬起,以至一百,或唯數聲, 下至日念一聲,不拘數之多寡,但以終身不間斷為則。 4、勸歸念佛: 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 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⑷五濁惡人 攝受正機 1、本為凡夫: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 五濁惡人,有「廣、狹」二義: ①就廣而言:五濁眾生皆為惡人。 唯佛一人持淨戒,其餘皆是破戒者。 ②就狹而論:別指五濁惡世造罪凡夫。 2、念佛即善: 無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 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3 、機法深信: 「五決定」文: 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慾所陷,惡業所螫。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熢火孛宅里,戲論紛然。 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大義: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4、學修感悟: 信釋迦之誠語,悟法藏之願輪,始知若律若教若禪, 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還歸淨土法門。 予初志宗乘,苦參力究者數年,雖不敢起增上慢自謂到家, 而下手工夫得力,便謂淨土可以不生。 逮一病瀕死,平日得力處,分毫俱用不著,方乃一意西歸; 然猶不捨本參,擬附有禪有淨之科。 至見博山元來禪師後,稔知末代禪病,索性棄禪修淨, 雖受因噎廢食之誚,弗恤也。 於今專事淨土,復逾三載,熾然舍穢取淨,與不取捨元非異轍, 較西來祖意,豈不更直捷耶? ⑸一大藏教 六字全收 1、名號即是無上菩提: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2、名號統攝一代聖教: 持名一法,三根普被,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3、念佛即是大智慧光明: 深信念佛禮拜是佛祖真因,確乎不被時流所轉,便是大智慧光明。 超登淨土,永無泣岐之患矣。 4、淨土持名一法之超勝: 持名一法:不涉施為,圓轉五濁;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一切法門,盡歸於此: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教海所不能收。 十方國土,盡歸於此: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引階位,無此法門。 剎網所不能例。 十方諸佛,盡歸於此: 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 自餘眾生,誰不歸此: 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深位人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 <三>、影響:力脫融混 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四>、讚辭: 印光大師贊其德言: 宗乘教義兩融通,所悟與佛無異同; 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 由此力修念佛行,決欲現生出樊籠; 苦口切勸學道者,生西方可繼大雄。 三、奪聖顯淨 (六)、印光大師: 簡 歷:一八六一~一九四○ ,中國-民國,十三祖。 代表作:《印光法師文鈔》 判教:通別二法 影響:奪聖顯淨 法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樂幫有路,起信即生。 <一>、判教: ⑴通別二法判: 仗自力者,名通途法門;仗佛力者,名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仗佛慈力;其餘法門,皆須己力。 一為「通途」教理,如世之士人,由資格而為官。 一為「特別」教理,如世之王子,一墮地即為一 切臣宰所恭敬。 二種法門,不可並論,而具足惑業之凡夫,可不慎所擇哉。 ⑵不可以「通途法門」論「特別法門」: 淨土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 其利益,與「普通法門」大不相同。 故今多有依「普通法門」論「淨土法」,由茲自誤誤人, 而又自謂宏法利生者,不勝其多。 其最初錯點,在不察佛力自力之大小難易。 以仗佛力之法門,硬引仗自力之法門,而欲評論,致有此失。 使知佛力不可思議,不能以具縛凡夫修持之力相為並論, 則一切疑惑不信之心化為烏有。 <二>、思想: ⑴論機法深信: 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 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 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 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⑵明專雜二修: 善導和尚,系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弘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 「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 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嚮往生。 以心不純一,故難得其益; 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⑶贊名號功德: 一句佛號,包括一大藏教,罄無不盡。 