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1

第五章 心境如幻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心隨境而滅,境逐心而沈;境是由心而現,心是由境而起。欲知心境兩段,彼此互為因緣,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原是一事,虛妄不實。

一空兩妄,包含一切的萬象,皆是假相,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是不實,則不見精粗好壞之別,哪會偏執一邊呢?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心隨境滅,境逐心沈;心本無生,因境而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境由心現,心由境起;境本無分,因心而別。能觀照的「心」,與所觀察的「境」,兩者是因緣關係,故毘舍浮佛偈云:「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

《壇經》有段公案,時有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風與幡皆是境,是屬於客觀的條件,而心是屬於主觀的認知,六祖心不隨境動,故何有風幡之動;而二僧心隨境動,故有風動、幡動之說。

再舉例來說,有位學人,向崇山禪師請益:「當我坐禪被噪音干擾時,應該如何是好?」禪師低下頭,看著地毯問他:「這地毯是什麼顏色?」他說:「藍色。」禪師接著又問:「這地毯是安靜,還是吵雜?」他說:「安靜的。」禪師再問:「誰製造出這靜?」學人默然。於是禪師就直接跟他道破:「是您製造的啊!」本來聲音只是聲音,因心而起安靜和噪音的分別,不論您認為是哪一種,皆是自己的妄見。更何況心本寂靜,因被境轉,故有所差。

崇山禪師沈默些許,又再問他:「您說地毯是藍色,那麼藍色的相對是什麼色?」學人說:「我不知道!」最後崇山禪師為他開示說:「藍是藍,綠是綠,這就是真理。」什麼顏色,就是什麼顏色,若有相對的顏色,那便是您的妄見,故說:「藍是藍,綠是綠。」

心與境,互為因緣;心為主因,境為助緣。我們心中不知累積多少貪、瞋、痴,其三毒於因緣成熟之下便會現起,例如有人莫名其妙的辱罵您(此境為助緣),您就會生起憤怒(主因心有瞋)。若平常無此事,您就不會生氣;若有此事,但心中無瞋恚,您亦不會動怒。

《法華經》記載:有位常不輕菩薩,見到任何人,均如佛一般禮拜,因為他知道眾生皆有佛性,每一眾生與佛平等無二,因此見到一切眾生等同如佛,都是無比恭敬。若別人無法認同,而加以唾罵搥打,亦不生怨恨,且說:「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此菩薩最後成就,即是釋迦牟尼佛也。菩薩心中無瞋心,而是常存悲心;眾生心中有三毒,故煩惱怨恨不斷。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要知能見的「見分」與所見的「相分」,皆由「自證分」妄心所生,故虛妄不實。以唯識來說,心識生起認識作用,唯起於自證分(自己認知之作用),能認識作用的見分(能見),及被認識外境的相分(所見)。

因眾生一念妄動攀緣外境,轉真心為阿賴耶識,從阿賴耶識的「自證分」起分別生起「見分」和「相分」。「自證分」是體,而「見分」和「相分」是用,此三名詞雖是有異,卻是同一妄心。

依唯識來說,阿賴耶識的功能分之為四:一者、證自證分,就是真心。二者、自證分,被無明遮蔽的真心,稱它為妄心。三者、相分,就是妄相,本「無」因迷而執為「有」;執身心為我,執世界為實。四者、見分,就是妄見,於相上起分別執著。

禪宗是直指一心,迷時稱它為妄心,悟時稱它為真心,迷時稱為阿賴耶識,悟時即是如來藏,真妄本是一心。然而唯識宗把心的作用分為八識說明,歸納起來為心、意、識三大部分。

「心」為第八識又稱阿賴耶識,「意」為第七識又稱末那識,「識」為前六識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集起名為「心」,思量名為「意」,了別名為「識」,是此三者的意思。

此三者的關係如何呢?我們用法相宗的偈來解說:「弟兄八個一個痴,其中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往來傳訊息。」「弟兄八個」,是指八識的關係;「一個痴」是指阿賴耶識,如同倉庫,含藏一切。「其中一個最伶俐」,是指意識,一切的分別、取捨、善惡皆由它來主導。「五個門前做買賣」,是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面對境界什麼,就如實反應什麼。「一個往來傳訊息」,是指末那識,如同一位執著傳遞訊息的人;意識給它什麼,就傳什麼給阿賴耶識而不加揀擇。

六祖說:「五八六七果因轉。」因轉果就轉,六七為因,五八為果。所謂轉識成智,最主要是轉,第六意識的妄想,第七末那識的執著,佛於悟道時便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六七二識若無妄想、執著,那麼前五識如實的接收,第八識如實的儲存,五八二識就無這些染著了。因清淨,果自然清淨。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一指自證分,兩指見分、相分,此三者皆是妄心;既然一空兩妄,心境能所蓋皆不實,故包含一切萬象皆是假相,所以《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大顛問希遷禪師:「古人云:『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為我除疑。」希遷直破:「一個也沒有,除個什麼?」若一是不實的,從此而分別的二便是虛妄。若我相不存,何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呢?故無我亦無心,無心亦無佛,無佛無眾生。

「不見精粗,寧有偏黨。」既是虛妄不實,怎有精粗好壞之別?更不會有偏執一邊的事發生!

紫璘供奉問慧忠禪師:「什麼是實相?」禪師說:「您把虛的拿來。」供奉答:「虛的無法獲得。」禪師說:「虛相尚且無法獲得,那您問實相做什麼?」覺者一切圓融,無分別的障礙;迷者有精有粗,有實有虛,無時不是矛盾對立。若了知本來無一物,就不會隨處染塵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