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時間:2020/7/10

82、為什麼說當今修持,唯淨業最為第一?

當今修持,唯有淨業最為第一。千萬不要聽到禪的奧妙、教的淵深、密的奇特,就被它轉移。使如來普度眾生的道法,因為見異思遷而丟失了,結果自己仍然在這娑婆世界,作生死輪迴中的人,可悲可痛。必須要專修淨行,當生辦成,才可以不虛費這一生這一遭遇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五第461頁 復羅鏗端居士書二)

淨土一法,人人可修,而修了都有感應。今天的人大多都是好高務勝,結果或因為撐場面,反而連累實益啊。現今的人,一動手先講建築,不知道淨土的所以然,便想要研究所有大乘經論。或羨慕禪宗的玄妙,或羨慕相宗的精微,或羨慕密宗的神通,把仰仗佛力了脫生死的法,看成好像不濟事的。禪宗,縱然能悟,誰到了業盡情空的地位?相宗,縱然能記清楚名相,誰能真的破我法二執?密宗的神通,以及現身成佛,也是確實有那事,但不是你我的根性可以達到的。有想得神通,想現身成佛,而因此著魔發狂的太多。顯蔭,既能懂台宗,又得到密宗真傳,已經是灌頂大阿闍黎,凡是被他灌頂的人,通通都是現身成佛,可他到死時,咒也不會念,佛也不會念。在他平時,心中、話語中,總是以法身大士自居,到了臨終,還不如一字不識的老太婆老實念佛的,能夠安穩念佛往生的高明啊。(《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八第105頁 復閔宗經居士書)

83、為什麼說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之千穩萬當?

王弘願居士,雖然崇信密宗,很有點效驗。但開始就錯認訊息,就會有沒得到卻說得到的過失。後來因為多讀了教典,才知道是錯認。其次是現在雖然工夫得力,而虛火上沖,無法自治。我認為通過這二事,推斷那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淨土法門的千穩萬當。說先生歷來具有靈根,見地高超,尚且有錯認,以及有病不知怎麼對治的過失,那世間不如先生的就可知了。他認為密宗高出顯教之上,引起種種言論的爭辨。但佛沒有二心,也沒有兩法。要抬高密宗,只應當論證密宗為什麼有高處。既然用密宗的妙處,與顯教的妙處證同了,就是本想推尊密宗卻實際上持平了啊。他的論點,是針對教而忽略根機。我是針對根機而論教的利益。因為契理而不契機,就不能感應道交。所謂說法不投機,便是閒言碎語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三第424頁 與徐蔚如居士書五)

84、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佛尚有餘裕,不學密法,又有何憾?

淨土法門,是徹上徹下。將要墮入阿鼻地獄的,念佛尚且能往生;已證等覺菩薩的,尚且須要回嚮往生西方淨土,從而圓滿佛果。千萬不要因為密宗有現身成佛的意思,就將往生西方淨土放下不管了,那損失就大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七第871頁 復沈授人居士書)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還有富餘,不學密法,又有什麼遺憾?(《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41頁 復周群錚居士書)

85、印光大師拒人研究他宗嗎?

佛法廣大,無量無邊。我們用博地凡夫的資質,要想在現生了結百千萬劫難了結的事,應當衡量自己能力的大小去修,可不要妄充什麼都懂的通家。這個法還沒有真的得到,又去鑽研其他宗,把這最容易得益的事,反而看成廢物,結果仍舊是百千萬劫不能了脫罷了。佛法猶如太虛,根本沒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所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是相對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說的啊。既然自己不能與太虛相契相合,必須按自己所處的地位來論,不妨在沒有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對自己確定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禪宗、相宗、密宗,沒有一宗不好。但是年已半百的人了,有能仗佛力,能因為具縛凡夫就了脫生死的法,卻又去搞那靠自力的法門,雖然能助淨業而圓通見解,只恐怕心力不夠,又把那個法作為正、把這個法作為稍帶,必定難以得力。我並不是反對別人研究他宗,有不體諒我的,就嚴厲的譏刺,認為我是禁止別人研究他宗。那我在冥冥中得福,而大眾認為我是佛怨了,請自己考慮然後決定吧。(《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第1464頁 復李覲丹居士書七)

86、印光大師禁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嗎?