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 而一無所知、一無所能之人,但只口會說話,亦可作真念佛人。 去此兩種,則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與否爾。 世有好高務勝者,每每侈談自力,藐視佛力。 不知從生至死,無一事不仗人力,而不以為恥。 何獨於了生死一大事,並佛力亦不願受,喪心病狂,一至於此。 淨宗行者,所當切戒。 ⑷論眾生習氣 眾生習氣,各有所偏。愚者偏於庸劣,智者偏於高上。 若愚者安愚,不雜用心,專修淨業,即生定獲往生, 所謂其愚不可及也。 若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猶然從事於「仗佛慈力、求生淨土」一門, 是之謂大智。 倘恃己見解,藐視淨土,將見從劫至劫,沉淪惡道, 欲再追隨此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 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誠愛之!慕之!而不敢依從。何也? 以「短綆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須效我所為。 若與我同卑劣,又欲學大通家之行為,直欲妙悟自心,掀翻教海; 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為愚夫愚婦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者所憐憫。 豈非「弄巧翻成大拙,騰空反墜深淵」乎哉! 一言以蔽之,曰自審其「機」而已矣。 ⑸重時節因緣 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 決不另於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 使達摩大師現於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為訓導。 時節因緣,實為根本。 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飢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 <三>、影響:奪聖顯淨 奪超聖道,顯彰淨土。 <四>、讚辭: 瞭然法師贊言: 貌古心慈 性直口快 訓誨往來 精神不懈 舍物施財 欣然慷慨 淡泊資身 離世貪愛 法語流傳 遍布中外 普化群生 同歸蓮界 淨宗導師 十方歸拜 臨終見佛 安詳自在 五色舍利 堅固不壞 願此尊容 垂範永代 第五章 結示宗要 垂範永代 法然上人 : 簡 歷:一一三三~一二一二 ,日本-開宗祖師 代表作:《選擇本願念佛集》 思 想:選擇念佛 影響:立教開宗 法語: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1、選擇本願 唯在念佛 淨宗判教綱要: 大判:聖淨二門,頓漸二教。 細判:要弘二行,正雜二行。 淨宗法義宗本: 選擇本願念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 念佛→本願念佛→選擇本願念佛 ①一佛選擇——選舍諸行 選取念佛: 問曰:普約諸願,選舍粗惡,而選取善妙,其理可然。 何故第十八願,選舍一切諸行,唯偏選取念佛一行,為往生本願乎? 答曰:聖意難測,不能輒解。雖然,今試以二義解之: 一者「勝劣」義,二者「難易」義。 初「勝劣」者:念佛是勝,余行是劣,所以者何?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 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 相好、光明、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 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 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 余行不然,各守一隅,是以為劣也;譬如世間屋舍名字之中, 攝棟樑椽柱等一切家俱,而棟樑等一一名字中不能攝一切, 以是應知。 然則佛名號功德,勝餘一切功德,故「舍劣取勝」以為本願歟! 次「難易」義者:念佛易修,諸行難修,是故《往生禮讚》云: 「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字者,有何意也? 答曰:乃由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又,《往生要集》云: 「問曰:一切善業,各有利益,各得往生,何故唯勸念佛一門? 答曰:今勸念佛,非是遮余種種妙行,只是男女貴賤, 不簡行住坐臥,不論時處諸緣,修之不難;乃至臨終, 願求往生,得其便宜,不如念佛。」 故知:念佛易故,通於一切;諸行難故,不通諸機。 然則為令一切眾生平等往生,「舍難取易」以為本願歟!…… 大義: 勝劣義:諸行劣故選舍,念佛勝故選取。 難易義:諸行難故選舍,念佛易故選取。 ②諸佛選擇——八選擇: 凡案三經意,諸行之中,選擇念佛,以為旨歸。 先《雙卷經》中有三選擇: 一選擇本願,二選擇讚嘆,三選擇留教。 一、「選擇本願」者:念佛是法藏比丘於二百一十億土中, 所選擇往生之行也,細旨見上,故云選擇本願也。 二、「選擇讚嘆」者:上三輩中,雖舉菩提心等余行, 釋迦即不讚嘆余行,唯於念佛而讚嘆云: 「當知一念,無上功德」,故云選擇讚嘆也。 三、「選擇留教」者:又上雖舉余行諸善,釋迦選擇, 唯留念佛一法,故云選擇留教也。 次,《觀經》中又有三選擇: 一選擇攝取,二選擇化贊,三選擇付囑。 一、「選擇攝取」者:《觀經》之中雖明定散諸行,彌陀光明, 唯照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云選擇攝取也。 二、「選擇化贊」者:下品上生人,雖有聞經、稱佛二行, 彌陀化佛選擇念佛云:「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 故云選擇化贊也。 