念佛一事,固然貴在純粹不間斷,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應當念。誦經就不能像念佛那樣常不間斷,又哪裡必要在污穢處念誦啊。持名如果到了極致,就是不作觀想,而清淨境界也都可以顯現。倘若工夫不純,妄想見聖境,恐怕就有著魔的憂慮。所以古大德大多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因為下手容易而成功率高啊。淨土法門,如果信得深、守得住,隨自己的意願,那大乘經論,都應當讀誦。倘若這個道理還沒有搞明白,一旦涉入博覽,恐怕舍這個取那個,那要了脫生死,就難上加難了。有人說我禁止別人讀大乘經典,這是不知利害,妄充什麼都懂的通家的說法罷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070頁 復馬宗道居士書二)

有人說我禁止別人讀誦研究大乘經論,不知道凡是來我這裡求教的,要麼是身陷俗網,要麼年紀已大。對這種事務纏身,來日不多的人,倘若泛泛地讓他們遍讀研究,而不先將淨土法門的道理,讓他們徹底明了,那對於種善根、明教理,可能有點用,但對於當生了生脫死,恐怕就沒有希望了。因為注重讀誦研究,想達到開悟而自證,不再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當回事了啊。不知道凡夫具足惑業,想靠自力,在這一生中了生脫死,那是比登天還難。所以我不怕別人譏誚,而誠懇告知罷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0頁 文鈔摘要序)

87、念佛的原理是什麼?

念佛法門,由來已久了。因為我們的一念心性,猶如虛空,常恆不變,雖然常恆不變,而又念念都在隨緣。不隨佛界的緣,就隨九法界的緣,不隨三乘的緣,就隨六道的緣,不隨人天的緣,就隨三途惡道的緣。由於那緣的污染清淨不同,因此那果報的苦樂迥然不同,雖然對於本體沒有什麼改變,而那事相和作用就已經是天淵的懸殊了。譬如虛空,日照就明亮,雲遮就暗淡,雖然虛空的本體,並不因為雲日的變化而有增減,而其顯現障蔽的相狀,就不可以同日而語啊。如來因為這個意義,要眾生隨緣念佛,所以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又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那麼隨佛界的緣,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若是隨眾生各界的緣,就是「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了。明白了這個意義而不念佛的,沒有的啊。念佛一法,是把如來的萬德洪名作為緣,這個萬德洪名,是如來果地證到的無上覺道。由於那果地覺,作為因地心,所以能因包含果海,果透徹因源。如染香人,身上有香氣,如蜾蠃的祝螟蛉,久了就變化了。當生作佛,轉凡成聖,那功能力用,超過了一代時教一切法門之上。末法的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這個淨土法門,想靠自力斷惑證真,達到了脫生死,那是萬難萬難!(《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41頁 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88、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含義是什麼?

《觀無量壽佛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謂作佛,就是觀想佛像,憶念佛德,以及佛號。所謂是佛,就是正當觀想憶念的時候,佛的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顯現在觀想憶念人的心中,如鏡子映照物相,跟看到真體一樣。那麼心不作佛,那心就不是佛,心作三乘,那心就是三乘,心作六道,那心就是六道了。心的本體,如一張白紙。心的作用有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自隨心顯現。那本體雖然相同,那造詣迥然不同。所以說「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尚書》語,意思是因為聖念失就發狂,狂念克制就是聖),我們能不慎重念的作為嗎?(《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五第1063頁 千佛圖頌並序)

凡是觀想持名,都名叫作佛。(《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14頁 復溫光熹居士書十)

「作」是指心想,「是」是指心是,觀想既然是作,持誦禮拜難道不是作?(《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63頁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89、初學者為什麼只能緣想一佛,不能緣境過寬?

不要認為緣想一佛,不如緣想多佛的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的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天帝的網珠,千珠的光聚在一珠上,一珠的光映遍千珠。舉一就有全體,沒有欠缺沒有多餘。如果是久修大士,緣想的境不妨寬廣,境越寬而心越專一。如果是初心末學,緣想的境若是寬了,那心識就紛散了。而障深慧淺,恐怕引起魔事了。所以我佛世尊,以及歷代祖師,都勸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的意義就在這裡啊。等到念佛證到三昧,那百千的法門,無量的妙義,全都具足了。古人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大海包含了百川的水,含元殿就在長安),可算是最善形容的了。(《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69頁 復高邵麟居士書二)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