三、「選擇付囑」者:又雖明定散諸行,唯獨付囑念佛一行, 故云選擇付囑也。 次,《阿彌陀經》中有一選擇,所謂「選擇證誠」也。 已於諸經中雖多說往生之諸行,六方諸佛於諸行而不證誠。 至此經中,說念佛往生,六方恆沙諸佛各舒舌覆大千, 說誠實語,而證誠之,故云選擇證誠也。 加之,《般舟三昧經》中又有一選擇,所謂「選擇我名」也。 彌陀自說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 故云選擇我名也。 「本願、攝取、我名、化贊」,此之四者,是彌陀選擇也。 「讚嘆、留教、付囑」,此之三者,是釋迦選擇也。 「證誠」者,六方恆沙諸佛之選擇也。 然則釋迦、彌陀,及十方各恆沙等諸佛, 同心選擇念佛一行,余行不爾。 故知: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 略將「八選擇」義,示圖如下: 選擇讚嘆—《大 經》 釋迦三選擇 選擇留教—《大 經》 選擇付囑—《觀 經》 選擇本願—《大 經》 八選擇 彌陀四選擇 選擇攝取—《觀 經》 選擇念佛 選擇我名—《般舟經》 選擇化贊—《觀 經》 諸佛一選擇 選擇證誠—《彌陀經》 ③諸祖判教選擇:擱、拋、傍、專 欲速離生死,二種勝法中,且擱聖道門,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正雜二行中,且拋諸雜行,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正助二業中,猶傍於助業,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大義: 擱聖道,拋雜行,傍助業,專正定。 歸結: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三選要義,示圖如下: 聖道門 擱 佛 法 ↓ 雜行 拋 淨土門 ↓ 助 業 傍 正行 ↓ 正定業 專 ④選擇本願,唯在念佛: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正因;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正行;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正業;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觀想;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智慧;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三心;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四修; 稱名之外,無決定往生之五念。 註:攝繁於簡,攝廣於略,攝理於事。 2、勝易二德 法脈宗本 ①念佛成佛: 《般舟三昧經》云: 三世諸佛,念彌陀三昧,得成正覺。 《月燈三昧經》云: 十方三世佛,現在過未來,皆以念佛因,得成無上覺。 ②無不率從: 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 而其有大功而顯著者,北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 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 鸞法師,肉身菩薩也。 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曇鸞之教, 專修淨業,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 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 則蓮風普扇於中外矣。 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 ③難信之法: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 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④微妙難思 徹上徹下,即權即實。 九界眾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以其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 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 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俱闡,萬論均宣也。 下自五逆十惡,上至等覺菩薩,皆當修習,皆可即生超凡入聖。 其餘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絕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機。 我等從無始來,以至今生,尚在輪迴中流轉, 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當,或以狂而絕不信受之所致也。 ⑤勝易二德: ⒈「勝」者: 善導大師言: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法然上人言: 「勝」義者:謂至極大乘義者,體外無名,名外無體。 萬善妙體,即名號六字;恆沙功德,備口稱一行。 大願業力所構出,令萬德讓與行者; 他力難思巧方便,使一稱超過眾善。 知識廣贊,猛火為清涼;善友教稱,金蓮如杲日。 名號大利,無上功德也。 ⒉「易」者: 善導大師言: 但能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故名「易」也。 法然上人言: 「易」義者: 不論行住坐臥,修之預來迎; 不論時處諸緣,稱之得往生; 不論身心濁亂,只論他力引接。 ⑥隱身於佛: 《大經》云: 一切菩薩,聲聞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